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夫婦收養中國男嬰4年後又放棄 如今被扒出現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年8月,一條新聞震驚了全美的育兒博主圈。著名YouTube 育兒頻道“8 Passengers”的博主魯比·弗蘭克 (Ruby Franke) 和商業夥伴喬迪·希爾德布蘭特 (Jodi Hildebrandt) 各自被指控犯有六項虐待兒童重罪。

魯比·弗蘭克是育兒頻道“8 Passengers”背後的媽媽,她經常會在該頻道中分享了她與丈夫凱文和六個孩子的日常生活視頻。 鼎盛時期,8 Passengers頻道擁有超過 250 萬訂閱者,是同類博主中的佼佼者。

起因是弗蘭克 12 歲的兒子逃到一位鄰居家中尋求幫助。小男孩敲響了門,怯生生的想要討要一些食物和水。但鄰居注意到孩子的腳踝和手腕上都貼著膠帶,出於擔心就報了警。

後經檢查發現,這名男孩很瘦弱、營養不良,身上還有傷口。警方隨即突襲了弗蘭克的家,發現家中的另一個孩子也營養不良。

兩個孩子立即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警方獲得了搜查令,“在搜查房屋期間,找到了與少年身上發現的標記相符的證據”。

弗蘭克此前的育兒視頻一直深受追捧,但她虐童的跡象也隱隱有跡可循,比如視頻中會不經意流露出一些凶狠的瞬間,有時威脅的話也會脫口而出,但大多數粉絲仍然盲目的相信這並非這位媽媽的本意,她之前打造的“善良媽媽”人設早已深入人心。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位育兒博主翻車了。就在三年前,還發生了一起更轟動的翻車事件:一對美國夫婦大張旗鼓的收養了一名中國男嬰,4年後,又悄悄放棄了...

收養過程全程跟拍,錄製視頻“獻給全世界的孤兒”


Myka Bellisari 居住在俄亥俄州,是一名護士和單身媽媽。2012年左右,她認識了James Stauffer,兩人相愛後於2014年結婚。

倆人婚後先後生了三個可愛的孩子,Myka 用她的新姓氏Stauffer在youtube上開設了一個頻道,待逐漸走上正軌後,她辭掉了護士的工作,全職做視頻。

當時,夫婦二人分享的視頻內容多跟懷孕有關,”我懷孕 6 周時流產的故事“”現場妊娠測試!我懷孕了嗎?!!!“,這樣的題材總會有數十萬的點擊量,而有關一些健康飲食或者Myka 私人喜歡的內容,點擊卻平平無奇。

為了吸引更多流量,夫妻倆還專門研究了一些熱門視頻的內容,Myka 戲稱老公James 為”SEO之神“,並決定了之後發布視頻的主攻方向:家庭類視頻。

在粉絲眼中,這是一對年輕有活力的夫婦,二人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對孩子有著無盡的熱情。

雖然已經有了三個孩子,但Myka 表示自己一直很想收養孩子,她曾跟James 談過自己想有六到七個孩子的想法,並最終說服了James。他們決定為自己的大家庭再收養一個寶寶。

2016年秋天,二人的收養之旅正式開始了。他們在自己的頻道正式宣布了這個消息,並打算帶領粉絲們全程見證他們的收養過程。

但這個做法其實頗具爭議性。

有收養專家表示,不建議這對夫婦把收養事件如此公開的進行。”事實上,我們特別要求他們不要這樣做,”霍爾特國際政策和對外事務副總裁Susan Soonkeum Cox說,她擔心這樣的公開收養不僅會危及收養兒童本身,而且傳達著一種作秀的嫌疑:白人家庭充當救世主“拯救”外國兒童。

但顯然,這一想法並沒有阻止這對夫婦繼續更新他們的視頻。

在尋找過程中,Myka 在 Facebook 的收養群組中變得非常活躍。

辛西婭·馬丁是一位專門研究自閉症譜係障礙的臨床心理學家,家中也有兩個收養自中國的女兒,她說她第一次遇到Myka 是在一個facebook收養小組裏。

據她的回憶,Myka 在小組中“非常直言不諱”,並聯係她詢問各種特殊情況。Myka 還談到了她的視頻頻道。“她確實希望為頻道帶來流量,因為她和家人一直為此努力著。”

“她希望用它來記錄他們的收養過程,說‘像其他家庭類博主一樣’。問題人家的視頻通常是針對家人、朋友等親密的人的。(而不是針對一個領養的嬰兒)” 。辛西婭對這個內容很反感,麵對Myka持續的要求她點讚的請求,她決定保持距離。

經過不懈努力,Myka 和James  通過一家國際收養機構從中國找到了一個名叫Huxley 的兩歲小男孩。

Huxley 的檔案顯示他患有腦損傷和腦腫瘤。 當時的醫院給出了建議,“幾乎不鼓勵我們收養他,Myka 說,‘這會很嚴重。我們不知道未知元素可能是什麽。’”

但Myka 並沒有被嚇倒,她信心滿滿的表示“毫無疑問,我們知道,無論他以什麽狀態來到我們身邊,我們都會愛他。”

2017年10月,這對夫婦帶著三個孩子前往中國接Huxley 回家,過程全程跟拍,並被製作成了感人視頻。該視頻的觀看人數超過了550萬次,夫婦表示,要將其“獻給世界各地所有的孤兒”。

在領回家後,Myka 和 James似乎一直在悉心照顧Huxley ,滿足了他的一切需求,並定期向自己的一票粉絲們通報孩子的日常生活。

Huxley 過人生第一個聖誕節的視頻,Huxley 與兄弟姐妹互動的視頻,Huxley 與疾病做鬥爭的視頻,Huxley 快樂的視頻...

他們也收獲了全世界各地粉絲的關注,James 表示,還有很多中國粉絲不時催更:你能多做一些關於Huxley 的內容嗎?我們想看看Huxley 過的怎麽樣。“他們真的很令人興奮。”



頻道訂閱人數翻倍增長,讚助商蜂擁而至

在Huxley 出現在頻道的第一年,倆人頻道的訂閱人數超過 400,000 名,品牌也從家庭和生活方式視頻博主擴展到特殊需要收養倡導者。很快,這也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讚助商。

Myka 和 James要求觀眾不僅要在Huxley 的收養故事上投入時間,還要投入金錢。

在一個視頻中,他們舉辦了一場籌款活動,要求觀眾捐贈 5 美元購買拚圖,這些拚圖拚起來後會出現一張Huxley 的照片。(在一段視頻中,Myka 說他們已經籌集了 1,900 美元;在俄亥俄州特拉華縣治安官辦公室進行調查期間,夫妻倆告訴官員,他們已經從 GoFundMe 籌集了 800 美元。這兩個數字都隻是他們收養成本(超過 40,000 美元)的一小部分。)

夫妻倆的財富迅速積累,總收入很難估計,但根據分析網站 Social Blade 的數據,僅2020 年 4 月和 5 月,這對夫婦通過三個頻道收入從 4,100 美元到 66,700 美元不等,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讚助收入。Myka 還聘請了一名經理來處理所有想要與她合作的公司的私信。

2018 年,倆人花 67 萬美元在哥倫布的高檔郊區買了一套豪宅,路虎和奔馳等豪車也開始出現在視頻中。

夫妻倆還分享了他們收養另一個孩子的計劃。Myka 保證,他們“肯定會一直在更新,讓你了解幾乎所有的事情”,並鼓勵多多關注她的賬號。

但沒想到,Myka 很快宣布她懷上了第五個孩子,在宣布懷孕後沒幾周,更大的意外出現了。

”因為Huxley 的行為,我們都很難製作視頻了“

幾周後,這對夫婦再次出現在鏡頭前,腫著眼睛透露,Huxley 被診斷出患有三級自閉症譜係障礙——這是最嚴重的一種,在這種情況下,溝通困難可能會伴隨終生。治療師告訴他們,Huxley 的智商低於平均水平,他很可能永遠不會上大學。

Myka 形容這個消息“真的很難接受”。

“當我們從中國領養Huxley 時,他們告訴我們他患有腦瘤,但他們說他的智商完全符合標準,也沒有任何問題,但當我們現在聽到所有這些事情時,我們感到非常痛苦。 ”

James表示,當初收養時他們被告知“Huxley 已經能用中文說出多個詞了。”

總之暗示收養之時,孩子就還有其他健康問題,但在檔案中沒有準確記錄。

倆人特意強調了收養Huxley 讓錄製視頻變的困難。

James說由於Huxley 的行為,他們“很難製作視頻”。

Myka 在這一點上加倍強調。“我們會開始錄製視頻,Huxley 可能就會發脾氣,我們不知道如何控製這種發脾氣,因為它已經失控了,然後我們不得不把錄製關掉。”

他們將Huxley 送入學前班,每周接受 30 小時的家庭治療,也全程記錄。Myka 接受各種育兒雜誌的采訪,分享他們的掙紮,並堅持認為挑戰是值得的。“我的兒子教會我完全、無條件地去愛,無論情況如何,無一例外。”

然而,在2019年冬末開始,大家漸漸注意到Huxley 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

夫妻倆給出的解釋是,Huxley 經常會情緒崩潰,他需要早一些上床睡覺,不僅是因為他發育年齡較小,還因為他在白天需要額外的關注,而在他入睡後,他們才能騰出時間跟其他孩子相處。

與 Huxley 相關的最後一篇帖子是在 2020 年 2 月 16 日發布的,內容仍是關於養育Huxley 所帶來的挑戰,此後,Huxley 就在頻道裏消失了。

粉絲們開始質疑發生了什麽事,並要求了解Huxley 的最新情況。然而不管大家怎麽問,Myka 一直保持沉默。

插播一個相關新聞。

2019年開始,Google開始推出影響家庭 YouTuber 的政策變化,首先是禁止對以幼兒為主角的內容發表評論。

因為在2019 年 9 月,YouTube 被指控未經父母同意,通過使用 cookie 向 13 歲以下兒童投放廣告,從中獲利。最終因涉嫌違反《兒童網絡隱私保護法》,YouTube 同意支付 1.7 億美元的和解金。

此後為了遵守法律,YouTube 限製了專門針對兒童的頻道和視頻上的廣告。2020年初早些時候,YouTube 刪除了 140 萬個違反其兒童安全政策的視頻。一些家庭視頻博主開始擔心他們的內容接下來會受到審查,即使是合法的,至少也有被審查的風險。

2020 年 5 月,這對夫婦終於露麵向公眾交代了孩子的去向:他們宣布他們已為Huxley 找到了一個新家,Huxley 在新家裏過的很幸福,這個家庭能更好的照顧他的特殊需求。

他們說他們最初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們不想危及Huxley 向新家庭的過渡。

倆人鏡頭前淚流滿麵地解釋說,當他們收養Huxley 時,他們的需求程度並不明確,事情不應該以這種方式發生,他們愛他。

一些網友對此表示了同情,但大部分人對於夫妻倆的這一說辭,根本不買賬。

排山倒海的憤怒湧向了他們。倆人的youtube頻道不僅瘋狂掉粉,在各大社媒平台出現了#Justice for Huxley和#Cancel Myka & James Stauffer的標簽,夫妻倆遭到了網暴和人肉,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脅,粉絲們在話題下麵留言質問,但有一些留言直接被夫妻倆刪了。

之前跟夫妻倆合作的廣告商如Fabletics、Suave、Danimals 和 Playtex Baby等等紛紛跟他們取消了合作。

很多人對Huxley 的現狀提出了擔憂,甚至懷疑他們其他的孩子也麵臨危險。當地警方因此立案了,但俄亥俄州當地治安官辦公室在與Huxley 及其未來的養父母會麵後結案,因為沒有發現任何虐待跡象或收養方麵的法律問題過程。

治安官辦公室的報告後來揭示了Stauffer一家的掙紮程度。它詳細介紹了這對夫婦如何為Huxley聘請了一名全職看護人——這“非常昂貴”。這對夫婦曾告訴調查員,Huxley有嚴重的攻擊行為,給其他孩子帶來了創傷。

但這並不能挽回他們的口碑。

程序上無可挑剔,法理上也有法可依,但在道義上,這對夫婦結結實實踩到了無數善良人的底線:他們利用孩子來獲取點擊量和利潤,但發現照顧他太困難而拋棄了他。

有兒童領養專家表示,在這個案例中,“如果沒有被視為有利可圖的事情,也許這對夫婦根本不會進行領養。”

後續

Myka 更改了她的社交媒體資料,悄悄改成了她是四個孩子的母親,而不是五個,刪除了有關Huxley的內容。她後來在社媒上為自己開始收養過程時“太天真”而道歉。“我沒有充分的做好準備。“



圖片截自ins@mykastauffer

頻道停止了更新,自從道歉後,Myka 就沒有再回到 YouTube,也沒有在 Ins 上發過帖子。

而他的老公,之前經營的有關一個汽車頻道的內容仍然在運營著。這在網上引起了網友極大的憤怒。

這個汽車頻道的頁麵完全讓人看不出這對夫婦曾經的身份,二人仍然靠著製作汽車頁麵在掙錢。Reddit上有網友扒出Myka 其實根本沒退出社交網絡,她隻不過是退居幕後不再露臉了而已。大家認為他們根本不該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裏。









圖片截自reddit.com

“如果沒有之前家庭頻道(Huxley)帶來的流量,他這個汽車頻道根本開不起來。”



不過好在,Huxley 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Reddit上有網友找到了現任收養Huxley 的家庭,養母是一位教師,致力於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她非常低調,也會不時在ins上分享孩子的近照,Huxley 已經改了一個非常中國式的名字,如今生活的非常快樂,這一次,他終於找到了他真正的家。

為何引發公眾狂怒?他們精準踩到了全部雷點上

首先,是領養後又放棄。

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的數據,美國每年超過 10 萬例收養兒童中,有 1% 到 5% 的收養被合法終止,即所謂的“解散”——這使得Stauffer夫婦放棄監護權的決定雖然罕見,但並非聞所未聞。

其實Stauffer夫婦所說的並不十分了解孩子病情這個事情,也引發了很多其他領養家庭的共鳴。

有苦苦掙紮的父母當時跟帖表示,他們感覺各機構偽造了報告,或者在孩子需求的嚴重性方麵誤導了他們。但專家表示,在跨國領養中,有時並不是機構刻意隱瞞,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些信息。

對於Stauffer夫婦來說,或許確實是當初領養機構資料的不完整造成了他們的心理落差,如果他們沒有向全世界分享Huxley的收養經曆,通過製作從他的醫療診斷到食物焦慮等各種內容的視頻來吸引流量,那麽他們麵臨的頂多是一場私人家庭悲劇,而不是一場公共醜聞。

因此這是他們踩的第二個雷點,孩子成為了他們賺錢作秀的工具。

這也是其他很多以孩子為主打的家庭博主被詬病的原因。這些父母總會說,‘哦,孩子們很喜歡,除非他們願意,否則我們不會讓他們出現在鏡頭前’,但問題是,從他們小時候起,相機就一直在他們的臉上。

一個還未對這個世界形成價值觀的孩童,並不會完全理解這些視頻意味著什麽,自然也喪失了判定的權力。

這些博主網上製作的孩子的視頻,又會被有心人利用,孩子的臉會出現在兒童色情網站上,在生活中,孩子們也有被陌生人認出、尾隨的風險,有些確實是真心喜歡孩子的粉絲,但這個世界並不是真空。

一個月前鏡報做了有關父母利用兒童賺錢的專題文章、今年8月知名兒童博主翻車的新聞播報......三年過去了,隻要有類似新聞出現時,這對夫婦仍然會被拉出來鞭屍。

網暴不對,人肉不對,死亡威脅更不應該,但這一事件值得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