爸媽在直播間買的假貨,退都退不完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近期由範士廣擔任總導演的紀錄片《前浪》在全網播放,該片著重關注老年人群體的生活現狀。其中第六集《順水行舟》引發了觀眾關於老年人網購“成癮”的激烈討論。
那一集中,一位名叫王敏華的老太太在丈夫離世之後,找到了一種新的精神依賴——直播購物。王敏華的子女說:“個個都便宜,個個你都要買。假表、假酒,你都買得開心。一個月不到,買了38件快遞。”王敏華回應道:“我好像有占有欲,占有了我就感到高興。”
(圖/《前浪》)
當下的直播間裏,沒有買不到,隻有想不到:500元的“鄭板橋字畫”,999元的“張大千原作”,199元兩瓶的五糧液,甚至還有“花9999元買回圓明園馬首”的荒誕商品。許多迷上網購的老年人和王敏華一樣,“每買一件9塊9的商品,都是她生活中的‘勝利時刻’。”購買累積的不是滿足感,生活似乎開始逐漸失控。
就算網貸也要消費
李想的父親今年66歲。他回憶起父親剛開始學會網購時,還隻是在電商平台上購買一些便宜的商品。
這兩年,父親在小視頻平台刷到直播間購物,比電商平台更優惠的價格讓他眼前一亮。在價格的誘惑下,他開始從過去事事節儉的智性消費,轉向了不加節製的野性消費。
李想說,父親最開始買的大部分是三無產品,“3000元洗了白發能變黑的洗發水,199元的999純銀水壺,118元的10斤茶葉,899元的勞力士手表,還有吃了能治療糖尿病的三無保健品。你永遠不知道老人家又買了些什麽回來,每次拆快遞比拆盲盒還刺激,總有一件能讓你眼前一黑。”
對於父親網購的行為,李想起初並不在意。後來家裏的網購商品開始越來越多,有些快遞還沒來得及拆,新的快遞又送上門來了。快遞箱在玄關處堆成了一米多高,拆快遞的速度遠遠趕不及老人網購的速度。
有時候,李想花費了周末兩天時間來清理這些快遞。但沒過幾天,小山一般的快遞又再次出現。李想說,有一回家裏收到四件大快遞,拆開後發現居然是四個智能馬桶坐墊,但他們家隻有兩個馬桶。
李想的父親說,這個價格是前所未有的折扣,多出來的那兩個先留著備用。兩年過去,那兩個智能馬桶坐墊依然原封不動地放在家中,落了厚厚一層灰。”李想還發現,今年開始父親網購的商品變成了名家字畫、書法、古董瓷器、玉石翡翠,每一件還煞有介事地配上了一個xx機構鑒定書。“價格也開始成百上千,甚至過萬元。”
受訪者家裏的車庫,堆滿了老人網購的商品。(圖/受訪者提供)
陳方明的母親今年51歲,平時就有玩手機刷直播間的習慣。他從未想過,母親的網購會逐漸走向失控。母親是高中學曆,2017年就學會了在短視頻平台上網購。她起初買的還是一些便宜的生活用品和保健品,2023年開始網購上癮,大量購買一些“藏品”和“寶物”。
有一天,追債的電話打到了陳方明的手機上,對方稱其母親在網貸平台欠款高達十多萬元。
陳方明打開母親的賬號訂單頁,長長的購買清單讓他看得眼花繚亂。他不得不用excel表格把所有購買過的商品全部登記下來:XX店鋪一件“五行龍靈”,售價7992元;兩件售價3996元的“五行龍靈”[1],兩件售價為18000元的“五行本源心”,四件3996元的“龍幣”,還有一些玉佩、錢幣,價格都在999元至上萬元不等。
統計的表格越做越長,母親網購的金額已經多達22萬元。
老年人沉迷秒殺,子女們忙著退貨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接近11億人,其中50—59歲、60歲及以上群體分別占新增網民的15.2%和20.8%。也就是說,我國60歲以上的網民大約有2.2億。隨著老年網民的增多,銀發經濟規模增長顯著。許多退休後的老年人正是有錢有閑的時候。每天刷短視頻,在直播間網購,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一些唯利是圖的商家便想借此分一杯羹,利用老年人的心理與顯著的信息差,打著“名家畫作”“文物藏品”“投資回收”的幌子用各種劇本在直播間招搖撞騙,這讓並不了解互聯網套路,對人性之惡缺乏想象的老年人防不勝防。
為了把錢還上,陳方明希望把買來的商品全部退貨,但是他發現這並非易事。主播的話術能讓老人深信不疑,甚至阻攔退貨。
陳方明說:“這些直播間的主播拿著各種劇本誘導購買,說未來會以幾十倍的價格回收。老人想要出手自己手裏的藏品,就要參加拍賣會、巡展會;然而想參加拍賣會、巡展會,又得拍藏品。因此不少老年人越買越多,就算沒錢也要借錢去買。主播還會反複強調,購買這些東西的老人家不能讓家裏人知道,知道的話家裏人就會不好好工作,甚至會打藏品的主意。還有的說,如果退貨,家裏人就會有災,嚇得老人不敢退。”
陳方明除了要做母親的思想工作,還要去各個平台投訴維權。退貨分為幾種情況:一是商家還在經營,並且在平台有保證金,他把退貨需求反饋給人工客服,審核確實違規,就能扣保證金,退貨退款。二是商家在經營,但沒有平台保證金,那就舉報到商家營業執照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如果商家營業執照未注銷的話,大部分商家是願意退貨退款的;如果營業執照注銷了,市場監管部門也聯係不到,就隻能走法院訴訟程序。三是這些注銷的營業執照大部分是借來的,難以找到真正的負責人。
盡管維權比想象中艱難,陳方明還是陸續幫母親退掉了6萬多元。
馬姍姍的父親是一位退休教師,受過高等教育的他,退休後也開始沉迷網購。馬姍姍提到這個有些哭笑不得:“我爸在直播間搶到了一幅據說是鄭板橋的字畫,花了500塊錢。主播在銷售這件產品的時候,話術非常的隱晦,說這上麵寫了一個‘鄭’字,並沒有很明確地說是鄭板橋的作品。我爸打從心底裏認為買到的就是鄭板橋的字畫。我不知道他到底買了多少,因為知道我反對,他不願意告訴我。”
現在馬姍姍的父親正在給他的寶貝們造冊,拍照、編號、寫背景和價值等文檔資料。
老人把每個盒子都標注了價格、品類以及購買日期。(圖/受訪者提供)
王慧家中老人在各個直播間購買了大量的“藏品”“古董”,花費高達二三十萬元。她發現這些從直播間購買的“古董”其實是現代工藝品,不可能像主播推銷時說的能夠增值。為了能幫老人家維權退貨,以及幫助更多有同樣遭遇的人,王慧建了一個老年人網購受害者聯盟微信群,短短兩個月,群裏人數已超過200人,主要都是一些苦於退休父母沉迷網購的年輕人。大家在群裏分享自家老人的網購經曆,以及各類退款方式和投訴渠道。
群內流傳著一份共享文檔,上麵統計了老年人的年齡、網購物品、時間、城市、商品甚至是主播昵稱、話術套路。表格最下方是老年人被騙網購累計總金額579萬元(截至9月24日)。根據表格中的資料,老年人的年齡分別從51歲至70歲不等,大部分是在50—60歲的年齡段。
表格中,有一位來自甘肅省蘭州市的58歲的老人購買了300多單商品,都是工藝品、收藏品、紙幣、瓷器、字畫等。主播還要求“想發財要保密,看到物流信息就確認收貨,收到後不能打開,要原封保存等上門回收”。還有一位遼寧的老人家,在直播間被主播以“高價回收、巡展會”等話術勸說購買了書畫、紀念幣、古錢幣和玉器等物品,共花了一百多萬元。所幸的是後來在子女的幫忙下,已追討回大部分錢款,還差六七萬元。
網購成癮的背後,是代際溝通問題
“老年人網購受害者聯盟”裏的年輕人,已經自發形成了一個網絡巡邏小隊。為了不讓家裏的老年人繼續在直播間下單,他們想方設法打入“敵人”內部,誰有空就去視頻平台上看哪些直播間在誘導老年人下單,一旦發現就發到群裏,聯合其他人一起舉報,同時錄屏發到社交平台曝光。
但他們很快發現,這種做法收效甚微。平台關停一個賬號,商家又起一個賬號直播,而大數據總是能精準地把這類直播間推送給消費過類似產品的老年人。
除了發現和舉報賣虛假產品的直播間,讓這些年輕人最為苦惱的,還是如何勸說家裏的老年人停止網購。由於平日裏缺乏溝通,許多子女並不知道老人的銀行卡裏有多少錢,究竟買過什麽東西。
同時,與消費一樣門檻降得極低的網貸,也早已盯上了老年人群體。老年人很容易生出一種矛盾的執拗:一麵輕信商家,胡亂購買商品;一麵不聽勸,我行我素。
“能退款已經是最理想的狀態。”群裏不少家屬都表示,實際上,大部分老人都不願意配合子女退款,甚至在子女退貨退款後繼續偷偷購買。王慧說:“群裏有人被騙了上百萬元,老人還是不醒悟,要租倉庫放那些東西。”
張彥芳的母親沉迷網購,她說早就沒指望能退貨退款,繼續買才是最可怕的:“我和我媽吵過無數回,她認為我耽誤她掙大錢了,視我為仇敵,現在手裏一堆破爛,她還在傻傻地等變現發財。我如今一聽到直播間主播的聲音就心髒疼,氣得呼吸都困難。”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賈煜等人在論文《困在手機裏:代際關係與老年人網絡成癮》中,從代際關係視角分析了老年人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從代際關係視角看,隨遷、照料孫輩以及與子代交往頻率和老年人的網絡成癮密切相關,親子間“愛而不親”的情感張力、社區參與的消失共同強化了老年人的孤獨感,進而誘發了網絡成癮問題。
賈煜等人認為,老年人沉迷網絡本質上是其紓解孤獨感和空虛感的一種方式。《困在手機裏:代際關係與老年人網絡成癮》一文中的調查數據顯示,695份樣本中明顯存在網絡成癮問題的老年人有137個,占比約19.71%。在這137個老年人中,男性老年人占比為56.93%,女性老年人占比為43.07%。尤其對隨遷老人來說,他們麵臨著文化融入和適應的問題,對親子之間的溝通、信任和理解的訴求比本地老年群體更強烈。倘若代際之間的互動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就容易誘發他們的精神孤獨。
同時,親密關係的缺失使得老年人喪失了生活的意義感,網絡或智能手機作為一種媒介,為其拓展家庭以外的社交圈子提供了途徑。老年人通過上網刷短視頻等娛樂活動獲得愉悅,緩解他們因年老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心理孤獨。
(圖/《前浪》)
賈煜說:“老年人網購成癮並在麵對子女勸說時依然抗拒接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代際間溝通障礙的複雜性。通常來看,子女的勸說可能是以批評或指責的方式進行,而非深切的理解與耐心的引導,這使得他們易產生抵觸情緒。同時,子女對老年人網購成癮的勸說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他們感受到了自身‘家長權威’的衰落,意識到了在現代社會中自身數字素養的不足,產生‘老了’的感覺。網購是他們感知自主權和自我價值的方式,也是他們抵抗衰老、證明自己沒有被時代遺忘的方式。”
在賈煜看來,如何解決因數字素養缺乏而引發的網絡成癮問題,不僅關乎老年人個體幸福、家庭和諧,更關乎數字社會和老齡友好社會的建設。平台企業應充分履行社會責任,針對老年人的特點,適時推出“適老模式”;避免采集不必要的老年人個人信息,保護老年人的信息和財產安全;同時推廣和普及網絡安全軟件和應用程序,並深化數字素養教育,雙管齊下,幫助老年人識別和屏蔽詐騙信息。
群裏有過來人給了建議,讓大家最好沒事就陪著老年人一起看直播:“在能力範圍內給老年人多一些陪伴,寧願讓他們把這些錢花在去旅遊和吃喝玩樂上,也好過買回來一堆沒用的東西。”
(圖/《前浪》)
王慧的辦法變成了“打不過就加入”:“我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陪老人一起看直播,聽主播怎麽講的,根據主播的話術逐個擊破,最後老人終於醒悟過來,不再買了,也願意把買來的東西都退貨了。”
如今還剩18萬餘元的網貸債務,陳方明和家人商量準備把房子抵押後去償還貸款。陳方明說:“獨居老人沒有人陪伴,子女關心少了。老人家平時舍不得吃穿,辛苦攢下的錢卻花在了直播間。怒其不爭,也哀其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