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耳和王一博,誰辜負了春節檔?
文章來源: 毒眸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還是 Buff 疊太滿了。
今年春節檔,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大混戰。
易烊千璽、王一博兩位年輕頂流拿到春節檔的入場券,吳京攜《流浪地球》續作強勢入局,這都注定了今年春節檔的不平凡,也讓各路粉絲和
KOL 湧入,在各大社區都吵得熱火朝天。
春節檔前期的輿論,多集中在電影《無名》和主演王一博身上——映前的超高預售成績,映後兩級分化的評價,豆瓣評論區從未出現過的警示詞條,以及影片之外的
" 粉黑大戰 "、盜攝風波等多重現象裹挾在一起,讓《無名》一度成為春節檔話題度最高的電影。
到了上映的第五天,網絡上的討論甚至脫離了電影的本身,上升到了 " 抽象 "
層麵。從對電影質量、演員演技的討論,變成了各路人群情緒的發泄。支持電影的人滿腔熱血,覺得這是 " 好電影和資本的對抗
",不支持的人覺得粉絲瘋魔,再加上水軍和黑粉齊下場,把場麵攪和的混亂至極。
其實,並非王一博和程耳某一方 " 辜負 "
了春節檔,如今的爭議更多是演員、導演作品風格和檔期效應疊加的結果。在過去,這三者的任意之一,都可以讓評論變得兩極分化,而如今直接攪得豆瓣延遲開分。
另一方麵,對原本就還未形成演技口碑,處於 " 愛豆 " 轉型期的王一博來說,首部電影就攪進了這個局,或許並不是件好事。
《無名》為什麽會陷入爭議?
從各種影評反饋來看,目前《無名》的爭議是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的。
但不可否認,王一博確實是讓《無名》陷入爭議的第一層原因。曾在電影公布陣容之初,王一博的名字放在梁朝偉、周迅等一眾實力派電影演員中,就引發過一陣討論。網友們對影片的質量表示擔憂,畢竟老戲骨捧流量翻車的例子見過太多。
流量明星之於電影圈,是一把雙刃劍,優劣勢都清晰可見。
優勢在於,王一博擁有強大的粉絲號召力以及商業價值,能提高電影的關注度和討論度,尤其能幫助程耳這種偏作者性的導演的作品破圈。粉絲號召力還會直接體現在預售票房、宣發和口碑維護等多個階段。
而劣勢也同樣明顯,啟用流量演員就要麵對巨大流量背後會帶來的一切輿論場上的是非。這些是非很可能影響普通觀眾對電影的觀感,以及出現更多脫離電影之外的討論,陷入
" 粉黑大戰 " 是必然的結果。因此,在程耳啟用王一博的那一刻,就決定了《無名》的評價將走向兩極。
其次,程耳本身是一個有著強烈個人風格的導演,作品擁有獨特的美學風格和敘事手法。此前備受好評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就是典型的 "
程耳式 " 電影。有不少影迷對此表示喜愛,但也有很多人覺得 " 看不懂 ",接受不了。
這就使得《無名》上映後,大眾對於電影敘事的討論更加激烈。有人覺得電影 " 剪輯零碎 "" 導演故弄玄虛 " 的評價,有媒體認為
" 再精妙的剪輯手法,也不能掩蓋這是個平庸的故事 "。反對的人則認為這就是程耳電影最吸引人、最令人回味的地方。
導演曾在多個采訪中表示,已經嚐試平衡《無名》的商業性與藝術性。相比程耳過往作品,《無名》確實往商業方向邁進了一大步。比如類型偏向當下較受歡迎的懸疑類型,還加入了諜戰、動作等多種商業類型元素,包括選擇王一博成為主演等等。
但對於春節檔來說,這還遠遠達不到 " 超級商業片 " 的標準。不僅如此,把《無名》放在春節檔上映,無疑會將輿論放大。
春節檔是一個特殊的檔期,大量一年隻進一次影院的觀眾,期待在電影中獲得春晚缺失的過年氛圍。而《無名》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題材和影片壓抑的氛圍,會給觀眾帶來沉重感。
毒眸(ID:DomoreDumou)在此前文章中梳理過曆年表現較好的春節檔影片,大多擁有如下特征:演員是大眾熟臉(國民度)、擁有強視效大製作場麵、有國民級
IP 加持、影片風格輕鬆搞笑 …… 顯然這些特征大多是《無名》所不具備的。
在諸多網絡短評中都有觀眾提到," 在春節電影裏,看到殺狗、殺羊、殺中國人的片段,真的讓人感覺不適
"。必須承認,在合家團聚的氛圍裏,《無名》的氣質與節日氛圍就是錯位的,多少會影響觀眾的觀影情緒和熱情。
相同的情況在去年春節檔剛剛發生過,韓寒的《四海》就是前車之鑒。影片前半部分的輕鬆氛圍,都沒能掩蓋最後主角的死給觀眾帶來的情緒衝擊。這也是《四海》的票房和口碑在上映第二天就急轉直下的原因之一。
春節檔作為全年最大檔期,麵向的是擁有最多增量觀眾的市場。想要在這裏分一杯羹,那就要滿足一年隻進一次影院的觀眾的口味。不排除喜歡這類電影的觀眾,但題材的沉重、複雜的敘事、超越時空順序的剪輯等,就會給許多普通觀眾製造觀看門檻。
既然創作者選擇將其放在春節檔上映,自然也應該麵對的觀眾的疑問和不滿。但這正是流量粉絲無法接受的,當粉絲以壓倒式的姿態淹沒社交媒體的討論區,搶奪了普通觀眾說
" 不 "
的自由,無疑會引起觀眾的逆反情緒,再加上對家粉絲、黑粉和兩方水軍的下場,就會讓關於電影的討論走向極端。這一點,豆瓣評論區的警示標語就是最好的證明。
流量的加入、導演的風格化表達以及檔期效應等多重因素的疊加,讓《無名》和演員掉進了輿論的漩渦。
直擊春節檔 並非最優解
截至目前,《無名》的票房已經超過了各機構 3.5 億的預測,突破了 4 億大關。這或許是《無名》選擇進入春節檔的原因。
有行業內人總結,"
在大盤熱的情況下,電影多少都會跟著熱起來,對程耳這種偏藝術性的作品加成很大,放其他檔期估計連現在的成績都沒有。"
從商業邏輯上說,進入春節檔是《無名》的最優解,未必是王一博的。
近幾年,行業在努力用好作品挽回聲譽和關注,也在逐漸尋找年輕頂流的用法。在劇集領域,曾經 " 大 IP+ 大流量 " 的公式變為
" 強班底 + 老戲骨 + 大流量
"。在這個公式裏,強班底、老戲骨負責保證作品質量,降低觀眾對流量演技的不信任,頂流用來吸引關注度。
王一博就在劇集《風起洛陽》《冰雨火》裏搭檔黃軒、王勁鬆、劉奕君,但在這一階段,王一博的演技並沒有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
在《無名》上映前,王一博出圈的代表作是《有翡》和《風起洛陽》。前者播出時,引起影視區 UP 主大規模團建,後者更是讓他以 "
絕了哥 "
的稱號走紅於網絡。當大眾對王一博演技的印象停留在上述影視劇中時,他突然進入電影行業,搭檔超強的班底,第一部作品就出現在全年最大檔期,實力與資源的錯位,讓觀眾很難建立起信任感,甚至產生天然的抗拒心理。
何況電影對演員的考驗更大,粉絲的聲音也容易被觀眾稀釋。《無名》作為王一博首部上映的電影作品,豪華的陣容配置讓粉絲頗為開心,稱讚王一博
" 起點高
"。但起點太高,對在大銀幕尚未站穩腳跟的流量演員來說,不一定是好事,不僅很難把流量捧上位,可能還會把搭檔的影帝影後拉下馬。在豆瓣評論中,能看到許多影迷評論
"《無名》就是影帝給王一博抬咖用的 " 論調。
歸根結底,是因為王一博作為演員的業務能力,尚未得到觀眾的信任。尤其是,沒有和電影觀眾建立起信任。
在前一個流量電影階段,初代頂流們正是因為進入大銀幕太過突然,番位又太過重要,引起了觀眾的非議,這早已被經驗證明。
在行業內看來,在進入春節檔前,先通過非檔期或小檔期逐步試水,慢慢在電影市場領域站穩腳跟,完成流量向青年演員的轉型,或許是更穩妥的路線。類似的例子可以參考劉昊然和易烊千璽。
目前王一博還處在 " 轉型 " 階段,一上來就麵臨全國最多觀影人群的考驗,壓力是巨大的,試錯成本也空前高漲。
就像上文提到的,《無名》或許先登陸其他檔期,在粉絲、影迷等特定受眾中建立起口碑,逐漸向外破圈,吸引一批真正對該類電影有興趣和熱情的群眾,這樣或許大眾對電影的評價會更加客觀,也更容易發現新人演員身上的長處。
同時,春節檔的增量觀眾,觀影情緒重在節日氛圍。他們不會對電影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後再進影院,也容易看完電影後形成形成激烈的輿論,比如過去對《唐人街探案
3》不尊重女性的批評,以及《你好李煥英》的母愛讚歌。在這種情況下," 作者性 + 流量 "
的電影,在春節檔的節日氛圍裏,很容易招致負麵的評價。
而流量粉絲又急於維護偶像 " 清譽
",會對大眾進行無差別攻擊,很可能誤傷單純不喜歡電影或不滿演員表現的普通觀眾,引起更多人的逆反心理,電影的輿論越攪越渾,也反噬到演員本人的口碑。
這對流量演員本身的大銀幕之路,是有害無利的。
真正合適的的做法,或許是像去年的《人生大事》。作為一部同樣由流量演員主演的,以喪葬為題材的電影,《人生大事》在從清明節撤檔後,選擇了在
6 月 24 日非大熱時間上映。最終憑借良好的口碑,收獲了 17.12 億票房。主演朱一龍也憑借此片獲得 " 第 35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從流量一躍飛升實力派。
在 " 養成係 "
盛行的當下,電影觀眾並沒有義務花錢見證偶像成長。春節檔的票價是平時的兩倍,如果觀眾花更多的錢,但沒有收獲同等質量的表演,負麵情緒更強烈是可以預見的。
在青年流量演員斷代之時,流量與影視圈的結合是大勢所趨。顯然這個時代給他們的資源,遠遠超出預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運用機遇和方法同樣重要,別白白辜負了這些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