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中醫院吸引年輕人的流量密碼
文章來源: 財經雜誌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坐伏案的加班、消費的推動、疫情強化的健康理念、中醫文化的推廣都在撬動流量的齒輪
文 |《財經》記者 辛穎
編輯 |王小
每天晚上5點左右,在創建於1958年的北京按摩醫院,候診大廳玻璃房頂的水晶吊燈亮起,結束治療的老人們陸續離開去接孫子、買菜、做飯,剛下班的打工人匆匆趕來緩解身體上的病痛,這裏的晚間門診一直為他們開放到晚上9點半。
到醫院做按摩,正在成為年輕人的“新運動”。僅北京按摩醫院2023年18歲-40歲建檔人數是2020年的6.5倍,30歲左右的90後成為絕對主力。
“今年春節過後,掛號明顯變難了,以前每天都能掛上號,現在一周就能搶上兩次。”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年患者隻在白天推拿,也開始受到年輕人增多的影響。為此,在南方如廣州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拿科開始增加周末的號源。
最初,在以加班著稱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圈內口口相傳,如今擴圈到金融、互聯網大廠、公務員等。社交平台上,全國的網友探店後,紛紛曬出自己到各地醫院按摩的賬單、流程、心得和避坑指南。
“90後是從小看西醫、吃西藥長大的一代人,如今推拿等項目成為他們走進中醫院的入口,是經濟、文化、健康生活理念、輿論傳播等綜合因素影響下形成的,隻是從醫院的角度,如何從這一波熱潮中借力發展,是一種考驗。”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健康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侯勝田對《財經》說。
如同“演出經濟”正在成為城市新流量密碼,從票房聚人氣帶動餐飲、住宿、旅遊、文化等全麵開花,而在中醫院裏,推拿能成為新的流量密碼嗎?
性價比才是王道
“太便宜了。”30歲的劉芳直言,這是她能堅持近半年,每周坐車一個多小時來醫院治療的最主要原因,胸椎、腰椎兩項按摩約40分鍾,醫保報銷後自付不到50元。
選擇到醫院按摩,便宜、專業、不用打針吃藥,更有性價比,流行話術已經滲透到年輕人的“養生哲學”。
北京按摩醫院副院長鄧寧分析,年輕人由於長期伏案工作、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以及電子產品使用過度等因素,導致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慢性疾病呈現低齡化趨勢。此外,緊張環境下的失眠與亞健康問題也在青年群體中尤為突出。
鄧寧看到的,不僅是就醫人群結構的變化,更是現代生活方式對健康的挑戰。
來醫院之前,劉芳的背部疼痛已經三個多月了,一直沒太當回事,買了外敷的膏藥貼,症狀也不見緩解,甚至影響工作,得知一位同齡的朋友已經確診“腰椎間盤突出”,劉芳才意識到自己竟也到了這把年紀,在朋友的推薦下她來了北京按摩醫院。
這家坐落於北京市西城區二環內的二甲專科醫院,是由胡同裏的傳統四合院改建而來,保留了青磚灰瓦的韻味,設置在露天院落中的候診區,在近些年加蓋了玻璃房頂,當中粗壯的古樹穿房而過。
這裏是中國最早集中安置視障人員從事醫療按摩工作的機構,有近50%的按摩醫師是視障人員,最初隻設置推拿、康複理療、針灸幾個科室,周邊的老年人是主要患者。
經過門診醫生查體、問診、拍片等後,劉芳沒想到,自己患的是筋膜炎。選擇治療方案後,“每次提前一周在網上預約推拿時間,我會盡量挑工作少的那天早點下班過來,當然是背著領導偷偷早走。”劉芳說。
這裏大多治療項目都在醫保目錄範圍內,每一項按摩時長10分-20分鍾不等,如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伴隨骶髂關節紊亂推拿治療,收費總計115元,職工醫保報銷後自付隻需34.5元。
“加上公司的補充醫療保險,算下來自付比例不到5%。”如此劃算,劉芳開啟了主動向親朋好友推薦模式。
自付部分還可以使用醫保個人賬戶支付,這筆年輕人很少用到的錢也利用了起來。
32歲的劉華來複診時已經輕車熟路,告訴醫生自己需要哪些項目,治療單上包括九組手指點穴治療,每組五個穴位,共216元,三次頸椎病推拿治療129元。醫保報銷241.5元,剩餘的103.5元用個人賬戶支付,在劉華看來,“相當於自己這次沒花錢”。
33歲的聞琪收入縮水了,現在基本不買化妝品,護膚品也在清庫存,少點外賣,盡量自己做飯。不過,因肩周炎嚴重時胳膊疼到抬不起來,按摩幾乎成為聞琪的一項固定消費,以前經常去的按摩店,一次就能花上五六百元,現在隻能挑一二百的按摩店,聞琪還不能頻繁去,“怕花錢”。看到社交平台熱熱鬧鬧的討論中醫院按摩,聞琪告訴《財經》,也在考慮中。
技術過硬,是不少受訪者選擇到中醫院的原因。“推拿醫生中,視障醫生基本都是本科學曆,近年增加多位碩士研究生,非視障醫生中還有博士研究生。見習期的醫生,由帶教老師手把手的教,至少要一年後才能完全獨立執業。”鄧寧介紹。
如何接住年輕人?
奔著推拿來到中醫院的年輕人,也並非對所有服務照單全收。
聞琪第一次因為肩周炎到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就診時,選擇了理療科,原本以為這裏就可以推拿,看診後才發現找錯了地方。醫生提供的治療方案,是一個療程五次治療,每周一次,電磁和理療項目交替進行。
“電磁治療就像用電流形成針,一下下刺痛的感覺,不太舒服。第二次的理療像是紅外線熱療,相對舒服一些,隻是三次下來感覺肩痛沒有緩解”。於是,聞琪中斷了治療。
“年輕人的需求更直接,要高效的實現目標,這是與老年人最大的不同,老年人以慢性病居多,已經習慣定時定量、日積月累的治療。”北京按摩醫院推拿一科(西城院區)主任鄒海鵬介紹。
比如同樣是重度頸椎病,來醫院的年輕人著急緩解疼痛,大多會接受侵入式的針刀治療,以求一次解決病灶。但是老年人大多堅持常年推拿,每次能緩解一點就可以。
醫院也在不斷調整適應年輕人的需求。鄧寧介紹,以前醫院是8點全麵開診,有上班族希望能提早,趕在早上9點上班前完成治療,醫院為滿足年輕人需求就調整到7點半開診,應該是北京市最早開門的醫院了。
一位年輕患者下班後在北京按摩醫院晚間門診接受治療。攝影/辛穎
年輕人追求高效,於是,醫院將線上按時段預約執行更精細化,候診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分鍾,快的話有些患者候診隻需幾分鍾。雖然患者絡繹不絕,但繁忙的推拿候診大廳有序而不擁擠,每間診室門口隻坐著幾位預約時段內的患者候診,等待前一位患者離開。
為增強年輕患者對中醫文化的認同感和信任度,醫院的科普、宣傳也在調整,不斷跟上年輕人的節奏,鄧寧還下載了小紅書App,“是從患者那裏聽說,有很多介紹我們醫院的帖子,看到支持的評價會繼續努力”。
社交平台上也有一些直接的建議。鄧寧舉例說,“比如對某些常見的治療組合方案不理解,認為是‘套餐’,這種理解偏差更需要加強科普、與患者溝通,針對每個患者的個體差異,醫院醫生會量身定製綜合治療方案,包括推拿手法、運動康複指導等,幫助他們不僅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學會預防和自我調養。”
當然也要兼顧老年患者的需求,鄧寧說:“老年人習慣穩定,比如為年輕人調整搶號時間,立刻就會有老年人因不適應而反對,各方麵都要兼顧,比如保留電話預約掛號渠道,人工幫老年人協調時間,確保他們可以及時就診治療。”
一波熱潮還是長期趨勢?
27歲的王浩工作已有五六年,在同事的推薦下來這裏治療腰痛,結束三次推拿後就不打算再來了。他對治療效果評價是“還好”。
和王浩一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醫院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有人幹脆把醫院當成按摩店,對醫生要求“你給我開幾次揉揉,讓我體驗體驗就好”。比起看病,他們更像是來打卡。一位患者首次來問診時還專門請了一天年假,連帶著在對麵的護國寺街逛胡同、嚐北京小吃。第一個療程結束後,就不打算再來了。
對於打卡式的體驗派,鄧寧其實並不擔心。“醫院的複診率超過60%,還是因為大多數人真的是有治病需求,患者的數量在春、秋兩季更多,符合疾病發展的特點。我們也不支持健康人群來醫院做保健,公立醫院的發展的核心定位一定是專業化的治療。”
不可否認的是,來推拿的年輕人中,有些是由此開始被帶入中醫院的其他科室,針灸、內科、骨科,甚至急救等。
2023年,以保守治療為主的北京按摩醫院,相繼接診了幾位由120送來的急性腰扭傷、急性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這在以往是沒有的。鄧寧介紹,“患者主動選擇來這裏,是基於對專業水平的信任,醫院現在也非常重視急性疼痛治療、微創治療等新技術的開發。”
雖然80%的患者來到醫院都是做推拿,但診療過程中衍生出更多的醫療需求。鄧寧介紹,醫院積極開展多元化診療,融合傳統中醫推拿技術與現代醫學理念,比如采用針灸、拔罐、小針刀療法、精準牽引、艾灸、中藥熏蒸等多種特色治療方法,滿足年輕患者追求高效、便捷的需求。
同時,為適應廣大患者的就診需求,醫院已經增設皮膚科、內科,即將開設口腔科、骨科、耳鼻喉科等。
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近幾年確實感受到了年輕人對中醫觀念的改變。
鄒海鵬在2002年剛上大學時,其實有種很強的職業前景危機感,同學之間討論的話題是,100年後中醫還在嗎?到2009年就業,情況也不算好,患者數量基本就是“刮風減半、下雨全無”。
近十多年,鄒海鵬看到患者逐漸增加,到今天已經是不少患者願意冒雨前來,這也體現出患者對中醫推拿診療技術的肯定。鄒海鵬說,為持續優化服務,臨床科室定期收集和分析患者反饋,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新冠疫情是公認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中醫藥在抗疫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宣傳,公眾也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態。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就醫人群結構的變化,更是現代生活方式對健康的挑戰。我們認識到適應這一趨勢的重要性,並將之視為拓展醫療服務的重要方向。”鄧寧說。
《財經》獲悉,一些綜合醫院的骨科,現在都在考慮新開設推拿科。隻是推拿能否成為更多中醫院的流量密碼,尚難言說。
在傳統的中醫院,推拿科的地位不高,原因在於對醫院的性價比貢獻不高。“不能靠賣藥掙錢;專業推拿技師培養周期長,基本是六年;因為體力消耗特別大,醫生也不願意做;公立醫院隻在白天開診,不適合打工人的時間,主要是配合院內病人康複治療,業務量也不算大。”陝西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副院長告訴《財經》,相比之下,醫院更願意發展針灸。
其實同樣是推拿科,有的醫院一號難求,有的醫院門可羅雀。如廣州市天河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推拿科,應打工族需求增開周末號源,而在越秀區的一家社區衛生中心,“一直是以老年患者為主,沒什麽年輕人”。
鄧寧認為,要持續增加年輕患者的獲得感,就得解決他們的“痛點”“堵點”“集中點”。
“梳理出發病率高、診治需求量大、潛在患者多、受益人群廣的病種,在傳承與創新融合方麵,努力繼承中醫經典理論,打造手法特色,形成了我們獨特的手法體係,即中醫推拿按動療法。”鄧寧介紹,該療法已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鄧寧介紹醫院未來要將目前足踝、肩痛、失眠等12個專病專台門診做強做大,同時加強多學科協作,整合優勢學科資源,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全生命周期維護、重點人群健康管理、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麵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形成特色品牌效應,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
“其實多年來,各地的中醫院都嚐試過各種新業務,尤其是中藥足浴、中藥茶飲等偏向生活化的服務,吸引年輕人,但效果大不相同,而且對公立中醫院來說,專業醫療和生活化服務的界限其實也在摸索中。”侯勝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