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領導都來了,還要村幹部幹嘛?

五花八門的領導都來了,還要村幹部幹嘛?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兩年在農村調研,一大感受是基層充斥著各種疊床架屋的製度設計,效率極低,幹擾正常工作。



為了推動鄉村振興,各地使勁往下派駐幹部,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指導員、駐村工作隊…五花八門,眼花繚亂,那麽多的幹部一股腦紮到村裏,看似是重視基層工作,但基層真是無所適從。

在脫貧攻堅期間,為了“攻堅”,圓滿完成任務,各地完善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製度,對貧困村全覆蓋。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脫貧攻堅的“項目經理”和“施工隊”,在高度精準化的製度運轉中,極好得完成了各項脫貧任務。尤其是在大多數村幹部都還不會用電腦,麵對複雜的扶貧表格和係統不知所措的情況下,他們沒日沒夜做文牘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客觀上,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也鍛煉了自身素質。筆者曾和眾多第一書記交流,他們最大的感受是,認識了國情和民情。比如,他們透視了製度運作的缺陷,深切理解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產生邏輯;他們和很多貧困戶結成了親戚,了解了民間疾苦,亦被社會毒打,領教了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的無奈。當然,他們也熟悉了農村社會的各種花邊八卦,閑言碎語。

他們受到了教育。這個教育就是,作為派駐村莊的幹部,他們得接受各種人情冷暖。比如,一個青年幹部,裝著滿腔熱情跑去幫扶,遭遇的往往不是熱情,而是各種白眼和冷漠。

基層幹部和群眾判斷一個下派幹部有沒有能力,唯一的指標就是能不能幫忙村裏搞項目,能不能給群眾帶來福利。因此,如那些常委部門,以及發改、住建、交通、自然資源、水利、林業等掌握項目“好”單位,下派幹部的能力一定是比較強的。

而婦聯、團委、黨校之類的,那就算了,連下派幹部自己都覺得在群眾那裏抬不起頭來。當然,如果這些單位的領導體恤駐村隊員,幫忙去別的部門協調項目,這些下派幹部的日子會好過一些。



現如今,脫貧攻堅完成了,但脫貧攻堅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卻遺留了下來。比如,“精準”繼續成為各項工作的要求,基層幹部還是得花費巨大精力去處理各項數據表格。幸好在脫貧攻堅期間,以及最近一次換屆期間,村兩委換屆換上了一大批年輕幹部,他們自己也會填表了。

但反貧困監測還是有任務,各種事情特別瑣碎,上級也還覺得單純依靠村幹部不夠,派駐幹部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

在原深度貧困縣,第一書記仍然是全覆蓋,甚至駐村工作隊都已經全覆蓋了,每個村都兩三個工作隊員在村裏開展工作。

基層都覺得特別尷尬,在脫貧攻堅時期,也隻有部分貧困村有工作隊,其他都是通過基層黨委政府的幫扶來實現脫貧任務了。反倒是在鄉村振興時期,大多數村裏其實已經沒啥“項目”要施工了,卻派駐了那麽多的“項目經理”和“施工隊”進去,他們能幹啥呢?

就筆者的調查體會,很多地方在脫貧攻堅期間已經是畢其功於一役,把縣裏過去積蓄的財力,將來可以透支的項目,都提前安排了。現在脫貧攻堅完了,早就沒什麽財力來實施那麽大規模的項目建設了。

各地的鄉村振興指導員各不相同,有些省市是要求每個村都全覆蓋,有些地方則是要求派駐到鄉鎮一級。有些地方的鄉村振興指導員讓第一書記兼任,有些則不是。有些是要求年輕幹部去擔任指導員,有些則是要求各機關單位的中堅力量去駐村,有些則是請快退休甚至已經退休的幹部去村裏“指導”。



無論如何,組織上的考慮無非是幾條:一是組織振興,幫助基層組織建設;二是人才振興,幫助村裏鏈接人才資源;三是產業振興,說白了就是幫忙搞項目,發展集體經濟。可是,現如今,任何一條都站不住腳。

要說組織振興,通過脫貧攻堅和最近幾年的基層組織組建設,村級組織的戰鬥力已經很可以了,完成了更新換代。

有些地方對駐村工作提出了“保姆式”幫扶,“手把手”教會,打造一支“永不撤離”的駐村工作隊的要求。這個要求得辯證看,如果駐村工作隊總是做保姆,大事小事都手把手,大包大攬,那群眾怎麽自立,村級組織怎麽能有戰鬥力呢?

“永不撤離”的工作隊指的是基層組織,他們有了獨立作戰的能力,能夠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依賴於上級,那才是成功。

筆者在西部某貧困縣調研發現,當地絕大多數村莊的基層組織都很有戰鬥力了,從鄉鎮黨委政府的角度看,至少是“夠格”了,根本就不需要工作隊。但某一個村,四個村幹部,個個都有黨村支部書記的素質,他們自己幹得挺好的。但就這樣的村,因為當年是扶貧重點村,現在還被迫被上級派了一個工作隊下來,實在是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通過派駐幹部來搞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也不是很靠譜。

靠上級派下來的幹部,難不成就成了村裏的人才了?很多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指導員在述職時,列的工作成績幾乎都是協調了多少資源,多少資金進村,為村民辦了多少好事。

這看起來是個好事,但要放在基層,就顯得極其詭異。事實上,這些項目和資金,歸根到底還是財政撥款;一個村獲得的越多,也就意味著別的村越少,越製造不公平。

通過所謂“人才”發揮人脈來為村裏拉項目,拉資金,情理上可以理解,但道理上說不通。

鄉村振興是有階段性的,就當前這個階段,對於大部分中西部地區的農村而言,還沒到全麵振興的時候。

很多第一書記都調侃,把他們的工作經費直接撥給個村,可能都比派駐第一書記、指導員和工作隊的效果要彰顯很多。

比如,一個駐村隊員,每個月的生活補貼、交通補助等等加起來,怎麽著都得兩千元左右;很多地方為了方便工作隊開展工作,還配套了專門的項目經費,幾萬元或幾十萬元不等。

這麽說來,一個第一書記或指導員的駐村成本,總得額外支出十萬元以上。而絕大多數地區消滅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標準,也就是五萬元。

關鍵是,這些駐村幹部,他們還是照拿工資,而他們單位往往也是人員緊張。就筆者的調研情況看,除了極少數機關事業單位可以人員相對寬鬆,就沒有哪個單位不覺得人員緊張的。幾乎所有單位領導都抱怨,實在是派不出人去駐村了。



基層幹部都調侃,過去脫貧攻堅是百米衝刺,大家都卯足勁,衝過去了就算成功了;但現在發現,鄉村振興是馬拉鬆,沒完沒了的。

關鍵是,這個馬拉鬆,是讓你跑了百米衝刺後繼續的,中間一刻都不讓停。

那麽多的幹部紮在村裏,真的沒必要。我們看上去是在重視鄉村振興,重視基層組織建設,但其實是在極大幹擾鄉村振興,極大幹擾基層工作。

過去一些年,我們成功建立了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係。這個體係,不僅完善,還有力。依靠基層就可以把事情幹好的情況下,上級就不要過於操心了。

操心多了就是折騰。

建議把第一書記、指導員和工作隊,都撤回去。趕緊撤回去,上級部門也可以回歸常態,正常工作;基層也可以少受幹擾,安心搞鄉村振興。

灣區範兒 發表評論於
官員下鄉扶貧,他們給鄉村帶來經濟效益嗎?如果沒有,那鄉村被他們越扶越貧。
newbigman 發表評論於
在我的家鄉, 官越多效率越低!
Huilianghu5 發表評論於
官多的確沒用。國家振興靠中小私企的活力。活力被抑製了,振興就不可能。農村脫貧也不能靠官員,一次運動也隻是數據上的功夫。大項目可以靠政府統籌,中小項目,微型項目就要靠農民個體小集體的活力。地方政府哪裏有足夠的財力把地方整個搞活?作者的目光還是聚焦於政府官員的運作。政府的作用在政策的放鬆,而不是代替農村老百姓搞項目。當初賣地得來的錢都用來搞項目,地方就能活起來。可惜都用來搞政績項目,或進了官員的口袋。
洋知青 發表評論於
共產黨別的不行,就是官多。先別說人大,政協另兩套班子,就是副手和秘書就多不勝數。美國好多城市連副市長都沒有,秘書更少的可憐。而中國每個城市的副市長都數不勝數,秘書更是到處都是。中國副市長最多城市江西省贛州市和四川省宜賓市,配置了10名副市長。人民公仆基本上就是不幹活,專拿錢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