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抱樹、代遛狗…當代青年如何自我治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約上三五好友,在城市街頭漫步,打卡特色小店,探究曆史古建 …… 近日,Citywalk 成為不少年輕人的休閑新寵。《2023 小紅書 Citywalk 趨勢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小紅書上 City walk 相關搜索同比增長超 30 倍,舒緩心情是大家選擇漫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身體環繞樹幹,平靜在內心發芽,擁抱大樹成為當代青年自我療愈的新選擇。" 沒有寵物也要創造寵物 ",代遛狗的工作被大學生爭搶,迎接 " 萌物暴擊 "……

由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閆冰玉、心理學係教授吳建平、碩士研究生權明曉所著的論文《不如吃茶去:當代青年的 " 治愈 " 心理體驗》的研究結果表明,當青年人需要情緒調節、情感不足、發展認知以及向往美好生活時,會產生 " 治愈 " 需求。令青年人感到 " 治愈 " 的元素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 小動物、理想中的生活方式、人際互動、自然環境和治愈係文化產物。

在當代青年群體中,圍繞 " 治愈 " 元素不斷生發,新的自我治愈方式正流行。

在城市探索中找到內心的寧靜

來自河北的田闊是 Citywalk 的忠實愛好者," 前門北京坊→前門大街→長巷頭條→三裏河→橋灣地鐵站 " 路線是他的最愛。" 正陽門下的北京坊古老嚴肅,三裏河則溫和寧靜。" 田闊說,雖然三裏河處於市中心,但並不喧囂," 這裏有小橋流水,有咖啡店和書店,簡直就是‘城中的世外桃源’ "。漫步於此,田闊覺得自己逃離城市喧囂,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Citywalk 慢旅遊的特性讓金融從業者林木著迷。他以前總是把旅遊計劃安排得很滿,力求在有限的時間打卡最多的地點,結果每個景點都是走馬觀花。本應休閑的旅遊,到了林木這裏,變成了 " 趕路 " 的代名詞。Citywalk 讓他慢下來,不用擔心錯過了什麽,也不用著急到達哪裏,林木可以隨心所欲地觀賞所在的城市,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喘口氣。

有人用腳步丈量城市,有的人想用兩個輪子將城市 " 打回原形 "。數據分析師蔡辛回憶,前些年自己在工作日是 " 程序猿 ",節假日是 " 沙發土豆 ",逛個街都會喘。" 我突然覺得不對啊,我還很年輕呢。" 他逐漸培養起自己的騎行愛好。他喜歡和騎友千裏相會,並肩騎行,在一段 " 有限的、自由的,隻有自己掌控的時間 " 裏探索全新線路、叩問身體極限。去年,他在工作之餘圓滿完成了 6000 公裏的年度騎行目標。工作的壓力、自然的釋放,在他的生活中達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

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李慧中認為,Citywalk 兼具自然接觸和社交兩種屬性。離開熟悉的環境、脫離熟悉的生活節奏,去探索城市,能夠讓我們在屏蔽煩惱的同時,擁有新奇的體驗。此外,在 Citywalk 過程中和陌生人的接觸,可以讓我們獲得一種恰如其分的關係動力,即我與人交流互動,而不用承受強網絡帶來的規範約束,比如:保守秘密、強製互惠等。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認為,這種自我療愈類似中醫 " 治未病 " 的理論:個體憑自我感知去豐富體驗,有些心理問題仿佛沒有產生就已經解決了。" 戶外騎行可以有效提升個體的‘心理彈性’,強大的心理彈性能夠幫助我們麵對壓力、挫折和創傷。" 他認為,克服困難的即時反饋,也會給人帶來更強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來一場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城市探索之外,不少人也將目光投向自然,在美景中,在和動植物的相處中治愈自我。

除了 Citywalk,田闊還酷愛追晚霞。在他看來,追晚霞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這也意味著有很多可能性。某次下午 6 點,田闊發現天空有晚霞出現的跡象,本打算去學校食堂吃飯的他,立刻坐地鐵趕到國家大劇院,在日落的最後一刻看到了晚霞。" 雖然學校和國家大劇院看晚霞的效果差不多,但跑過去的過程本身就足夠熱血,充滿儀式感。" 田闊覺得這個過程非常治愈。

有人在美景環抱中放鬆身心,有人則喜歡給予自然擁抱,和樹木來一場真正的親密接觸。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來自上海的黎黎正在路邊等人。或許是天氣燥熱,或許是樹蔭溫柔,黎黎有了擁抱大樹的衝動。她抱了十多秒," 樹幹涼涼的很舒服 ",這莫名讓她安心。她覺得大樹是有靈魂的,隻是不會說話。

" 花花好可愛!"" 萌蘭吃竹子看起來好香!"95 後周月將心靈療愈付諸於動物,是眾多熊貓 " 雲 " 養者之一。在別人看來長相差不多的熊貓,他能精準地叫出名字並指出各自的特點。周月每天都刷熊貓視頻," 看它們爬樹吃竹子的可愛樣,一天的疲憊也一掃而空。" 到了周末,他還熱衷於幫朋友遛狗,將對動物的 " 雲 " 接觸變為現實的相處。" 我喜歡狗,但是房東不讓養,隻能用這種方式滿足自己的願望了。畢竟,誰能拒絕狗狗呢?" 他說。

" 自然接觸是影響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李慧中介紹,研究發現,當人看到自然界的龐然大物,比如大樹、雪山等,可能會感覺自己變小," 這種小是自我變小,與自我相關的負麵感受也會隨之變小 "。" 接觸自然本就有助於心靈治愈。" 她表示,和自然相處常常伴隨著運動,這樣的過程能讓人們從煩悶的源頭脫離出來,收獲短暫的放鬆。

至於 " 雲 " 養寵物,代遛狗的治愈方式,李慧中分析,這是由於人們對動物的喜愛,尤其是毛茸茸動物的喜愛,有著深刻且本能的基礎,即尋求安全的依戀。" 哈洛的恒河猴實驗證明,哪怕沒有生存必需的奶源,猴子也會選擇和毛茸茸的假猴子建立聯係和依戀。" 此外,小動物們對人類不僅幾無威脅,還能讓人感覺溫暖,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作用。

動動手,也能達到治愈自我

在多數情況下,城市探索、接觸自然都需要我們置身室外去體驗,那麽如果不出門呢?治愈也有新方法,動動手有時就能達到效果。

" 我上輩子可能是一隻鳥,偏愛撿樹杈子。" 獨居的李雪將裝扮房間比作 " 築巢 ",這是她治愈自我的方式。" 我很看重生活空間的審美體驗,也很享受一個人整理房間的過程。" 每當家裏亂或有新的裝扮想法時,她就會把家裏的東西重新布局整理。李雪還很喜歡購買裝飾物,一個小小的鏡子,她不惜等待半年漂洋過海運回。" 不論使用頻率如何,它隻要擺在那裏就能給我提供情緒價值。" 在李雪看來,收納和裝扮可以讓人專注下來做一件事,獲得暫時的寧靜。

兩個月前,劉佳琦偶然參加了一節剪紙藝術體驗課,這讓她備感治愈。" 剪紙藝術很考驗功底,入門容易,剪得好很難。" 她本想剪朵海棠,出來的卻是缺枝少葉的 " 四不像 ",但劉佳琦仍覺得很有成就感。" 這畢竟是我的第一個作品,不完美但也是誠心之作。" 她說。

然而,讓劉佳琦覺得治愈的非遺手工,對於張芳洲來說就 " 變了味道 "。今年端午假期,她在去景德鎮旅遊時體驗了燒玻璃手作,店內限時一個半小時。" 操作遠比想象困難。" 她回憶,燒玻璃步驟繁瑣,工具多樣,如果操作失誤很可能造成玻璃炸裂。作為初學者,張芳洲上手很慢,蝴蝶剛做到半隻翅膀時,時間就不夠了。由於時間限製以及對作品的高要求,張芳洲在燒玻璃時始終處於神經緊繃、焦慮的狀態,無法享受其中。

李慧中認為,當人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容易體驗到心流,即進入忘我的狀態。在製作手工和裝扮房間的過程中,容易集中精力,忘記時間的流逝,從而達到緩解焦慮、治愈自我的效果。動手創作的過程需要發揮人的自主性,可以讓人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讓一件東西從無到有,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感。" 此外,非遺手工的文化內涵,能夠讓人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文化和知識層麵的提升。

不過,每個人感受到的被治愈的點是不同的,同一種方式每個人體驗也各有差別。" 想治愈的方麵不同可能是原因之一。" 李慧中認為,當一個人日常缺失動力,動手做一些事情可能讓他感到平靜;對於壓力過大的人來說,靜坐可能會很無聊。" 采用何種治愈方式,需要根據焦慮源來選擇。" 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