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開年,國產電視劇越看越「倦」了。
清一色老套的都市劇,披著燈紅酒綠的外殼,虛浮地上演著所謂“普通人”的狗血與生活。
前有出場每一幀都精致到頭發絲的精英打工人楊冪,紅唇和窄裙,每一步都踩得搖曳。
後有靳東、宋佳合作的職場劇《縱有疾風起》,又是一幫光鮮亮麗的大人物,在集團的危機與資本的博弈間,上演背叛、複仇、相愛相殺的狗血戲碼。
離譜的劇情一路拉垮。
你有沒有發現,國產劇裏不但好久沒有「普通人」,甚至,好久沒有普通的生活了。
國產都市劇,開除“鬆弛”已久。
直到,一部年初開播的冷門田園劇《去有風的地方》,在一片籲聲中殺出重圍,不動聲色卻一鳴驚人。
這部劇播出兩集便衝上收視第一,成為開年黑馬。
這是“神仙姐姐”劉亦菲出道21年的首部現代言情劇,當"放飛自我"的落魄打工人,偶遇“鄉村小土狗”李現,再有田園風光的加持,哎,好像有點意思。
來,感受一下:
顰笑動人的美人,淡妝素飾,洗淨鉛華;
心曠神怡的美景,白雲、藍天和綠地;
更有讓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
對於在辦公室坐久了的打工人來說,真的是分分鍾被治愈,想扒開屏幕和神仙姐姐同遊的程度啊!
慢下來的國產劇,終於學會生活。
有網友評價這部劇“不太正常又很好看”。
確實,《去有風的地方》太不像一部“正常的”國產劇了。
一“不正常”,劇情平淡,沒有高潮迭起也沒有戲劇衝突。
女主許紅豆是普通北漂白領,在酒店做大堂經理,買得起愛馬仕也擠得了公交車。
工作中極度專業的許紅豆,對待自己的生活卻敷衍潦草。
下班遛狗遛的是電子狗,冰箱裏的食物永遠放到過期,和閨蜜同在一個城市卻一年隻能見麵兩次。
如果不是閨蜜被查出胰腺癌晚期,或許許紅豆的生活會這樣繼續下去,買房買車升職加薪就是她的人生理想。
但命運一定要給她個當頭棒喝。
閨蜜的去世讓她曾經所堅信的一切都轟然倒塌。
看著大堂裏壞掉的鍾,就像生活的齒輪精密咬合不敢停歇,最終零件磨損,戛然停擺。
她毅然辭職,踏上了雲南之旅,那個和閨蜜約定了無數次卻始終沒能去成的地方。
到這裏,第一集,大概已經是這部劇所有的起承轉合。
接下來,許紅豆在有風小院的日子,吃吃喝喝,打卡拍照。遇到的最大的煩心事,也不過是手機摔壞、被蚊子咬、或是踩到牛糞。
村裏人最大的事就是“別人家的事”,村子裏沒有秘密,幾個人湊到一塊兒就能拚出一桌子八卦。
劇中的人物關係也很簡單,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這是二“不正常”。
男主謝之遙是金融碩士,卻選擇回鄉創業。
他看似吊兒郎當,其實是個實幹家。村裏的馬場、繡坊、民宿都是他的,他立誌把雲苗村打造成文化藝術重鎮。
謝之遙第一次出場,就舉著鞋巴子滿院揍弟弟,美女麵前也毫不顧忌形象。
說到揍弟弟,男主的奶奶謝阿奶,年過80,揍起離家出走的小孫子來也毫不含糊。
平日裏的謝阿奶,吃瓜永遠第一線;
必要的時候還會發揮演技,配合謝之遙給許紅豆來一場忽悠局。
小院負責打掃的兩位嬢嬢,是前一秒拌嘴,後一秒就拉手和好的“老閨蜜”;
鄰裏之間,今天你家做了一鍋肉給端過來,明天我家做了鮮花餅就分著吃。
這些人,鮮活得就像是自己家裏的哥哥、奶奶,親切得就像是隔壁的鄰居阿姨、叔叔。
有風小院的租戶也是鮮活的,各有故事。
獨愛打坐的馬爺,每次出場必有BGM,品得一手好茶,說得一嘴“之乎者也”,人見人嫌。
其實他是一個創業失敗的商人,“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他結清工人的工資,還完七七八八的債,來到有風小院“以靜製動”。
但縱情燃燒過的人,終究不甘心就這樣熄滅,他收拾心情,決定再次創業。
酒吧駐唱歌手胡有魚,看似是個花花公子沒正形,實則遇上女孩子卻笨拙無措,被人戲耍。
他心中堅守著音樂夢,堅持不懈地寫著原創作品。
網絡作家大麥,實打實的社恐,三句話就能把天聊死。
家人的不理解、網友的惡評、大量的盜文、還有常常走丟的靈感......大麥一邊迷茫一邊努力向前,期盼著走出一條自己的花路。
這些在大城市身心疲憊的人,在有風小院相互治愈,找到了各自繼續的信心。
《去有風的地方》,沒有講風,卻每一幀都讓人如沐春風。
我們似乎能在每一個人身上、每一句話中、每一個細節之處,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常常能在這些雲南嬢嬢平實的對白中,學到他們生活的智慧。
就是這樣一部“有點無聊”、“有點不正常”的國產田園劇,成了大家心中妥妥的“辭職宣傳片”。
有風小院,也成了多少人的精神烏托邦。
劇播到一半,評論卻兩極分化。
有人批評劇情太過簡單,認為一部電影就能講完的故事卻生生拍了40集,劇情被極大程度地稀釋,節奏是開兩倍速都嫌慢的速度。
“像《向往的生活》,像旅行vlog,像大理宣傳片,反正不像電視劇。”
有人卻很喜歡。因為忙了一天之後打開看看,沒有三角戀沒有狗血,隻是看看山、水、村莊,心就慢慢沉澱下來。
這邊網友吵得熱火朝天,那邊卻依舊抵擋不住它一路高歌猛進。
小紅書上,有人盤點“許紅豆”的穿搭,有人總結同款旅遊攻略。
這部劇甚至還帶火了雲南特產,大理美食乳扇、櫻桃酒等銷量暴漲。
《去有風的地方》,“這麽爛”卻這麽火,原因隻有一個。
又一次精準命中了大家的痛點——
慢。
試想一下,早上就著陽光自然醒,閑來無事纏個逗貓棒逗逗小貓;
小朋友嘰嘰喳喳哄圍著你,要買雪糕吃;店裏的雲南嬢嬢們歪著頭在陽光下打盹兒;
午飯過後,靠在沙發上,隨意翻一本書,累了就被微風輕撫著睡著......
是多麽愜意的日子啊!
可如今的時代卻太快了。
快遞要快,外賣要快,打車要快;買衣服有“快時尚”,上網必須5G衝浪,直播間下單全靠“秒殺”......
現實世界裏,多少打工人趁著片刻的午休,扒拉幾口外賣,二倍速播放著《去有風的地方》,默默敲出一串彈幕“辭職去雲南”,獲得一場短暫的精神狂歡。
派對結束,鍾聲敲響,等待他們的仍然是開不完的會、加急的飛書消息,和扯不盡的皮。
圖源:知乎
我們再也無法放慢腳步,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而隻是尋求快速的刺激和短暫的情感宣泄。
最終收獲了什麽?
快餐解說,快餐閱讀,還有快餐愛情。
出來拚生活的這幾年,卻全然忘記了生活是什麽。
就像許紅豆和閨蜜的對白:買車買房,然後呢?
現實世界裏,多少人和許紅豆一樣,在“生活”兩個字後麵緩緩打上一個問號。
而他們,也正如許紅豆一樣,開始學著慢下來,探索真正想要的生活。
小紅書網友 @阿裏爸爸總菜 就是現實世界中真實的許紅豆。
家和公司日複一日的兩點一線,讓她仿佛陷入走不出的沙漠,開始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去年3月,她裸辭了。像許紅豆一樣去了有風的地方,遇到了很多“特別的人”,也遇到了她的“謝之遙”。
她並不幻想著出門一趟可以治愈迷茫,但至少,那段獨特的體驗給了她重新出發的勇氣。
居住在城市的“空巢青年”小獅(@小獅日記)是一個理工男,大學畢業後入職了一家短視頻公司,成為了一名客戶端工程師。
老板委以重任,同事親切友好,薪水也十分可觀。
小獅每天擠地鐵、寫代碼、熬夜加班,日複一日,卻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裏,意識到哪裏不對勁。
——熱情。
在按部就班的日子裏變得麻木,小獅遲遲沒有發現自己對生活的熱情早已不見。
要知道,曾經的他可是個打鼓玩樂隊的搖滾青年啊!
2013年小獅和樂隊成員在比賽中獲冠軍
他給自己製定了“逐日計劃”,試圖找回生活的熱情。
感到孤單,他就做了一朵會飄的雲陪伴自己;
家裏客廳常年不見陽光,他就利用鏡子和燈球,反射室外的“二手陽光”,在家享受海灘日光浴;
廁所隔音不好,他反其道而行之,幹脆讓廁所“躁起來”,人一坐上馬桶,廁所就自動播放搖滾樂,成功掩蓋了如廁的聲音......
諸如此類,小獅在平淡的生活中製造著一些浪漫,腳步變慢的同時,日子也豐富了起來。
如今,慢視頻、慢綜藝盛行,也啟發了很多人尋找自己的“慢生活”:
“回村養豬”的up主小飛;
圖源: Bilibili截圖 @一隻不平凡的豬哼哼
給全村人修電器的90後女孩林果兒。
圖源:Bilibili截圖 @林果兒linguoer
在快節奏的縫隙中做一些慢悠悠的事,成了無奈生活中唯一的解法,也成了不安靈魂的一劑良藥。
我們開始無比懷念“從前慢”,那種一生隻愛一個人的日子,那些一生專注一件事的匠人。
就像《去有風的地方》,將鏡頭聚焦木雕、刺繡、紮染等非遺傳承。
看著雲南嬢嬢穿針引線、埋頭刺繡,看著木雕師傅架著眼鏡、輕吹碎屑,時間放佛在他們身上靜止了,刺眼的陽光都變得柔和了幾分。
小in想到,在今天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有那麽一群人,不疾不徐,在歲月裏保持著自己的一份節奏,堅守著自己的一份信仰。
山西永濟,就有這麽一位老人。
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叫趙治民,做鹵水豆腐40年。
40年來,老人每天三更睡五更起,一整天都在泡豆子、磨豆子、燒豆漿、壓豆腐中忙碌。從開始泡豆子到結束所有工序,要一刻不停地幹六個小時,做好了還要拿出去賣。
頭天下午做第二天上午賣,趙師傅幾乎雷打不動地幹了幾十年。
一天的收入二三百塊錢,孩子們不願意接班,可趙師傅說,“閑不住,就堅持做吧!”
同樣,江蘇常州“龍泉印泥”第六代傳人,繆德根老師,一生不愛打牌不愛麻將,獨愛印泥。
享譽華夏書畫界的龍泉印泥中,以失傳百年的“藕絲印泥”最為複雜。
龍泉藕絲的抽取要靠純手工完成,4個人一天抽絲8小時,也不過才1克。抽取的藕絲無法立即使用,需要靜置一年,來年才能使用。
就是這樣一個極其耗費工時的工作,如今已年過七旬的繆德根老師夜以繼日,一幹就是20年。僅僅是尋找製作藕絲的方法,就花了兩年多時間,終於一手複原了失傳200多年的藕絲印泥。
G20峰會上,各國政要肖像的印章被選為國禮贈給嘉賓,使用的印泥就出自繆德根老師之手。
小小的印泥,凝結的是時間和汗水,歲月的浸潤讓它熠熠生輝。
守得雲開見月明,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又是怎樣一種平和的心態。
擇一事終一生,任憑車馬喧囂,心中自有風景。
如今,越來越多的“田園博主”出現,越來越多的“慢綜藝”興起,而《去有風的地方》也再一次證實了,現代人疲憊的身心,需要田園來治愈。
山東大學教授張新剛老師在《現代的精神》裏曾說:
“大家對於鄉村總有一種美好的想象,這種想象不是為了重構一個田園、重構一個自然,他是要在自然裏頭,找到一種自我的修煉方式。”
“他不是去找自然,不是去找田園,而是找自己。”
莫奈《吉維尼的春天》
是啊,或許我們無法達到這些匠人的境界,也無法去到心中向往的田園,但至少可以轉變心態,讓生活慢下來,凝視自己的內心。
人類學家項飆曾提出過一個“最初500米”的概念,是說生活不一定要在遠方,“附近”已足夠我們細細賞味。
我們有多久沒有安靜看一部電影、好好陪伴家人、聯係許久未見的朋友?
多久沒有吃一些地道的小館,探索生活的趣味?
又有多久,沒有為生命的誕生而震撼,就像許紅豆為小馬的出生感動落淚那樣?
生活的列車太快,快到我們看不清窗外的風景;時代的風聲太大,大到我們忽略新芽破土、鳥兒嘰喳的聲音。
放慢腳步吧!
就像鬆弛地靜靜欣賞一部「慢國劇」,不講大道理、不欺騙地,就這麽真誠地、真實地麵朝生活。
看著他們,我們也許更能意識到:
不必一定向前看,偶爾也可以看當下,或者向後看,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經曆過的人生,也是有滋有味。
因為,生活不在別處,而就在腳下。
盼你哪怕顛沛流離,也有勇氣重啟你那一片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