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級玩家,擠在山西這個縣城搶貨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賴逸翰

1/26,這個奇特的數字,是用來形容山西一座小城的——祁縣。

山西省共轄11個設區市和117個縣級行政單位,而祁縣,恰好是全省26個無煤縣之一。沒有煤礦資源,也就意味著,祁縣的人們必須自尋出路。

在種植玉米和酥梨之外,祁縣人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號:晉商。

從福建武夷山處購茶,再跨山渡河販賣到俄羅斯,經商的祁縣人走出了一條萬裏茶路。配合鹽、茶和糧的生意,祁縣人把票號,即當時的銀行,開到國門之外,用中國人自己的金融係統做到“匯通天下”。

昭餘古城與名聲在外的喬家大院,訴說著這段曆史。“川陝通衢”的牌匾至今仍懸掛在祁縣賈令鎮的鎮河樓之上,回望著當時繁榮的跨境商貿。

曆史煙塵籠罩著古建築上精致的雕刻和繪畫,卻難掩祁縣人的晉商風采。



山西晉中,喬家大院/圖源:視覺中國

如今的祁縣,仍有這樣一群商人,他們向外銷售著中國商品,足跡遍布各大洲。

他們生產的商品,能在全球市場獨占鼇頭。但這次,主角從茶、鹽和糧食,換成了玻璃器皿。

曆史上非我所長,玻璃器皿本不該是祁縣人向外尋求“生路”的選擇。畢竟,要反向輸出別人長於製作且樂於使用的商品,並不是一件易事。

有趣的是,在競爭中留存下來的53家祁縣玻璃企業,憑借著每年約25萬噸玻璃器皿的產量,支撐起了祁縣“中國玻璃器皿之都”的稱號,產品覆蓋歐美和中東等地。

盡管祁縣隻是一個連公共交通都不甚發達的小鎮,但其人工吹製的玻璃器皿,能分掉27%的全球市場份額。

要知道,“G20峰會”國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博鼇亞洲論壇、卡塔爾世界杯等都有祁縣玻璃的身影。

祁縣的玻璃企業也對接了宜家、萬豪、星巴克等全球最知名的客戶、最頂級的玩家,甚至還為阿瑪尼代工。

當地人自豪地告訴鹽財經這樣一個“定論”——如果在祁縣找不到想要的玻璃器皿款式,那這個款式估計在全球都找不到。



G20峰會上出現的祁縣玻璃身影/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但或許,大多數消費者,其實並不了解祁縣的玻璃,也不了解山西的祁縣。

成長於四四方方院子的祁縣人,卻似乎總是擅長於走出方正。煤之外,山西走出了一條極具地方特色的產業路。

不同的是,這一地方特色並不建立在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上。從外地運來石英砂再出口成品的祁縣,其產業優勢,幾乎是建立在一種“向外的視野”上。

新時代的走西口

在這個小鎮,有兩樣東西能調動起上了年紀的當地人的情緒。

一是晉商文化,二是玻璃器皿。

帶著遊客到巷子裏摸院牆、體會曆史韻味的祁縣人,在談及玻璃產業時,似乎也首先展現出一種回望的姿態——樂於講述上世紀的事情。畢竟,這是陪伴著他們一起長大的產業。

1953年,這是官方記載祁縣玻璃器皿產業萌發的時間。

這一年,祁縣城西多了一個燒玻璃的小作坊。而這個作坊,後來成長為了國營的祁縣玻璃廠,也是改製後如今仍存的紅海玻璃器皿有限公司。



山西祁縣紅海玻璃工業園玻璃製作過程/圖源:視覺中國

玻璃廠的出現,確實帶給祁縣人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談起為何是玻璃,祁縣人會總結為,“是走出去的晉商帶回來的”。

當地人張安告訴鹽財經,在20世紀90年代,玻璃作坊遍地開花的時候,在玻璃廠中吹製玻璃的工人,薪酬能達到普通人的兩到三倍。

張安回憶道:“一九九幾年、二〇〇幾年的時候,(玻璃)車間主任的年終獎是一輛汽車,小夥子掙一兩年就能把自己娶媳婦的錢掙出來。”

因為從技術層麵而言,這群在玻璃廠中揮汗的高薪人士不是工人,而是工匠。從工匠到玻璃廠老板,當時大批人靠著玻璃得以致富。

祁縣工業和信息化局服務中心主任彭建軍向鹽財經提到,因玻璃廠投資不大,且恰好國營廠內技術人員紛紛下海,祁縣在改革開放之後陸陸續續擁有了近200個玻璃廠,“有將近10萬來自四川、貴州等地的外來人口,到祁縣來打工”。

10萬外來務工人員,對於祁縣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的體量。現如今的祁縣總人口數,也隻在25萬上下。

簡單的數據對比背後,是當年風風火火的造玻璃器皿風潮。



玻璃廠的出現,確實帶給祁縣人翻天覆地的變化/圖源:視覺中國

但祁縣玻璃是如何與外商對接上,以至於能容納下這麽多產業工人和玻璃廠的呢?要知道,在計劃經濟階段,祁縣玻璃尚未出口。

其實,是國際及國內的產業轉移,造就了祁縣的玻璃大軍。

玻璃,被稱為舶來品,說明其製作和使用者大多是外國人。在更早的全球產業版圖中,歐洲的人工吹製玻璃產業是要強於中國的,國人更愛用瓷器。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加速了產業的國際轉移,中國逐漸成為人工吹製玻璃器皿產業的中心——中國的人力資源優勢,適合這一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

而同樣承接了外國產業的南方,在產業轉型方麵則更要快於身處內陸的祁縣。彭建軍介紹道:“南方轉型早,漸漸‘放棄’掉這類產業。而最早燒製玻璃的爐子需要燒煤,山西不缺煤也不缺產業工人,適合承接這個產業,也就促進了祁縣玻璃產業的發展。”

彭建軍口中的發展,不僅僅指祁縣玻璃企業的數量和規模越來越大,也指原先給南方企業做代加工的祁縣企業,漸漸地直接與外貿公司對接,從天津港直接出口。



茅台、五糧液等高端酒具以及紅極一時的星巴克“貓爪杯”都產自山西祁縣/圖源:視覺中國

簡單來說,在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流程之中,一直作為代工廠存在的祁縣玻璃器皿企業,將減少一個“中間商”。

這,是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出口之始。

有陣痛,有衝擊

搭一個“土爐子”就能幫企業賺錢,以至於玻璃企業在當時遍地開花,給祁縣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稅收收入。

但同時,問題也在暴露。

在張安的描述當中,因為到玻璃廠打工的收入頗高,“有些家長就會說,‘還上什麽學,上學出來上班能掙幾個錢’,好多小孩就去玻璃廠打工了”。

於是祁縣政府介入產業發展後的第一項行動,便是建立行業規範。彭建軍說:“整治非法使用童工和各類安全事故,然後再推動產業升級,這是2000年政府逐步介入後做的事情。”這裏的產業升級主要是指在環保方麵的轉型,從燒煤到燒天然氣,再到如今隻用電。

產業升級說起來簡單,祁縣卻承受了多次陣痛。

祁縣沒有天然氣資源,從煤到天然氣的轉型,還依賴於“西氣東送”的政策。“有了替代品,才能比較徹底地轉型,否則環保的要求落下來,也隻能要求不要露天堆放原料或燃料。”彭建軍回憶道。

參與製定了各類玻璃器皿質量標準的龍頭企業——山西大華玻璃實業有限公司,是由煤轉型到天然氣的第一家企業。

經曆了多次失敗後,最終成功的大華給予了其他企業信心,中小企業開始自發將“土爐子”改成天然氣爐。



山西大華玻璃實業有限公司,是由煤轉型到天然氣的第一家企業/圖源:受訪者供圖

比起煤,天然氣更環保,但價高且不穩定。在後續的環保要求下,祁縣的企業開始改用電作為“燃料”。

分兩步的轉型過程中,有些玻璃廠無法實現轉型升級,也就隻能退出市場。

盡管產業升級會淘汰掉市場中一批企業,短期內造成經濟陣痛,但卻能促使整個產業良性發展。

彭建軍就提及:“不像天然氣,往外輸送電力的山西不缺電,用電的價格低且環保,電容爐還能滿足恒溫的要求,如今縣中超過90%的企業都用電了。”

轉型升級不能算作是過去祁縣產業所麵臨的真正挑戰。2008年,才是祁縣企業需要背水一戰的關鍵時刻。

這一年,金融危機爆發了。

訂單減少,出口受損,祁縣不少玻璃廠倒閉,能存活下來的,隻有那些抗壓能力較強、資金比較雄厚的企業。於是,原先近200家企業,至今隻留存下53家。其中不少還是過去十年間剛剛成長起來的企業。

不過,衝擊之下仍有好事發生。

比如,著眼海外、資金又相對雄厚的部分祁縣企業漸漸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也就是說,如果能拿到外商的訂單,它們就不再需要借助外貿公司出口。

人工與機器的“合謀”

某種程度上,祁縣的玻璃器皿企業隻差訂單。畢竟,無論器皿的品質,還是產業鏈的完整度,它們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的護城河,就是大批的人工吹製工匠。

這批成熟的工匠,能夠將燒製至1500度的玻璃熔液,吹製成一批誤差極小的醒酒器、紅酒杯或玻璃杯。



玻璃工人正在燒製玻璃/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發展較早,又堅持研發和創製,祁縣逐漸鑄造起屬於自己的人才壁壘。過去玻璃企業自主培養工人,如今祁縣的職業學校,就開設著玻璃器皿相關的專業。

主攻美國市場的山西喜尊玻璃製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個例子。

這家公司擁有約200名成熟工人,其中7到8年工齡的工人有約20個。而同類型玻璃企業此類長工齡工人的數量,多是個位數。

這也是喜尊主攻中高端市場的底氣之一。其企業內的成熟工人在手工製造玻璃高腳杯時,能夠在拉挺過程中將誤差控製在0.5毫米的範圍內。

但如果到祁縣的玻璃廠中走一走,就會發現,成就祁縣玻璃產業的,不隻是在高溫中吹製、貼花、繪畫的產業工人,還有生產線中的發明創造。

山西東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和其他的玻璃企業不太一樣。為了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保證質量,東玉自主建起了一條機器與人工相結合的玻璃器皿生產線。

機器和人工在這條生產線中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機器負責生產杯體毛坯,人工負責黏合杯子的把手。如此,機器的標準化優勢與人工製造的靈氣才能同時出現在一個杯子之中。

絞盡腦汁想給技術注入人工靈魂的東玉,還做了另外一件升級創造的事:造出了“人體工學杯”。



山西東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產出的“人體工學杯”/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我們通過幾千個人握杯的姿勢,用大數據計算,設計出了最適合消費者的握杯姿勢。在這個代碼文件的基礎上做出一個模具,再進行人工吹製,才得到這樣一個杯子。”東玉總經理李佳奇對鹽財經解釋道。

升級生產線這事兒,當然少不了龍頭企業大華——擁有20多個研發技術人員的大華,每年要在研發領域投入500萬到800萬元。

如今,大華旗下已有4個子公司,其中就有負責機械製造的格拉斯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值得提及的是,格拉斯雖然隻成立7年,卻先後斬獲了51個發明專利,技術壁壘已經形成。

員工段樹盛告訴鹽財經,最早大華隻有一個機械維修車間,主要負責一些玻璃器皿機械的維修和改造。但發明,就從這裏開始。

“很多機械的配件再從國外購買比較麻煩,大華就自己做配件。配件做久了又發現,我們可以根據生產情況,做技術改造和升級。後來,我們又發現還能造創新的設備。”段樹盛笑著把過去十幾年間大華的努力與突破濃縮在幾句話中。

在本就是機械工程師的段樹盛眼中,機器是剛性的,而玻璃是脆性的,“這兩者在一起,需要柔性加工”。

到現在,段樹盛經手的機械製造項目已經數不清了。而車間裏展示的國內首台超快激光精密切割設備,就是他和大華突破尖端技術的最好見證——這台全球“唯二”的機器出自他的團隊。

諸如此類的機械升級改造,在大華營銷技術總監梁文勝眼中,也是一個既能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又能讓工人更舒服地工作的方式。畢竟,在高溫且高噪聲的玻璃廠裏長時間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除了自主發明設備之外,大華還有一座即將投產的智能工廠。

談及智能化想法的孵化,梁文勝告訴鹽財經:“現有的設備其實無法充分達到市場的要求,也無法滿足我們牢牢占領市場某一部分的需求。如何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做出質量提升,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方向。”

祁縣的Q與I

盡管祁縣的玻璃器皿產業看起來欣欣向榮,但從企業到政府卻仍麵對著壓力。產業集聚有些時候也意味著,同類競爭。

在梁文勝眼中祁縣集聚的玻璃器皿企業已經逐漸形成了差異化競爭。“憑特色,而不是憑價格,良性競爭。我們企業,也不可能八大類、6000多個品種全覆蓋。”梁文勝直言,有些時候大華還會推薦客戶去對接更加適合的公司。

尚在努力解決中的瓶頸,則是找市場的問題。比如,已經從主外銷轉為主內銷的東玉就提及,他們如今的增長瓶頸主要是市場問題。

大華也好,東玉和喜尊也好,在與客戶搭建聯係方麵主要還是依靠廣交會等展會活動。這也是主攻To B端銷售所帶來的。而在電商零售,乃至跨境電商零售方麵,企業們仍處於嚐試或起步階段。

比起主攻To B銷售,甚至比起做代工廠,如果要做電商,除了知名度之外,還有電商人才、備貨、倉庫和快遞物流等關卡,等著祁縣的企業們去逐一攻破。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某玻璃加工廠內工人們通過傳統工藝製作玻璃杯銷往國內外/圖源:視覺中國

為鼓勵企業發展、幫助企業找到更多訂單,2019年祁縣被國家工信部批複為“一帶一路”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合作區,2022年山西省又把祁縣列為省首批十大省級重點專業鎮之一。

於是,再次出現在廣交會展區的彭建軍,衣服上多了一個代表祁縣專業鎮的徽章。“這既是祁縣的Q和I,也是一扇向外打開的窗戶和一個玻璃高腳杯。”彭建軍向鹽財經介紹道。

根據省和國家的政策,祁縣也給出了多項扶持政策,建起了電商服務園區,幫助外銷企業響應“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