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減少1500萬,離開建築工地的農民工去哪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大齡農民工幹不動、留不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選擇更多、不願進工地……十年間,建築業農民工減少1500萬

離開建築工地的農民工去哪了?

閱讀提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有近3億農民工。與10年前相比,建築業農民工少了1500萬。記者采訪發現,重體力、高收入的建築業不再是農民工的首選,更多人從建築業湧向了服務業或返鄉就業。專家建議,農民工出現就業新趨勢後,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也應跟上。

8月下旬的沈陽,暑氣未消。58歲的張軍拎著水壺走在工地坑窪的小路上,額頭滲著汗珠。退休在即,張軍感慨萬千,當初一同出來幹工地的七八個兄弟,如今隻剩他一人。他細數,4個大哥退休後返鄉養老,兩個青壯年去了廠裏打工,還有一人轉行當了快遞站理貨員。

建築工地收入高、門檻低,曾是農民工打工首選,如今情況出現了變化。一麵是高學曆青年農民工不願進工地,一麵是大齡農民工幹不動、留不下……

張軍工友的離去,正是這一變化的真實投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其中建築業農民工占比15.4%。相較於2014年,27395萬農民工中有22.3%從事建築業,有超過1500萬人離開建築業。

有的等退休,有的想轉行

8月20日天不亮,張軍被疼醒,最近他的腰椎滑脫症又犯了。想著還有不到兩年就可以退休了,他咬咬牙翻身,半睡半醒地休息著。如今,他是工地上年齡最大的一個,從遼寧朝陽帶他出來的包工頭趙大哥已70多歲、回老家帶孫子去了。

2019年開始,全國多地發布建築業“清退令”,60周歲以上男性、50周歲以上女性被禁止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施工作業。這幾年,工地招工越來越年輕化,新來的小夥子再也不“張哥”“張叔”的叫著張軍,而是喚他“張大爺”。

“現在不像我們那個時候,啥活兒給的錢多就幹啥,苦點累點都不怕。”張軍說。

早上6點,張軍噴了藥就準備開工。今天他要把幾處台階抹平趕完。如今這樣的工地“零活”沒人願意幹,全包下來,平均每個月到手4000多元。

入行40年,張軍在工地上見證了建築業的輝煌。第一次上工地時,張軍才18歲,小學畢業沒啥技能,但有使不完的力氣,讓學啥就學啥,力工、水泥工、架子工、鋼筋工、瓦工他都幹過。

“趙大哥認識我三舅,便把我從村裏帶出來打工,這一帶就是半個村的勞動力。”張軍回憶說,那時候村裏拉起來的施工隊有50多人,如今隻有12人,其中新招的隻有3人。

隊伍裏年長的除了張軍,還有49歲的李洪偉。李洪偉是木工,由於工地的活變少了,最近正想轉行去幹裝修。“早些年,支混凝土模板、製作木屋蓋及木門窗,工地上的木工活可多了。這幾年,變成了在工廠造出半成品,拉到工地一拚接就完事了,根本不需要那麽多工人了。”李洪偉說。

新生代農民工有了更多選擇

4年前,閆偉離開工地轉行去送快遞了。1年後又在快遞站從事理貨工作,每個月休4天,一天工作6個小時,月薪4300元。

“工地包吃住,每個月到手9000元,那時孩子還小,家裏不用我操心,可以安心在工地上賺錢。”閆偉告訴記者,以前進工地是因為賺錢多、花銷小。但工地上,一年才能回一次老家。如今老大上了大學,老二上小學了,閆偉把一大家子接到城裏,一起生活。相比之前,雖然收入少了,但他能有更多的時間顧家、陪孩子。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找工作不隻看掙錢多少,更要看性價比。

34歲的吳誌強大專畢業後輾轉多個行業,也在工地短暫地幹過。他學的旅遊管理專業,如今在沈陽的一家環保公司做甲醛清除工作。

吳誌強的經曆,正是報告公布的全國農民工就業流向變化的一個生動體現。2023年,有15.8%的農民工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曆,10年前僅為7.3%。隨著文化程度的提升,更多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聚集。2023年,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已占總數的53.8%,其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十年間增長近100萬人。

“在家門口也能找到好工作,為啥還要跑那麽老遠呢。”許新榮和張軍是老鄉。家鄉在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特色產業。2021年後,他沒有再外出務工,留在鎮上一家食品加工廠工作。這幾年電商產業發展迅猛,家鄉的白羽雞銷售驟增,許新榮的收入穩定且可觀,每個月到手能有3800元。

根據報告,全國農民工省內流動的比例增長至61.8%。以遼寧為例,由於近年來遼寧產業升級,相當一部分產業留住了跨省打工的農民工,“家門口找工作”已成為新趨勢。

新趨勢呼喚新政策

“真幹不動了,村裏的自建房還沒蓋完,再有兩年就回村裏打零工。”張軍說,他是他們村裏少數堅持在沈陽打工的務工者,更多他認識的50多歲的農民工都在本市、鄉鎮廠裏找零活兒。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3.1歲,其中超過三成農民工年齡達到50歲。本地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6.6歲,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8.9歲。無論是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的新生代農民工、還是年齡漸長的大齡農民工,近3億的群體仍然是城市發展的中堅力量。

農民工離開建築業,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減少,更是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的縮影。年齡漸長、外出打工的動力愈低,如何為他們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成了各地急需解決的問題。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認為,農民工就業流向的變化是各行業發展下市場選擇的體現。對此,應切實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水平,讓他們有能力勝任不同行業的不同崗位,從而獲得更穩定、更高的收入。而對於農民工“家門口找工作”的新趨勢,各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出台一些切實可行的支持和鼓勵性優惠政策,擴大當地農民工的就業崗位。此外,還要治理好農民工薪資拖欠問題。

從自身經曆出發,吳誌強希望社會上向農民工提供的免費培訓多一些。有了技能,找工作會容易不少。“隻要肯學習,就算文化水平不高,無論外出打工還是回鄉就業,都能找到出路、站穩腳跟。”吳誌強說。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