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莎莫,穀雨星球的創始人。
今年最引起我共鳴的一個詞就是「消費降級」,不止是我自己,還有身邊的朋友,花錢更加精打細算,消費更看性價比。
這種體感也有數據支撐。
2024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和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速放緩,尤其是上海降幅最大,成為「消費降級」最猛的城市。
無獨有偶,谘詢公司麥肯錫在《2024年中國消費趨勢調研》裏也發現,相較於2023年,調研對象表示消費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也在降低中。
神奇的是,這股「消費降級」的風還沒有吹到教育。
另一組數據顯示,91%的受訪者在教育上的支出沒有發生變化,53%的人增加了教育支出,預期消費金額增長率7.2%,高居首位。
在這兩組看似相悖實則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宏觀數據下,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
據說中產消費降級是真的嗎?家庭收入與教育投入呈什麽關係?
據說國際路線補課比體製內還要卷?開支有什麽差異?
據說月薪8萬才能過暑假是真的嗎?都花了多少錢?……
於是,我們邀請穀雨星球的讀者們填了一份調研問卷,最終回收有效數據523份(學生20份,家長503份)。就我所知,這應該是國際教育領域「消費降級」話題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問卷調查。
仔細分析完這份《2024年中產家庭消費調研報告》,有了三個新發現。
第一個發現: 中產消費降級也不降教育
「經濟下行周期的邏輯,投資房子股市不如投資孩子。」有一位家長在穀雨群裏這樣說道。
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尤其是中產更為明顯,這從此次的調研結果也能一窺究竟。
調研第一步需要明確的對象是誰,此次523個受訪者基本畫像就是「中產家庭」。
到底什麽是中產?小紅書上年入百萬都不配當中產,而從全國收入中位數來看,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就是中等收入階層了。
北京大學在一次報告裏給出了明確定義:家庭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或滿足其他一些條件(如在一二線城市有房有車無貸款,存款和理財金額超過150萬元等)家庭就能被稱作中產階級。
這次調研裏:
-從地區來看:上海和北京占了45.2%,大灣區含港澳占比13.3%,江浙占比12.6%,其他省會城市如杭州、南京、長沙、昆明和成都等占了21%。此外還有8.7%家庭來自海外,美國最多占比近4%。
-從家庭收入(不含固定資產)來看:超過200萬的近10%,100萬以上的超過四分之一,50萬以上占了57.8%,20萬-50萬以上達到90%。
-從人口來看,67%的家庭是獨生子女,32%有二寶在接受教育,也有8個家庭有三寶在受教育,占了1.6%。
-從孩子就讀學校類型來看:體製內中高考路線占了51%,體製外接近一半。而隨著孩子的長大,體製外的比例越來越多,幾乎呈等差數列。
而目前國際教育裏的小初高就讀人數也呈現倒金字塔型結構:幼小最少,高中最多,小升初和中考後轉軌的孩子越來越多,中學段成為了現金奶牛去支撐義務教育學段的穩定發展。
而在國際教育路線裏,雙語學校超過四分之一,外籍學校達到16.4%,還有11.3%就讀於海外學校,其中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占比最多。
還有一些來自南非、泰國、波黑等等,非常國際化了!
當問及是否感受到消費降級時,55.1%的家長的回答是「Yes」:家庭整體消費有所減少。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家庭的家庭消費更加理性了。
具體是在哪些方麵降級了呢?
排在第一的是大件商品如電子產品汽車等(64.8%),這在大眾市場很明顯:京東淘寶增速放緩營收下滑,性價比高的拚多多突飛猛進。
其次是生活日常開支(58.1%),排在第三位的是旅遊度假(55.3%),降低頻次,從國外轉國內都很常見。
而教育開支則是消費降級最不明顯的版塊,僅有25.4%的家庭表示減少了教育開支,也就是說四分之三的家庭沒有降低教育消費開支。
由此,我們得到了調研的第一個發現:
一半以上中產家庭感受到了消費降級,但是並未影響其對教育的投入,教育降級自然有,但不多。
第二個發現: 中產教育支出隨收入勻速遞增
在過去的一學年裏,為孩子花了多少錢呢?
調查結果顯示:教育開支超過50萬家庭占了9.5%,接近十分之一;超過30萬的占比20.4%,超過了5分之一;超過20萬的家庭占了35.2%;而超過10萬的家庭占比54.6%。
也有16.3%的家庭開支在5-10萬,3-5萬的家庭占比15%,而14%隻花了3萬以下(不包括全家出行的費用等)。也有2.1%的家庭一年教育開支花掉了100萬。
這隻是一學年開支,全學段的話估計還得翻好幾倍。
教育開支的大頭來自哪兒呢?
第一是學費,占比達到了47.5%,尤其是體製外的學費,均價一年20萬起步,海外私校的費用均價達到了40萬。
校外補習興趣班占比也達到了41.2%,幾乎與校內消費持平。我們常說,如果讀體製外,要準備至少學費2倍的錢。而體製內的(提前學)補課費也日漸昂貴,一個暑假花掉五萬塊也不少見。
其次,還有18.2%的家庭選擇了暑期夏令營夏校。還有6.4%的家庭選擇了升學顧問,均價也在20萬起步。
具體來看,單筆超過10萬的教育開支裏,最多分布在10-20萬,在此區間,除了學費和補習費外,夏校遊學的開支最高。我們也不難看出補習費均價越來越貴,在20-30萬的區間裏占比跟學費相當。
現在流行一種我稱之為「健身房模式」的補習班方式,一次性充值,全年消課,一家全包。
隨著單筆開支的增加,升學顧問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在30-50萬和50-100萬的區間裏,其占比最多,趕超補習班等其他開支。
而這幾年來,升學顧問的收費也水漲船高,從前幾年的均價十萬到現在25萬都找不到什麽好老師,名師基本報價50萬起步。
對比收入和開支數據後,我們得到了調研的第二個發現:
中產家庭收入與教育平均支出呈現正相關關係,家庭收入越高,教育投入越高,且呈現出幾乎勻速遞增關係。
從下圖可以發現,隨著收入的遞增,教育開支也隨之而增加,占比幾乎不變:
年收入20萬以下的家庭,教育支出在5.8萬;年入20-50萬的家庭,平均支出也翻倍增長到了10.7萬;年入50-100萬時,平均教育支出達到了20萬。
當跨入100萬的收入門檻後,教育開支增幅變得更大,斜率更大,曲線更陡:年入100萬-200萬的家庭,教育開支高達36萬;年入200萬以上的家庭,開支也增長到60萬。
同時,家庭收入翻了10倍,教育開支幾乎也翻了10倍,成倍增加。
難怪中產賺再多錢也逃不過教育壓力,尤其是跟孩子相關的開支,更是狠狠套牢了父母。徐崢熱映的電影《逆行人生》裏,國際學校,房貸等等就成為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三個發現: 體製外假期補課真比體製內卷
「教育開支隨收入增加而遞增」的現象,在花錢高峰期的暑假也非常明顯:
年收入20萬以下的家庭,暑假開支在1萬出頭;而20-50萬年收入的家庭則增長到了2.9萬;50-100萬年收入的家庭則平均花了3.8萬。
隻不過,增長曲線的斜率有些不同。
家庭年收入邁入100萬大關後,在孩子暑假規劃的投入上迅速增加,坡度迅速爬升,達到了7.6萬元,跟年收入200萬以上的家庭花出去的8.3萬相差無幾。
那麽錢都花在哪兒呢?在不同類型學校就讀,暑假安排又有什麽不同呢?
從數據來看,走體製內中高考路徑家庭的暑假安排最多的三項分別是親子遊、課外興趣班和學科補習班。而體製外路線的家庭則是學科補習班,夏令營夏校遊學和親子遊。
對比不難發現,體製內假期更多會安排親子遊和課外興趣班;而體製外則把假期時間花在學科補習和夏校遊學上更多。
這就有了調研的第三個發現:
體製外假期學科補課比體製內還要卷,學術和看世界兩手都要抓;體製內假期最愛親子遊和上課外興趣班,進行學術外的探索。
再來具體看看對比。
學科補習班:
體製內外都必補就是英文和數學,其中體製外參加英文補習最多,而體製內則是補數學最多。其次體製內補習語文和理科的人數也排在了前三位。而體製外則是補習理科和搞科研競賽項目製學習的人更多。
而從花費和時間來看,占比最多的是1-3萬,1萬元以下和3-5萬元。也有13%的家庭為了學科補習花費超過5萬。
課外興趣班:
體製內外最多人參加的就是體育類,其次是藝術類、音樂類和科學類,整體差別不大。
從花費來看,最多占比是5000-1萬元,其次是0-5000,其次是5000-1萬元,算是暑假花費最少的開支了。
夏令營夏校:
體製內參與夏令營夏校和遊學的學生整體比體製外少得多,其中最多人去了國內項目。而體製外則是持平,國內外都有。
在國內參加的項目以綜合類和體育類為主,其次是文化類和學術類。
最多人花掉了1-3萬元,時長在7-14天最多,也有27%的人選擇超過了14天。
海外項目則是遊學訪校探校類最多,也有美國當地學校組織的綜合類、學術類等項目,體育類文化類則驟降。
國外項目的費用高得多,時間也更長。
35.4%的家庭花掉了5-10萬,32.9%的家庭花了3-5萬,也有13.4%的家庭花了超過十萬。時長在7-14天最多,其次也有五分之一的人呆了14-21天。
而在調研的523個家庭中,近80%的家庭表示暑假教育開支並未超出預算,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表示超出了預期。
那麽,不知道有沒有緩解你的一些焦慮:
傳說中一個暑假隨隨便便花掉八萬十萬都不一定是真的,一個暑假一萬多也足夠支撐,豐儉由人。
最後,我們也問問了受訪者,在消費降級下,對自己的教育支出滿意嗎?
有人說很滿意:
也有人列出了最不滿意的消費,每一項都有人覺得不必要:
最後為本年度《2024年中產家庭教育消費調研》的三大發現劃個重點,且教育成功≠金錢:
-一半以上中產家庭感受到了消費降級,但是並未影響其對教育的投入,;
-中產家庭收入與教育平均支出呈現正相關關係,呈現出幾乎勻速遞增關係。
-體製外假期學科補課比體製內還要卷,不同路線的家庭花費側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