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度高溫名校門前打卡拍照,研學成“花錢買罪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年夏天,“小學生研學團”成為40度高溫裏奇特的風景線。

一波波小學生大軍穿著花花綠綠的文化衫,擁擠在旅遊景區、博物館、大學校園,甚至在寫字樓裏。

“逐夢北大,勵誌清華”“欠了孩子三年的旅行”“給孩子一個精英童年”,研學機構的宣傳攻勢讓陷入“暑假焦慮”的家長們毫無還手之力,於是他們以堪比全家豪華遊的價格,送孩子開啟研學之旅。

然而不幸的是,暑假還沒結束,關於“暑期研學”這件事,網絡上已經到處都是吐槽和質疑的聲音。

暑期研學,瞄準家長的需求

如今,暑期研學正在成為堪比畢業旅行、蜜月旅行一樣的“旅遊概念股”,在每年的7、8月份強勢拉動整個旅遊市場。

中國旅遊研究院3月發布的《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研學旅行人數為480萬人次,2021年達491萬人次,2022年突破600萬人次。

同程旅行《暑期旅遊趨勢報告》顯示,今年7月以來,同程平台“研學”相關旅遊搜索熱度環比上漲203%,相比以往,2023年的研學遊關注度更高,產品豐富度明顯提升。

由於尚未形成統一的市場規範和標準,開展研學服務的旅遊機構、教培機構甚至個人中介多如牛毛,在各大平台隨處可見。

我們爬取了一家研學信息平台上當下正在推廣的124個研學項目的詳細介紹,試圖了解不同暑期研學項目的具體情況。

在所有研學目的地中,近九成位於國內,一成位於海外。國內目的地中,北京最為熱門,隨後以貴州、甘肅等西南和西北地區為主。



每個暑期研學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滿懷期待的家長。

對於中國家長來說,暑假是讓孩子“出去看看”的最好機會,深諳此道的研學機構給他們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根據研學路線及課程目的,我們把這些研學項目分為四類:名校激勵、知識拓展、戶外體驗、感恩教育。其中“名校激勵型”不意外地占比最高——讓孩子見識見識名校,回來學習就更有動力了,這是每個家長都願意設想的美好場景。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北京注定成為最受歡迎的研學目的地——主打一個名校多。

研學機構的宣傳話術也極力強調名校和學霸的榜樣作用:“通過北大清華學霸狀元們的榜樣作用,引領孩子思考未來、樹立理想、明確目標。”“掌握學霸們的高效率學習方法和應試技巧。”“人生的不同,可能就差一個北京名校研學營。”

“知識拓展”和“戶外體驗”類型占比也不低。從“深度探訪古文明”到“熟悉聯合國等機構的運作方式”,從“探索人跡罕至的驚世奇觀”到“多維度觸摸國家力量”,在這些描述中,外出研學的中小學生變身極限旅行家,足跡遍布熱帶雨林、沙漠戈壁、海底世界。

最後一類是“感恩教育”,這類研學強調價值觀塑造,強調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讓孩子“不怕吃苦”“德藝雙修”“感受整齊劃一的美”。



相比遊山玩水的戶外派,在大城市裏“衝鋒陷陣”的研學團引發了更多的關注和討論。他們頂著高溫和暴曬,在不同的博物館、大學、交通站點與網友偶遇,被稱作“小學生特種兵”。

“小學生特種兵”成為“旅行冤種”

暑假之前,大學生的“特種兵式旅遊”被全網圍觀,暑假之後,媒體和網友紛紛感歎“小學生才是真特種兵”。

別的旅行方式卷價格、卷服務,研學旅行卷的是行程密度和打卡速度。為了體現項目物超所值,研學機構往往把每天滿滿當當的日程表當做宣傳重點。

在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名校研學”行程表裏,小學生們上午參觀清華,聽教授講座、研究生報告,下午一口氣走完北大、頤和園、圓明園,晚上還要參加小組活動、班務會議,探討“父母的愛”,總結“今日收獲”。

早上5點起床是家常便飯,因為很多研學團的住宿地點位於五環外,需要提早起來通勤。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幾乎是北京研學團的標配項目,這一天可能淩晨3、4點就得出發。



門票不高的景點和博物館,預約就能免費參觀的大學,經過包裝組合,可以賣到大幾千甚至上萬的價格。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當下研學遊的價格接近普通旅遊團的2~3倍,毛利高出20%~50%多。

說白了,研學的宣傳裏都是學習和教育,但研學機構心裏想的全是生意。

在我們收集到的研學項目中,國內各地研學一次的價格平均在接近5000元到1萬多不等,根據日均價格計算,每天的花費大部分超過1000元。

如果是海外研學,報價會高出一大截,它們的平均價格為4萬多元,平均周期為17天。



在很多家長眼裏,暑期研學不僅是“遊”,更重要的是“學”,本質上是在為孩子的未來投資,所以價格高一些也可以接受。然而,與研學團偶遇的路人們卻看到了研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在他們眼裏,暑期研學實在是讓孩子“花錢買罪受”。

路人眼裏的研學團

“小學生特種兵”湧入高校、景區、公共設施,擠占了城市裏的公共資源,再加上小學生吵鬧的天性,難免引發一些不滿:“北京已經讓研學團占領了”“擠不上全是孩子的地鐵”“清華北大的門票,比演唱會還難搶”。

有的“互聯網研學營”,組織小學生參觀互聯網企業,美其名曰“實地感受前沿科技”,讓被圍觀的打工人吐槽欲拉滿:“公司隔三差五就有穿著紅紅綠綠的小學生、初中生來參觀”“繞我們工位一周,參觀當代互聯網打工奴慘狀”。

不過,相比於這些抱怨和吐槽,我們發現,網友討論更多的還是對研學團本身問題的擔憂。

7月份,#清北學霸怒斥研學內幕#登上熱搜,清華北大學子反映,所謂名校遊實際隻是校門口打卡,有的孩子住在郊區臨時搭建的房間,睡覺需要打地鋪,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在小紅書上,也有許多網友分享自己孩子參與暑期研學的真實經曆,或者分享自己看到的研學團亂象。

有北京網友看到研學的孩子進不去清華校園,就被要求在校門口拍照,而且每個人都必須要拍。有網友看到博物館的孩子們直接坐在空地上,人手一部手機打遊戲或者刷小視頻。

“實際上效果就跟放羊一樣,別提學到什麽知識了,就是把孩子放在外邊自己落個清淨而已。”

還有身為家長的網友看到在高溫下暴曬的孩子們,非常心疼:

“親眼看見所謂的研學團的孩子太辛苦了!頂著烈日馬不停蹄的走,累了直接躺地上。”

“那些小孩真的熱瘋了,臉都和煮了的大蝦似的,特別受罪,出門在外,家長不在也沒有關心的。”

用高端的價格,享受軍訓級別的生活條件,完成極限的行程,目的隻是拍照打卡,這是當下眾多研學旅行的真相。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研學”兩個字承載了孩子們對遠方世界的美好想象,但現在,這兩個字裏包含了太多的焦慮、急迫、浮躁,甚至是利益計算。

也許對於孩子們而言,重要的不是去了哪些地方,拍了哪些照片,而是能夠真實感受到身邊世界的豐富多彩。走馬觀花的名校遊,隨便聽聽的講解,不一定比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一部紀錄片更實在。

有網友在研學新聞下回憶自己的童年:“林中網知了、下河捕魚捉蟹、跟朋友捉迷藏、在家看動畫片,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好不愜意。”或許真正讓人懷念的童年時光,就是這樣的自在和無所事事。

當研學變成一場競賽,成為標準化的流程和緊迫的任務,身處其中的孩子們是否會懷疑:“原來長大後的世界,真的就是這麽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