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學校花80萬建足球場 20名校女足隊員19人考上名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不熟悉的人很難把三河鎮和足球聯係起來。這個藏在鄂渝群山深處的小鎮沒幾個人看球,年輕人大多在外麵謀生,剩下老人和孩子每天重複緩慢的鄉村生活。

但今年春天,三河小學花了80萬元建起一座足球展覽館,還翻新了足球場。平日裏,這塊球場是小鎮為數不多熱鬧的地方。在很多人眼裏,它也是塊希望之地——近兩年,這所學校女足隊第一批共20名成員中,有19人憑借足球特長考入同濟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高校。



大學新生報到日,三河小學女足隊員張婕在大學校門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從2014年開始,70多個女孩陸續加入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小學女足隊。十年間,她們從一塊水泥足球場出發,踢出了大山,進入了“大重慶”,到更大城市、更專業的賽場。

她們中的不少人相信,如果不是在三河小學接觸了足球,自己很可能重複父輩的老路,結束一段不那麽出眾的學業後,外出打工。足球帶給她們的,不僅是另一條出路,還有更豐盈充實的經曆,以及更多的人生可能。

“我們農村女娃不怕曬”

這個夏天,孫曉鳴忍不住在朋友圈裏 “刷屏”。他之前很少發朋友圈,今年卻反常,三河小學第一批女足隊的姑娘們陸續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娃娃們給他發來一張圖,他就曬出一條。

對這個鄉村小學的校長來說,這是由他主導的一場持續10年的教育實驗,第一次迎來“硬核”的檢驗。幸運的是,結果令人滿意。

2013年,孫曉鳴接任三河小學校長。這是所再普通不過的山村小學,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孩子們的命運似乎也一眼就能看到頭:有些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剩下的絕大多都會去三河鎮上,或者石柱縣城讀高中,為可憐的升學率擠破頭。

孫曉鳴有三十年鄉村教育經驗,他很清楚在升學這條賽道上,和城裏孩子拚學習成績,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在家庭支持力度上,三河小學的學生都沒有優勢。但他看到了另一條路。

“村裏孩子皮實,肯吃苦。”孫曉鳴做過十幾年體育老師,熟悉通過體育升學的招生政策。他判斷,體育可能成為三河小學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最開始他試著引進過籃球和排球,但山裏孩子營養不良,身高沒有優勢。搞足球沒有這種擔憂,對場地要求也不高。另一方麵,相比女足,男足更受重視,全市前幾名基本都被主城區幾所老牌名校包圓。

主城區小學也有女足隊,但孩子一般練到四五年級就要放棄一批。“家長看到女娃娃天天在場上跑,曬得太黑,不好看,就送去練別的了。”孫曉鳴說。“我們農村的女娃娃天天跟著家長在外麵幹活,不怕曬,更重要的是,她們普遍有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在足球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從不起眼的女孩子入手。”孫曉鳴決定另辟蹊徑,發展女足。2013年4月,三河小學女子足球隊組建起來了,20個人,張婕和她的學姐馬紅也在其中。

馬紅還記得,學校一開始沒有足球場地,孫校長就把籃球架拆了,換成球門,學生們就在水泥地上踢。這絲毫不影響孩子們的熱情,她們過剩的精力在這項“門檻極低”的運動中找到了釋放口,每天圍在一起追逐、爭搶,在水泥地上摔倒擦破皮膚也無法阻擋。

馬紅就這樣認識了足球,但這還不夠。如今站在遼寧大學校園的足球場上,她清楚支撐自己一路踢下去的,除了對走出大山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孫曉鳴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10年前,讓孩子接觸足球隻是故事的開始,而他的野心不僅於此。

他要把足球真正成為孩子生活學習的一部分。每天放學後孩子們“下河玩,在路上晃悠”的時間被利用了起來,改成兩小時的足球訓練。一周三節體育課,他要求體育老師拿出一節給足球,還編製了《快樂足球》校本教材,讓每個孩子都能掌握足球的基本技術和規則,看得懂球賽。學校每月組織一次班級聯賽,每班出一個男隊一個女隊,踢5人製,車輪戰,一整個學期都有球賽舉辦。

在校長的鼓勵下,每個班設計了自己的口號,組建了啦啦隊。孫曉鳴有意打造出“小球星”,成為孩子們課下效仿的榜樣。

那時候,三河小學足球不止出現在體育課上、足球場上。語文課上,老師給學生布置足球主題的作文,教室的窗台上擺放著廢棄足球做成的盆栽,黑板上張貼著足球知識的手抄報,美術課上孩子們集體畫足球,數學課老師出的應用題也和足球相關……

每場重要比賽前,孫曉鳴都會舉辦隆重的“出征儀式”。球員們身穿隊服,列隊從兩麵隊旗間走過,接受全校師生“三河女足,雄起”的齊聲歡呼。凱旋歸來時,學校的迎接隊伍會在兩公裏外站成兩排,掌聲不停。

一時間,成為女足隊員變成了一種榮耀,三河小學的足球氛圍“狂熱”起來。

“生命中第一次感到自己被重視”

馬紅體會過這種“幸福感”。那是三河小學的女足隊在2015年重慶市校園足球賽奪得冠軍,回程的大巴車上女孩們一路歡笑,車子緩緩駛過校門時,馬紅看見,校領導和手捧鮮花的學生在校門口夾道歡迎,場麵隆重。

她說直到現在,她都清晰記得下車接過鮮花那一刻的種種細節,“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自己被如此重視。”

這種重視馬紅很少從爸媽那裏得到過。三河小學女足隊裏,超過七成都是和馬紅一樣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隻有過年時回來。打從比灶台高一點的時候,女孩們就開始買菜、洗衣、做飯,照顧自己。

小學四年級時,馬紅想參加班級足球聯賽,但沒有一雙能踢球的鞋子。她給爸爸打電話,“一直吵一直鬧,但怎麽都不給買。”小姑娘委屈得流淚,最後借了雙運動鞋踢完了比賽。

現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足球成了小姑娘間最結實的紐帶,填補了留守生活的情感空白。

一粒決定勝負的球進了,隊友們歡呼著跑過來,緊緊抱作一團,汗水和淚水混在一起。今年剛剛考上北京體育大學的張婕曾在朋友圈分享這樣的瞬間。她喜歡在球隊裏的感覺,大家的關係不僅是“同學”,還是相互信任的隊友。“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可以放心把後背交給彼此。”

情感之外,更直觀的變化是身體。踢球後,張婕皮膚變黑了,小腿肌肉線條也逐漸分明起來。中後衛馬詩彤加入女足前是個瘦小的姑娘,現在這個福建師範大學的新生,胳膊和腿都粗了一圈。“以前一年生病一兩次,踢球後幾乎不怎麽生病了。”

更深刻的改變體現在性格上。中後衛的位置方便看清場上形勢,足球場大,要吼得出來才能提醒隊友及時作出反應。馬詩彤不得不經常在球場上“嘶吼”,不知不覺間,悶在心中的種種情緒都發泄了出來。之前內向自卑的她,肉眼可見地“變開朗、會溝通”了。

也有急性子球員,在球隊變得穩重了不少。馬詩彤的一位學姐開始踢前鋒,衝動、急躁,在比賽中看到有隊友掉鏈子,沒下場就爆發,還會把情緒帶到更衣室。後來改踢後衛,位置由攻轉守,性格收斂了不少,變得更克製,更有耐心。

家長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變化,擔憂也隨之而來,踢球會不會影響學習?孫曉鳴拿出當時僅有的“底氣”——一個被重慶主城區初中挑走的女足隊員,說服家長把眼光放長遠點:“即使以後出去打工,也是在重慶讀過書的孩子更有競爭力。”

馬紅的爸爸終於鬆口,在她的軟磨硬泡之下,同意給她買一雙市場上最便宜的布鞋,25元。“他說這雙鞋平時上學和練球都能穿。”這個已經在遼寧大學新聞係讀大二的姑娘苦笑一聲,正是穿著這雙鞋, 2015年她去“大重慶”參加那場重要的比賽,捧回了冠軍獎杯。

踢出大山

盡管時隔多年,當天在場的姑娘無一不對這場比賽印象深刻。2015年11月,重慶市校園足球總決賽,三河小學女足以黑馬之姿,打敗多所重慶主城區老牌足球特色小學,一舉奪冠。

“鄉村球隊戰勝重慶皇馬”,當地媒體如此報道三河小學奪冠。這所寂寂無名的小學瞬間吸引了圈內人的目光,“爆紅”到完全出乎孫曉鳴的意料:主城區足球名校的領導和教練、各路記者、女足國家隊前隊長都前來拜訪,有愛心企業捐贈10萬元請女孩們到重慶看中超……

這次奪冠成了三河女足的轉折點,孫曉鳴抓住機會,吸收積累各種“資源”。他引進專業教練,結交足球圈裏的朋友。往後的每個假期,校隊孩子們就被大巴車接到重慶的名牌中學參加“足球夏令營”,白天跟著職業俱樂部球員出身的教練訓練,晚上住在宿舍。

因為女足搞的好,三河小學不踢球的孩子也吃到了“紅利”。學校出名後,優秀師資被吸引過來,老師們也更重視教學。孫曉鳴看到了他一開始想要的良性發展:如今,三河小學的生源在周圍幾個鄉鎮算是最好的,學生整體素質、學習意願都比較強。

自2015年後,三河小學女足隊在市級比賽中從沒跌出過前三,成了名副其實的強隊,如今在學校的“足球展覽館”裏,陳列著大大小小27個市級以上足球賽事的冠亞獎杯。

聲譽帶來了物質回報。2016年,孩子們再也不用在水泥地上踢球——縣裏撥了幾十萬元專款,在三河小學建起一所“風雨足球場”,顧名思義,刮風下雨也不影響室內訓練。

這個大山溝裏的球隊幾乎成了重慶市的“足球人才培養基地”,每年臨近畢業季,主城區的名校校隊主教練就進山搶人才。

“我們隻跟足球全市排名前六,並且有初高中部的主城區中學合作。我得管接下來六年,保證娃娃們初中畢業後能讀上高中。”孫曉鳴把關下,從三河小學畢業的70位校隊姑娘,全進了重慶主城區中學讀書,除了要自己掏生活費,訓練費、住宿費等費用基本全免。

以一種驚人的速度,這群三河小學的留守女孩踢出了大山,她們緊接著踢出了重慶,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馬紅去過數不清的城市參加比賽,上海、青島……甚至跟國外球隊交過手。她見過足球圈裏“很厲害的人”,一場比賽中一位“看起來德高望重”的頒獎嘉賓誇她“腳頭硬”,為了表達感謝,當時在讀高二的馬紅就敢去要嘉賓的微信。那時,人們很難看得出,她曾是個內向自卑的山村女孩。

現在已經沒人能說得清,在馬紅問嘉賓要聯係方式時,孫曉鳴是不是也在做同樣的事。但這些年帶隊出去參賽,見到大城市的教練和領隊,他都會主動加對方微信,操一口重慶普通話介紹:“我們是重慶市的一所農村學校……”

“馬紅們”憑借熱愛和持續訓練,以及校長搭起來的台階,最終找到了另一種人生出路。如今,在大學裏,馬紅與老師同學交流起來自然且得體,七八個人一起參與的小組作業,她很自然地扮演起的團隊“leader”(領導者)的角色,按在球隊的習慣給大家分配任務、分享成果。

張婕身上幾乎看不到大一新生的青澀,她似乎隻用一天就融入了大學生活,剛進宿舍就迅速和室友打成一片。報到當天晚上,她約上幾個大二學姐踢了一場友誼賽。

還有人完成了孫曉鳴的一個夙願,第一屆三河小學女足的一名隊員,如今還是在校大學生,就被國內一家老牌足球俱樂部選中,成為一名職業球員。

今年,孫曉鳴收到了她寄來的一件俱樂部球衣,然後仔細地掛在衣櫃裏珍藏起來。他說這是自己從教生涯裏收到的最珍貴的一份禮物。

更多人生可能

孫曉鳴為三河小學選擇的,並不是一條從一開始就暢通的路。

青少年足球一般有兩條路,一條是“獨木橋”:極有天分的孩子被職業俱樂部的球探或教練選中,進入俱樂部梯隊或者足球學校,成為職業球員。國內不少頂尖球員走的就是這條路,但這意味著大概率要放棄傳統的升學途徑。

“萬一走不通,你就把人生都廢了。”孫曉鳴希望三河小學女足隊裏能誕生這種天才,但他更關注普通孩子。

幸運的是,孫曉鳴的顧慮很快打消。2014年,也就是三河小學女足隊成立的第二年,教育部正式牽頭校園足球工作,開辟了一條新的升學通道——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足球特色校的學生可以直升初中特色校,再往後,成績優異的可以升到對口高中。

“踢足球是為了讓娃娃們兩條腿走路,多個選擇,如果踢得好,就走足球的路,上大城市,讀更好的大學,如果踢不好,還有正常升學的退路。”孫曉鳴說,校園足球開始實施後,想在足球上走得更遠的學生,不再需要在足球和學業間殘酷地二選一。

道路暢通了,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孫曉鳴發現,女孩們踢出大山的通道正在變得擁擠。近幾年,校園足球逐漸鋪開,三河小學的先發優勢逐漸不那麽明顯了。主城區學校選擇優秀球員的機會變多,三河小學“送上去”的學生不再照單全收。今年,三河女足隊隻有三四個女孩去了主城區讀書,其餘都去了石柱縣城,繼續踢球。

另一方麵,近兩年因為城裏學校的虹吸,三河小學生源大福縮減,選出踢球的好苗子更難了。

好在這個夏天,三河女足一下子出了19個名牌大學生,孫曉鳴覺得,困難局麵可以被扭轉,然後拿著錄取喜報和媒體報道去跟“思想封閉的人”據理力爭。

去外麵上學的這些年,姑娘們放假回家都會約著隊友一起去看看老校長。今年,孫曉鳴請了“長高了,不像以前那麽黑”的娃娃們吃飯,關心她們的學習、戀愛。孩子們長大了,他希望她們的生活裏不隻有足球。

剛進大學時,馬紅也像其他女足隊員一樣黝黑健壯。一年來,她護膚、防曬、減肥,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普通大學生,希望達成一種效果:“當人們進一步了解我時,才會驚喜地發現,呦,原來你足球踢得這麽好!”

她不確定自己將來要幹什麽、是否與足球相關。但她在高三時就想好了,要讓足球成為自己的附加值,而不是規定道路,她想為自己的人生爭得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