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識到這段曆史的殘暴、因此心無負擔地長大,不止自己,還有身邊許多日本人如此,這令彩香感到抱歉。
幾日前,樊振東、孫穎莎相繼“取關”日本乒乓球運動員早田希娜的消息一度衝上熱搜。據悉是因為早田希娜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想要參觀日本的知覽特攻和平會館,這一會館收集了約1.4萬份日本敢死隊資料,並為其申請“世界記憶遺產”,企圖美化日軍侵略戰爭事實。國乒名將的迅速取關,再次表明了國人對日本侵華曆史問題絕不含糊的態度。
二戰後,日本在教育和輿論上刻意淡忘曆史,導致相當一部分日本年輕人對這段曆史漠然無知。但也有一些日本年輕人,當他們來到中國,來到南京,也會鼓起勇氣走進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通過校友網絡,我接觸到了幾位參觀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日本留學生,並嚐試從他們的視角記錄一部分當代日本青年麵對曆史問題的複雜感受和反思。
害怕出示護照會被罵
在檢票口出示日本護照時,彩香非常緊張。
彩香第一次了解1937年發生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是在日本高中的曆史課堂上,但學了幾乎等於沒學。講到日本1931年開始戰爭時,老師讀了一下課本,概括了一下內容,然後對他們說“隻要記住人名和發生在幾年的事件就行”,彩香感覺老師不是很重視這段曆史。
“我隻是背‘南京大屠殺’這個單詞。”彩香坦言。
不止彩香一個人是這樣的情況。
定居日本的金女士曾和女兒聊起日本侵華戰爭,她的女兒今年15歲,在日本讀高一,教科書裏隻寫了“日中戰爭”,完全沒有任何侵略戰爭的描述。作為一個在中國接受教育的人,金女士對此不能接受,但她也不想強迫青春期的女兒強行接受自己對侵華戰爭的看法。
金女士計劃帶女兒到侵華日軍遇難同胞紀念館去實地感受一下,也許這是接近這段曆史最恰當的方式。
“但我害怕入場出示護照時我們會被罵。”金女士說。
來南京留學的大翔同學對此深有同感,出示護照是他最緊張的瞬間。
害怕其他人看到日本護照後罵自己,幾乎是每個進入展館的日本人都會產生的想法。
不過他們的擔心都沒有成真。“沒有人罵我,”聊起這個話題時,大翔回答得很迅速,“一個也沒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於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坐南京地鐵2號線可以直達入口附近。據不完全統計,自1985年建館以來,紀念館共接待觀眾上億人次,其中來自美、日、德、英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人士近300餘萬人次。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圖源江東門紀念館官方網站
以侵略國後輩的身份接近這段曆史,注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紀念館一直在這裏,張開它包容的臂膀,等待著每一個想要用眼睛確認曆史的人,走進這座展館。
害怕別人對日本的印象變得不好
以施害者的視角來看待曆史事件,彩香的另一重擔心是,害怕了解這段曆史的外國朋友會對日本感到失望。
彩香來到中國後,認識了很多外國朋友,他們都知道日本,對日本的印象很好,“我害怕他們看到這些雕像後,會對日本的印象變不好,或者不願意和我持續交往。”彩香說。
沿著集會廣場的路一直走,就到了史料陳列廳,走下長長的台階,首先展示的是遇難者同胞名單牆。
“如果沒有被殺的話,他們會過著怎樣的人生?”彩香想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如今鋪展成掛滿整整兩麵牆的名字,這讓她深受觸動。
參觀者在展館內的遇難者名單牆前/劉圓圓攝
有一張照片令彩香印象深刻。照片裏的遇難者身首異處,頭被放在木板上,嘴裏放著一支煙。
“我記得文字解釋是日本兵愉快地讓他臉上叼著煙,”彩香說,“我覺得太過分,太殘忍了,不像人類會做的事。”
同樣感覺慘不忍睹的還有大翔。
作為一名在南京讀書的日本留學生,大翔早在來到南京前就計劃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今年5月,一位在南京長大的中國朋友陪大翔來到紀念館。
“恐怖”,是大翔的第一感受。大翔還記得在館內看見了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長嘯的雕塑、許多人拚命逃跑的雕塑,還有遺址區的萬人坑,大翔覺得,這些非人的行為展現得很逼真,很恐怖。
在入場處,大翔領取了一朵白菊。
大翔站在和平廣場/圖源大翔
日本青年的反思
剛接觸到南京大屠殺的詳細資料時,彩香擔心的問題是外國朋友們也許會對日本的印象變差,但了解完各類詳細資料後,彩香意識到更嚴重的問題是自己曾經在輕視這段曆史。
“日本有著過去的日本人進行過殘暴行為這一無法改變的曆史,在這個曆史的延長線上有現在的日本,”彩香說,“但我出生在日本到現在,上學、和朋友玩,沒有不安地增長了年齡。”
沒有意識到這段曆史的殘暴、因此心無負擔地長大,不止自己,還有身邊許多日本人如此,這令彩香感到抱歉。
“很多日本人了解教科書上的表麵內容,但並不清楚詳細的細節,”在南京學習國際政治專業的佐藤嘉芳說。盡管在日本的媒體上,可以查閱到許多南京大屠殺的詳細信息,書店也有許多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書籍,但嘉芳身邊“基本沒有一個人會去主動了解”。
“日本的確是這樣,好像現在很多日本年輕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殺這個事件。”大翔承認,日本民眾的確忽視了這段曆史,但他認為這不是民眾的問題,而是教育和媒體的問題,“不是我們不願意承認這段曆史,而是因為國家也沒有詳細地講述這個曆史事件,所以我們也沒有契機去詳細地了解。”
相可文代、鬆岡環等日本教授都曾指出,日本教科書通過簡短的話語,將具體而真實的曆史事件模糊淡化,導致日本民眾不甚了解這段曆史。
前社會科教師相可文代談論日本曆史教育問題/圖源央視網
淡忘曆史不僅是一種錯誤,更可能影響當下的中日關係。
彩香認為,日本對中國做過非常殘暴的事,但一些當代日本人卻沒有學習、考慮受害者的曆史。中日民間關係有時不太友好,與此密切相關。
“中國人在理解這段曆史的基礎上與日本人交往,但很多日本人卻不理解地看著對方。”彩香說。她認為,長此以往,彼此的信任會消失、關係會變差,理解對方的契機也會消失。所以,日本人不應該小看或輕描淡寫這段曆史。
銘記曆史,才有中日友好
走出紀念館時,大翔記憶最深刻的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說的一句話。
“她說,‘要記住曆史、不要記住仇恨’。”大翔一字一句地複述。
2021年起,大翔在網上做起自媒體,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他常常會收到中國網友不友好的評論:“我們永遠不會原諒你們”、“道歉了也不會原諒”、“不要來中國”……大翔感覺,網絡上的許多人記住了曆史,好像也記住了仇恨。看到“不要記住仇恨”這樣的話,他很意外,也很感動。
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經曆,也被大翔記錄下來,發布在了網絡平台上。他想通過這個舉動向中國網友表明,自己的態度是承認曆史、正視曆史。
願意來到中國學習、工作的日本人中,許多人都承認日本的侵略曆史,並願意深入了解、研究,期待並推動著中日交流越來越和諧。
在南京創業的李先生,由於工作關係經常接觸日本客戶。每當他們來到南京,李先生就會帶他們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了解這段曆史。參觀後的日本人大多沉默不語,但沒有人因此與他停止合作。“能來中國尋求合作的日本客戶,基本上都不是極端民族主義者。”李先生說。
彩香參觀時拍攝的唯一一張照片是和平雕塑/圖源彩香
“回顧曆史就是展望未來。我認為,當所有國家和人民都重新審視和重新認識他們對其他國家所做的行為時,友好關係可能會產生”,佐藤嘉芳說。去年9月,嘉芳來到南京讀書,她計劃好好學習一下相關資料後,要去參觀一次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