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刷屏?這國產爆款,別急著罵張若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又是兩極分化的口碑。

有人稱讚:" 全員智商在線 "" 接地氣 "" 以小見大 "。

有人批評:故弄玄虛,難看,不愧又又又是馬伯庸。

???似乎,有些耳熟?

從《長安十二時辰》到《風起隴西》,近幾年,馬伯庸的改編劇,每次開播,都免不了引發一場口水仗。

喜歡的," 年度最佳 ",不喜歡的," 依托答辯 "。

加上這次主演張若昀、王陽,吳剛,又是 " 慶餘年 " 原班人馬。

到底行不行?這就來看看——

馬伯庸 IP 的劇集,總被批評門檻太高。

諜戰、密碼、轉運,動不動就要燃燒腦細胞。

而這次,不騙你們,絕對是馬伯庸最 " 放下身段 " 的一次改編。

主題就兩個字:納稅。

自古以來,誰最關心納稅?

答曰:老百姓。

但是誰盯著複雜條目,算盤珠子都打飛了,還是算不明白?

當然,還是老百姓。

但在《顯微鏡下的大明》裏,有一個人能算明白。

算呆子,帥家默,父母雙亡,平頭老百姓一個。

天生不通人情,偏生精通算學。

鄰裏街坊有什麽算數的麻煩,都少不了找他幫忙。

在古代,數學專家能幹嘛?

丈量田地,交租納稅,真正能掐會算的,還能去賭坊裏算牌,小小撈上一把。

如果說,帥家默是匹有點呆的千裏馬。

那麽他的發小豐寶玉,是第一個發現他的天賦的人。

倆人在賭坊裏賺了一筆,立馬被賭坊老板扣下了。

不是因為贏的錢太多,而是因為賭坊也要做賬。

上頭催得緊,賬目要得急,天生精於算學的帥家默,是眼前最好的 " 救火隊員 "。

這一翻,便讓帥家默翻出了個漏洞:

許多田畝和田契有出入,說明他們居住的仁華縣,存在土地稅收的漏洞。

豐寶玉說,這事也不難辦。

呆子要想查賬,賄賂一下架閣庫的官員,可以查看官府留底的魚鱗圖冊。

兩人暗度陳倉,細看之下,查出了個紕漏。

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名為人丁絲絹稅,每年三千五百三十兩白銀。

這筆稅收從成化十六年收起,迄今已有一百年。

仁華縣的老百姓,一百年來,憑空多交了三十五萬三千兩白銀。

交稅沒問題,重要的是,為什麽要交這筆稅?

既無出處,也無來由,其他縣不用交,隻有仁華縣要交,憑什麽?

呆子一心耿直:數字算錯了,就應該改。

對算學的執著牽引他追查賬目,更是引著他翻查出父母冤死的陳年舊案。

而豐寶玉和姐姐豐碧玉也有點小心思:

豐寶玉讀書一般,不善經營,若能以此謀取個小功名,總比天天去賭坊賭錢強。

呆子 + 紈絝,靠著數字和頭腦,邁進了衙門的大門。

他們還不知道,自己這一動,已經是動了整個官僚體製的 " 蛋糕 "。

簡單概括《顯微鏡下的大明》,人物關係清晰明了。

靠四書五經科舉的文科生 vs 精通算學的理科生。

也是官場一群老油條 vs 耿直要個明白的小百姓。

一樁小事,足以攪動廟堂。

麵對青天白日裏忽然殺出來的一個 " 算呆子 "。

從知縣、知府,再到巡按禦史,統統被驚動。

縣裏,市裏,再到省城,三級領導的算盤珠子都開始運作。

從這一點上看,它挑動的,還有官場眾生相,職場廝殺學。

仁華縣的知縣,方懋珍,奉行的是清淨無為,被百姓吐槽是 " 方佛像 "。

小官的小心思,是苟著,別惹事。

一年三千多兩白銀,在老百姓看來,當然多。

多到老百姓能編成話本,街頭說書,誰替大家免了這稅,誰就是他們心中的大英雄。

但再加上自己的仕途計算一下,又不多了。

上頭的黃知府,是空降的上司。身邊的其他知縣,是以後還要相處的同事。

免去自己這一筆稅,改為八個縣均攤,是給自己省事,給同事找麻煩。

但算呆子是百姓看著進的衙門,全縣人都知道這三千兩白銀。

若沒個好理由搪塞,稅照收,百姓們肯定不滿意。

其他縣的知縣,也是有苦說不出。

無論是窮是富,誰都不願意憑空多交錢。

富縣的知縣還在裝紅臉,扮白臉,窮縣知縣直接賣慘擺爛:

現在的稅收的都不容易,再想從老百姓手裏拿錢?等著他們造反吧。

大官的大考量,是格局,是政績。

黃知府是聰明人,一眼就看破了八個知縣 " 攻守同盟 " 的伎倆。

他暗中給算呆子支招:既然縣裏市裏對你不敢理睬,幹脆去省城。

除此之外,黃知府還在條陳之下,附上一份邸報給省城的官員們看。

朝廷的邸報,是寫給官員們看的古代版《參考消息》。

有一條新聞,暗藏玄機。

首輔張居正在福建搞 " 清丈 " 的試點工程,重新測量土地,追查偷稅漏稅的地主鄉紳。

而省級大官如巡按禦史,如果能提前得知領導心意,做出成績,升遷機會就在眼前。

但被查到偷稅的地主鄉紳們,不開心了。

金安本地就有剛從京城退休的範淵,人見必稱 " 範老 "。

當算呆子邁入衙門那一刻起,他就已經預見到了此後刮起的風暴。

文有訟師程仁清,通過各種程序給算呆子們穿小鞋。

武有賭坊老板流氓鹿飛龍一幹人,見攔不住算呆子,幹脆痛下殺手。

從劇本上來看,《顯微鏡下的大明》本應屬於少見的 " 曆史傳奇劇 "。

時間上恰好落在 1580 年,和《大明王朝 1566》相差不遠。

甚至連原著小說中,也出現了海瑞的身影。

治河、收糧、改稻為桑,國產正劇,向來以一項政策的變化,折射出整個王朝的變革。

而收稅和土地,更是國之根本。

從這一點上來看,《顯微鏡下的大明》不僅該拍,更是拍得恰到好處。

問題出在哪裏?

主演張若昀。

從算呆子這一角色出場開始,張若昀的演繹方式就備受爭議。

高情商:和此前的《慶餘年》《雪中悍刀行》有點相似。

平民百姓咆哮公堂,說的明明白白,半點不像個呆子。

也有慷慨激昂的演講,仿佛是《慶餘年》" 黃河之水天上來 " 橋段的重現。

多少有點用力過猛了。

離開他熟悉的算學,回歸日常生活中,又顯得過於呆愣。

眼珠亂飄,不像是 " 有點呆 " 的天才,更像是真的有精神問題。

這樣的演法,對於一直被誇讚演技的張若昀來說,確實有些固化。

更何況,張若昀的 " 沒續集 " 體質,也是勸退了不少觀眾。

《慶餘年》的班底," 回歸 " 了一次又一次,就是沒有《慶餘年 2》。

《雪中悍刀行》,一樣是草草收尾,續集不知在何方。

也難怪網友看見張若昀就心裏打鼓:不會這次追完了,又沒有後續吧?

好在,劇本過硬,其他主演的表演,也都是標準發揮。

原著中的主角帥嘉謨,被改編拆作一體兩麵。

張若昀飾演的算呆子,領了男主的執著。

原本站在鄉紳這邊的訟師程仁清,則領了男主的精明。

編劇也為他鋪陳了足夠的背景故事,隻靜待反轉。

最後,讓我們回歸馬伯庸本身。

馬伯庸出品的曆史小說不少,他筆下的故事裏,多的是平民小吏,藏的是王朝國事。

幾筐荔枝、四條冤魂、一筆雜稅,小吏舞弊 ……

這樣的故事,在當下的國劇市場上,少了些甜蜜感情,又很難磕起 CP。

題材是陳年舊事,改編著實棘手。

當編劇試圖加入 " 我猜觀眾愛看 " 的感情線時,又會被罵注水、魔改,最後成了個四不像。

雖然有無數觀眾肯定會選擇 " 太累,不看 "。

但十點君覺得,這樣的劇,仍然值得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

道理簡單:

有輕鬆愉快的下飯劇,就應當有詭譎複雜的燒腦劇。

有繁花似錦,有高聳喬木,才是國產劇繁盛的景象。

當然,前提也是,別把喬木,拍成了中空的朽木。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