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TVB還有一部戲的合約,希望港劇能重回觀眾視野。”
2018年,佘詩曼在接受采訪時說了這樣一番話。
那時候她已經離開TVB兩年了,自《使徒行者》大爆之後,佘詩曼便逐漸把重心轉到了電影上麵,她沒想到的是,港劇在《使徒行者》之後便陷入了沉寂,而她的那部“合約”,也遲遲沒有等到。
沒有想到,這幾天,一切都峰回路轉。
佘詩曼重歸TVB新作播出,不但口碑不斷攀升,從7.9的開分漲到了8.2,還接連上了無數的熱搜。
港劇終於“重回觀眾視野”。
劇中出圈的台詞很多。
比如上司批評女下屬:
“找個男人嫁了吧”,最後七個字,否認掉她的能力、價值、未來,以及努力工作的全部意義。
殺人誅心,犀利又歹毒,不怪網友拉踩,實屬內娛少見。
或者對待公司的態度:
這真的是可以說的嗎?
是的。
今天要聊的,是近10年來第一次破圈的港劇:
新聞女王
老實說,作為從小就看港劇的Sir,初看《新聞女王》時並未想過它會如此爆火。
它看起來還是很熟悉的配方。
甚至於相比那些經典的港劇來說,它就像是一個“精裝版”,缺失了不少血肉。
但連刷12集之後Sir忽然意識到,與其說這是TVB經典套路的一次回魂。
不如說這是更適合當下的,“非典型港劇”。
01
時裝“宮鬥爽劇”
監製鍾澍佳曾經這麽形容過這部劇,大致的意思是,這是一部在保留著港劇成功因素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劇。
“成功因素”大家都知道。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觀眾對宮鬥或者權鬥孜孜不倦的樂趣。
《新聞女王》的故事發生在一家電視台裏,新聞主播文慧心(佘詩曼 飾)和梁景仁(馬國明
飾)爭鋒相對,水火不容,兩人各自有一派自己的人馬。
再加上處於中立立場的張家妍(李施嬅 飾)。
整部劇集說的就是三派人如何互相陷害、算計、爭奪權力的故事。
看起來,就像現代版的《金枝欲孽》或《宮心計》。
那“與時俱進”呢?
毫無疑問,相比於以往港劇的人物命運走向,《新聞女王》裏更強調一個詞:
敘事高效。
這在美劇、韓劇裏也常見。
舉例來說,它會讓“反轉”立竿見影,快速刺激觀眾心理。
第一集開頭,傑出校友分享會上,台下觀眾提問,剛才還在玩手機的女主文慧心引出金句,成功輸出第一波價值觀,樹立女主的業界標杆形象。
哪知,畫風一轉,她向男人發難。
不禮貌的初印象被打破,一個專業、機智、沉穩的女主躍然屏幕。
就在觀眾剛被她圈粉之際,又一個反轉來了。
剛才的觀眾提問,竟然是提前安排好的。
濾鏡破碎,角色的複雜度一下子出來了。
緊接著,又一個反轉。
男人指責她剛才是造謠,嘩眾取寵。
她淡定反擊:
懸念再次埋下:她為什麽要這樣,她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
引出本劇主題:新聞到底是什麽?
四分鍾不到,三個反轉,把女主的人設交代得清清楚楚:文姐,有本事,有地位的辣手主播。
不僅如此,在敘事高效、節奏快速的同時,它其實也考慮到了邏輯性。
它會讓衝突層層遞進。
比如說,第十集裏,台裏得到一個來路不明卻勁爆的消息:香港首富去世。
兩個大懸念誕生:吹哨人是誰,消息真不真?
引出第一層小懸念:該不該報道?
大家積極查證,雖查不到確切消息,可種種觀察表明,首富那邊確實是有重大事情發生。
那麽如果報道了,且消息為真,電視台就會一戰成名,可如果消息為假,那他們不僅要吃官司,還會丟人丟大發。
第二層懸念:誰來報道?
梁景仁保守,張家妍謹慎,擁有決策權的飛爺(鄧智堅 飾)明哲保身。
向來有膽略的文慧心決定搏一把。
但,她的愛將徐曉薇(何依婷 飾)退縮了,於是競爭對手陣營的許詩晴(高海寧 飾)站了出來。
一對敵人短暫聯合。
一個小反轉,不僅讓觀眾期待她們日後的關係走向,也把許詩晴的故事線往前推進一大步。
第三層懸念:播出了,然後呢?
吊足觀眾胃口:
越來越緊張之時,謎底揭曉:賭贏了!
觀眾坐上跳樓機,有節奏地高高拉起,接著突然落下,並在最後穩穩停住。
這一切,發生在10分鍾之內。
發現了嗎?
這其實是一部標準的“爽劇”。
於是有人指責其:
為了爽而爽為了鬥而鬥。
說它是為了“大快人心”往往不顧人物的行為邏輯,缺乏現實性。
真是如此嗎?
相反,《新聞女王》恰好是在人物行為邏輯方麵做得相當好。
所有人的關係裏,都有彎彎繞。
具體Sir也不多說,可以自己慢慢追劇(一周五集更新很慢),但如果你看前麵兩派山頭的得力愛將徐曉薇和許詩晴就會發現,她們其實並不像其他劇裏一樣,會成為工具人。
她們與主管們的關係夠亂,也夠狗血。
但狗血背後,其實都有著合理的行為和動機。
所以,Sir覺得相比於以往港劇,《新聞女王》其實隻是套了個“經典”的殼。
本質上其實變了不少。
這也是很多港劇擁躉覺得不太滿足,覺得TVB變味了的原因。
但同時,也是它在內地爆火的原因之一。
02
極致的大女主
但Sir之所以說其“適合當下”,並不止是技術層麵滿足當下觀眾愛看爽劇的需求。
更多地,其實是在人物設定方麵。
還記得開頭那些罵人的話嗎?事實上,前些天網絡上就有過一個話題,大致是說,TVB的職業女性塑造了自己的三觀。
比如職業不分男女。
膽子大小也不分男女。
雖然有帶有濾鏡的成分,但說實話,這也是TVB行業劇之所以可以俘獲很多人心的主要原因。
他們雖然隻是在拍當下普遍的狀態。
但與此同時,這樣的“三觀”呈現,也同時代表著創作者的取向。
因為它不是在美化,而是在呈現戲劇之下的普遍真實。
舉例來說,內娛很多劇集在拍一個職場大女主的時候,會呈現什麽樣的狀態?
可能是颯,可能是勤勞,可能是善良,總之不管你有什麽樣的成就,你有什麽樣的成績,你必須是個“好人”,你需要在惡劣的職場環境中頂住壓力,乘風破浪,用愛感化身邊的人。
但《新聞女王》呢?
表麵來看,編劇也給她設定了不少“金手指”。
比如她新聞嗅覺靈敏,判斷力準確,作為主播的業務能力更是無人能敵。
哪怕是遇到突發事件,字幕、稿件欠缺時,她也有plan b,熟練於心的資料儲備。
可兩個細節。
一個是第一集開頭,她在分享會上,謊稱自己搜到了男人公司的財務狀況,順利引爆觀眾討論:
她知道如何讓自己成為焦點,善於把握和操縱大眾心,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個是第四集,她和許詩晴同時采訪公司金主仁心基金會的兩位候選人,她一方麵引導自己支持的葉晨利用被家暴的經曆,成功占領輿論高地:
表麵上,在公眾麵前賺足好感,贏得敞亮,暗地裏,又使手段把對手打到難以翻身。
是的。她專業,卻又不止於專業。
她會利用自己的專業,達到其他的目的。
麵對上位者,她能輾轉騰挪。
而麵對員工,她則玩弄權術。
一個例子:為了完成火災現場直播,挖到別人沒有的、即時的、第一手的、更勁爆的素材。
文姐教唆實習生劉豔以身犯險,進去火災現場拍攝。
注意用詞,教唆。
因為她是這麽說的:
看到沒,利誘,價值綁架,畫大餅。
知道這位新人有衝勁,便用情懷和理想誘惑她。
隨後,在直播時,強調了劉豔深入危險拍攝這件事。
對她充分肯定,給足排麵。
劉豔受傷,被抬出來後,她第一時間上前慰問,送給她一雙小白鞋。
這雙鞋意味深長,因為她自己當年做記者時,便是穿著同款,跑出了最好的新聞。
她先是稱讚,接著自責:我本來是想讓你看看監控記錄,沒想到你真的去了火場。
這裏,便是以退為進,潛移默化。
強調不是我指示你去的,而是你誤會了我的意思。
無形中把自己可能承擔的道德風險撇個幹淨。
但事實上,她當時的確提過去看監控,但隻是掛電話前說了一句,結合上下文,話裏的真實含義,不言自明。
文姐做得對嗎?
無法給出正確判斷,因為事後,劉豔堅持認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她認同了文姐的價值: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
那是因為你不夠近
她一定不是你想要碰上的上司。
但也很難斷言她對公司來說,一定不是一位好領導。
所以你看,當內娛劇的爽點總離不開渣男出軌,打小三,整治惡婆婆、原生家庭等家長裏短,將人物至於道德困境時,《新聞女王》已經走出了更大的一步。
它討論的不是好與壞。
也不需要觀眾去對角色的行為、人品下判斷。
而是讓人物根據自身的邏輯合理發展,自然而然地展現出多麵,讓觀眾接受他們的合理性。
文姐是如此優秀,卻又如此複雜。
你可以對她的做法存疑,但必須承認,總會有一些時刻,你會為她的才幹和氣場著迷。
而這樣的做法,才是國產劇這些年一直稀缺的內容。
03
新聞的諷刺
所以對Sir來說,《新聞女王》的大爆,根本原因不在於它拍的有多好。
而在於它極大地符合了當下的需求。
誰在職場上沒碰到過爭權奪利的領導?誰又不想看一部不帶傳統視角的女性劇集?就像《黑暗榮耀》可以爆紅全球一樣,《新聞女王》也是如鍾澍佳所言,是“與時俱進”的產物。
也是因此,它的確沒辦法和《新聞編輯室》那些對新聞、真相、社會問題有著深刻討論的劇集相比,那裏的專業程度是港劇無法企及的。
更是因此,它裏麵會因為劇情需要,而出現不少硬傷,比如盛裝+高跟鞋跑去車禍現場采訪,或者搞關停提詞器,閉麥,故意不給看準備好的文稿這種小學生把戲。
但,與此同時,Sir倒是覺得,相比於對“新聞行業”的呈現,這樣的瑕疵其實可以原諒。
什麽是新聞業?
在張雪峰“不建議報考新聞專業”的當下,在“熱搜”可以替代新聞的當下,在電視新聞式微已是大勢所趨的當下,在媒體這個詞都暗含著貶義的當下。
新聞業就是明日黃花,是誰都可以踩上一腳的。
一個對比:
《以愛為營》中,白鹿飾演的鄭書意是個記者,獲得過年度財經記者殊榮,看起來,大約也和佘詩曼的角色不相上下。
但她是怎麽采訪的呢?
好不容易爭取到采訪的機會,上了采訪對象的車,心裏所想的不是抓緊時間問問題,而是如何勾搭對方。
利用采訪之便,不停地發信息騷擾對方。
甚至於跑到采訪對象的家裏,深夜麵對麵改稿。
請問,這年度記者到底是怎麽評上的?
而《新聞女王》呢?
就拿思覺大叔“殺人”事件為例,從一開始記者奔赴事發地,抓取第一手畫麵就告訴我們,“去現場”是記者基本要求。
而之後,在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個精神病人發作的時候,張家妍敏銳地發現思覺大叔的手槍隻是仿真槍,受傷警員的血跡是碰撞牆壁導致,又告訴我們,一個新聞工作者還原事實的重要性。
到了最後,文慧心等人又通過發病頻率找到了病因,是由新建的一家信號基站導致,這又告訴我們,新聞的作用,就是揭開現象的迷霧,找到背後的真相。
同樣的一篇(條)報道,即使對新聞專業不熟悉的觀眾,也能看得出態度的差別。
是的,相比於那些以“新聞”為名,卻骨子裏對新聞從業者充滿惡意的劇來說,《新聞女王》至少在尊重這個行業方麵已經吊打了180回。
這也是Sir覺得最難得的地方。
即便以“宮鬥”“權鬥”為外衣,它仍然展現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在有硬傷的本子的基礎之上,如何通過整體謀篇布局、人物塑造、底層關懷,做出一部既下飯,又有現實關照的電視劇。
沒錯,它很“狗血”。
它也很“懸浮”。
但在這裏。
我們卻能看到關於“真相”的討論:
其實你一直誤解了什麽是新聞
打開電視 什麽是真 什麽是假
你會分嗎
上麵出現的每一個畫麵 每一個字
都是設計出來的
由我們控製著切入點
由我們教觀眾怎麽看
沒錯,新聞沒有經濟效益
不過真相有
它可以為民請命,也可以揭人瘡疤
也可以幫人搭橋鋪路,隱惡揚善
也能看到媒體的底線:
嘩眾取寵也要有個限度
其他台我不管
總之星網絡,一定要有公信力
新聞業並不一定全是為民請命,《新聞女王》也沒有神聖化新聞這個詞。
但新聞人,理應該有自己必須堅持的專業和底線。
而這,也是Sir為什麽每集都要暫停,看清片頭字幕卡的原因。
雖然,在當下,這些話,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