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大賣的“發財魚”,竟然是人造殘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不知道你見過這種魚沒有?

血鸚鵡(圖片來源:the aquatic coder/youtube)

在花鳥市場、酒店、商場、企業門麵等公共場所,這種魚的出鏡率很高。魚老板會告訴你,它叫做“血鸚鵡”,或“發財魚”、“聖誕老人魚”,很漂亮,而且還很好養。不過魚老板不會告訴你,“血鸚鵡”不但不是天然物種,還是一種魚生遭罪的魚。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個帶來了巨額財富,同時又十分悲慘的小魚兒的故事。

如果你在世界上最大的在線魚類數據庫、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9個研究機構管理的世界魚類數據庫(FishBase)上搜索“血鸚鵡”或者它的英文俗名“blood parrot”,你什麽也搜不到。



這是怎麽回事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世界魚類數據庫隻收錄了天然魚種,血鸚鵡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它是一種純人造魚,而且還是一種雜交魚,類似於騾子,無法生出後代。

不過,這種“雜魚”卻不是“雜魚”,台灣大學稱其為“台灣之光”,並說它是中國台灣最重要的出口觀賞魚。

這無中生“魚”還要從一位工科男說起。

蔡健發高中學的是電子工程,後來也在音響公司打工,不過他最愛的是魚。作為水族狂熱愛好者,他在離開音響公司後自己開了一家觀賞魚養殖廠,成了魚老板。

2009年,血鸚鵡之父蔡健發(右1)和陳建誌(左1)參加某觀賞魚博覽會(圖片來源:Newtalk新聞)
水產養殖也需要不斷創新才能進步。魚老板的日常業務除了照顧池裏的“水軍”,另外就是雜交“精靈寶貝”了。

1988年,他和老友陳延清,還有台灣大學動物科學係的研究者陳建誌在雌性紫紅火口魚(Cichlasoma synspilum)與雄性紅魔鬼魚(Cichlasoma citrinellum)的一堆雜交魚串串中,發掘了血鸚鵡。


初代血鸚鵡是紫紅火口魚(Cichlasoma synspilum,上)和紅魔鬼魚(Cichlasoma citrinellum,下)的雜交後代(圖片來源:wikimedia)
血鸚鵡一出道就爆火,曾經賣出5萬新台幣(約合1萬人民幣)一對的天價。蔡健發、陳建誌及陳延清表示,中國台灣的血鸚鵡從1989年開始出口。

剛才說過,公母血鸚鵡可以有感情,但不能有結果。這一點對買家來說是BUG,但是對賣家來說卻是財富密碼。

血鸚鵡愛玩(圖片來源:水印)
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並不清楚血鸚鵡是誰和誰的跨物種愛情結晶,無論如何無法自行繁育血鸚鵡,因此台灣完全壟斷了血鸚鵡市場。屏東縣觀賞水族生產協會理事長王國中表示,在高峰時期,血鸚鵡一個月就能出口八萬尾。

而在接下來的20年裏,血鸚鵡創下了3億尾的外貿量,為台灣帶來了百億新台幣(約合20億人民幣)的外匯。血鸚鵡超級能打,並一躍成為世界級魚種。陳建誌介紹,現在在東南亞所有國際觀賞魚展上都有血鸚鵡出戰。

陳建誌還回憶,因為血鸚鵡的爆紅,當時還出現了血鸚鵡之父之名的爭奪戰,最終他和蔡健發、陳延清三人解鎖了“血鸚鵡之父”的成就。

血鸚鵡愛耍(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台灣大學卻指出,雜交魚的外表越美麗,通常也越畸形,壽命也越短,血鸚鵡也非例外。

作為血鸚鵡的三個“爸爸”之一的陳建誌承認,血鸚鵡天生有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們的嘴巴合不上。

血鸚鵡的嘴巴(圖片來源:the aquatic coder/youtube)
對於人類來說,這讓血鸚鵡看起來總是麵帶笑容,帶來了無窮的情緒價值。但是對於血鸚鵡來說,合不上的嘴巴卻會造成進食困難,它們隻能奮力靠喉嚨的肌肉運動吃飯。總之,別的魚吃飯靠嗦嗦嗦,血鸚鵡吃飯靠哦哦哦。

錦鯉嗦飯(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這個胎裏疾,血鸚鵡還經曆了各種後天“魔改”。

血鸚鵡的天然顏色很有限,隻有紅色、黃色和灰色,你看到的其他顏色都是人工染色的。
彩色血鸚鵡(圖片來源:TXetc/youtube)
陳建誌介紹,血鸚鵡的染色技術主要靠打針,而且是從小就打。

原來,血鸚鵡不是從小就是紅撲撲的,一開始是灰白色。一般來說,它們要長到7厘米長時才會變紅。為了給它們染色,就要在它們變紅之前進行操作。

染成綠色的血鸚鵡(圖片來源:the aquatic coder/youtube)
由於血鸚鵡的紅色和橙色來自於蝦紅素,養殖者就在它們的成長期斷掉蝦紅素,然後在血鸚鵡的背部打色素針,這樣血鸚鵡就會變色。打藍色就變成藍鸚鵡,打粉紅色就變成粉紅鸚鵡。

但是,這種染色魚隻能保持一段時間,打完色素針後,一般3周到5個月後就會褪色。

為了讓魚缸裏隨時有彩色鸚鵡,玩家隻能不斷衝金幣。

最慘恐怕的還不是染色血鸚鵡,而是叫做“一顆心”的血鸚鵡。

這種血鸚鵡看起來非常可愛,因為長得就像一顆愛心——


不知你有沒有看出什麽不對?“一顆心”的屁股上怎麽有個小“啾啾”?

原來,“一顆心”是人造殘疾魚。在2-3厘米長的時候,小魚的尾巴就被剪掉了,這樣它們長大才能變成“一顆心”。陳建誌介紹,在做過手術的小魚中,十分之一會死去。

同理,還有一種叫做“五角鸚鵡”的血鸚鵡的背上被動了刀。他介紹,這類“手術”在2015-2016年很流行。而隨著“魔改”的真相逐漸擴散,現在國外不少水族愛好者開始抵製這類畸形魚。

當然了,血鸚鵡能被魔改,是因為它們確實“抗造”。血鸚鵡對水質要求不高,也不太容易生病。

總而言之,隻有非常堅強的魚才能在承受了打針、殘疾、無法大口恰飯的痛苦後,還能為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如果你有幸收養了這種魚堅強,請務必好好待它。

因為健,慘糟踐,終變現。

土撥鼠撥土 發表評論於
為了賺錢如此殘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