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文章來源: 騰訊科技 於 2025-10-02 23:07:1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的劇本幾乎從未變過:主角永遠是“消費者支出”。他們貢獻了近70%的GDP,是經濟增長最堅實的基石。

但在2025年,劇本被改寫了,一股全新的力量——人工智能投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代傳統消費,成為驅動美國經濟的絕對核心。

矽穀的巨額賭注,如今已直接攥住了美國的宏觀經濟命脈。

在樂觀者眼中,AI是繼電力和互聯網之後,又一場將催生萬億產業的“通用技術革命”。

然而,在曆史的另一麵,懷疑的鍾聲也已敲響。科技與金融界的精英們開始警告:AI的商業落地遠比想象中要慢,一場投資泡沫的冷卻甚至破裂,或許難以避免。

這究竟是一場引領未來的技術革命,還是又一個重複曆史的投機泡沫?這場由少數科技巨頭點燃的資本盛宴,正帶著巨大的轟鳴聲,駛向一個無人知曉的未來。

01. 托起美國經濟與股市的“新引擎”



美國科技七巨頭

“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大規模的AI投資熱潮。”戰略谘詢公司安永的首席經濟學家格雷戈裏·達科評價道,“它正在驅動多項統計數據激增。”

這場熱潮最驚人之處,在於它的“杠杆效應”。

要衡量AI投資的規模,最直接的指標是看計算機和軟件領域的投入。這部分投資目前僅占美國經濟總量的6%。但驚人的是,它卻貢獻了上半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經濟增長。相比之下,占GDP近70%的傳統消費者支出,反而顯得黯然失色。這清晰地表明,AI正以極高的效率撬動著整個經濟。

掀起這場投資浪潮的,是少數幾家科技巨頭。

穀歌、Meta、微軟和亞馬遜這四家“超大規模”公司,今年計劃在數據中心上合計投入近4000億美元。這筆巨款不隻停留在數字世界,它的影響力正滲透到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能源需求因此被推高,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了支撐,甚至連亞特蘭大、費城等地的商業地產都迎來了新機會。

在資本市場,這場AI盛宴則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以穀歌、亞馬遜、蘋果、英偉達為首的“七巨頭”,如今已占據標普500總市值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最大的贏家,無疑是AI芯片製造商英偉達,其股價在一年內翻了數倍。

華爾街的邏輯簡單而粗暴:隻要AI的故事還在繼續,這些巨頭的增長就有保證。在這種近乎信仰的押注下,投資者們不僅將股價推向了曆史新高,也憑此撐起了整個股市的繁榮。

02.曆史的回響?



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

然而,任何狂熱的盛宴,都可能以一地雞毛收場。關於AI泡沫的擔憂,正像一個幽靈,開始在科技和金融界徘徊。

就連身處風暴中心的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也公開承認了這種可能性。

他在一次訪談中,將當下的AI熱潮比作曆史上兩次著名的基建狂潮:19世紀的鐵路建設和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光纖。這兩次浪潮都遵循了同一個劇本——先是資本瘋狂湧入,吹起巨大泡沫;隨後泡沫破裂,一地狼藉;最終,活下來的部分才沉澱為真正的價值。“從曆史來看,”紮克伯格坦言,“AI熱潮很可能也會遭遇同樣的結果。”

經濟史學家安德REW·奧德利茲科的警告則更為直接。他曾深度研究過2001年的電信泡沫,如今的景象讓他感到似曾相識。

奧德利茲科指出,一些最新的AI產品並未達到市場的狂熱預期。這表明,AI技術短期內可能缺乏足夠的顛覆性,難以支撐如此巨額的投資。“我對AI的發展越來越懷疑,也越來越擔心。”他斷言。

華爾街已經開始計算泡沫破裂的代價。

高盛在一份報告中警告客戶,即便AI投資最終能兌現價值,數據中心的瘋狂建設也終將放緩。更可怕的是“撤資風險”——他們推演了一個極端場景:如果幾家科技巨頭將資本開支削減回2022年的水平,整個標普500公司的營收增長將憑空消失約30%。

投行Carlyle的全球研究主管也表達了類似的憂慮,認為科技巨頭們正通過舉債來維持這種“燒錢”速度。

“一旦股市大幅下挫,連鎖反應將是毀滅性的。”經濟學家達科補充道。屆時,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將瞬間崩塌,支出銳減,這場源於矽穀的風暴,將迅速席卷美國的每一個角落。

03. 冰與火:狂熱預期下的應用瓶頸



資本市場熱火朝天,企業應用卻冷若冰霜。這種“冰火兩重天”的錯位,正是AI泡沫最致命的結構性弱點。

企業軟件巨頭SAP的首席AI官賈裏德·科伊爾(Jared Coyle)發現,如今真正在企業裏跑起來的,並非那些天花亂墜的生成式對話模型。恰恰相反,它們是些“最接地氣”的基礎功能,比如自動處理文檔、審查差旅收據。

他的結論很明確:企業能快速接受的,是那些簡單、易於上手的AI工具,而不是需要徹底改變工作流程的複雜係統。風險投資人莎拉·郭更是給出了一個冷靜的預測:AI在企業中的真正普及,至少需要五年。

這與市場期待的爆發式增長,顯然是兩個世界。

除了應用緩慢,AI的基礎設施也撞上了“新牆”。

“我們剛剛走出訓練芯片的短缺,又一頭撞進了推理階段的顯存危機。”英偉達投資的數據公司Weka的CEO警告道。

他解釋說,每個GPU的高性能顯存(VRAM)都極其有限。這個瓶頸,直接導致AI服務無法承載大量用戶,也是為什麽OpenAI等公司的服務頻繁出現延遲和宕機。在他看來,在解決這個“顯存危機”之前,我們甚至沒法討論更先進的AI智能體。

當然,也並非全是壞消息。

在編碼等特定領域,AI的進步速度依然驚人。Anthropic強化學習團隊負責人道格拉斯預測,AI在18個月內就能在內核工程等任務上達到“超人”水平。

但這種“單點突破”足以支撐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康莊大道嗎?Databricks的首席AI科學家喬納森·弗蘭克爾對此表示懷疑。他提醒道:“通往AGI的道路,很可能不是一條單行線。”

04.脆弱的信徒在牌桌上豪賭



OpenAI今年9月開始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修建的數據中心

在科技巨頭們的陰影下,AI創業公司的生存本就是一場豪賭。

第一條法則是:避開巨頭,做“小而美”。

比如一家叫EliseAI的公司,它不碰通用大模型,而是深耕房地產管理。派派工單、提醒租約,這些“髒活累活”才是它的主戰場。通過在一個垂直領域做到極致,它們得以在夾縫中生存。

但更多公司的法則是:燒錢換增長。

即便是OpenAI這樣的明星公司,其本質也依賴於風險資本的巨額補貼。風險投資人詹妮·肖(Jenny Xiao)坦言,這和當年網約車的“補貼大戰”如出一轍。大家都在用低價甚至免費的服務“跑馬圈地”,但沒人知道盈利的終點在哪裏。一旦需要提價來實現盈利,用戶是否還會買單,至今仍是個未知數。

這種對資本的極度依賴,讓燒錢最凶的公司,也成了泡沫中最危險的一環。

它們的現金消耗速度驚人,卻遠未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紮克伯格曾暗示,一旦資本市場收緊,這些公司“可能連昂貴的數據中心都用不起了”。即便是英偉達投資OpenAI千億美元這樣的“強心針”,在一些分析師看來也暗藏風險。這種客戶與供應商之間的循環投資,更像是在“左手倒右手”,隻會讓泡沫越吹越大。

05.終局:冷卻或硬著陸

資本的狂熱、技術的瓶頸、應用的遲緩,共同交織成一幅複雜而矛盾的圖景。

曆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是驚人地相似。

無論是19世紀的鐵路,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光纖,大規模新技術的投資,總是先經曆一個過度樂觀的泡沫。然後,在資本退潮和行業洗牌的陣痛中,真正的價值才得以顯現。正如紮克伯格所說,今天的矽穀正陷入一種悖論:既不敢放慢腳步,怕被淘汰;又清楚地知道,泡沫破裂的那一天終將到來。

如今,華爾街的警告也越來越清晰。問題已不再是“AI投資是否會冷卻”,而是“何時,以及會以何種方式冷卻”。

芯片、顯存、電力、基礎設施……這些物理世界的瓶頸,正在讓資本支出的“不可避免放緩”,從預言一步步變成現實。

一旦AI技術遲遲無法兌現其對生產率的承諾,投資的潮水便會急速退去。屆時,美國經濟將失去最關鍵的增長引擎,由“七巨頭”撐起的全球資本市場也將麵臨巨大壓力。

這場由AI掀起的空前繁榮,正把美國經濟,推向懸崖的邊緣。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9)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妮可因婚前協議要賠1.2億?男方疑嫌她太紅偷找新歡
巴菲特重磅出手!97億拿下化工巨頭 押注美國未來
第一批白人度假的中產,已經後悔了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華裔明星警探翻車停職!疑為蹭球票冒充川普安保…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國大豆豐收中國不買 “特朗普考慮100億美元援助”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52歲萊溫斯基久違現身 聊起和克林頓往事淚流滿麵
中方向美方提“四不”要求:不見不該見的人……
政府關門:川普擬砍“民主黨機構” 對峙升級 裁員將開始
失業+資訊黑箱+歧視印度人 K簽證犯眾怒 官方失算
韓國的“愛韓國反華遊行”,被總統批評損害國格
1400萬輛新能源車跑高速,充電樁夠用嗎?
敏感時刻,美軍一核武器指揮官突然宣布!
習近平出手!逼關鍵技術脫鉤 諾基亞愛立信遭嚴審
美軍襲擊委內瑞拉附近海域“販毒船隻”,船上4人死亡
章瑩穎男友國慶探望章父並直播,網友勸其早結婚
美籍韓裔男在解放軍艦隊附近放無人機 被港警逮捕
曼徹斯特襲擊嫌犯為敘利亞裔 未列入英反恐計劃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外交政策:挺台大將全失勢 台灣陷美中雙重夾擊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騰訊科技 2025-10-02 23:07:14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的劇本幾乎從未變過:主角永遠是“消費者支出”。他們貢獻了近70%的GDP,是經濟增長最堅實的基石。

但在2025年,劇本被改寫了,一股全新的力量——人工智能投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代傳統消費,成為驅動美國經濟的絕對核心。

矽穀的巨額賭注,如今已直接攥住了美國的宏觀經濟命脈。

在樂觀者眼中,AI是繼電力和互聯網之後,又一場將催生萬億產業的“通用技術革命”。

然而,在曆史的另一麵,懷疑的鍾聲也已敲響。科技與金融界的精英們開始警告:AI的商業落地遠比想象中要慢,一場投資泡沫的冷卻甚至破裂,或許難以避免。

這究竟是一場引領未來的技術革命,還是又一個重複曆史的投機泡沫?這場由少數科技巨頭點燃的資本盛宴,正帶著巨大的轟鳴聲,駛向一個無人知曉的未來。

01. 托起美國經濟與股市的“新引擎”



美國科技七巨頭

“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大規模的AI投資熱潮。”戰略谘詢公司安永的首席經濟學家格雷戈裏·達科評價道,“它正在驅動多項統計數據激增。”

這場熱潮最驚人之處,在於它的“杠杆效應”。

要衡量AI投資的規模,最直接的指標是看計算機和軟件領域的投入。這部分投資目前僅占美國經濟總量的6%。但驚人的是,它卻貢獻了上半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經濟增長。相比之下,占GDP近70%的傳統消費者支出,反而顯得黯然失色。這清晰地表明,AI正以極高的效率撬動著整個經濟。

掀起這場投資浪潮的,是少數幾家科技巨頭。

穀歌、Meta、微軟和亞馬遜這四家“超大規模”公司,今年計劃在數據中心上合計投入近4000億美元。這筆巨款不隻停留在數字世界,它的影響力正滲透到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能源需求因此被推高,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了支撐,甚至連亞特蘭大、費城等地的商業地產都迎來了新機會。

在資本市場,這場AI盛宴則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以穀歌、亞馬遜、蘋果、英偉達為首的“七巨頭”,如今已占據標普500總市值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最大的贏家,無疑是AI芯片製造商英偉達,其股價在一年內翻了數倍。

華爾街的邏輯簡單而粗暴:隻要AI的故事還在繼續,這些巨頭的增長就有保證。在這種近乎信仰的押注下,投資者們不僅將股價推向了曆史新高,也憑此撐起了整個股市的繁榮。

02.曆史的回響?



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

然而,任何狂熱的盛宴,都可能以一地雞毛收場。關於AI泡沫的擔憂,正像一個幽靈,開始在科技和金融界徘徊。

就連身處風暴中心的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也公開承認了這種可能性。

他在一次訪談中,將當下的AI熱潮比作曆史上兩次著名的基建狂潮:19世紀的鐵路建設和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光纖。這兩次浪潮都遵循了同一個劇本——先是資本瘋狂湧入,吹起巨大泡沫;隨後泡沫破裂,一地狼藉;最終,活下來的部分才沉澱為真正的價值。“從曆史來看,”紮克伯格坦言,“AI熱潮很可能也會遭遇同樣的結果。”

經濟史學家安德REW·奧德利茲科的警告則更為直接。他曾深度研究過2001年的電信泡沫,如今的景象讓他感到似曾相識。

奧德利茲科指出,一些最新的AI產品並未達到市場的狂熱預期。這表明,AI技術短期內可能缺乏足夠的顛覆性,難以支撐如此巨額的投資。“我對AI的發展越來越懷疑,也越來越擔心。”他斷言。

華爾街已經開始計算泡沫破裂的代價。

高盛在一份報告中警告客戶,即便AI投資最終能兌現價值,數據中心的瘋狂建設也終將放緩。更可怕的是“撤資風險”——他們推演了一個極端場景:如果幾家科技巨頭將資本開支削減回2022年的水平,整個標普500公司的營收增長將憑空消失約30%。

投行Carlyle的全球研究主管也表達了類似的憂慮,認為科技巨頭們正通過舉債來維持這種“燒錢”速度。

“一旦股市大幅下挫,連鎖反應將是毀滅性的。”經濟學家達科補充道。屆時,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將瞬間崩塌,支出銳減,這場源於矽穀的風暴,將迅速席卷美國的每一個角落。

03. 冰與火:狂熱預期下的應用瓶頸



資本市場熱火朝天,企業應用卻冷若冰霜。這種“冰火兩重天”的錯位,正是AI泡沫最致命的結構性弱點。

企業軟件巨頭SAP的首席AI官賈裏德·科伊爾(Jared Coyle)發現,如今真正在企業裏跑起來的,並非那些天花亂墜的生成式對話模型。恰恰相反,它們是些“最接地氣”的基礎功能,比如自動處理文檔、審查差旅收據。

他的結論很明確:企業能快速接受的,是那些簡單、易於上手的AI工具,而不是需要徹底改變工作流程的複雜係統。風險投資人莎拉·郭更是給出了一個冷靜的預測:AI在企業中的真正普及,至少需要五年。

這與市場期待的爆發式增長,顯然是兩個世界。

除了應用緩慢,AI的基礎設施也撞上了“新牆”。

“我們剛剛走出訓練芯片的短缺,又一頭撞進了推理階段的顯存危機。”英偉達投資的數據公司Weka的CEO警告道。

他解釋說,每個GPU的高性能顯存(VRAM)都極其有限。這個瓶頸,直接導致AI服務無法承載大量用戶,也是為什麽OpenAI等公司的服務頻繁出現延遲和宕機。在他看來,在解決這個“顯存危機”之前,我們甚至沒法討論更先進的AI智能體。

當然,也並非全是壞消息。

在編碼等特定領域,AI的進步速度依然驚人。Anthropic強化學習團隊負責人道格拉斯預測,AI在18個月內就能在內核工程等任務上達到“超人”水平。

但這種“單點突破”足以支撐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康莊大道嗎?Databricks的首席AI科學家喬納森·弗蘭克爾對此表示懷疑。他提醒道:“通往AGI的道路,很可能不是一條單行線。”

04.脆弱的信徒在牌桌上豪賭



OpenAI今年9月開始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修建的數據中心

在科技巨頭們的陰影下,AI創業公司的生存本就是一場豪賭。

第一條法則是:避開巨頭,做“小而美”。

比如一家叫EliseAI的公司,它不碰通用大模型,而是深耕房地產管理。派派工單、提醒租約,這些“髒活累活”才是它的主戰場。通過在一個垂直領域做到極致,它們得以在夾縫中生存。

但更多公司的法則是:燒錢換增長。

即便是OpenAI這樣的明星公司,其本質也依賴於風險資本的巨額補貼。風險投資人詹妮·肖(Jenny Xiao)坦言,這和當年網約車的“補貼大戰”如出一轍。大家都在用低價甚至免費的服務“跑馬圈地”,但沒人知道盈利的終點在哪裏。一旦需要提價來實現盈利,用戶是否還會買單,至今仍是個未知數。

這種對資本的極度依賴,讓燒錢最凶的公司,也成了泡沫中最危險的一環。

它們的現金消耗速度驚人,卻遠未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紮克伯格曾暗示,一旦資本市場收緊,這些公司“可能連昂貴的數據中心都用不起了”。即便是英偉達投資OpenAI千億美元這樣的“強心針”,在一些分析師看來也暗藏風險。這種客戶與供應商之間的循環投資,更像是在“左手倒右手”,隻會讓泡沫越吹越大。

05.終局:冷卻或硬著陸

資本的狂熱、技術的瓶頸、應用的遲緩,共同交織成一幅複雜而矛盾的圖景。

曆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是驚人地相似。

無論是19世紀的鐵路,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光纖,大規模新技術的投資,總是先經曆一個過度樂觀的泡沫。然後,在資本退潮和行業洗牌的陣痛中,真正的價值才得以顯現。正如紮克伯格所說,今天的矽穀正陷入一種悖論:既不敢放慢腳步,怕被淘汰;又清楚地知道,泡沫破裂的那一天終將到來。

如今,華爾街的警告也越來越清晰。問題已不再是“AI投資是否會冷卻”,而是“何時,以及會以何種方式冷卻”。

芯片、顯存、電力、基礎設施……這些物理世界的瓶頸,正在讓資本支出的“不可避免放緩”,從預言一步步變成現實。

一旦AI技術遲遲無法兌現其對生產率的承諾,投資的潮水便會急速退去。屆時,美國經濟將失去最關鍵的增長引擎,由“七巨頭”撐起的全球資本市場也將麵臨巨大壓力。

這場由AI掀起的空前繁榮,正把美國經濟,推向懸崖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