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給我們這麽多溫柔的男人,卻突然迎來“塌房”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Sir最愛的男人之一,幾乎迎來“塌房”。

本月宮崎駿的經典動畫《紅豬》重映,豆瓣8.6。

動畫中的紅豬,一個落魄、自我放逐又不失道義的飛行員,不要太酷。

問世30年。

他還從未得到過今天這樣多的負評:

“油膩”、“意淫”,甚至“戀童”。

這隻豬,錯了嗎?

01

翻開觀眾對《紅豬》的評論。(豆瓣顯示時間主要來自近期)

Sir第一感覺是:我們看的可能不是同一部電影。

電影中,成熟美豔的酒吧老板娘,和活潑天真的菲兒,都愛上了紅豬。

被網友錘成了油膩、自戀、直男意淫。

兩個美麗又自信的女人,現實中怎麽可能同時愛上一頭豬?!

圖片加載中…

菲兒為了鼓勵紅豬和反派決鬥,采取了權宜之計:

答應要是反派贏了就嫁給他。

在新一代的觀眾看來,更是罪大惡極。

爹味、物化女性、戀童傾向……

片中穿插了一點成年人的玩笑。

比如菲兒自嘲屁股大,波魯克順著她的話調侃。

又被認為是“厭女”“辱女”的鐵證。

《紅豬》時代背景是一戰期間的意大利。

民眾對戰爭愛得瘋狂。

國家機器會迫害異見者。

哪怕你曾是戰爭的英雄。

最首要的一個問題:

宮崎駿為什麽要把波魯克變成豬?

首先,紅豬不是一頭真正的豬,是受了魔法變成豬的樣子。

然後,豬代表了什麽?

如果你也聽說過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那你大概率不會感到疑惑。

不是因為波魯克到中年油膩了。

他變成了豬。

卻不容貌焦慮,不急於尋找方法恢複人身。

為啥?因為這副相貌,剛好可以讓他特立獨行,不必隨波逐流。

隻有變成豬,才能躲開狂熱的民族主義,保留一點獨立思考的自由。

-要不要買點愛國債券 也算對同胞有點貢獻

-這該是你們人類的事吧

波魯克熱愛飛行,熱愛自己的國家。

但當他發現,愛國隻是上位者煽動戰爭,壓迫民眾的幌子。

於是他立誓,寧願當一隻被政府通緝,被主流嫌棄的豬,也不要與滿肚子壞水的人類為伍。

其次,更望文生義的問題:

兩個女主愛上了紅豬,就代表她們不獨立、被物化嗎?

酒吧老板娘吉娜嫁過三次飛行員,他們都是因戰爭而死。但吉娜沒有因為成為寡婦就自暴自棄,而是樂觀堅強地生活著,永遠向往更美好的愛情。

與其說,她愛上了紅豬。

不如說,她是愛上了自由而熱烈的靈魂,渴望在失序的社會之外,尋找沒有被汙染的桃花源。

菲兒的個性就更張揚了。

十七歲就懂得設計飛機,跟波魯克辯論女人也可以幹好這份工作。

跟隨紅豬飛往亞裏亞海,還能把外強中幹的空賊們玩得團團轉,避免了一場暴力衝突。

至於波魯克和反派決鬥,以迎娶菲兒當賭注。

你可以說這樣的情節和價值觀不符合當下。

但故事,不就是虛構的藝術嗎?

別忘了《紅豬》的背景是一戰時期,決鬥和“贏得女人”,不過都是當時的風情畫,又有什麽好批判的?

最關鍵是。

宮崎駿設計決鬥,完全就不是要表達“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跟紅豬決鬥的美國人,代表的是一戰後世界的主題:

野心和欲望。

而紅豬,代表的是反世俗,反功利,有點小倔強的理想主義。

在宮崎駿的電影裏。

少女常常隱喻著未來和希望。

千尋是,幽靈公主是,菲兒也是。

所以她給紅豬的吻,不僅是基於獨立人格和自我選擇的愛情。

在宮崎駿眼裏,盡管世界的變化不受控製,但至少他還能創造紅豬這樣一個角色,來提醒代表著希望的孩子們:

不要輕易相信權威的漂亮話,主流的價值觀。

也不要被物欲橫流的社會,異化成墨守成規、丟失浪漫的人。

永遠保持獨立、節製、自尊,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

02

三十年前。

我們未必能看懂《紅豬》的所有。

比如對曆史的反思,對大人物的批判。

但仍在孩童時代的我們,至少能夠感受到:《紅豬》為我們營造了一個世俗之外的童話世界。

三十年後,我們長大了。

互聯網的入侵,讓我們自願走進一個個標榜著進步、正確、平等的信息繭房。

評判電影的概念更多了,主義更大了。

曆史片,動輒就是洗白罪人;

揭露現實的,無一例外是抹黑國家;

愛情片如《甜蜜蜜》是三觀不正的重災區,一部電影如果女人沒有做主角,或者女人的形象有爭議,有瑕疵,就是辱女、厭女……

在這些先入為主的標簽中。

我們像誇父逐日一樣,追求著沒有汙點和瑕疵的故事。

事實上。

《紅豬》的待遇都算好了。

至少打差評的人,還抓住了裏麵的一句台詞,一些情節來審判。

更多的經典電影。

甚至還沒有被完整地觀賞,就被丟進了黑洞,被吸掉所有的光。

《辛德勒的名單》。

前段時間因為巴以衝突,B站評分從9.7降到4.1。

被電影觸動過的人,當然都會感到匪夷所思。

但給一星的人呢?

他們本質並不關心《辛德勒的名單》要表達什麽,更不在意它如何把一個故事講得觸動人心。

他們甚至沒有看過電影。

僅僅是通過短視頻和營銷號的搬運。

得知了一個標簽,然後再用非黑即白,粗暴幼稚的道德感,把標簽當成電影的所有。

拍猶太人受苦的,一定就是要給猶太人洗白。

兩年前《指環王》重映。

購票平台上,同樣湧現出大量一星。

而最諷刺的是:

他們不是把一星打給電影本身,而是打給觀影的門檻。

爛,因為太長。

一個破戒指送三個小時,送得我腰酸背痛。

爛,因為劇情看不懂。

爛,因為沒有激情,還沒有結局。

發現了嗎?

認為《紅豬》厭女辱女、批評《辛德勒》屁股歪了、嫌棄《指環王》又臭又長……

這些評價看似多元,其實高度雷同:

都是在用兒童思維在理解電影。

不能延遲滿足。

因為無法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究更深入的問題,去了解更廣闊的世界。

隻要瞬間的滿足。

就隻有獲得最淺薄、最奶頭樂、最黑白對立的偏見。

如果說,過去我們看電影,是如《一一》所說,為了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另一半。

那麽今天。

很多人去看電影,僅僅是為了:

徹底拒絕那一半。

並用那一半的不正確,來反證自己的正確。

電影中出現的一切,隻要有別於自己的價值判斷,都是創作者夾帶私貨;隻要超出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是三觀不正。

童稚化的本質,其實不是幼稚。

而是把狹隘當進步,把匱乏當覺醒的自戀。

03

電影評論的童稚化。

不僅體現在無法接受複雜的劇情,理解豐富的人物,和敲開創作者的言外之意。

更體現在:

今天的創作者,越來越被要求在作品中旗幟鮮明地表態。

豆瓣9.5的《漫長的季節》。

批評它的人,不是不滿作品的質量。

而是覺得:

導演你沒有表達出對爹味的批判,對父權的鄙夷。

甚至會覺得,這種”理解爹味“的作品,本質不是文藝複興,而是對封建糟粕的鼓吹。

這種批評,其實不僅是對藝術的誤讀,更是對自我的矮化。

想想看。

什麽樣的片子,最旗幟鮮明,還熱衷於改造觀眾的價值觀呢?

樣板戲。

隻有滿腔憤怒的批判,隻有聲調激昂的歌頌。

除此之外更複雜的世界呢?

全被寫滿標語的塗料粉刷掩蓋,無法露出真容。

當主義和主張,逐漸綁架了創作者的自我表達。

當虛構和藝術,被越來越要求即時地反饋現實。

當電影的評論環境,不是在向外探索,而是向內萎縮。

Sir有時也會泄氣和困惑。

我們還堅持看電影,還堅持分享對電影的感悟。

到底是為了什麽呢?

或許,沒有為什麽。

如果世界電影真的如杜琪峰所說,創造力在下降,外在禁錮卻在增多。

那麽我們唯一理性的選擇。

就是韜光養晦,回首經典。

讓那些由誠實的痛苦編織的記憶,可以通過鮮活的影像,重新抵達我們被標簽壓縮的大腦,被偏見禁錮的心靈。

看《指環王》。

不必套用爽劇的標準。

試著去感受:

為什麽運送魔戒的人,要交給中土世界食物鏈的底端,矮小的霍比特人?

為什麽就連布蘭切特演的精靈女王,在見了魔戒之後,都差點喪失理智?

魔戒想告誡我們:

沒有絕對意義的好人和壞人,英雄與庸人。

不被控製的欲望,不被約束的權力,才是最大的惡魔。

看《辛德勒的名單》。

角色是猶太人還是其他民族的人,不重要。

重要的是。

在極權壓迫,失去色彩的世界裏,小女孩鮮豔的紅衣服,代表著人性的兩端。

一端,是將人生的決定權,交給高高在上的權威,被異化成惡魔。

一端,是保持獨立與懷疑,相信行動的力量,成為無愧於心的良善之人。

最後,宮崎駿的《紅豬》。

今天批判它的人,炮火都聚焦於一點:美女愛上豬。

紅豬,太醜了。

他們不接受這種設定。

表麵上,他們喊著“辱女”“直男意淫”,仿佛高喊的是女權口號。

但在Sir看來,這其實和性別一點也沒有關係。

而是他們被困在了自己狹小的議題裏,無法去理解更多的議題。

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尤其是虛擬繭房般的網絡上,是一個“更小的世界”。

表麵上物質更豐富了,網絡連接了無窮的可能性,但我們也遠離了那些“大問題”,所要麵對的全部就是自己的“小確幸”。

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臉,可以成為天大的事。

而生活裏的“油膩男”,幾乎就是你要麵對的最大反派。

你可以把所有的憤怒和恨意都傾注在這件“小事”上,因為更大的政治議題,你遇不上,或者無力掌控,說了也白說。

但在紅豬的世界呢?

一句話概括,那是個非人的年代。

人失去了人性,人屠殺人,人因為狂熱而麵目全非。

當人的麵目無比醜陋的時候。

那張豬臉,反而顯得更眉清目秀。

這才是吉娜和菲兒愛上紅豬的原因:不是她們愛上了豬,而是他們還愛上了“人”,那個年代裏稀缺的、殘存的人性。

同樣一頭豬。

在不同的“問題意識”下,你看到的也完全不同。

在今天,你麵對的問題是男人“醜不醜”。

而在那個時代,醜不醜,油不油膩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戰爭、政治、饑荒……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Sir不否認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當下處境裏。

但我們能用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問題意識,去覆蓋所有的年代,去漠視以及隨意批判他人的處境?

眼界越狹小的人,越容易把自己眼前的雞毛蒜皮當成天大的事,而忽略了別人也許有更重要的東西。

這其實無關男人,也無關女人。

Sir想到今年楊麗萍因為孔雀舞引起爭議時,一條非常好笑的評論:“楊麗萍這樣的女人放在我們村都沒人要。”

說出這種話的人,大概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

所以在ta有限的眼界中,女人結婚、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事,是全部的意義。

但在楊麗萍的天地裏,她或許有著另一種“問題意識”:

她關心的不是村口人們嘴裏的風言風語,而是如何在藝術上永無止境。

在Sir看來。

今天紅豬與楊麗萍的處境是相似的。

無非是生活得更加狹隘和鄙陋的一群人,無法認知更高緯度的事物,也就隻懂得去詆毀和煞有介事地批判。

在紅豬飛翔的那片天空與海域,有自由,有愛情,有俠義,有人性的光輝。

但在那些網絡偏執的議題裏,有啥?

抱歉,也許是Sir比較落伍,沒感受出來。

說得再清楚一點就是:

如果一定要人人都符合你們的“正確”。

那我寧願選擇與這隻豬為伴。

查看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