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北京中產,流行開100公裏車到京郊喝村咖
文章來源: 南方周末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咖啡就成了都市人戒不掉的癮。
上班一杯提神,下午一杯續命,是多少打工人的固定動作?相關數據表明,2023年我國咖啡人均年消費杯數為16.74杯,而在2016年,這個數據僅為6杯。
而如今,大家已不滿足於“快咖啡”了。在鄉村振興的東風之下,咖啡香吹進了鄉村。
在北京,密雲區“村咖”已經超過了10家;懷柔區的“村咖”已突破70家,溪翁莊鎮金叵羅村的“老友季”民宿裏,100平方米的“村咖”每月能帶來3萬-5萬元的收入。
《2023中國咖啡市場洞察報告》顯示,當前國內四、五線城市的咖啡訂單量同比增長高達250%以上,咖啡市場正在迅速下沉。
我們發現,在城裏承擔“續命”功能的咖啡,在村裏成了詩和遠方的象征。
今天的文章,我們想從熱度不減的京郊遊入手,整理出一份《京郊村咖地圖》,聊一聊“村咖”是如何被詩意化的。
跟村超、村BA一樣,村咖的興起與鄉村旅遊的紅火和咖啡文化的普及脫不了關係。它們大都開在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城郊地區,將鄉村的寧靜、自然與都市的便利、時尚相互融合。
而村咖,恰好就完美符合了熱愛京郊遊的人群的需求。
房山區:在城裏慢不下來的人,到村裏逼著自己慢下來
在東城區120公裏開外的一塊兒石頭(One stone),無疑是最近一年北京的村咖頂流之一。
店開在十渡公路一旁的山坡上,由山中的老四合院改造而成。幾乎每個到訪的客人都會覺得,一塊兒石頭說是四合院,但又不那麽像。
圖源@一塊兒石頭
店鋪將正屋和廂房用作吧台、開放式廚房和戶外裝備陳列,踩著石階往上走還有可供露營的地方。山景被最大程度地融入到四合院這一傳統民居的結構中,搭配上用天然酵母做麵包、柴窯烤製手工披薩等“慢動作”,一種微妙的野趣就產生了——
你坐在庭院樹蔭下,花一個小時等一張披薩,期間山風吹亂了頭發,耳邊都是蟬鳴蛙叫。猛然發現時間是可以觀察的,群山、蟬鳴、光線都一直在變……最後,被黑鬆露的香氣喚醒,對,到號了。
這麽看,確實chill得要命。
圖源一塊兒石頭
懷柔區:不卷聯名不卷產地,這屆村咖玩的是體驗派
如果你打算到北京“追秋天”,那收納了燕山最美風景的懷柔絕對值得你跑一趟。
在懷柔區喝一杯村咖絕對是時下最熱門的活動之一。截至今年2月,懷柔已有七十餘家村咖。2023年底,懷柔還舉辦了首屆“村咖”鄉村咖啡大賽,三十多家村咖的主理人匯聚一堂,相互切磋。
“喝咖啡和脫貧一樣重要。”當看到這句話時你便知道,懷柔村咖的“頂流”之一,親然大山咖啡店要到了。
圖源親然大山咖啡-鄉村美宿
被綠植環繞的木質小屋很是吸睛,巨大的窗戶讓山景成為咖啡店天然的裝飾,依山而建的長餐桌、泳池、玻璃小屋……店內比比皆是的出片點位不僅被網友戲稱為“北京大理”“有風的小院”,還吸引了“許紅豆”劉亦菲專程來打卡。
不僅如此,店內還提供跟拍服務,三底片全送、含三張精修,精準拿捏一生要出片的中國女人。
圖源親然大山咖啡-鄉村美宿
圖源微博@劉亦菲
區別於“城咖”擁擠的幾平米小店,村咖寬敞的場地給了裝潢更多的可能性。
創始人楊新興是土生土長的懷柔本地人,為了離父母更近,他在而立之年選擇回到故鄉,利用家裏閑置的農宅開了家民宿。隨著民宿生意越來越好,本著給客人一個休息落腳地的想法,咖啡店應運而生。
享受村咖的方法顯然也是不一樣的。當城區咖啡店在卷聯名、卷周邊、卷豆子時,藏在深山的村咖玩的是體驗。
春天看漫山花海、夏天去玩水納涼、秋天在森林撿栗、冬天在雪裏圍爐煮茶……順應四時變換、結合地區特產的村咖為顧客提供的不僅是新奇體驗,更是“停下來”的理由。
圖源親然大山咖啡-鄉村美宿
平穀區:在鄉村美術館歎啡,一杯“敬詩意”
如果你是一個美術館常客,那應該對美術館+咖啡店這對黃金CP並不陌生。
去年10月,平穀魚子山村的變電站經北京服裝學院的師生團隊改造,搖身變成了容納京郊藝術與設計的新型展覽空間、電站美術館。
圖源電站美術館
對“城裏人”來說,鄉村詩意絕對是“回鄉的誘惑”。
電站美術館不大,隻有三間房和兩個院落,但卻聰明地將村落場景融入藝術中。不僅以桃、草莓等平穀農產品為主題策展、出文創,館內外的藝術裝置大都是像DIY石頭、核桃殼鳳玲等廢舊物品再利用的藝術品,還邀請附近村民加入設計課堂,讓他們成為美術館的使用者。
圖源電站美術館
作為一個多樣性複合空間,電站美術館的裝置和展覽都頗有看點,到平穀來也值得繞道魚子山村一趟。
或許因為平穀出圈的咖啡店太多,大家留給“配套”咖啡店的時間並不多,如果你不趕時間,逛展結束後在小院稍作停留,就著周圍的村落煙火氣,歎歎啡、歇歇腳,也不失為一種精神放鬆。
圖源電站美術館
同樣也在平穀,京東大峽穀村口山坡上的也行咖啡可是平穀村咖頂流級的存在。
在“荒山野嶺”中,也行這家被生活氣和浪漫情調包圍的咖啡館很是顯眼。木結構的房屋搭配落地玻璃,屋簷自然垂落的毛糙、碎石鋪好的院子……看似淩亂的庭院實則滿滿都是主理人的小心機。
圖源小紅書@美肉包
也行咖啡的主理人葉哥葉嫂是一對書籍裝幀設計師,因為喜歡慢節奏的生活,他們在平穀租下一個小院。起初他們隻是想有個能和朋友聚會的地方,於是把廚房打造成咖啡館,在招待朋友之餘,也招待客人。
後來慕名而來的客人太多,院子也越變越大,期間,兩人也不斷給店裏添置擺件,調整裝潢,店內的一器一物都帶著旅行的記憶,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觀察與鄉村田園的風光融合在一起。
春天看滿樹梨花,夏日裏綠樹成蔭,秋季曬溫柔日光,寒冬的蕭瑟更是別有風味……大自然的濾鏡讓不少人甘願開兩個小時的車專程到訪,有人是為出片而來,但更多人是為了親眼看看,這個藏在京郊山野間的小小桃花源,在這兒淡淡地浪費一日時光。
圖源小紅書@美肉包
正應了那句“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與鄉村田園結合的村咖打造起“詩意”來並不費力。
一次目的地為村咖的短途出行,是不少“城裏人”暫時逃離快節奏生活的捷徑。
群山間、稻田旁、小河畔、大果園……更廣闊多元的場景不斷為咖啡店疊buff,看風景、喝咖啡、摘特產,甚至是獨自發呆,不輸城市的精致感卻足夠鬆弛,人人都能在村咖找到停下來的理由。
為什麽要花兩小時,開車100公裏到村裏喝一杯咖啡?
一方麵,這或許與咖啡的承載力有關。
眾所周知,咖啡能承載的文化內容很多,換一個場景就可能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果然,離廣州遠點,飲啡都chill點》裏,我們就聊了聊將黑膠、遊戲、書店與咖啡結合在一起的玩法。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村晚、村超、村BA、村咖相繼火爆,無限可能的鄉村正迸發著自己的能量,足以承接來自城市的流行文化。
另一方麵,村落中與城市迥異的隱逸、超然和本真等特質充滿了吸引力。
在城裏,人們想的是“得到”;到村裏,大家想的是“忘掉”。比起喝咖啡,大家更看重的是到村咖喝咖啡——將視線從屏幕轉移到大自然,解開被鍵盤套牢的雙手,平靜地享受一段不被打擾的時光。
村咖,可能就是追逐六便士的你我偶爾抬頭看到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