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她在伊拉克開中醫診所,看到地獄在人間

她在伊拉克開中醫診所,看到地獄在人間

文章來源: 環球人物雜誌 於 2023-03-26 22:37:5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戰爭到底帶來了什麽?

作者:王秦怡

編審:蘇 睿

徐凡(化名)的舊手機裏一直珍藏著一段視頻。

視頻裏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歲的人,他們穿著不一,武器各樣,排著長長的隊伍。隊伍旁是老年人在奏樂,送別這些勇敢的年輕人。那是2014年,徐凡在自家診所門口拍攝的。

今年55歲的徐凡來自東北,是唯一一個在伊拉克開中醫診所的中國人。徐凡的丈夫是伊拉克人哈默德(化名),兩人因在迪拜從事中醫理療而相識相戀,2012年回到伊拉克開診所。

·戰後的摩蘇爾。

2014年,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被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占領,渴望奪回家園的人們自發結成民兵組織,從南部城市納傑夫出發,一路經過巴比倫、巴格達等省份,沿途不斷有普通人加入隊伍。

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把生命留在了戰場上。

“聽返鄉的人說,從納傑夫出發的至少有5000人,但從戰場上回來的不到1000人。脆弱,生命太脆弱了。”徐凡說。

“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來”

在診所裏,徐凡看到了太多平靜的甚至麻木的臉,這些麵孔中又以女性居多。徐凡輕聲地問她們“發生了什麽”,往往聊了沒幾句,她們就開始情緒失控。

納傑夫的一位女性告訴徐凡,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加入了赴摩蘇爾的民兵組織,幾天後傳來消息,兩人在同一天陣亡。她接受不了,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日子長了,頭一直抽痛,一個月瘦了20多斤。

·2004年的巴格達街頭。

來自首都巴格達的女人說,隻要丈夫和兒子出門,她就陷入無止境的恐懼,哪怕這時戰爭已經結束。

“這是一種創傷後應激精神障礙。戰亂的時候,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太多了,沒有一點征兆和鋪墊,所以她們才害怕,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來。”徐凡說。

哈默德還接診過一個8歲的小女孩。小女孩坐著輪椅,腿部怎麽檢查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不會走路。

和小女孩的親人聊了幾次後,哈默德慢慢知道,她原來會走路,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睡覺,突然某個不知名的武裝分子闖進家裏,當著她的麵,開槍打死了她的父母。從此以後,小女孩就不會走路了,隻“願意”在地上爬。

劫後重生

徐凡理解女人們的恐懼,她自己就親身經曆過幾次爆炸。

2012年9月,徐凡和哈默德回到伊拉克,暫居在巴比倫。當時,“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真正坐大——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卻對因此導致的混亂不管不顧。巴比倫的北部就是首都巴格達,巴比倫因此成為恐怖分子攻擊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身為一個普通人,徐凡也說不清每一次的爆炸具體是誰引起的。那幾年,爆炸、槍擊、暗殺頻繁到讓人感覺生命的重量極輕,按徐凡的說法,“參軍的家庭大部分都死過人”。

·徐凡和丈夫哈默德的合影。

一次,她去店裏換桶裝水,出店沒10分鍾,店裏就爆炸了。“伊拉克人有喝早茶的習慣,有人把定時炸彈放在茶攤下麵,死了十幾個人。”看著身後升騰的火光和濃煙,她有一種劫後重生的感覺。

還有一次,在上班路上,她聽到一聲巨響,街上的中巴車爆炸了,死了很多學生,“人體瞬間焦化”。

恐怖分子還會利用人的同情心理,搞自殺式爆炸襲擊。徐凡說:“伊拉克人齋月期間白天不吃飯,有人就假裝低血糖暈過去了,等人圍得越來越多,恐怖分子才引爆裝置。”

·在一次物品被盜後,徐凡購買了一把槍。

而這一切源於美國20年前發動的那場戰爭。戰爭到底給一個國家帶來了什麽?

《今日美國》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一份民調結果曾顯示,有60%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不值得的。

在攻打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美軍隻有138人喪生,但在此後,美軍頻繁遭到伊拉克境內反美武裝的襲擊,傷亡人數不斷攀升。

·伊拉克戰爭期間,巴格達的停屍房。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2020年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伊拉克戰爭的直接死亡人數為18.9萬,其中美軍死亡人數為4488人。

“親身經曆過戰爭的人,無論是施暴者還是被施暴者,一輩子都擺脫不了戰爭的陰影。”徐凡說。

不知道未來在哪裏

報告數據顯示,伊拉克戰爭給伊拉克的經濟與社會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1990年伊拉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356美元,但到30年後的2020年僅為4157美元。

徐凡告訴記者,伊拉克電力嚴重缺乏:“每天停電十幾次”,“2012年一天隻有2-4小時的供電,這兩年,電還是不夠用”,“屋裏燈正開著,‘嘩’滅了”。

·因電力短缺,伊拉克多次爆發遊行抗議。

其他季節還好度過,但到了夏季,伊拉克最高溫度可以達到60多度,電力根本無法保障空調的正常運行。加水電風扇成為當地人的首選,費電少,扇葉轉動時,可以將水箱裏的水轉換成噴霧,勉強降溫。

即使如此,也不是每戶人家都有財力使用電風扇。在徐凡生活的納傑夫,每一條或兩條街道上的七八十戶人家,共享2-3個柴油發電機,作為供電不足時的補充。

徐凡和哈默德,家裏就兩口人,夏季每月需要購買6安培的電力,每安培為15000伊拉克第納爾(約合78元人民幣),而在伊拉克,普通家庭的月平均收入僅為三四千元人民幣。

·徐凡拍攝的街道發電機。

說到這兒,徐凡突然放低聲音說:“伊拉克的電力總是不夠,水也不好,自來水隻能用來洗車,噴出來的都是水草,女性以前還能穿裙子,現在穿的都是穆斯林黑色長袍,所以,很多患者的心態很複雜、很微妙。”

這些患者甚至感慨:以前起碼一直有電,現在說什麽“民主”了、“自由”了,夏天熱得要命卻沒有電,而且動不動就發生爆炸。

“那為什麽最終選擇回到伊拉克?”《環球人物》記者問哈默德。哈默德說,他1996年就離開了伊拉克,在伊拉克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

而據徐凡觀察,很多不願意離開伊拉克的人,都是醫生、政府人員這類有公職的人。哈默德有十個兄弟姐妹,基本上不是醫生就是高校教師,還有一個妹妹是某省高級法院的院長,他們都在當地有房,且收入穩定,工作體麵。

“但伊拉克的私營經濟被摧毀了,大學生沒太多出路,不想永遠待在這裏的大部分是年輕人。”徐凡說。

美國剝奪了年輕人的夢想,如果他們繼續留在伊拉克,永遠不知道未來在哪裏。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需要時間來慢慢愈合傷口,尋找希望。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薄瓜瓜母親節為母喊冤 稱穀開來是“當代竇娥”
從名師到性侵犯,華女遭加州法院重判30年…
經貿會談結束 何立峰:雙方一致同意建立磋商機製
與兒子換血!矽穀“抗衰”富豪:隻對部分器官有用
來自美國的新教皇在大選中投給了特朗普嗎?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中貿易談判重大進展 美官員:中國急於重啟貿易
中美聯合聲明發布 “豐碩”成果可能隻在股市?
緊跟川普準沒錯?他兩度高喊買股 標普大漲了…
貿易談判北京沒跪?網友:美國征的還是比中國多
印巴空戰 中製導彈無損落地 印度撿到軍情大禮包
美對中重大退讓!因中國在2問題上未有任何承諾
中媒:中國麵子裏子全拿下 應當感謝“特朗普同誌”
中國男曬日本護照喊“打入敵人內部” 遭日網友檢舉急刪文
薄瓜瓜歌頌母親是“當代竇娥” 網友翻出黑曆史秒破防
紐約時報:這是習近平一直在等待的貿易戰
“門鈴惡作劇”釀悲劇 高中生畢業前夕遭槍擊身亡
美降至30%、中降至10% 一次看懂中美談判結果
現場細節:財長貝森特用糖來演示芬太尼有多毒
離譜!特朗普擬接受卡塔爾贈送豪華飛機當“空軍一號”
貿易戰重大進展!央視播《紐約我愛你》引熱議
美中90天真能談出結果 平息貿易戰?專家:別過度樂觀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她在伊拉克開中醫診所,看到地獄在人間

環球人物雜誌 2023-03-26 22:37:56


戰爭到底帶來了什麽?

作者:王秦怡

編審:蘇 睿

徐凡(化名)的舊手機裏一直珍藏著一段視頻。

視頻裏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歲的人,他們穿著不一,武器各樣,排著長長的隊伍。隊伍旁是老年人在奏樂,送別這些勇敢的年輕人。那是2014年,徐凡在自家診所門口拍攝的。

今年55歲的徐凡來自東北,是唯一一個在伊拉克開中醫診所的中國人。徐凡的丈夫是伊拉克人哈默德(化名),兩人因在迪拜從事中醫理療而相識相戀,2012年回到伊拉克開診所。

·戰後的摩蘇爾。

2014年,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被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占領,渴望奪回家園的人們自發結成民兵組織,從南部城市納傑夫出發,一路經過巴比倫、巴格達等省份,沿途不斷有普通人加入隊伍。

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把生命留在了戰場上。

“聽返鄉的人說,從納傑夫出發的至少有5000人,但從戰場上回來的不到1000人。脆弱,生命太脆弱了。”徐凡說。

“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來”

在診所裏,徐凡看到了太多平靜的甚至麻木的臉,這些麵孔中又以女性居多。徐凡輕聲地問她們“發生了什麽”,往往聊了沒幾句,她們就開始情緒失控。

納傑夫的一位女性告訴徐凡,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加入了赴摩蘇爾的民兵組織,幾天後傳來消息,兩人在同一天陣亡。她接受不了,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日子長了,頭一直抽痛,一個月瘦了20多斤。

·2004年的巴格達街頭。

來自首都巴格達的女人說,隻要丈夫和兒子出門,她就陷入無止境的恐懼,哪怕這時戰爭已經結束。

“這是一種創傷後應激精神障礙。戰亂的時候,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太多了,沒有一點征兆和鋪墊,所以她們才害怕,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來。”徐凡說。

哈默德還接診過一個8歲的小女孩。小女孩坐著輪椅,腿部怎麽檢查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不會走路。

和小女孩的親人聊了幾次後,哈默德慢慢知道,她原來會走路,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睡覺,突然某個不知名的武裝分子闖進家裏,當著她的麵,開槍打死了她的父母。從此以後,小女孩就不會走路了,隻“願意”在地上爬。

劫後重生

徐凡理解女人們的恐懼,她自己就親身經曆過幾次爆炸。

2012年9月,徐凡和哈默德回到伊拉克,暫居在巴比倫。當時,“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真正坐大——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卻對因此導致的混亂不管不顧。巴比倫的北部就是首都巴格達,巴比倫因此成為恐怖分子攻擊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身為一個普通人,徐凡也說不清每一次的爆炸具體是誰引起的。那幾年,爆炸、槍擊、暗殺頻繁到讓人感覺生命的重量極輕,按徐凡的說法,“參軍的家庭大部分都死過人”。

·徐凡和丈夫哈默德的合影。

一次,她去店裏換桶裝水,出店沒10分鍾,店裏就爆炸了。“伊拉克人有喝早茶的習慣,有人把定時炸彈放在茶攤下麵,死了十幾個人。”看著身後升騰的火光和濃煙,她有一種劫後重生的感覺。

還有一次,在上班路上,她聽到一聲巨響,街上的中巴車爆炸了,死了很多學生,“人體瞬間焦化”。

恐怖分子還會利用人的同情心理,搞自殺式爆炸襲擊。徐凡說:“伊拉克人齋月期間白天不吃飯,有人就假裝低血糖暈過去了,等人圍得越來越多,恐怖分子才引爆裝置。”

·在一次物品被盜後,徐凡購買了一把槍。

而這一切源於美國20年前發動的那場戰爭。戰爭到底給一個國家帶來了什麽?

《今日美國》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一份民調結果曾顯示,有60%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不值得的。

在攻打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美軍隻有138人喪生,但在此後,美軍頻繁遭到伊拉克境內反美武裝的襲擊,傷亡人數不斷攀升。

·伊拉克戰爭期間,巴格達的停屍房。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2020年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伊拉克戰爭的直接死亡人數為18.9萬,其中美軍死亡人數為4488人。

“親身經曆過戰爭的人,無論是施暴者還是被施暴者,一輩子都擺脫不了戰爭的陰影。”徐凡說。

不知道未來在哪裏

報告數據顯示,伊拉克戰爭給伊拉克的經濟與社會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1990年伊拉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356美元,但到30年後的2020年僅為4157美元。

徐凡告訴記者,伊拉克電力嚴重缺乏:“每天停電十幾次”,“2012年一天隻有2-4小時的供電,這兩年,電還是不夠用”,“屋裏燈正開著,‘嘩’滅了”。

·因電力短缺,伊拉克多次爆發遊行抗議。

其他季節還好度過,但到了夏季,伊拉克最高溫度可以達到60多度,電力根本無法保障空調的正常運行。加水電風扇成為當地人的首選,費電少,扇葉轉動時,可以將水箱裏的水轉換成噴霧,勉強降溫。

即使如此,也不是每戶人家都有財力使用電風扇。在徐凡生活的納傑夫,每一條或兩條街道上的七八十戶人家,共享2-3個柴油發電機,作為供電不足時的補充。

徐凡和哈默德,家裏就兩口人,夏季每月需要購買6安培的電力,每安培為15000伊拉克第納爾(約合78元人民幣),而在伊拉克,普通家庭的月平均收入僅為三四千元人民幣。

·徐凡拍攝的街道發電機。

說到這兒,徐凡突然放低聲音說:“伊拉克的電力總是不夠,水也不好,自來水隻能用來洗車,噴出來的都是水草,女性以前還能穿裙子,現在穿的都是穆斯林黑色長袍,所以,很多患者的心態很複雜、很微妙。”

這些患者甚至感慨:以前起碼一直有電,現在說什麽“民主”了、“自由”了,夏天熱得要命卻沒有電,而且動不動就發生爆炸。

“那為什麽最終選擇回到伊拉克?”《環球人物》記者問哈默德。哈默德說,他1996年就離開了伊拉克,在伊拉克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

而據徐凡觀察,很多不願意離開伊拉克的人,都是醫生、政府人員這類有公職的人。哈默德有十個兄弟姐妹,基本上不是醫生就是高校教師,還有一個妹妹是某省高級法院的院長,他們都在當地有房,且收入穩定,工作體麵。

“但伊拉克的私營經濟被摧毀了,大學生沒太多出路,不想永遠待在這裏的大部分是年輕人。”徐凡說。

美國剝奪了年輕人的夢想,如果他們繼續留在伊拉克,永遠不知道未來在哪裏。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需要時間來慢慢愈合傷口,尋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