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文章來源: 吳曉波頻道 於 2025-10-03 19:47:3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很期待一些基礎的問題可以解決,讓更多外國人能看到最美麗的、最先進的、最便利的中國。”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文 / 巴九靈

穿著漢服和露著胸肌的NPC拍寫真,腿上穿戴最新款的機械腿爬天門山,額頭貼著退燒貼涮老北京火鍋……人擠人的國慶假期,你可能發現身邊多了不少外國人,像你一樣感受嶄新的中國。

老外遊中國的火爆得益於近兩年的簽證放寬。特別是去年12月,國家移民管理局將過境免簽從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與此同時,互免、單方麵免簽國家範圍不斷擴展,區域性免簽如火如荼。而對於急需來華但來不及辦簽證的,條件允許可以在口岸申請簽證。



上海郵輪口岸母港航次外籍旅客占比創新高

猜猜這些政策的威力有多大?

國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免簽入境外國人達1589萬人次,同比增長52.1%,占入境外國人總量的62.1%。照此推算,2025年入境外國人總量將突破3500萬,刷新曆史紀錄,快接近觀光立國的日本了(預計約3700萬)。

然而,盡管#ChinaTravel的“主流敘事”很熱鬧,但中國在入境遊領域畢竟算新手玩家,想真正“接住”這3500萬外國遊客並非易事。尤其是對於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國際友人而言,總會出現一種“看得見歡迎、感受不到便利”的割裂感。



被一張“兩寸照”困住

踩坑,是外國遊客在中國大冒險的第一課。

曾在北京和蘇州留過學的戴樂,來自旅遊大國意大利,幾乎走遍了中國主要的大城市。談及旅途中的不便之處,他最先想到的是住宿。“以前最不方便的地方是有一些比較便宜的酒店民宿不許外國人住,我必須住貴一點的酒店,有些酒店價格高到離譜,背刺了。”

他還提到,盡管這兩年對外國人的住宿限製放寬了,但“門票”這隻攔路虎依然沒解決。“許多景區需要提前預約,很多預約景點門票的網站和小程序,必須用中國身份證,我的護照不行。有一些界麵完全是中文,我的一位非洲朋友就表示完全看不懂。有些景點即便買了票,工作人員仍把我拉進小屋子,要求我護照登記。”

住宿、門票、酒店、支付、上網這些常見的“坑”,尚可打個補丁——近年來,國家部門陸續出台不少新政,旨在“完善入境旅遊服務”,包括在預訂景區門票、購買車(船)票、住宿登記、電子支付等方麵提高便利化水平,但有些“坑”卻十分隱蔽,難以用製度填埋。



來源:中國政府網

在外企任職翻譯的蘇蘇經常要幫來華工作和旅遊的外國人辦理文件,她分享了她在接觸外國人時最頻繁碰到的問題。

最常見的一個坑就是證件照。蘇蘇表示,在中國辦理文件經常需要用到49*35mm的照片,也就是兩寸照,是長方形的,很多網站會直接翻譯為two inch,但兩寸照在一些國家通常指2英寸*2英寸的正方形照片,因此常常需要重新拍攝。

這個小細節本質上是一個文化習慣和溝通問題,而一落到實際旅遊中,問題就會被放大。

之前旅遊時,蘇蘇的團裏有一位長居中國的比利時遊客,他特意沒有報所謂的“外國人專團”——因為更貴,行程還縮水,“不適合想深度體驗的背包客”。於是他加入中國專團,然而導遊在講解少林寺曆史時,他屢屢向蘇蘇追問曆史與宗教細節,但畢竟不是英語專團,蘇蘇努力翻譯,常常感覺“詞不達意”,那些複雜的文化內涵實在難以完全傳遞。

這種文化鴻溝的背後,是中國缺少專業的外語導遊。中國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數據顯示,2024年底,全國持證導遊約66萬人,外語導遊占比僅8.4%。雙語導遊更是鳳毛麟角。如天津去年新增的外語導遊中,雙語導遊隻有10個。



導遊在蘇州園林為幾位外國遊客講解

更寬泛地說,能夠對外簡單溝通、接待的多語言從業者在中國也是極度缺乏的。作為反麵案例,泰國等亞洲旅遊型國家,在主要城市的景區和市中心的麥當勞裏,服務人員大多能講基礎的英語和中文。

當然,這一現狀還受客觀大環境的影響。一位桂林的酒店從業者表示,原來桂林四星級以上的酒店裏能講英語的服務人員,2020年以後很多人都轉行了,外國客人隻能找導遊翻譯,原本的英文菜單、外幣兌換等酒店服務也都消失了。



一個社會,兩種體驗

“中國文化太獨特了,很多外國人難以了解。我的一些外國朋友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在中國生活。”戴樂說道。他指的“中國文化”,還涉及到生活習慣、人情規則、社會製度等等。

根據七普數據,在華定居生活的外國人高達84.6萬。有別於短期旅遊體驗,外國人長期在中國定居生活,就不得不適應中國各種“特殊製度”。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新問題和割裂感。



北京,外國遊客在店消費

出海戰略谘詢公司美訊創始人彭家榮,是一位加拿大人,在中國求學、生活、創業已有二十年,一口地道的中文讓他成為標準的“國際友人”。然而,回憶起生活中的糟事,他總有些“滔滔不絕”。

有一次,他在上海出差,準備打一輛網約車,結果被毫無征兆地告知,他的國外信用卡使用次數已到30次,在平台無法支付。沒有提前通知,也沒法辦理中國信用卡,他頓時陷入了被動的境地。最後的解決辦法是,走一大段路,坐地鐵。

那次不愉快後,彭家榮開始困惑:當外國人看到免簽政策興衝衝地來中國旅遊時,也遭遇到這樣的問題,他感受到的中國,還是那個在“China Travel”視頻中便利、先進的中國嗎?

更讓他感到億點點無語的是“身份認證”問題,這貫穿了像彭佳榮這樣隻有護照而沒有“綠卡”的80萬外國人在華生活的方方麵麵。

有一次,彭家榮在寄快遞時發現,必須用身份證實名認證,否則沒法錄入信息,而他隻有護照。最後隻能借用朋友的身份證,勉強完成這次“物美價廉但不太愉快”的快遞寄送。

就連最日常的業務溝通和拜訪,都或多或少被“卡脖子”。

“微信的實名驗證係統對外國人更加嚴格,一不小心就會被封號,經常得重新驗證,不及時處理就會被鎖死。”

“很多寫字樓的訪客登記係統隻能輸入身份證號,不支持護照號,所以我總是要借用別人的手機號或者身份證,才能登記。”



圖源:小紅書

彭佳榮無奈點出了外國人在中國生活的“體驗鴻溝”:“拿著外國護照在中國,和擁有二代身份證的中國人所生活、所體驗的中國,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中國——我覺得差距估計得有30年。”

這種體驗代差,根植於整個社會係統對“本地身份”的深度依賴與綁定。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基礎服務,從支付、交通到社交平台的注冊,都圍繞著二代身份證構建,它和公安、社保、銀行、稅務等數據綁定,而外國人的護照信息,僅存於入境管理部門,未能打通各項社會服務係統,因此他們就得麵臨“注冊不了”“驗證不通過”“功能被限製”等尷尬處境。

在金融方麵,中國的支付體係主要圍繞本地銀行+移動支付構建,國際信用卡體係與本地銀行賬戶的數據並未完全打通;而中國居民享受的網貸、信用租賃、免押金服務等,核心是基於個人信用體係,外國人沒有本地信用記錄,導致許多企業無法給予同樣的服務。

更大的原因或許還是來自國家安全。

外籍用戶的身份信息涉及跨境數據流動,出於國家數據安全的考慮,部分政府網站、金融服務等限製外國人使用。在過去,也確實有不少外國人利用支付漏洞進行跨境套利,促使監管機構對外國人開戶、支付限額、資金流動等實行了更加嚴格的管理。



結語

盡管外國護照“困境”重重,但每當彭家榮回憶起初到中國時的情形,不禁感歎起了改革開放的碩果。從外賣、網約車等生活服務的普及,到大量行政手續由線下轉為線上辦理,彭家榮表示,這些年,他在中國生活、工作的體驗越來越好。

“雖然之前寫了兩篇文章講外國人在中國不方便的經曆,但中國這20年的變化真的很大……20年前我第一次到河南鄭州的時候,幾乎隻能用現金,別提什麽國際信用卡,更別說微信支付了。”

這兩年來,國際地緣政治日益緊張,中國卻進一步加大了開放。除了簽證放寬外,像今年4月,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出台《關於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將“即買即退”服務措施從多地試點推廣至全國。外國人買了中國商品後能在離境退稅商店迅速退稅,既便捷又增加了不少遊客多次來中國的意願。



來源:中國政府網

與此同時,各地也推出了諸多方便外國人旅遊和工作的新政策。今年3月,沈陽市向外籍人員代表發放了首批外國人“證卡融合集成”實體社保卡,不僅是外籍人士在沈工作身份憑證,更集成了社保服務、金融支付等民生功能,實現了“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沈陽發放首批外國人“證卡融合集成”實體社保卡卡

北京在全國首創首發推出兩款集支付、通信、交通以及翻譯等拓展功能於一體的融合創新產品——“暢遊通”和“冪方卡”,一體化滿足外籍來京人員小額高頻消費掃碼和通信語音、上網流量等需求……

不過像外國手機接收驗證碼的問題,手機上穀歌地圖、臉書的問題,在彭家榮等人看來依然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中國對3500萬外國遊客說“歡迎”,但要真正“接住”,還有許多細節需要打磨。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很期待一些基礎的問題可以解決,讓更多外國人能看到最美麗的、最先進的、最便利的中國。”

像彭家榮、戴樂這樣的外國人並非抱怨,而是希望能與中國一起進步。他們欣賞“中國速度”,也理解製度的複雜性,同時也渴望在中國人熱情的笑臉背後,真正感受到便利和尊重。

近年來,中國正在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積極打造國際人才的聚寶盆。基礎體驗的改善,不隻是為外國人解難,更是為中國自身的國際化鋪路。當一個外籍遊客、學生或企業家,能順暢地買一張火車票、輕鬆地付一杯咖啡錢、打開自己常用的手機應用,便是最直觀的國家名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鄧文迪兩個女兒,憑什麽能拿下“遺產大禮包”
敏感時刻,美軍一核武器指揮官突然宣布!
晚上9點的窮鬼超市,擠滿江浙滬上班族
伊朗12天內20名高官遭精準斬首,內鬼工程師泄密
江西南昌大佬,造出千億芯片巨頭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國大豆豐收中國不買 “特朗普考慮100億美元援助”
52歲萊溫斯基久違現身 聊起和克林頓往事淚流滿麵
韓國的“愛韓國反華遊行”,被總統批評損害國格
美軍襲擊委內瑞拉附近海域“販毒船隻”,船上4人死亡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美籍韓裔男在解放軍艦隊附近放無人機 被港警逮捕
張繼科否認瀑布落水是“假摔”:我是被人踹下去的
曼徹斯特襲擊嫌犯為敘利亞裔 未列入英反恐計劃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美法官裁定:拜登任期內大規模海上鑽探禁令違法
威廉王子:等我成為英國國王,我將改革君主製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特朗普提交機密通知:美正與販毒集團“武裝衝突”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1400萬輛新能源車跑高速,充電樁夠用嗎?
討厭隱藏式門把手的用戶們,如今終於勝利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吳曉波頻道 2025-10-03 19:47:30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很期待一些基礎的問題可以解決,讓更多外國人能看到最美麗的、最先進的、最便利的中國。”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文 / 巴九靈

穿著漢服和露著胸肌的NPC拍寫真,腿上穿戴最新款的機械腿爬天門山,額頭貼著退燒貼涮老北京火鍋……人擠人的國慶假期,你可能發現身邊多了不少外國人,像你一樣感受嶄新的中國。

老外遊中國的火爆得益於近兩年的簽證放寬。特別是去年12月,國家移民管理局將過境免簽從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與此同時,互免、單方麵免簽國家範圍不斷擴展,區域性免簽如火如荼。而對於急需來華但來不及辦簽證的,條件允許可以在口岸申請簽證。



上海郵輪口岸母港航次外籍旅客占比創新高

猜猜這些政策的威力有多大?

國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免簽入境外國人達1589萬人次,同比增長52.1%,占入境外國人總量的62.1%。照此推算,2025年入境外國人總量將突破3500萬,刷新曆史紀錄,快接近觀光立國的日本了(預計約3700萬)。

然而,盡管#ChinaTravel的“主流敘事”很熱鬧,但中國在入境遊領域畢竟算新手玩家,想真正“接住”這3500萬外國遊客並非易事。尤其是對於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國際友人而言,總會出現一種“看得見歡迎、感受不到便利”的割裂感。



被一張“兩寸照”困住

踩坑,是外國遊客在中國大冒險的第一課。

曾在北京和蘇州留過學的戴樂,來自旅遊大國意大利,幾乎走遍了中國主要的大城市。談及旅途中的不便之處,他最先想到的是住宿。“以前最不方便的地方是有一些比較便宜的酒店民宿不許外國人住,我必須住貴一點的酒店,有些酒店價格高到離譜,背刺了。”

他還提到,盡管這兩年對外國人的住宿限製放寬了,但“門票”這隻攔路虎依然沒解決。“許多景區需要提前預約,很多預約景點門票的網站和小程序,必須用中國身份證,我的護照不行。有一些界麵完全是中文,我的一位非洲朋友就表示完全看不懂。有些景點即便買了票,工作人員仍把我拉進小屋子,要求我護照登記。”

住宿、門票、酒店、支付、上網這些常見的“坑”,尚可打個補丁——近年來,國家部門陸續出台不少新政,旨在“完善入境旅遊服務”,包括在預訂景區門票、購買車(船)票、住宿登記、電子支付等方麵提高便利化水平,但有些“坑”卻十分隱蔽,難以用製度填埋。



來源:中國政府網

在外企任職翻譯的蘇蘇經常要幫來華工作和旅遊的外國人辦理文件,她分享了她在接觸外國人時最頻繁碰到的問題。

最常見的一個坑就是證件照。蘇蘇表示,在中國辦理文件經常需要用到49*35mm的照片,也就是兩寸照,是長方形的,很多網站會直接翻譯為two inch,但兩寸照在一些國家通常指2英寸*2英寸的正方形照片,因此常常需要重新拍攝。

這個小細節本質上是一個文化習慣和溝通問題,而一落到實際旅遊中,問題就會被放大。

之前旅遊時,蘇蘇的團裏有一位長居中國的比利時遊客,他特意沒有報所謂的“外國人專團”——因為更貴,行程還縮水,“不適合想深度體驗的背包客”。於是他加入中國專團,然而導遊在講解少林寺曆史時,他屢屢向蘇蘇追問曆史與宗教細節,但畢竟不是英語專團,蘇蘇努力翻譯,常常感覺“詞不達意”,那些複雜的文化內涵實在難以完全傳遞。

這種文化鴻溝的背後,是中國缺少專業的外語導遊。中國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數據顯示,2024年底,全國持證導遊約66萬人,外語導遊占比僅8.4%。雙語導遊更是鳳毛麟角。如天津去年新增的外語導遊中,雙語導遊隻有10個。



導遊在蘇州園林為幾位外國遊客講解

更寬泛地說,能夠對外簡單溝通、接待的多語言從業者在中國也是極度缺乏的。作為反麵案例,泰國等亞洲旅遊型國家,在主要城市的景區和市中心的麥當勞裏,服務人員大多能講基礎的英語和中文。

當然,這一現狀還受客觀大環境的影響。一位桂林的酒店從業者表示,原來桂林四星級以上的酒店裏能講英語的服務人員,2020年以後很多人都轉行了,外國客人隻能找導遊翻譯,原本的英文菜單、外幣兌換等酒店服務也都消失了。



一個社會,兩種體驗

“中國文化太獨特了,很多外國人難以了解。我的一些外國朋友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在中國生活。”戴樂說道。他指的“中國文化”,還涉及到生活習慣、人情規則、社會製度等等。

根據七普數據,在華定居生活的外國人高達84.6萬。有別於短期旅遊體驗,外國人長期在中國定居生活,就不得不適應中國各種“特殊製度”。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新問題和割裂感。



北京,外國遊客在店消費

出海戰略谘詢公司美訊創始人彭家榮,是一位加拿大人,在中國求學、生活、創業已有二十年,一口地道的中文讓他成為標準的“國際友人”。然而,回憶起生活中的糟事,他總有些“滔滔不絕”。

有一次,他在上海出差,準備打一輛網約車,結果被毫無征兆地告知,他的國外信用卡使用次數已到30次,在平台無法支付。沒有提前通知,也沒法辦理中國信用卡,他頓時陷入了被動的境地。最後的解決辦法是,走一大段路,坐地鐵。

那次不愉快後,彭家榮開始困惑:當外國人看到免簽政策興衝衝地來中國旅遊時,也遭遇到這樣的問題,他感受到的中國,還是那個在“China Travel”視頻中便利、先進的中國嗎?

更讓他感到億點點無語的是“身份認證”問題,這貫穿了像彭佳榮這樣隻有護照而沒有“綠卡”的80萬外國人在華生活的方方麵麵。

有一次,彭家榮在寄快遞時發現,必須用身份證實名認證,否則沒法錄入信息,而他隻有護照。最後隻能借用朋友的身份證,勉強完成這次“物美價廉但不太愉快”的快遞寄送。

就連最日常的業務溝通和拜訪,都或多或少被“卡脖子”。

“微信的實名驗證係統對外國人更加嚴格,一不小心就會被封號,經常得重新驗證,不及時處理就會被鎖死。”

“很多寫字樓的訪客登記係統隻能輸入身份證號,不支持護照號,所以我總是要借用別人的手機號或者身份證,才能登記。”



圖源:小紅書

彭佳榮無奈點出了外國人在中國生活的“體驗鴻溝”:“拿著外國護照在中國,和擁有二代身份證的中國人所生活、所體驗的中國,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中國——我覺得差距估計得有30年。”

這種體驗代差,根植於整個社會係統對“本地身份”的深度依賴與綁定。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基礎服務,從支付、交通到社交平台的注冊,都圍繞著二代身份證構建,它和公安、社保、銀行、稅務等數據綁定,而外國人的護照信息,僅存於入境管理部門,未能打通各項社會服務係統,因此他們就得麵臨“注冊不了”“驗證不通過”“功能被限製”等尷尬處境。

在金融方麵,中國的支付體係主要圍繞本地銀行+移動支付構建,國際信用卡體係與本地銀行賬戶的數據並未完全打通;而中國居民享受的網貸、信用租賃、免押金服務等,核心是基於個人信用體係,外國人沒有本地信用記錄,導致許多企業無法給予同樣的服務。

更大的原因或許還是來自國家安全。

外籍用戶的身份信息涉及跨境數據流動,出於國家數據安全的考慮,部分政府網站、金融服務等限製外國人使用。在過去,也確實有不少外國人利用支付漏洞進行跨境套利,促使監管機構對外國人開戶、支付限額、資金流動等實行了更加嚴格的管理。



結語

盡管外國護照“困境”重重,但每當彭家榮回憶起初到中國時的情形,不禁感歎起了改革開放的碩果。從外賣、網約車等生活服務的普及,到大量行政手續由線下轉為線上辦理,彭家榮表示,這些年,他在中國生活、工作的體驗越來越好。

“雖然之前寫了兩篇文章講外國人在中國不方便的經曆,但中國這20年的變化真的很大……20年前我第一次到河南鄭州的時候,幾乎隻能用現金,別提什麽國際信用卡,更別說微信支付了。”

這兩年來,國際地緣政治日益緊張,中國卻進一步加大了開放。除了簽證放寬外,像今年4月,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出台《關於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將“即買即退”服務措施從多地試點推廣至全國。外國人買了中國商品後能在離境退稅商店迅速退稅,既便捷又增加了不少遊客多次來中國的意願。



來源:中國政府網

與此同時,各地也推出了諸多方便外國人旅遊和工作的新政策。今年3月,沈陽市向外籍人員代表發放了首批外國人“證卡融合集成”實體社保卡,不僅是外籍人士在沈工作身份憑證,更集成了社保服務、金融支付等民生功能,實現了“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沈陽發放首批外國人“證卡融合集成”實體社保卡卡

北京在全國首創首發推出兩款集支付、通信、交通以及翻譯等拓展功能於一體的融合創新產品——“暢遊通”和“冪方卡”,一體化滿足外籍來京人員小額高頻消費掃碼和通信語音、上網流量等需求……

不過像外國手機接收驗證碼的問題,手機上穀歌地圖、臉書的問題,在彭家榮等人看來依然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中國對3500萬外國遊客說“歡迎”,但要真正“接住”,還有許多細節需要打磨。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很期待一些基礎的問題可以解決,讓更多外國人能看到最美麗的、最先進的、最便利的中國。”

像彭家榮、戴樂這樣的外國人並非抱怨,而是希望能與中國一起進步。他們欣賞“中國速度”,也理解製度的複雜性,同時也渴望在中國人熱情的笑臉背後,真正感受到便利和尊重。

近年來,中國正在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積極打造國際人才的聚寶盆。基礎體驗的改善,不隻是為外國人解難,更是為中國自身的國際化鋪路。當一個外籍遊客、學生或企業家,能順暢地買一張火車票、輕鬆地付一杯咖啡錢、打開自己常用的手機應用,便是最直觀的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