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0省份確診,號稱死亡率60%的“超級真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 月 18 日,著名感染病學學術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發表了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廣華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肺科醫院褚海青教授領銜的一項研究[1]。

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廣泛流行、俗稱「超級真菌」的耳道假絲酵母(Candida auris,下稱「耳念珠菌」)感染在我國的流行趨勢漸趨嚴峻,在 2018~2023 年間增長明顯,甚至病例數一年間同比增長 450%,對常見的抗真菌藥耐藥率高達 98.7%。

圖源:參考資料 1



各大醫院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耐藥菌流行挑戰。

席卷 10 省份,病例數一年驟增 450%

耳念珠菌是一種新興的真菌,可引起嚴重疾病,很容易在醫療機構的患者中傳播。2018 年我國首次發現耳念珠菌感染以來[2][3],截至 2023 年 12 月,耳念珠菌已傳播到中國 10 個省份。

該研究統計了共 18 家醫院的 312 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研究者發現,在不同年份間的流行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其病例數於 2020~2021 年最少,而在2023年,感染病例數則驟增至 182 例,相比 2022 年(33 例)增長了 450%。

基於基因組序列對中國不同醫院分離的代表性耳念珠菌菌株進行發育分析


圖源:參考資料 1‍‍‍

以其中廣東的一次疫情為例:檢出 140 例耳念珠菌陽性病例,其中 75% (105 例)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來源於 ICU,感染者年齡介於 3~91 歲(中位 65 歲)之間,其中近半數(47.9%)為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這些患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肺部感染、高血壓、肝髒疾病、糖尿病和癌症。

此外,在部分聚集性感染事件中,醫院環境分離得到的耳念珠菌與患者體內分離出的菌株親緣關係相近,結合文中統計的 312 例感染中有 280 例與遼寧、江蘇、安徽、廣東四家醫院的四次聚集性感染事件相關。

因此,可推斷出部分病例中耳念珠菌通過院內感染的方式進行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例中分離出的菌株還表現出了高度一致的耐藥性特征:高達 98.7% 的菌株對氟康唑高度耐藥,有 4.2% 和 2.2% 的菌株對兩性黴素 B 和卡泊芬淨耐藥。


院感中的「超級真菌」

這已經不是耳念珠菌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中了。

2009 年,日本帝京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於一名住院患者的外耳道中分離出了耳念珠菌[4],但在當時並未引起關注。直到 2016 年,美國疾控中心(CDC)[5]和英國公共衛生部[6]相繼發出警告,該真菌才得到了重視。截至目前,該真菌已在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7]

CDC 官網對耳念珠菌的介紹

根據資料統計,耳念珠菌要可導致菌血症、傷口相關感染和導管相關感染[8],但其也可感染泌尿道、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和神經係統[9],並可在醫院環境中和患者皮膚中分離出該真菌,危害不容小覷。


一方麵,耳念珠菌主要通過醫院等特殊環境傳播給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且病死率高達 60% [10],很容易在醫院內形成聚集性感染事件,危及整個醫院住院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全。

另一方麵,耳念珠菌天然容易攜帶抗真菌藥物耐藥相關基因,臨床分離到的耳念珠菌有 90% 以上對唑類抗真菌藥耐藥[7],對其他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黴素 B 或棘白菌素類藥物)也常有耐藥性出現,這導致耳念珠菌造成的感染通常難以治療,且治療成本明顯高於其他真菌感染。

念珠菌 圖源:視覺中國

2019 年,美國抗生素耐藥威脅報告中將病原微生物威脅分為 4 個等級,將耳念珠菌列為「緊迫威脅」。2020 年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臨床微生物學學組發表了《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診治防控專家共識》,提到該菌常呈多重耐藥,一些菌株(型)對現有的 3 類抗真菌藥均耐藥,一些常用的消毒劑不能殺滅該菌。

不過,耳念珠菌並非不可攻破。根據 CDC 於 2018 年發布的耳念珠菌治療指南[12],棘白菌素類藥物對絕大多數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有顯著效果,部分難治性病例還可選擇通過藥敏試驗來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法[13]。


我國的相關研究顯示,測試的全部菌株均對氟胞嘧啶高度敏感,表明相比於歐美,我國出現的耳念珠菌對氟胞嘧啶的耐藥性較低。[1]

普通人是否需要擔心?

與其他大多數被公共衛生部門重點關注的病原體不同,耳念珠菌屬於院內感染菌,也就是說一般發生在本身有基礎疾病的人身上(尤其是住院病人),正常人不易感染。

這種超級真菌感染主要是發生在長期使用靜脈 / 動脈留置導管、外科手術後或是免疫缺陷的患者身上,普通人群不必過於恐慌。

美國 CDC 也曾提示過醫療機構,耳念珠菌通常是通過傷口、呼吸機與導管感染病人,特別是住院與長期護理機構內的病患特別易患。因此,不是長期使用導管、沒有嚴重免疫缺陷的住院患者基本沒有感染風險。


CDC 相關提示

但是,對於醫療機構,尤其是院感人員、醫護人員則需要特別防範。

資料顯示,預防耳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方法有多種,包括敏感的消毒劑進行頻繁環境消毒、盡量減少預防性抗真菌藥使用、必要時對耳念珠菌感染進行主動監測[15]等等。CDC 建議,如果患者已經感染,醫療保健提供者應采取特殊措施,例如將患者與高危人群隔離、使用特殊的消毒產品清潔房間,戴手套和穿防護服等。

我國 2020 年發布的《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診治防控專家共識》對如何檢測、控製感染也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同時《共識》建議,因耳念珠菌有可能出現暴發,每個醫療機構都應該做好防控準備。[18]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診治防控專家共識》監測、 感染控製建議


參考文獻:

[1]Bing J, Du H, Guo P, et al. Candida auris-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and outbreaks, China, 2018-2023.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4;13(1):2302843. doi: 10.1080/22221751.2024.2302843

[2]Wang X, Bing J, Zheng Q, et al. The first isolate of Candida auris in China: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aspects.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7(1):93. doi: 10.1038/s41426-018-0095-0

[3]Chen Y, Zhao J, Han L, et al. Emergency of fungemia cases caused by 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 auris in Beijing, China. J Infect. 2018;77(6):561-571. doi: 10.1016/j.jinf.2018.09.002

[4]Satoh K, Makimura K, Hasumi Y, et al. Candida auris sp. nov., a novel ascomycetous yeast isolated from the external ear canal of an inpatient in a Japanese hospital. Microbiol Immunol. 2009;53(1):41-4. doi: 10.1111/j.1348-0421.2008.00083.x


[5]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linical Alert to U.S. Healthcare Facilities - Global Emergence of Invasive Infections Caused by the Multidrug-Resistant Yeast Candida auris. https://www.cdc.gov/fungal/diseases/candidiasis/candida-auris-alert.html

[6]Public Health England. Candida auris identified in England.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andida-auris-emergence-in-england/candida-auris-identified-in-england

[7]Chowdhary A, Jain K, Chauhan N. Candida auris Genetics and Emergence. Annu Rev Microbiol. 2023;77:583-602. doi: 10.1146/annurev-micro-032521-015858

[8]Tsay S, Welsh RM, Adams EH, et al. Notes from the Field: Ongoing Transmission of Candida auris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 United States, June 2016-May 2017.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7;66(19):514-515. doi: 10.15585/mmwr.mm6619a7

[9]Eyre DW, Sheppard AE, Madder H, et al. A Candida auris Outbreak and Its Control in an Intensive Care Setting. N Engl J Med. 2018;379(14):1322-1331


[10]Boutin CA, Luong ML. Update on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adults. Ther Adv Infect Dis. 2024 Jan 20;11:20499361231224980. doi: 10.1177/20499361231224980. PMID: 38249542; PMCID: PMC10799587.[11]Tsay S, Kallen A, Jackson BR, et al. Approach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ndida auris, an Emerging Multidrug-Resistant Yeast. Clin Infect Dis. 2018;66(2):306-311. doi: 10.1093/cid/cix744

[1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reatment of Candida auris. https://www.cdc.gov/fungal/diseases/candidiasis/c-auris-treatment.html

[14]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 auris. https://www.cdc.gov/fungal/diseases/candidiasis/recommendations.html

[15]Lamoth F, Kontoyiannis DP. The Candida auris Alert: Facts and Perspectives. J Infect Dis. 2018;217(4):516-520. doi: 10.1093/infdis/jix597

[16]Karmarkar EN, O'Donnell K, Prestel C, et al. Rapid Assessment and Containment of Candida auris Transmission in Postacute Care Settings-Orange County, California, 2019. Ann Intern Med. 2021;174(11):1554-1562. doi: 10.7326/M21-2013


[17]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andida auris - Information for Laboratorian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https://www.cdc.gov/fungal/candida-auris/health-professionals.html

[18]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臨床微生物學學組.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診治防控專家共識. 臨床檢驗雜誌,2020, 38(8):564-570.

[19]Brown GD, Denning DW, Gow NA, et al. Hidden killers: human fungal infections. Sci Transl Med. 2012;4(165):165rv13.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