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迎來“實業型”新掌門人,總資產超10萬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從京郊香山東望北京城,中信集團總部所在的“中國尊”在城市天際線中分外鮮明。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溫世君

編輯 |陳弗也

出品|棱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12月6日,中信集團召開幹部會議,會上宣布中央決定,奚國華任黨委書記。

此前的11月24日,奚國華的前任朱鶴新出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國家外匯管理局黨組書記,此後被正式任命為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成為3.38萬億美元國家儲備的守門人。

12月14日,中信發布公告:根據國務院決定,朱鶴新不再擔任董事長。

至此,中信“換帥”事宜基本塵埃落定。

按照慣例,在履行完相關流程後,奚國華將出任董事長,成為這家中央直接領導的巨型國企一把手。走過44年曆史的中信,也即將迎來繼榮毅仁(任期1979-1993)、魏鳴一(1993-1995)、王軍(1995-2006)、孔丹(2006-2010)、常振民(2010-2020)、朱鶴新(2020-2023)之後的第七任董事長。

利用外國資金搞投資、搞建設,是中信起源之地,讓中信自帶濃厚的金融DNA。隨後的40多年,中信更是在金融領域長袖善舞,躋身中國最大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之一。

不過,與前任朱鶴新濃厚的金融業背景不同,奚國華的履曆集中在中車、一汽等實業型央企。中信這家10萬億級的央企,在此時迎來這樣一位技術型、實業型的掌門人,備受關注。

資產超10萬億,底色是金融

中信有多大?2022年末,合並口徑總資產10.6萬億元。與之參照的是,2022年北京、上海、廣州三大一線城市的合並GDP規模也就11.51萬億元。

中信有多少人?全球雇員共31萬。以拿承諾為“兄弟們繳齊五險一金”的京東為例,在收購合並德邦物流之前的2021年末,京東物流一線的員工剛剛超過30萬人。根據中信集團2022年12月公開的國有企業“2021年度工資分配信息”顯示,參與披露的14.96萬名職工,平均工資30.64萬元。

中信有多賺錢?2022年全年,淨利潤946.12億元,相當於每天淨賺2.59億元。如果把這個淨利潤規模與A股上市公司做比較,可以排在5321家上市公司的第11位。

事實上,中信已連續15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2023年位列全球第100位。

不過,就是這樣一家“巨無霸”,中信的底色還是金融。

時間回到1979年1月,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榮毅仁等工商界“五老”被時任中央領導接見、談話。時值北京冬日,午餐時,工作人員還在福建廳一角支起兩張桌子,眾人一起吃了涮羊肉。就是在這次談話後,榮毅仁領到一個任務:全權負責主持一個單位,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搞好”。

此時,當年的民國首富公子、上海灘“榮家小開”,曾經的上海副市長、紡織工業部副部長,被中央領導稱為“榮老板”的榮毅仁,已經63歲。

十幾天後,榮毅仁提交了由夫人楊????清謄寫的《建議設立國際投資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見》,很快得到國務院批複。這年10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信集團前身)召開第一次董事會,榮毅仁出任首任董事長、總經理。

榮毅仁和夫人楊????清。來源:視覺中國

四十多年的時間,中信從北京金魚胡同和平賓館租用的辦公室起步,到建成、入駐北京最高的地標建築中信大廈“中國尊”;從1982年在日本試水發行“武士債券”完成中國企業首次海外募資,到2014年中信集團借殼在香港整體上市;從榮毅仁“自掏腰包”借款墊資的1000萬元起步,到2022年2季度總資產突破10萬億人民幣。

借助資本的杠杆,乘著國家和時代的浪潮,中信的產業觸角所涉甚廣。在中信官方公布的戰略框架中,其業務已經分布在五大板塊:金融服務、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新型城鎮化。

從收入的角度看,中信的業務體量主要集中在兩大板塊。2022全年6778.47億元的營收中,“金融服務”占比38.92%最高,“先進材料”(主要是礦產和金屬)其次,占比36.82%——二者合並貢獻了中信整體營收的75.74%,四分之三還多。

截至2023年12月,中信集團主要業務板塊和主要下屬公司。來源:作者繪製

但從利潤角度看,金融板塊壓倒性優勢非常明顯:2022年,“金融服務”板塊為中信貢獻了83.26%的利潤,相較上一年還上升了2.98個百分點。

實業背景的新“一把手”

在中國金融業授權專經營的監管體製下,中信是為數不多的擁有“全牌照”的金融航母:

包含銀行(中信銀行、中信銀行國際、中信百信銀行、哈薩克斯坦阿爾金銀行、臨安中信村鎮銀行)、信托(中信信托)、保險(中信保誠人壽)、證券/投行(中信證券、中信證券國際、中信建投、信銀投資)、公募基金(華夏基金、中信保誠基金)、投資資管/私募基金(信銀理財、中信資本、中信證券投資、中信金石、信誠資管、中信聚信、中信信惠)、期貨(中信期貨)、消費金融(中信消費金融)、金融租賃(中信金租)等等一眾持牌金融機構和子、孫機構。

這些機構疊加資金體量,讓中信係成為資本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近年來最引發大眾關注的,就是2017年中信股份(中信集團港股上市主體)、中信資本聯合凱雷投資集團,以20.8億美元價格收購收購麥當勞在內地和香港未來20年的特許經營權。

隨後,麥當勞中國更名,“金拱門”橫空出世,中信資本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張懿宸出任董事會主席。

實際上,就資產規模來看,截至2002年末,“金融服務”板塊占中信總資產的94.2%。也就是說,金融業之外的數量眾多的公司和產業,僅占中信資產的5.8%。中信的主業,毫無疑問是金融。當然也有金融行業企業的一個共同特點——高負債率,截至 2022 年末,合並口徑資產負債率87.48%。

因此,當2020年9月國家開始推進“金融控股公司”試點,要求控股或實際控製兩個或以上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公司必須申請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之後,中信成為首批申請、首批獲批的機構。

截至目前,央行也僅僅受理了五家,但隻有三家獲批拿牌——“光大集團”和“萬向控股”已受理申請,不過尚未獲批。

截至目前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行政許可的金融控股公司名單。來源:作者繪製

在當下金融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指針之下,就不難理解奚國華的這次接任。

現年60歲的奚國華,1985年從上海鐵道學院(後並入同濟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鐵道車輛領域工作。2008年6月,奚國華出任中國北車執行董事、總裁、黨委常委。奚國華曾主導參與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的合並,之後成為中車集團總經理、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

2017年10月,奚國華調任央企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成為央企正職一把手;幾個月後,2018年6月,再次調任一汽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在一汽工作兩年,2020年6月,調任來到中信集團,任黨委副書記;當年8月出任副董事長、總經理。

2022年7月,中信金控在獲央行批準之後成立,奚國華兼任首任董事長,“接班”跡象已經明顯,直到此次人事更迭。

鳳凰網在此前的報道中曾經援引一位中車前員工對奚國華的總結:“田心小鎮讓傳統科研院所裂變全球,京滬線上刷新地表極速,率高端裝備首登北美重地(波士頓)、受命出關讓解放紅旗王者歸來,中國尊上續寫巔峰故事。”

礦產和金屬,或成為實體發力點

中信集團並不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管轄,也未被列入國資委97家“央企”名錄。但中信作為26家“中央金融企業”之一,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

相較於“中央金融企業”名單中一眾銀行、保險、AMC(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等比較“純”的金融機構,中信又有其特殊之處——產業和資本的融合。

在2023年7月中信召開的中期工作會議上,時任董事長朱鶴新在篇幅不長的講話中,三次強調了“服務實體經濟”。

在不久前的11月2日,中信集團黨委召開會議傳達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再次強調:“要始終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發揮中信金融全牌照優勢……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而今年早些時候,時任副董事長、兼任中信金控董事長的奚國華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明言:“中信金控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努力找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和發力點。”

對於中信而言,金融板塊大且強,但五大板塊中以礦產和金屬為主要業務的“先進材料”,無疑要成為發力點。

2023年4月10日上午,注冊製首批上市企業的十家企業中,有中信金屬的名字。中信金屬主業是金屬礦物貿易,是典型的投資驅動實體的模式。特別是在資源礦產類的大宗貿易領域,資金的優勢往往決定著穿越價格周期,甚至參與采購定價和保證穩定供應(承諾包銷,即offtake)的能力。

除了上遊的金屬礦產,在金屬冶煉方麵,中信布局也非常早——

1987年,中信香港成立。1991年,中信香港借殼“泰富發展”上市,更名“中信泰富”,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紅籌股”,很快躋身恒生指數33隻成分股。利用香港平台募資,在境內外進行投資,一度讓中信泰富成為中信旗下最大的非金融實業業務平台。

2014年,中信集團整體上市,募資1455億港元,也是利用了港股“中信泰富”的殼。

1993年,中信泰富開始布局冶金產業,收購江陰興澄鋼鐵廠;2004年,中信泰富收購黃石東方鋼鐵廠,更名為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隨後通過湖北新冶鋼控股A股上市公司大冶特鋼;2006年,中信泰富收購石家莊鋼鐵有限公司部分股權;2008年,中信泰富特鋼集團在上海成立。

彼時,中信泰富由榮毅仁之子榮智健掌舵,金屬冶煉方麵的並購,也聚焦在非常垂直的特鋼(特種鋼材)領域。

榮智健曾公開表示,特鋼主要客戶分布在汽車零部件製造,發電設備生產和工業機械製造等行業。“預計在未來10年,此行業仍將有大幅增長,因此,集團對特鋼生產前景充滿信心。”當時有市場觀點認為,如果中信泰富能對旗下的三家特鋼生產企業完成高效整合,“基本上就可以壟斷了國內的特鋼生產行業”。

不過,旦夕禍福。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榮智健主導的中信泰富投資澳元外匯衍生品工具巨虧156億港元。當時媒體普遍認為,身為財務董事的榮智健之女榮明方負有第一責任。2009年4月,榮智健請辭中信泰富董事會主席。法製日報對此評論稱:一代“紅頂商人”就此謝幕。

2009年3月25日,香港,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在08年全年業績發布會現場,10多天之後榮智健請辭。來源:視覺中國

“截胡”沙鋼,接手南鋼

受上述事件的影響,中信泰富對鋼鐵產業的投資稍有停頓,甚至在2010年出售了石家莊鋼鐵65%的股權。但榮智健對特鋼的市場判斷並沒有問題,疊加鋼鐵本身的實體經濟屬性與政策指針的匹配,中信泰富又開始落子布局。

2017年,中信泰富收購青島特鋼;2018年,中信泰富收購江蘇靖江特鋼,控股下遊企業濟南泰富特鋼懸架公司。2019年,中信泰富旗下特鋼板塊,整體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大冶特鋼重組上市,更名為“中信特鋼”——1月啟動整體上市計劃,8月獲得證監會批文,10月完成重組和整體更名。

這樣的速度,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並不多見。

由此,中信特鋼成為中國最大的特種鋼集團,旗下主要包括早期榮智健時期布局的江陰興澄特鋼(棒材、板材)、湖北黃石大冶特鋼(無縫鋼管、棒材、鍛材),近幾年並購的青島特鋼(線材、板材)、靖江特鋼(無縫鋼管),以及幾家配套的上、下遊企業。

“胃口”不小,步履仍不停。2021年1月,投資4億元參股天津鋼管;2023年1月,控股天津鋼管。

在此後的布局中,中信特鋼又陷入了一場事關複星係、沙鋼係的糾紛中。

2022年,陷入流動性風波的複星係開始頻頻出售旗下資產。當年10月,複星公告擬將其持有的南鋼股份 60%控股權轉讓給民營資本巨頭沙鋼係。當時,剩餘的40%股權持有人為南鋼集團,穿透後是南京國資和南鋼高管持股。

2023年3月15日,南鋼股份發布公告,複星已經與沙鋼簽署對價135.8億元的協議,且沙鋼已經支付80億元的誠意金,但公司股東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權。

先前市場已有傳聞,南鋼集團與中信泰富有接觸。4月2日,中信泰富全資子公司湖北新冶鋼出資135.8 億元增資南鋼集團(正是之前沙鋼的購買價格),成為南鋼集團新的控股股東。同日,南鋼集團發出行使優先購買權的通知,向複星係股東購買南鋼股份60%股權。

麵對這個變化,沙鋼方麵自然不滿,隨後向複星發起訴訟。複星則強硬回複,稱沙鋼方麵“罔顧基本事實與基本法律關係,濫用訴權”。

10月13日,南鋼集團收到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民事調解書》,南鋼集團向沙鋼支付補償款,沙鋼自願退出交易。12月6日,南鋼發布公告,相關交割完畢,實際控製人由郭廣昌變更為中信集團。

對於中信特鋼這樣起步於資本運作的上市企業集團而言,通過不斷有優質資產的注入,支撐股價和市值,本就是題中之義。在這樣的思路下,中信特鋼對南鋼的“截胡”也不讓人感到意外。

或者我們追溯百年榮氏家族的曆史來看,本就起步於錢莊,發跡於實業。解放前榮家辦廠,就是杠杆模式:“建成一家廠就抵押,取得抵押貸款後再辦一家廠,如此循環往複,榮家越做越大。”榮氏家族成員榮鄂生曾回憶榮毅仁的父輩榮德生、榮宗敬兄弟:“經曆了三四次極大的風波,都能挺過去,還是由於得到銀錢業的幫助”。榮毅仁之父榮德生,更是在1913年就寫下自己的“致富經”:“隻有欠人,賺下還錢,方有發達之日。”

金融本就是實業的活水,這一點中信創始人榮毅仁很清楚。但活水要匯聚能量,還是要時代托起的風浪。

再回到1978年2月,榮毅仁剛剛再度出山,當選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很激動,寫了幾句詩:

“往日風雲過眼底,今朝人物數英雄。不甘伏柄添磚瓦,萬裏江山代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