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因演奏視頻走紅的中國首位嗩呐博士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一段40秒的嗩呐演奏視頻在網絡走紅,將演奏者劉雯雯再度推向公眾視野。

那是劉雯雯在悉尼歌劇院裏,麵對外國交響樂團和觀眾,用嗩呐吹奏《百鳥朝鳳》華彩段落。她是中國第一位嗩呐博士,出生於嗩呐世家,父親是魯西南小銅嗩呐的第七代傳人,母親是嗩呐哢戲的第十二代傳人。



4月30日,央視播出了為劉雯雯製作的紀錄片,講述了她嚐試將嗩呐與流行音樂結合的故事,她希望讓世界都能聽到嗩呐的聲音。

不久前,九派新聞曾采訪過劉雯雯,她認為,嗩呐的生命力不止在民間地頭。“嗩呐可以很浪漫,可以像小提琴和鋼琴一樣,有著多樣化的呈現。”

九派新聞早前報道:嗩呐的生命力不止在民間地頭,但自己也曾一度不知道畢業後能做什麽

90後劉雯雯有著眾多頭銜——第一個登上悉尼歌劇院的嗩呐演奏家,嗩呐的第十三代傳人,中國第一個嗩呐博士。

嗩呐一度被稱為“流氓樂器”,因其音色穿透力強,聲音尖脆,難以與其他樂器融合。在大眾的印象中,其常常出現於紅白喜事的場合,象征著“大喜大悲”。

但劉雯雯認為,嗩呐的生命力不止在民間地頭。她做了許多嚐試,希望改變人們對於嗩呐的刻板印象,“嗩呐不光可以響,還能控製得很柔美,可以很浪漫,可以像小提琴和鋼琴一樣,有著多樣化的呈現。”



【1】“嗩呐怎麽還有博士?”

2020年,我在上海音樂學院讀嗩呐博士。不少人質疑:嗩呐怎麽還有博士?

其實在國外,很多西洋樂器很早就有博士學位,在國內,先有聲樂類博士,後有器樂類博士。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都設了嗩呐的博士點。

之前沒有人考取嗩呐博士,我想一個是因為考試難度,另一個是要求申請者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嗩呐博士的考試,涉及多種曲風,而且是含金量很高的曲目,要求完整演繹60分鍾。嗩呐表演5分鍾就算長了,吹滿60分鍾,對於嗩呐演奏者來說,是相當大的體力挑戰。

我當時備考了一個月,每天12個小時的練習時間,確實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挑戰。



很多人會覺得,吹嗩呐有什麽難的?其實,演奏嗩呐時,觀眾看到的是手指在動,但許多演奏技巧都得在口腔內完成。

嘴唇肌肉很薄,力道不大。嗩呐是靠嘴唇控製哨片,在哨片尾部有一個固定的銅絲,嘴唇扣在銅絲上,碰撞哨片,會有些疼感,像口腔潰瘍。

吹嗩呐也是個體力活,很耗費肺活量。如果沒有長期訓練,可能吹個三四分鍾就上氣不接下氣。因為長期吹嗩呐,我還練出了腹肌。

沒有演出時,我每天也至少會保證四五個小時的練習。嗩呐的練習不能停下,因為體力和嘴唇的力量消退得很快,基本上兩三天不練,就等於要重新積攢力量。

我遇到過很多帶有“標簽化”的評價,我覺得質疑和負麵的聲音肯定會有,就像音樂沒有一個標準,同樣一首曲子,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我們認為這件事情是對的,那就堅持走下去。

【2】“我們這一代,隻有我一個人吹”

我和嗩呐的故事,要從我的祖輩講起。

我母親是嗩呐的第十二代傳人,她的祖輩從明末清初就開始傳承嗩呐,如今已有近400年的曆史。

從小我就聽母親講外祖父的故事。我母親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她的父親到處去吹嗩呐,接紅白喜事。那時的生活很艱難,但憑借嗩呐這門手藝,我外祖父養活了一大家子人,他的孩子從沒挨餓挨凍過。

我父親是小銅嗩呐的第七代傳人。他和我母親在山東濟寧市歌舞團工作,因嗩呐相識。

他們年輕時,嗩呐都吹得不錯,但因為沒機會向更專業的人學習,隻能在鄉下演出。

20世紀90年代初,流行音樂、搖滾音樂、電聲音樂帶來的衝擊力特別大,大家都喜歡迪斯科,歌舞團就把我父母送去藝術學院進修。我父親被派去學薩克斯,我母親學爵士鼓,來迎合當時社會的需求。

但最後他們決定回來,繼續吹嗩呐。

我們家的嗩呐氛圍現在還是很濃鬱。我父親年紀大了,不再演出,但在上海教了很多學生,每天就是在家上課,吹嗩呐,比我還忙。

我母親今年60多歲,還回老家成立了嗩呐協會,帶著當地的嗩呐匠人去鄉鎮演出。

我每次演出她都要來看,回去都會激動好幾天,不斷回看我的演出視頻,研究我哪裏的動作做得不好,哪個音還可以吹得再好些。



嗩呐是我們家不同代際間的一根紐帶。

我父母那代,他們的兄弟姐妹都學嗩呐,靠嗩呐為生。但是到我這一代,所有的同輩裏,隻有我一個人在吹。

這也和社會的變化有關。讀博士時,我去農村采風,在東北瓦房店見到了興盛的嗩呐村。葬禮上,人們會請兩個嗩呐班子,一排站十來個人,打對棚,對著吹,比誰的曲子好,誰能吹得過誰。

他們吹得個頂個地好,我開玩笑,問他們要不要去音樂學院進修,他們都說不去,因為嗩呐這門手藝,就能給他們帶來很高的收入。

這其實是很少見的情況了。民間地頭是嗩呐匠人生存的土壤,幾百年來,不論是宗祠儀式,還是紅白喜事,都要請嗩呐班子。有了體麵的收入,嗩呐匠人才有動力去把嗩呐繼續發展下去。

但如今,人們對於表演有了新的需求,比如要求加入唱歌跳舞、電子音樂、雜耍,這反而將嗩呐的民間市場衝擊掉了,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甚至,許多地區都不允許再做這樣的形式。

嗩呐到了我們這一代的時候,不再能給嗩呐匠人帶來足夠的生存能力和收入,同時被外來音樂衝擊太厲害,新鮮事物太多,大家的目光很少再落在嗩呐身上。

如果我不吹,在我們家族,這門手藝就斷了。

【3】可以像小提琴和鋼琴一樣,演奏非常多樣的音樂

學嗩呐,是我一生下來就被安排了的事情,我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擇。我的人生規劃是:考音樂學院,讀書,往嗩呐的學術領域裏走。

實話說,我小時候內心很排斥嗩呐。我整個童年都生活在嗩呐的聲音裏。

嗩呐聲音尖而脆,穿透力強,我在家練,吹得也不好,很擾民。後來,母親每天早晨四五點把我拎到公園,練兩三個小時,再把我送去學校。

我小時候就想偷偷對著幹,他們不在家,我就不練,他們回來,一摸管壁和哨片是幹的,上來就是一頓亂揍。

母親每次生完氣後,還是一定要讓我把這個路走下去,她跟我講過一句話,“你沒有資格不吹,你更沒有資格吹不好。”

我童年對嗩呐的抵觸,一部分原因是,那時嗩呐給人的印象就是紅白喜事。

小學,有一年六一兒童節,老師讓我上台表演嗩呐,父親給我吹笙,母親幫我打鼓。這導致全校同學都知道我是吹嗩呐的。



他們知道後並沒有覺得我多厲害,反而嘲笑我,說我是吹喇叭的,他們家有人去世,就是找了吹喇叭的。

我挺受挫的,長大後,在上海音樂學院讀本科,我都會下意識跟別人說,我是學音樂的,不會提我的專業是嗩呐。

讀本科時,我都不知道我畢業後能做什麽。那時,我特別責怪我的父母,為什麽小時候不讓我再學點其他樂器,哪怕讓我再學個鋼琴、古箏也好,至少如果吹嗩呐活不下去,我還能有個其他手藝。

但是慢慢地,我摸索著走出了一條路,也發現方向是對的。

我很感激遇上了我的老師劉英,他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嗩呐教授,他的每一張專輯我都有收藏。在他的磁帶裏,我發現原來還可以把嗩呐吹得那麽美,那麽好聽。

現在,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嗩呐的發展,我的方向很明確——我要讓別人知道,嗩呐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它不光可以響,還能控製得很柔美,可以很浪漫,可以像小提琴和鋼琴一樣,演奏非常多樣的音樂。

【4】“我後麵要走的路,是去發掘嗩呐的更多可能性”

嗩呐最初從西域傳到中原時,是一個很小的木碗,比較扁,沒有那麽強的振動能力,是比較溫柔的樂器。到了中原,這個碗換成了純金屬,像小喇叭,金屬聲音加重,傳播距離更遠。

但其實,嗩呐不隻是響,它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也能站在高雅的音樂廳裏演奏。

2017年,我第一次登上悉尼歌劇院表演《百鳥朝鳳》。《百鳥朝鳳》一直是檢驗嗩呐匠人的經典曲目,幾乎涵蓋了所有嗩呐演奏的高難度技巧。

當時我26歲,還在上學,沒有什麽舞台經驗。那個舞台是我演藝之路的開始。

在後台,指揮家譚盾老師看出了我很緊張,他擔心我會受影響,就把我叫到一旁說,今天晚上,你是最高雅的,你要走得慢一點,走得優雅一點,緩緩上台,微笑示意。

上台後,中間有一段是我獨奏《百鳥朝鳳》的華彩段落,全場安靜,隻剩嗩呐的曲調快速變換成不同的鳥鳴,演繹百鳥爭鳴的場景。

結束後,很多觀眾很驚歎,這麽小的樂器,竟有這麽驚人的表現力。

後來我們又嚐試跟其他的音樂風格跨界合作,比如說流行、搖滾、爵士——這也是我後麵要走的路,去發掘嗩呐的更多可能性。

現在,演出時,我會穿上華美的禮服。因為一提起嗩呐,大家會想到穿大襖子紮麻花辮,我希望給人們視覺衝擊——一個年輕時尚的演奏者,在吹奏最傳統的民間曲調。

前段時間,我開了博士畢業音樂會,我想突出的就是嗩呐的多樣化呈現。我可以用嗩呐演奏非常溫柔的流行作品,也可以演奏田間地頭的傳統民樂,也可以演奏與交響樂團合作的恢宏協奏曲。

我邀請很多朋友來看,大家好奇,用嗩呐吹一整場音樂會,得多吵啊,耳朵都受不了。但是他們聽完音樂會,都覺得不可思議。嗩呐也可以有各種曲風的布局,也能將音樂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有不一樣的一麵。

嗩呐很響很尖,聲音穿透力強,很難與其他樂器融合。要把它做成很柔軟的音色,就像是把一個事物的屬性,往反方向掰,這其實挺有挑戰性的,需要做很多的功課和研究。

在演奏時,大家越是覺得簡單、柔軟的聲音,其實我吹的時候就像在走鋼絲一樣,很怕有失誤,有瑕疵。



在那場博士畢業音樂會裏,我唱了一首新曲子《一枝花》。它突破了嗩呐的傳統標簽,比較先鋒和當代,整體的音樂結構也打破了傳統協奏曲的模式,聽起來甚至有些“神經質”。

我們給它取名為《一枝花》,其實也是在表達一種傳承的精神。過去,嗩呐裏有一首名曲就叫《一枝花》,它講述的是,在舊社會,人們的日子貧困潦倒,但是每個人的精神就像一枝花一樣,風吹不倒,雨打不倒。

這首《一枝花》也是表達這樣的性格。尤其是對嗩呐這種小眾樂器來說,新的時代,嗩呐需要找到一個新的載體。

音樂會上,我把魯西南鼓吹樂也搬上了舞台,我也希望把傳統民樂還原在當代音樂的舞台上,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嗩呐100年前的樣子。

ajaja 發表評論於
嗩呐博士不奇怪,總比包包子博士有價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