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製內女孩的相親困境:體麵是一種代價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碩士畢業後,通過校招進入國企事業單位的第一年,芳寧就收到了公司內部“單身青年聯誼”活動的邀請郵件。本著湊個熱鬧的心態,芳寧去了活動,裏麵布置得像婚慶現場,約有百八十人,男女比例約為1:1,在做遊戲。在門口看了幾眼,芳寧就落荒而逃了。

這樣的聯誼活動,在體製內屢見不鮮,以烘焙、手工活動等形式存在,被稱為體製內相親大會。

除了傳統意義上有事業編製的教師、醫護人員等,以及在黨政機關工作的有行政編製的公務員以外,在相親市場的語境下,央企、國企工作的正式員工,也會被默認為是“體製內”。

盡管一線城市體製內女生看似擁有“穩定”“體麵”等標簽,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卻屢屢碰壁:

社交圈狹窄,條件再好也沒用

95後葉子是山西人,去年在北京某211學校碩士畢業後,考編上岸了北京的一所普通初中,做心理老師。她有北京戶口,每月工資近萬元,時間規律且自由。

“北京95後在編教師”,這幾乎成了相親市場上的“王炸組合”,一方麵,教師職業穩定,是傳統的“鐵飯碗”,無論發生什麽都會有保底的到手工資,消解了一部分焦慮情緒。而另一方麵,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老師這個職業,通常會被認為是更方便教育孩子、照顧孩子的,在職老師還可以將小孩送到自己所在的學校就讀,省去了購買學區房的成本。

然而,雖然還沒有經曆催婚風暴,葉子依然感受到了一絲婚戀焦慮,隱隱擔心自己錯過找對象的“最佳年齡”。

她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圈子的局限性。每天學校家裏兩點一線,葉子能接觸到的男性除了學生就是老師。她的學校裏,適齡男女教師的比例達到了離譜的1:9。“體製內男老師非常搶手,單身的男老師們一入職,各個領導就開始給自己的閨女、侄女、外甥女安排相親了,就是常說的體製內‘內部消化’。”

另一個問題,則是男方條件的匹配程度。“像那種已經來學校超過兩年卻依然單身的男老師,一定是自身有一些比較大的問題,你沒法和他匹配。”學校會組織聯誼活動,但次數不多,且大多是和學校有合作的少年宮或工會工作的人。

葉子的父母有心介紹相親對象,她的碩士學曆、北京戶口以及穩定的鐵飯碗教師工作,成了銅牆鐵壁,在做生意的父母認識的圈子裏,很少有男生能夠匹配得上她的條件,她也不願意將就,能接觸到的質量不錯的適齡男青年機會非常有限。

被不斷介入的親密關係

一線城市體製內特殊的職場環境和人際關係,同樣成為女生們找另一半的顧慮。

周雯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男友是她的同事,二人在五年前幾乎同一時間入職,本是平級,但男友在領導麵前向來踴躍表現,得到了器重,領導將一部分管理的權力交給了他。

公私分明的道理周雯都懂,可看著男朋友用陌生的命令語氣要求自己做事,偶爾還和上頭“穿一條褲子”,周雯總是氣不打一處來,埋怨男友不體諒自己,二人因工作而產生的爭吵日益頻繁。不尋常的氣氛若隻是被敏銳的同事感知到還好,但周雯知道,八卦的同事時常會在二人背後說是非。

當體製內的小社會成為親密關係的一部分,同事的介入,讓當事人進退兩難。在葉子入職的第一天,學校負責德育的老師就把她的個人信息都問了個遍:家裏有幾口人、父母都是什麽工作、居住在哪個省市區、日常生活怎麽樣,甚至是談過幾段戀愛、分別因為什麽原因分手。

沒多久,學校的校醫為葉子介紹了自己的表弟,礙於情麵,他們在微信上聊過一兩次,葉子覺得很尷尬。“我不太喜歡跟同事產生過多的牽連,一旦好,當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凡哪裏不好,認識這我們的同事,就會各種摻和,或是在背後有一些議論。我不喜歡別人對我的私生活有過多關注或了解。”

體製內的戀愛,同事的介入不會終結於介紹階段。在葉子的學校,曾有一位人品不太好的男老師對一位剛剛入職的單身女老師發起猛烈的追求攻勢,兩個人在一起後產生很大矛盾,而學校中年長的老師為他們傳遞的“過來人經驗”是,“不是什麽大問題,就湊合湊合”。這讓年輕的老師非常痛苦。

甚至有一次,女方想分手,男方不願意。男老師找到女老師的班級,在上課期間和她暴躁地吵架。兩個人鬧到領導麵前,領導的意思是,希望兩個人暫時不要分手,因為男方脾氣不好,精神狀態不穩定,萬一在學校“捅出大簍子”,誰負責?

盡管在觀念更加開放的北京,體製內“大齡單身”的女生不像縣城公務員一樣被不斷催婚,但歧視發生在看不見的角落。

葉子的一位同事30多歲還單身,平時同事間相安無事,可一旦她彰顯了某種存在感,這種體製內大家心照不宣的歧視就會現形。比如,當她和其他老師起了爭執,學校領導在私下調解的時候會說,“你看她那麽大年紀都還沒成家,你就知道她哪裏有問題,你還跟她計較什麽呀?”

鐵飯碗之外的相親錯位

除了社交圈子的高度局限性和對同事介入親密關係的忌憚,擇偶標準的錯位也成為一部分人單身的原因。

一線城市裏,婚戀市場上的年輕人都各有各的優秀,相親某種程度就是資源的交換,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北京更是如此,生存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多考慮幾分現實因素:

“你有沒有車?有沒有房?房在幾環?有沒有戶口?你們家幾口人?父母有無退休金?你的工作怎麽樣?工資怎麽樣?穩定程度怎麽樣......”

作為編內教師,葉子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可以沒有戶口,但經濟實力一定要強,最好是大廠程序員。“如果要找體製內的,我一定會看他的家境,必須要能夠在經濟上和我互補,我肯定是不能接受比我條件還差的。因為如果是兩個體製內、家境又一般的人在北京生活的話,那真的是‘苦水裏麵泡苦瓜’。”

不過在一線城市,男性的向上擇偶非常普遍,他們非常容易就能找到硬件條件更加優秀的另一半。在差不多的條件下,男性傾向於找更年輕、更漂亮、家庭條件更好的伴侶。

芳寧的觀察是,自己身邊婚戀經曆非常順利的女生當中,80%都是家裏條件本來就不錯的,這時的“體製內鐵飯碗”才會錦上添花。而如果在長相、家境、性格、學曆,任何一個方麵存在明顯的短板,“體製內鐵飯碗”不過是將你拉回到一線城市相親局基準線的一個微小的籌碼。

在芳寧有限的相親經曆中,遇到的男性各有不同,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體製內女生在家庭中的附加勞動有著巨大的期待。

上下班時間固定,意味著有時間回家做飯收拾屋子;有戶口,意味著方便買房、方便孩子上學;收入穩定,意味著能為家庭托底。如果是老師,那就更加適合“相夫教子”。“他們期待我既要能像全職太太一樣包攬家務,同時我穩定的工資又要盡到能為家庭托底的責任。”

雖然一邊有隱隱的年齡焦慮,對於還沒到30歲的葉子來說,她仍然有些害怕進入婚姻。北京在編教師的工資能夠保證不錯的生活質量,但一旦戀愛結婚,她的生活會發生很大變化。

學校有一兩位終身單身的女教師,已經快退休了,這緩解了她一部分焦慮情緒。“我寧願不找,也不可能將就。”

西溫哥華 發表評論於
唐國強,王石,任正非都是早年吃軟飯出身,等發跡了一腳踢開紅二老婆。
灣區範兒 發表評論於
這些女性生活無憂,事業順利,幹嘛要把自己圍困於世俗的相親環境中,思想太僵化了。
北京_01link 發表評論於
樓下五毛認為標題應改為,“北京體製內女孩的相親幸福,體麵是一種幸福”。
新手一位 發表評論於
家裏有礦的女孩,為什麽要結婚?生自己的娃就行啦。
InNorthTexas 發表評論於
體製內女孩們帶著強烈的超車精神。
showers 發表評論於
相信事實 發表評論於 2024-06-18 05:51:00
中國有中國的相親文化,美國有美國的,有什麽困境的?

美國單身的大齡青年有的是,算困境還是自由?隨便說吧


啥事不拉美國你會死呀?去醫院看看有精神病吧!
pivotal 發表評論於
認真學習任正非經驗,嫁個好人家
相信事實 發表評論於
中國有中國的相親文化,美國有美國的,有什麽困境的?

美國單身的大齡青年有的是,算困境還是自由?隨便說吧
曆史又一村 發表評論於
綺型的社會和國家! 這就是中共國留給子民的厚恩。一切向錢看。文化沙漠,人文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