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西寧:FIRST電影展漫遊記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啟程:目的地西寧

從高溫40度的河南抵達平均氣溫隻有20度的青海西寧,返程那天又恰好趕上台風天。劇烈的氣候反差,似乎成為了我的這趟電影節之旅的側麵寫照,充滿著意外與變數。

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已是第七年,因此自詡為“影展半個老司機”。今年雖然順利申請到媒體證,但其實直到出發前兩天,我都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能去西寧。


所幸還是順利出發,雖然比預期晚了一天,直接導致我錯過了本屆電影節口碑最好的電影,但就像開頭所說的——對我而言,這是充滿“意外”的一屆電影節

意外之中,既有意外驚喜,也有意外驚嚇。

在電影節看片,其實很難預料放映後的反饋是“驚喜”還是“驚嚇”。正如今年的FIRST青年電影展,雖然經曆了過去兩年的“創作低穀”後,影展選片數量超越往屆,更有不少作品是已經入圍過戛納、柏林、威尼斯、上海電影節等國際影展的載譽之作,但在本屆影展中的爭議之作也不少,甚至衍生出場外的話題爭議。

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本屆影展共收到877部報名影片,最終遴選出13部劇情長片、5部紀錄長片、15部真人短片和8部動畫短片組成的主競賽入圍片單。

另一方麵,過去兩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導致像電影節這類大型活動舉辦的困難度成倍增加,以去年的16屆FIRST青年電影展為例,組委會在影展開幕前六天突然宣布取消公眾觀影的名額,正式開幕前兩天才得到通知可以舉辦,導致去年的電影節在實際意義上成為一場隻有沒有普通觀眾參與的“封閉電影活動”。


今年的第17屆FIRST青年電影展,終於再度恢複了公眾觀影。雖然官方尚未公布明確數據,但就我個人參加電影節這幾天的體感而言,今年參加電影節的影迷和觀眾數量應該上了一個台階。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懷著同樣的熱情與期待來到西寧,能夠放下庸常的生活和乏味的工作,重新享受一場隻屬於電影的盛會,似乎所有的舟車勞頓都是值得的。

但期待歸期待,熱情隻是熱情。電影節能否讓觀眾和影迷滿意還要取決於入圍影片的質量。

作為麵向青年電影創作者的影展,FIRST的競賽入圍影片大多都是新人導演居多,拍攝的電影有時製作粗糙、不乏模仿大師的影子,但也正是因為初生牛犢,這些新銳電影人的創作,更加能夠反映當下青年電影人的創作態度和藝術觀念。

同時,畢竟是麵向青年電影人的影展,很多入圍導演都是初執導筒,甚至是正在讀電影學院的學生,在創作水準上自然無法比肩經在風格上趨向成熟的成名電影人。因此,在FIRST的競賽電影中,更看重的是青年創作者們展露的藝術敏感度、創作天賦和自我表達,更推崇青年導演在作品中顯露出的才華和潛力


關於本屆影展的主競賽作品,既有口碑炸裂的封神爆款,也有讓人失望的平庸之作,更有引發爭議的尷尬雷片。

但這就是電影節的常態。尤其是在FIRST,青年創作者們很可能隻是首次帶著作品登上大銀幕與觀眾見麵,卻要麵對口味刁鑽的媒體和閱片無數的資深影迷的審閱和批評,不誇張地說,在FIRST青年電影展,壓力更大的可能是那些青年電影導演們

鄉愁:消失的故鄉

入圍FIRST電影展的創作者們大多很年輕,在尚未獲得更多人生閱曆和拍攝經驗前,很多創作者會將目光投向自身的“生命體驗”,對當下年輕人的洞察、對自我成長經曆的溫顧、對家庭代際關係的探討、對故鄉的眷戀傷懷等話題,因而每屆電影節都會有幾部關於故鄉、家庭、代際衝突的入圍影片。

由陳小雨指導的《乘船而去》,講述了獨自生活在運河邊農村的老太太周瑾突然被確診腦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鄉照顧。大女兒蘇念真在上海經營留學谘詢機構,正在經曆第二次離婚,她堅持要給母親最好的治療;小兒子蘇念清是個四處漂泊的導遊,他支持母親放下,接受無常。在死亡麵前,周瑾尋找著精神的歸宿,蘇念真和蘇念清在不斷發現母親秘密的同時,正與故鄉失去最後的連接。


本片在影展劇情片單元屬於口碑相對優異的一部,此前已經在上影節獲得過亞洲新人單元的最佳編劇表彰,證明電影在文本層麵的紮實,編導以一艘連接起故鄉村落和生喪嫁娶的船作為傳統生活方式的暗喻,探討在時代劇變和鄉土變遷之下,人們難以尋獲的精神歸宿與心靈自由。

我在上影節錯過了這部,終於在西寧補上。就觀感而言,是一部比較符合電影節氣質的藝術電影,有立意有技巧有表達,優點是導演的審美,文本做得很細,應該與導演個人的生命體驗有關,所以情感表達很充沛。

缺點是作品匠氣太重,很多橋段的設計感太過,而且這類聚焦城市與鄉村之間親情瓦解的故事題材,這些年拍得有點太多了,往前數就有《小偉》這樣的驚豔之作,因此《乘船而去》給予我的驚喜感並不多。

同樣是講家庭與故鄉的《蒼山》,原是我這屆電影節比較期待的一部作品,畢竟女主角是郭柯宇。電影講述了離異多年的小妹,逃避過往,遠離故鄉蒼山,在上海做著家政工作的同時,還照顧著老年癡呆的母親和早戀叛逆的兒子。當她經曆了異鄉生活的艱難種種後,選擇重新回到故鄉蒼山,這時她卻發現故鄉已改了名字。

每屆影展都有幾部鄉愁電影,從題材來看,本片和《乘船而去》還有些撞車,遺憾的是,電影的完成度不夠,女性視角、克製疏離,可惜拍得如同溫吞水一般,導致情感張力大打折扣,缺少讓觀眾共鳴的時刻,女主角在異鄉所遇到的困境和枷鎖沒有呈現出來,男藝術家的人設太刻板,後半段陷入了矯揉造作當中。


但我個人很喜歡影片結尾的設計,女主角重回故鄉蒼山,卻發現故鄉已然變樣。一座改換了名字的小城,成為了一處永久失落的故鄉象征。我拚命努力是為了逃離故鄉,但最終隻能回歸故鄉,卻發現故鄉早已物是人非,甚至連名字也不存在了

這種“故鄉變遷”帶來的悲傷感,是我這樣常年在異鄉生活的人很有感觸的。

逃離故鄉的女性形象,不隻出現在《乘船而去》和《蒼山》當中,更出現在電影《但願人長久》裏。相比前兩部的小格局敘事,《但願人長久》是一部創作野心很大的“女性家庭史詩”。

故事發生在成都,重陽節。夏嬋夢見自己從高樓之上一躍而下。嘈雜的城市,簡陋的違建房裏,她似乎隻能聽到自己和腹中生命的心跳聲。數年後的一個夏天,脫胎換骨的她一如既往推杯換盞。

拿著她照片的12歲女孩夏小芒,從遠方來。夏嬋的態度多變,令小芒無所適從。直到她認識了剛剛成年的女孩蔣愛,為她打開了這座城市的另一麵。炎熱的夏天,事情變得劇烈起來,而夏嬋母親康桂珍的出現,預示著這個夏天的結束。


本片拍得平靜舒緩綿長克製,攝影調度非常成熟,導演的視聽掌控極為嫻熟,細膩而深沉地描繪了一對孿生姐妹在城鄉遷徙過程中迥異的命運走向,書寫一部跨越三代女性的恢弘家庭史詩。

導演(同時也是編劇)借詩詞將故事分成三段,從夏天到冬天,三代女性之間從誤解中的敵對走向和解後的釋懷,從都市的孤獨落寞走向故鄉的重逢團圓。真正應了片名引用的詩詞: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此外,本片的一大看點是女主角徐海鵬的表演,應該有望獲獎。缺點是三個小時的片長還是太長了,導演想表達得太多卻顯得顧此失彼,侄女的求學線突然就略過不提了,外婆的臨終登場也過於刻意,至少可以再剪掉半個小時的冗餘鏡頭。

錯位:爭議與爛片

在FIRST影展主競賽中常有一些“回頭客”。


像《中邪》的導演馬凱、《心迷宮》的導演忻鈺坤 、《八月》的導演張大磊、《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文牧野,曾被叫做“FIRST係導演”,他們從影展走出揚名,同時也助力FIRST青年電影展在華語影壇與日俱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所以當“FIRST係導演”的作品再度入圍主競賽,頂著上一部作品的光環,勢必會讓觀眾將期待值調高。隻是麵對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要求,青年電影導演們的創作能力能否與時俱進,就變成了難以捉摸的“薛定諤的貓”狀態。

於是,在本屆影展中出現了一些讓人“很難評”的作品。

綁架毛乎乎》的導演王一淳,上一部作品《黑處有什麽》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曾經拿下第9屆FIRST電影展最佳導演榮譽。八年過去她才帶來了第二部長片作品,影片由閆妮、薑武、曾美慧孜主演。

故事講述了二十年前,任勝利和同村的石俊霞談戀愛,被石的媽媽誣告強奸,被判入獄二十年。故事從任出獄開始。他找到了在北京做保姆的石,對質當年的事,頭腦簡單的他卻再次被石吸引,並被石說動和石一起綁架主人家的傻孩子毛乎乎。


據導演本人闡述,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傻子”和一群“聰明人”的故事。兩年前,在一檔導演拍片類綜藝節目當中,我曾經看過《綁架毛乎乎》的“原始版”,當時隻是一部十幾分鍾的短片(隻拍了原劇本中女保姆和主人家及孩子間衝突的段落)。

拓展成長片後,電影試圖融合喜劇和犯罪類型,營造出一種另類黑色幽默的風格,這樣的風格探索值得鼓勵,但可惜的是,導演自己也沒能確認這種風格的方向,導致整部電影變成一部“縫合怪”。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這部電影可以定義為:少年《喬喬兔》生活在一個《寄生蟲》式家庭當中,保姆不滿富人雇主的優越感,於是引誘背負冤案的昔日戀人策劃綁架按,上演城鄉結合部版《完美世界》,結果因為一連串意外走向《冰血暴》式的失控,最終主角陷入《小醜》的癲狂狀態,最終在《驚天魔盜團》的脫身魔術表演中完成自我救贖。

對於這樣一部很難界定風格的電影,我隻能說,影片實在太“四不像”了!

本屆影展中的另一位“FIRST係導演”,是憑借《去馬廠》入圍主競賽的導演南鑫,他的上一部電影《釣魚》曾經在第16屆FIRST影展上收獲眾多好評,南鑫也被譽為“三門峽洪常秀”,成為備受影迷追捧的小眾網紅導演,這也令他再度入圍主競賽的《去馬廠》備受關注。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部電影也是本屆影展爭議最多的主競賽影片。

由於片中對於女性形象的刻畫引發了映後觀眾的爭議,而導演本人也顯然沒有想明白如何回答觀眾的質疑和批評,導致影片自首映後的豆瓣評論區被“一星差評”,導演南鑫更因此破防,直接在豆瓣給自己的電影打出五星好評,並怒斥那些差評都是“女拳”,由此引發新一輪的爭議。

除去這些場外爭議外,就我個人觀感而言,《去馬廠》也是本屆影展中素質比較差的一部主競賽電影。

實際上,去年鼓勵《釣魚》我就很不理解,所謂的“三門峽洪尚秀”,明明就是一部各方麵都不及格的片子,靠“玩尬的”自成一派風格,這充其量隻能算歪打正著的小聰明,一次可以算驚喜,第二次再用就隻剩胡鬧了。10分鍾短片故事被拖成長片電影,意義不明的對話和毫無必要的廢戲廢鏡頭貫穿全片,兩男詐騙妻子後又把丈夫掰彎的設計簡直離譜又荒謬!

而在本屆影展中,像《去馬廠》這樣評分墊底的作品,還有三部,分別為:《穿越魔鬼城》、《暴雨過境》、《春日狂想》。這三部電影放在曆屆影展中都屬於“讓人很難評”的代表,最大的問題在於編導能力不足,導致創作初衷和最終成片之間的“錯位”。


《穿越魔鬼城》是一部完全不適合電影節競賽的主旋律電影,編導空洞地植入“女性議題”,卻不能有效地融入故事當中,視聽基本是電視電影水準,敘事流水賬,兩段時空的交錯設計其實很俗套,看開頭猜結尾,新人導演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拍這種年代題材,顯然在各方麵都達不到合格線。

《暴雨過境》則是一部徹底失控的作品。電影講述一座暴雨將至的城市。處於情感危機並麵臨破產的林嵐,在自己店門口撿到了一部手機。林嵐為了找回失主,利用夾在手機殼裏的身份證,將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當作密碼解鎖了手機。

誰料,這部手機裏卻記錄著一對年輕情侶被三名在逃劫匪綁架的全過程。而在此時,那三名在逃劫匪為了奪回這部手機,也追蹤定位爬進了林嵐的家中。林嵐與丈夫之間的情感,也將麵臨生死考驗……

單看劇情簡介,會以為這是一部常規的犯罪驚悚片,但電影的問題在於導演想要在一個類型故事裏塞入太多元素,但掌控力不足,導致整個故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給人的觀感非常擰巴刻意。

你以為它是愛情片,結果它是犯罪片,你以為它是犯罪片,它又變成了密室驚悚片,到了結尾居然又變回一部探討婚姻與愛情的文藝片。問題在於,即使純粹當做一部懸疑犯罪片來看,劇情bug滿天飛,沒有一個角色的行為邏輯經得起推敲,簡直是槽多無口,以至於影片在首映過程中因為太多離譜劇情設計,引發觀眾頻頻發出笑聲。


爛到讓人發笑”的還有《春日狂想》,比商業片導演故弄玄虛更讓人反感的問題,要數文藝片導演的無病呻吟。《春日狂想》在官方簡介中被定義為:“以省略台詞的極簡主義,講述了一個充滿浪漫又暗含危機的都市愛情故事。”

然而電影呈現出來的效果卻隻是對金基德的拙劣模仿,國產《空房間》+現代版“田螺姑爺”,明白導演是想表達當代青年內心的疏離愁苦,精神柏拉圖的設計也煞費苦心,但呈現效果不理想,15分鍾短片的體量被強行拉長到一部長片電影,畫風過於偶像劇,看得人昏昏欲睡。

有人戲稱以上幾部電影為本屆FIRST影展的“四大爛片”,讓人忍不住好奇,評委到底是衝著什麽緣由選出這批“臥龍鳳雛”的呢?但更讓我意外的是,即便處在爭議中的《去馬廠》,最終卻在本屆頒獎禮上榮獲“一種立場”獎。

傑作:爆款與影帝

雖然一直吐槽本屆影展有“四大爛片”,但公允地說,本屆影展相比過去兩年的“小年”,已經算是入圍作品質量回暖的一屆。在主競賽入圍影片中,還是湧現了一些爆款與黑馬之作。


本屆影展的“頭號黑馬”是《銀河寫手》,該片由《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人氣選手“三狗組合”(宋木子、合文俊、李飛)出演。影片可以概括為:一幕喜劇版“編劇生存圖鑒”,亦或是現實版“當代影視民工生存啟示錄”。

全片在荒誕戲謔中透著自嘲與諷刺,迷影梗和影迷梗穿插其中,用抖音三分鍾電影解說的形式講述“救貓咪”創作理論惹人爆笑,最後“人物沒有成長”的結局,卻將小人物的光輝塑造得足夠動人,以至於電影首映過程中全程笑聲掌聲不斷,堪稱本屆影展觀眾反饋最熱烈的作品

本屆主競賽觀眾評分最高的作品是《漫漫長日》,該片此前已經在上海電影節收獲好評,如今在西寧放映後更是收獲一片讚譽之聲,有望在本屆FIRST頒獎禮上斬獲大獎(遺憾的是,這部電影我從上影節到西寧都沒能趕上放映)。

由吳慷仁主演的《富都青年》,是主競賽單元最受期待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一對沒身份證、無國籍的兄弟,在馬來西亞富都巴刹社會底層求生存,兩人尋找原生父母和出生證明的過程中,意外卷入命案事件,陷入水深火熱的命途。

台灣演員吳慷仁和馬來西亞演員陳澤耀飾演兄弟,製片人是資深女演員李心潔和著名歌手光良(李心潔與光良都是馬來西亞人,這部《富都青年》雖然由吳慷仁主演,但屬於馬來西亞電影)。影片將鏡頭對準馬來西亞外勞聚居區內沒有身份的偷渡者、難民群體,展現了缺失社會身份的底層“零餘者”的艱辛命途。


本片野心頗大,僅從視聽層麵就吊打主競賽入圍的其他電影,幾乎有著完全不遜色主流電影的製作。可惜問題出在劇本,前段淩亂後段煽情過度導致敘事拖遝,完全靠吳慷仁神一般的表演撐住了這個有些孱弱的劇本,因此大膽預測,吳慷仁有可能會憑借此片斬獲幾個影帝獎杯。

相較於主競賽的劇情片單元,FIRST影展的紀錄片單元在以往一直被認為是“佳作頻出”,過去幾年有《四個春天》、《棒!少年》這樣的高水準傑作,今年紀錄片單元評分最高的是《風起前的蒲公英》。

流動的兒童,流動的老師。《風起前的蒲公英》紀錄了一個由隨遷子女組成的合唱團在城市變遷中的“走南唱北”。在這段與音樂為伴的旅程中,ta們一直品嚐著屬於青春歲月的苦樂悲喜。在這裏,音樂不僅關乎懵懂年歲的少年們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安頓自身,也作為一種應對時代的方式,賦予他們超越現實的力量。

拿下本屆影展最佳紀錄片榮譽的《》,講述了一個大齡巨嬰的廢柴人生,完全可以改名叫做《真·廢物故事》。主人公30歲的房君睿希望追求豐富的精神世界,但卻無時不與身處的環境彼此否定。

蝸居陋室卻不甘於平淡、買來書籍卻很少閱讀,渴望愛情卻認定社會物欲橫流、對體製不滿卻隻能發發牢騷、自稱文物修複師卻兩年修不好一隻碗、信教隻為逃避現實,房思睿是一個被困住的人,無論是他的生活還是精神世界都被困在一座隱形牢籠中。


家庭之於個體,社會之於家庭,是溫暖的巢穴,也是束縛的窠臼。紀錄片隻是客觀呈現,女導演秦瀟越的創作方式類似於周浩的《龍哥》,可能更大的焦點在於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關係層麵,如何界定紀錄片創作與拍攝是否會幹擾拍攝對象的生活?這讓電影最後結尾的戛然而止變得意味深長。

但就本片涉及的話題和內容來看,怕是完整版隻能在電影節看到了。

散場:喧囂與寂靜

每年的七月底正值西寧當地的旅遊旺季,FIRST影展在此時舉辦也成為很多年輕影迷抵達青海的理由之一。與很多國內外大型電影節活動不同,FIRST影展因為年輕,所以充滿活力,不僅來參加電影節的觀眾年輕,就連入圍電影節的電影人也很年輕,以至於FIRST的slogn都是充滿個性的“撒野”。

在FIRST,除了各類展映、紅毯和頒獎外,還有麵向影視發行公司的產業論壇、麵向電影創作者的創投會、讓電影人與觀眾交流對談的學術交流和沙龍活動,各類酒會與晚宴,以及讓入圍的青年電影人與電影大師交流學習的訓練營和獨具特色的露天放映與音樂表演活動。


如此豐富的活動類型,讓FIRST影展成為一場屬於青年電影人和年輕影迷的盛會,是每一個愛電影人的烏托邦。

每年FIRST影展的露天放映之前,會請來一些嘉賓或是樂隊登台表演,當這些嘉賓登台表演的時候,就會引發台下觀眾們的狂歡,開火車、跳水者絡繹不絕,從露天放映直接變成大型蹦迪狂歡。

對於影迷而言,電影節期間總是喧囂熱鬧的。你可以在電影節期間看到類型題材風格個億的新銳導演作品,也可以參與到各類論壇、講座、影展活動當中,亦或是完全來感受一下西北夏都的風土人情,白天遊逛青海湖、塔爾寺,晚上再來看一場露台放映。

而這恰恰是FIRST影展的魅力所在,一個關於電影卻又不止於電影的電影節

如果說電影節期間哪一天人氣最高,無疑是閉幕式當天。明星雲集的紅毯和頒獎盛典,讓天南海北的觀眾、粉絲匯聚在青海大劇院外。


今年的閉幕式尤其熱鬧,走紅毯的明星既有範丞丞、陳飛宇這樣的人氣偶像,也有張頌文、張小斐這樣在最近兩年大火的實力派演員,令整個紅毯現場匯聚了各路粉絲和影迷。

電影是最接近大眾的娛樂形式之一,但在國內,電影節文化仍舊距離普羅大眾很遙遠。離開西寧的出租車上,我曾問司機師傅,是否知道西寧當地有個已經辦了十幾年的電影節?司機師傅告訴我,他隻是從路邊的廣告牌上看到過,卻從沒真的了解過。

當一年一度的影展結束,全國各地的影迷和觀眾離開後,這座西北高原上的城市,便再度恢複天高地闊的寂靜當中。看著窗外遠去的街景,我的心裏忽然湧起一句話:

唯有電影,才能使我們相聚!

附:第17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獲獎名單


最佳動畫短片:《完美之城:最勇敢的小孩》周聖崴

頒獎人:黃覺,陳飛宇

最佳真人短片:《一個散步的夜晚》舒輝

頒獎人:尹昉,範丞丞

真人短片特別提及:《螞蟻》魏德安


頒獎人:尹昉,範丞丞

一種立場:《去馬廠》南鑫

頒獎人:沈暘,宋文

最佳編劇:《銀河寫手》李闊,單丹丹,高群

頒獎人:戴錦華,謝飛,忻鈺坤


最佳藝術探索:《漫漫長日》杜光宇(美術指導)

頒獎人:杜傑,陶經

最佳演員:《富都青年》吳慷仁

頒獎人:耿樂,李晨

評委會大獎:《銀河寫手》單丹丹 李闊


最佳導演:《漫漫長日》王子川

最佳劇情長片:《但願人長久》

最佳紀錄長片:《巢》 秦瀟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