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AI哄孩子,人工智能真能給嬰兒當保姆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8月12日消息,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十年後的父母會如何養育後代?事實上,育兒的大多數方麵不會改變,但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會改變某些方麵。人工智能設備很可能成為孩子的電子保姆,就像前幾代父母把電視和視頻遊戲作為減輕育兒負擔的工具那樣。

擁有人工智能支持的玩具泰迪熊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回應嬰兒的哭聲,幫助解決幼兒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電腦輔助的“保姆”們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相同的書籍內容,這會讓孩子入眠變得更容易。高級育兒版Alexa可以播放和教授孩子最喜歡的歌曲,陪他們玩遊戲,甚至可以推斷嬰兒哭泣的原因。

就像過去幾代的創新一樣,這些智能工具將利用技術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為父母節省時間和減輕壓力。然而,與以前的工具不同,人們擔心,由於人工智能育兒設備在模仿人類行為方麵相當複雜,它們可能會改變嬰幼兒對世界體驗的處理方式。

將年輕的大腦與響應式人工智能相結合,可能會以我們無法預料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嬰幼兒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生命誕生的最初幾年會以一種非凡的方式發育。人類嬰兒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沒有發育完全。一個可能的進化原因是,如果胎兒在母親子宮裏發育更長時間,它的頭就會變得更大,無法安全分娩。

因此,大自然不得不做出妥協:嬰兒在母親受孕40周後出生,但40周大的嬰兒大腦仍有很多需要發育的空間。嬰幼兒的大多數基礎性發育發生在生命誕生的頭兩年,速度之快令人歎為觀止,每秒鍾約有100萬個新的神經連接形成。到孩子三歲生日時,大腦將可以發育到成人大小的80%左右。

這提供了一個短暫的時間窗口,通過培養孩子大腦的基礎性發育,為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奠定基礎。這就是為什麽人類是所有物種中最聰明、最具創造力、最具生產力的核心。

嬰兒早期發育中最需要的是進行豐富的對話,即發展心理學家所說的“服務和回報式”互動。對於父母與孩子來說,雙方的互動可以很自然地進行,而且眾所周知,這可以促進孩子處理認知和情感方麵問題的能力。

圖:電視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兒童影響的擔憂,但它沒有人工智能的互動能力

在此之前,這種必要的互動隻能由充滿愛心的成年人提供。不管營銷人員如何宣傳,古典音樂、教育電視和愛因斯坦寶寶的視頻都無法在嬰兒大腦中建立有意義的新神經連接。因為它們沒有應急反應,也沒有互動。

新興的人工智能工具改變了這一切。它們是按照人類形象被設計出來的,就像人類大腦的構造一樣。它們由複雜連接的神經網絡組成,由大量數據訓練而成。ChatGPT以大語言模型的形式接受必要的輸入,而兒童則以與成年人的友好互動接受輸入。當我們用自動化替代方案來補充構建大腦的人類互動時,這條界限將變得模糊。

不難理解為什麽父母想要利用技術創新來減輕家庭負擔。養育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幼兒時期,是非常耗費精力的任務。對於不堪重負的父母來說,人工智能的幫助可能會帶來變革,就像洗衣機和其他電器在上世紀中葉徹底改變了照顧孩子的方式那樣,這讓女性得以大量進入勞動力市場。

為什麽不讓人工智能保姆與人類嬰兒進行那種建立大腦互動的對話呢?這可能會對兒童發育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在兒童大腦最具“可塑性”的時期,增加大腦構建時刻的互動頻率和一致性。也就是說,這會讓他們根據所遇到的情況重新構建自己。這項技術可能會給那些經曆發育遲緩的孩子帶來福音。它可以幫助釋放認知潛力,縮小與正常人的差距。

但我們必須謹慎行事,畢竟新技術可以塑造我們大腦的結構。當早期人類開始使用工具製作標記和圖案時,新的神經元被激活,最終使大腦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使用視覺皮層,進行閱讀和寫作。在我們這個時代,《美國醫學會兒科學》(JAMA Pediatrics) 雜誌1月份發布報告顯示,習慣性地使用社交媒體正在改變青少年大腦對社交獎勵的反應。

圖:人工智能家庭助手已經可以與孩子進行對話交流了

關於大腦的基礎性發育,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將年輕的大腦引入響應式人工智能中,可能會以我們無法預料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我們提供了錯誤的輸入或互動方式,可能會扭曲孩子們的認知發展。

這從神經科學領域最近的一個發現中可以得到借鑒。研究人員早就知道,成人和兒童之間更多的對話會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發展,幫助他們記住更多詞匯。但過去十年的研究揭示了這種關係背後的一個關鍵機製:當兒童和他們的人類照顧者試圖交流或一起玩耍時,他們的腦電波實際上是同步的。在成年人進行集體活動,如唱歌或跳舞,麵對麵交流時,也可以觀察到這一點。他們在相同的大腦區域經曆相似的大腦活動,他們的腦電波越匹配,結果就越有成效。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2020年報告稱,在兒童及其照顧者中,這種現象在前額皮質特別明顯,這是學習發生的地方。對幼兒的進一步研究表明,這種“神經同步”促進了積累詞匯、社會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工智能雖然能夠進行互動,但缺乏神經同步所必需的人類大腦。我們還不知道,對於發育中的人類大腦來說,體驗其中一種互動而沒有體驗到其他互動意味著什麽。

從終身成就的角度來說,適應力和認知能力一樣重要,這是另一種幾乎完全依賴於早期基礎性大腦發育的技能。當一個孩子在生命早期遇到各種各樣的經曆,並得到一個充滿愛心的成年人的指導時,他們學會了如何做出適應性的反應。

研究還表明,對父母的關愛有著積極記憶的成年人表現出更大的“毅力”和抱負。但是,如果父母放棄一些基本的責任,孩子對機器人產生依戀,結果會怎樣?謝菲爾德大學研究員諾埃爾·夏基(Noel Sharkey)和阿曼達·夏基(Amanda Sharkey)在2021年發表在《倫理與信息技術》雜誌上的論文中寫道:“這可能會對他們的社交和情感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我們不能把人工智能的精靈重新收回瓶子裏,也不應該這樣做。但是,如果沒有對人工智能技術更好的理解,我們就有可能浪費生命最初幾年的發展潛力,並有可能破壞我們自己的進化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