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由張大磊導演,董子健、邱天、海清、董寶石主演的《平原上的摩西》率先開播,豆瓣評分 7.8。
故事劇集改編自雙雪濤的同名小說,觀眾雖然等不來劉昊然和周冬雨電影版的《平原上的火焰》,但先等來了劇集版。
開播當天也官宣了劇集版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劇集單元。
同時《平原上的摩西》也成為了史上第一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華語劇。
不出所料,《平原上的摩西》口碑非常兩極分化。
有噴鏡頭過長,認為這不過是 400 多分鍾的不及格文藝片,且對懸疑大失所望的一星黨:
" 愣是拍成了長鏡頭固定門框窗框假侯孝賢 "
" 能不能先把故事講明白再去滿足自己玩長鏡頭調度的欲望 "
" 這其實就不是劇,而是一部長達七小時的 6.5 分檔國產文藝電影 "
" 可謂一無是處,張大磊要是這麽迷戀於年代場景可以去文和友之類的這種店鋪幹裝修 "
也有五星黨認為這是一部質感好、天花板級別的劇集:
" 老舅有給到驚喜我 "
" 以第一集的水準看,超過了《隱秘的角落》成為了近十年最好的劇集,沒有之一 "
" 短評真實反映了當下現狀,人們寧願躺著刷數小時「短視頻」也不想坐起來花幾分鍾看一組「長鏡頭」"
事實上,《平原上的摩西》並不屬於傳統的迷霧劇場,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懸疑劇情,無疑是會失望的。
盡管如此,它總體上給我感覺還是非常的純粹。
時代如風吹拂,人在當中搖擺,這樣的作品,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有存在的必要。
口碑兩極分化,
他一手好牌打爛了?
這部劇集的優點和缺點其實都很明顯。
首先《平原上的摩西》的原著對那個時代下的小人物原本就帶有一種悲劇性的刻畫。
而張大磊的創新嚐試,在很多原著粉看來就是在堆砌很多無意義的情節。
這些情節不僅消解了懸疑性,同時它還消解了悲劇性。
但在蟬主看來,張大磊並非沒有刻畫懸疑,隻是他的懸疑性都放在了人物身上。
想要了解人物的處境,就必須先了解那個時代,長鏡頭無疑是一個好的嚐試和創新,如果你喜歡這樣的敘事,那你就可以得到一個沉浸式的代入。
先來看看故事上的鋪墊和敘述。
莊德增(董寶石 飾)和傅東心(海清
飾)原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一個暴發戶,一個文藝女青年,如果不是相親,倆人走不到一塊。
導演通過長鏡頭交代倆人劃船時的對話,也相當於道出了莊德增和傅東心的婚姻關係不過是各取所需。
例如《紅樓夢》在莊德增看來就是小人書,但在傅東心眼中卻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倆人之所以能成婚,是因為莊德增出現的時機對,他骨子裏也是一個能支撐家庭的男人。
莊德增不嫌棄傅東心胡思亂想,他隻關心能不能一起睡覺,最後大家也隻能相視一笑。
" 但凡有人吃香的,我絕不讓你吃次的。"
由始至終,在劇集裏,張大磊對於人物的刻畫都是很文學的。
例如傅東心作為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文藝女青年,無疑是格格不入的。
於是結婚後一直沉默寡言,進廠打工也少幹活,隻喜歡拿著書蹲在角落裏看。
傅東心也總覺得自己不著地,但卻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麽。
文學接觸得越多,仿佛人生就越迷茫。
特別是兒子的性格頑劣,對學習不上心,因此母子的關係也說不上親密。
說白了,一肚子墨水卻沒有機會可以讓她施展。
直到鄰居老李的女兒李斐出現,傅東心才有了一絲寄托,她覺得李斐就是一個可教之才。
傅東心願意給李斐念詩、念文學作品、念《卡拉馬佐夫兄弟》:我們以後永遠不要互相遺忘。
傅東心告訴李斐,將來不管別人怎麽看,都要做自己想做的。
" 如果你的心是誠的,高山大海都會為你讓路 "
" 沒有人可以永在,但是我們可以永遠同在 "
這番話不僅是說給李斐聽的,也是傅東心這麽多年來的堅持。
但在改革開放的巨變時代背景下,失散是必然的,工人下崗潮也將每個人的命運都推向了不同的方向。
而把他們命運串連起來的,正是小城鎮上的命案。
" 時代如風吹拂,人在當中搖擺 "
在啤酒廠廠長被殺害後,小城鎮裏的居民幾乎都處於人心惶惶的狀態。
沒過多久,出租車司機被殺害的新聞就出現了。
為了抓到真正的凶手,警察決定輪流假扮出租車司機,卻無奈,負責人蔣不凡碰到了剛好拿著汽油罐的老李倆父女。
最終釀成了蔣不凡被殺、老李成為了凶手、李斐被截肢的悲劇。
很多人覺得這部劇集一點都不懸疑,是因為張大磊並沒有很刻意地去描述到底誰才是凶手,核心也不在懸疑上。
他想要表達的是,在命案之下,每個小人物的命運走向,或是生活的戲劇化對比。
命運的走向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懸疑點,包括人的本身就是懸疑,尤其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下。
莊德增趕上了改革的熱潮,他可以搖身一變,去簽一份合同就變成成功有錢的企業家。
但人的生活從來都是百態的。
有的人成功,有的人依舊為了家庭,奔波不停卻仍然沒有改變命運,他們緩慢腐爛的生活沒有盡頭。
在鏡頭的藝術上,《平原上的摩西》也很還原 80、90 年代的生活氛圍。
例如到處可見的大字標語、陳舊的生活用品、到處都在播報中的廣播等等。
包括追蹤死亡案件的黑白調新聞報導。
在精美細致的長鏡頭語言中,觀眾很容易被拉到那個年代,更聚焦於人和人的情感,生活的交錯。
不過也有人覺得,這些鏡頭"
既沒有服務觀眾,也沒有服務原著精神,沉溺於自我風格的空洞營建中不可自拔。"
這部劇集之所以能如此的活靈活現,也多虧了兒童時態的演員演得好。
很多細微的神態,心理變化都呈現出一種去戲劇化的效果,正如像豆瓣評論所說的:
"
在張大磊締造的這個世界裏,每個人都有尊嚴,每個物件都有情。時間是那麽有耐心,就像在那場漫長的婚禮裏,有人打盹有人喝醉,仿佛度過了長長的一生。"
對蟬主來說,最可惜的點應該是劇集對於 " 摩西 " 意象的處理,關鍵的宗教隱喻被消失。
但在張大磊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了悲劇的時代,充滿了失落的人,他們充滿無奈,充滿難言的時代隱痛。
能突顯出這些細膩的情感,這部劇集也就值得被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