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易富賢:中國經濟為何超不過美國

易富賢:中國經濟為何超不過美國

文章來源: 美國之音 於 2023-12-10 17:10:1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一名男子走過北京街頭一家招租的商鋪。:這是易富賢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注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最近,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穆迪將中國政府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麵”,理由之一是人口老齡化導致中期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風險日益增加。穆迪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潛在經濟增長率到2030年將降至3.5%。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此,我們感到失望”。

林毅夫誇張的經濟預測

中國官方之所以對穆迪的報告感到“失望”,是因為官方認定的潛在經濟增長率遠比穆迪的要高。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領域專家座談會,聽取了以林毅夫為首的9位專家的建議。隨後在《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

林毅夫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結構經濟學》中解釋,201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購買力平價)隻相當於美國的22.6%,相當於德國1946年、日本1956年、韓國1985年的水平。而這三個經濟體在相應時點後的16年,經濟增速分別達9.4%、9.6%和9.0%。即便考慮人口問題,中國在2019年後的16年仍有年增8%的潛力,在2036-2049年有年增6%的潛力;即便考慮碳中和、貿易戰和科技戰等因素,在2020-2035年、2036-2049年實現年均6%、4%的實際增長也都遊刃有餘。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會比2020年翻一番;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GDP將是美國的一半,人口是美國的4倍,經濟總量是美國的2倍。2023年他仍然堅持這些預測。

其實,早在2005年,林毅夫就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將是美國的五倍,經濟將是美國的1.5-2倍。他在2008年、2011年、2014年分別預測,2030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2.5倍、2倍、1.5-2倍。

盡管林毅夫的預測每次都誇張得離譜,無一例外,但由於能取悅領導人、忽悠公眾,因此他總能牢牢掌握決策話語權。

地緣政治後果

林毅夫等人的預測忽悠得中國領導人豪情萬丈,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加上西方由於老齡化,經濟占全球的比例在下降,於是中國領導人誤以為通過“發揚鬥爭精神”,能夠構建由中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

經濟是外交的基礎。“進攻性現實主義”泰鬥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地崛起,如果其經濟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話,美中會進入一場激烈的防務競爭,並極有可能發展為戰爭。他說,如果他擔任中國領導人的顧問,也會建議中國“主宰”亞洲、“主宰”世界。

中國的“對內高壓,對外戰狼”,引發了美國的反製,兩黨罕見地達成共識,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2015年,被中國官方稱為“知華派”的蘭普頓(David M. Lampton,曾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認為美中關係到了臨界點,對可能出現長期戰略分離的風險表示擔憂。

我在2007年版和2013年版《大國空巢》中指出,人口結構決定了日本的經濟是短跑,歐盟是中長跑,美國、印度是長跑,而中國是超短跑,中國的經濟不會超過美國。2004-2010年我反複指出,2012年將是中國人口和經濟的拐點。2016年在參加博鼇亞洲論壇途中,我對《紐約時報》說人口老齡化導致中國經濟不可能超過美國,原本是想為民粹主義的狂熱宣傳潑冷水。結果國家衛計委如獲至寶,以“唱衰中國”為由說服有關部門,將我拉入官方黑名單。如果蘭普頓和我的預警能夠被重視,中國政府懸崖勒馬,或許能避免此後的美中激烈對抗。

中國的民粹主義在2020-2022年達到高潮,將新冠清零政策視為“製度優勢”,官媒、自媒體充斥著反美宣傳,甚至地鐵站也把英文翻譯改成了拚音。2022年放棄新冠清零政策後,中國的經濟增長遠低於預期,決策層才有所醒悟,開始改善與西方的關係。

林毅夫的預測是錯誤的

其實即便中國從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人口總數也達不到林毅夫的預測。林毅夫認為2019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於德國1946年、日本1956年、韓國1985年的水平。但是中國的人口結構與當年這些國家截然不同。

人口老齡化會阻礙生產,減少消費,扼殺創新,從而削弱經濟活力。中位年齡、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都與經濟增長率強負相關。德、日、韓的中位年齡在相應時點分別為34歲、24歲、24歲,在之後的第16年為35歲、30歲、32歲。而2019年、203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分別為41歲、49歲,美國的隻有38歲、42歲。

德、日、韓的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在相應時點分別為8%、5%、4%,在之後的第16年為12%、7%、7%。而2019年、2035年中國的老人占比分別為13%、25%,美國的為16%、22%。

勞動力是經濟的脊梁。德、日、韓的15-59歲勞動力在相應時點之後12年、38年、31年才開始負增長,而中國的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負增長,美國的則要到2048年才開始負增長。

也就是說,當年德、日、韓屬於經濟青年期,而中國現在已經是中年,很快要進入老年。穆迪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到2030年將降至3.5%,其實還過於樂觀。中國近年的年齡結構類似日本1992年,到2040年將類似日本2020年。光是老齡化就足以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在2028年減速到3%左右,在2031-2035年將開始低於美國。

過去是青年中國追趕中年美國,中國的經濟從1990年相當於美國的7%提高到2021年的76%。2023年中國的經濟降至美國的66%,盡管隻是短期波動,但卻可能是今後老年中國和中年美國的經濟差距繼續擴大的預演。

查看評論(48)

24小時熱點排行

黃仁勳:如果英偉達無法進入中國,那華為...
中又贏?巴基斯坦證實:使用J10戰機擊落印軍“陣風”
紐約時報: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時代已經終結
今晚10點!特朗普預告:將宣布與某大國的 “重大協議”
習近平冒著無人機襲擊的危險來到莫斯科

24小時討論排行

近代最大規模纏鬥!125架戰機激戰1小時 38人喪命
散播假消息?印駁斥“巴擊落軍機”:拿舊照發文
沈陽將舉行紀念蘇軍“不朽軍團”遊行 中小學生也參加
川普對等關稅第一國!美國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
印巴爆發近20年最嚴重衝突後,莫迪首次發聲
印巴之戰,讓人大吃一驚的背後...
紐約時報:習近平訪俄為中國拉攏歐洲的努力蒙上陰影
習近平告訴普京 麵對“霸權騷擾”他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不減息!川普發文大罵鮑威爾:蠢材 什麽都不懂
普京和習近平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美國,強調中俄互信
快訊!梵蒂岡冒白煙 新教皇當選
中國同意與美國談判,但仍可能堅持強硬立場
中西醫之爭,到底是哪一個更厲害?
印度稱摧毀巴防空係統 遭嘲諷:派幾架陣風來查看
印度空襲巴基斯坦後巴方報複是否無可避免?
被拜登懟急眼,白宮怒批:他是國家之恥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易富賢:中國經濟為何超不過美國

美國之音 2023-12-10 17:10:11


一名男子走過北京街頭一家招租的商鋪。:這是易富賢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注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最近,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穆迪將中國政府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麵”,理由之一是人口老齡化導致中期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風險日益增加。穆迪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潛在經濟增長率到2030年將降至3.5%。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此,我們感到失望”。

林毅夫誇張的經濟預測

中國官方之所以對穆迪的報告感到“失望”,是因為官方認定的潛在經濟增長率遠比穆迪的要高。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領域專家座談會,聽取了以林毅夫為首的9位專家的建議。隨後在《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

林毅夫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結構經濟學》中解釋,201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購買力平價)隻相當於美國的22.6%,相當於德國1946年、日本1956年、韓國1985年的水平。而這三個經濟體在相應時點後的16年,經濟增速分別達9.4%、9.6%和9.0%。即便考慮人口問題,中國在2019年後的16年仍有年增8%的潛力,在2036-2049年有年增6%的潛力;即便考慮碳中和、貿易戰和科技戰等因素,在2020-2035年、2036-2049年實現年均6%、4%的實際增長也都遊刃有餘。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會比2020年翻一番;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GDP將是美國的一半,人口是美國的4倍,經濟總量是美國的2倍。2023年他仍然堅持這些預測。

其實,早在2005年,林毅夫就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將是美國的五倍,經濟將是美國的1.5-2倍。他在2008年、2011年、2014年分別預測,2030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2.5倍、2倍、1.5-2倍。

盡管林毅夫的預測每次都誇張得離譜,無一例外,但由於能取悅領導人、忽悠公眾,因此他總能牢牢掌握決策話語權。

地緣政治後果

林毅夫等人的預測忽悠得中國領導人豪情萬丈,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加上西方由於老齡化,經濟占全球的比例在下降,於是中國領導人誤以為通過“發揚鬥爭精神”,能夠構建由中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

經濟是外交的基礎。“進攻性現實主義”泰鬥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地崛起,如果其經濟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話,美中會進入一場激烈的防務競爭,並極有可能發展為戰爭。他說,如果他擔任中國領導人的顧問,也會建議中國“主宰”亞洲、“主宰”世界。

中國的“對內高壓,對外戰狼”,引發了美國的反製,兩黨罕見地達成共識,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2015年,被中國官方稱為“知華派”的蘭普頓(David M. Lampton,曾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認為美中關係到了臨界點,對可能出現長期戰略分離的風險表示擔憂。

我在2007年版和2013年版《大國空巢》中指出,人口結構決定了日本的經濟是短跑,歐盟是中長跑,美國、印度是長跑,而中國是超短跑,中國的經濟不會超過美國。2004-2010年我反複指出,2012年將是中國人口和經濟的拐點。2016年在參加博鼇亞洲論壇途中,我對《紐約時報》說人口老齡化導致中國經濟不可能超過美國,原本是想為民粹主義的狂熱宣傳潑冷水。結果國家衛計委如獲至寶,以“唱衰中國”為由說服有關部門,將我拉入官方黑名單。如果蘭普頓和我的預警能夠被重視,中國政府懸崖勒馬,或許能避免此後的美中激烈對抗。

中國的民粹主義在2020-2022年達到高潮,將新冠清零政策視為“製度優勢”,官媒、自媒體充斥著反美宣傳,甚至地鐵站也把英文翻譯改成了拚音。2022年放棄新冠清零政策後,中國的經濟增長遠低於預期,決策層才有所醒悟,開始改善與西方的關係。

林毅夫的預測是錯誤的

其實即便中國從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人口總數也達不到林毅夫的預測。林毅夫認為2019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於德國1946年、日本1956年、韓國1985年的水平。但是中國的人口結構與當年這些國家截然不同。

人口老齡化會阻礙生產,減少消費,扼殺創新,從而削弱經濟活力。中位年齡、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都與經濟增長率強負相關。德、日、韓的中位年齡在相應時點分別為34歲、24歲、24歲,在之後的第16年為35歲、30歲、32歲。而2019年、203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分別為41歲、49歲,美國的隻有38歲、42歲。

德、日、韓的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在相應時點分別為8%、5%、4%,在之後的第16年為12%、7%、7%。而2019年、2035年中國的老人占比分別為13%、25%,美國的為16%、22%。

勞動力是經濟的脊梁。德、日、韓的15-59歲勞動力在相應時點之後12年、38年、31年才開始負增長,而中國的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負增長,美國的則要到2048年才開始負增長。

也就是說,當年德、日、韓屬於經濟青年期,而中國現在已經是中年,很快要進入老年。穆迪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到2030年將降至3.5%,其實還過於樂觀。中國近年的年齡結構類似日本1992年,到2040年將類似日本2020年。光是老齡化就足以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在2028年減速到3%左右,在2031-2035年將開始低於美國。

過去是青年中國追趕中年美國,中國的經濟從1990年相當於美國的7%提高到2021年的76%。2023年中國的經濟降至美國的66%,盡管隻是短期波動,但卻可能是今後老年中國和中年美國的經濟差距繼續擴大的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