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哥哥成富豪弟弟成窮人 互換人生後發現...(圖/視頻)

哥哥成富豪弟弟成窮人 互換人生後發現...

文章來源: 精英說 於 2019-04-19 09:25:0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如果你有一個哥哥,你和他從同一個老媽肚子裏出來,從小一起長大,是這世上血濃於水的親兄弟,可成年後你們卻過起了“天上地下”的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對於這個問題,常年開著房車到處流浪的英國底層老百姓大衛,可能最有發言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這是一個典型的窮人——沒有房子,沒有家庭,孤身漂泊。經濟的窘迫讓他時常陷入饑一頓飽一頓的境地,節衣縮食是常態。

  不過他本人倒挺想得開,認為在底層待著沒啥不好,無拘無束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大衛眼中的“上層”,大概就是他那身家千萬的哥哥伊凡。“金融界精英”、“保守黨政要”是外界給他貼的標簽,而在記者詢問資產數量時,隻會微微一笑:“無可奉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一個是富豪,一個是窮人,很難想象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是親兄弟。但事實的確如此,隻是在過去25年來,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讓他們越走越遠。

  他們誰都無法理解對方,隔閡漸深。要不是連著一層血緣關係,可能早已成陌生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有好事的英國媒體,專門給這兩兄弟拍了個紀錄片,還別出心裁地搞了個“變形計”,提出讓他們住進對方家裏8天,看看是否能緩解兄弟倆緊張的關係,或是帶來什麽改變。

  這就是《富哥哥 窮弟弟》要講述的故事。

  命運的分水嶺

  無法磨滅的偏見

  兄弟倆不同的命運,可以追溯到童年。

  哥哥伊凡比弟弟大衛年長一歲,兩人都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警察,媽媽是銀行小職員,家裏沒啥存款,但尚能養活孩子。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兄弟倆小時候都吃著差不多的食物,穿著差不多的衣服,上著差不多的學校,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大衛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寵愛。

  伊凡猶記得當自己大一些,需要早起送報紙修草坪賺些小錢補貼家用時,大衛卻依然可以睡大覺,然後享用母親準備的餐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我起早貪黑打零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經常會發現大衛整天沒做任何事。”

  如果要說大衛實在做了啥,無非就是些破壞公物、賣小黃書來賺香煙錢的“蠢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但因為大衛是弟弟,所以總能得到父母特別的優容與寬待。想起小時候父母總是護著弟弟的場麵,伊凡心裏很不是滋味。

  但正如那句俗語“慣子如殺子”,過分的縱容無疑給大衛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麵影響。小時候的調皮搗蛋變成了成年後的遊手好閑,很早就承擔養家糊口責任的哥哥伊凡,反而被錘煉得獨立能幹,極富商業頭腦。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伊凡21歲離家創業,通過做小生意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後他將那個生意轉手他人,賣得了100萬英鎊,他再拿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進行創業,成功後再轉賣,如此周而複始,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千萬富翁。

  就當伊凡的創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大衛卻沒考上大學,他跑到修理廠做了一段時間學徒,但沒能堅持下來。為了到哥哥所在的城市“見世麵”,他還放棄了工廠的轉正考核,和本可擁有的穩定生活徹底告別。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他們的人生分水嶺,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

  哥哥的事業越做越紅火,弟弟則眼紅於哥哥迅速積累的財富,不甘心隻做個打工者。

  為了能像哥哥那樣“一夜暴富”,大衛嚐試過各種各樣的職業,但總是三分鍾熱度。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久而久之,大衛開始自暴自棄,他變得憤世嫉俗,“富人有什麽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著吸窮人的血嗎?” 在鏡頭前,他不止一次地表達了對哥哥和他的巨額財富的反感。

  好像躋身富豪階層的哥哥,令他惡心想吐。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對於弟弟的現狀以及對自己的偏見,哥哥心知肚明。他覺得,如果當初弟弟能夠腳踏實地地幹好一份工作,比如在工廠當修理工,而非好高騖遠,境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可惜曆史從來都不存在假設。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弟弟,就這樣日複一日地沉淪了下去。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唯一的謀生手段是到建築工地幹苦力,唯一的棲身之所是一輛破破舊舊的房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而哥哥則努力地開拓著更大的商業版圖,並試著在政壇發出自己的聲音。他購置了若幹座豪宅,僅出現在紀錄片中的,就有倫敦的四層聯排別墅、東蘇賽克斯的13世紀古宅以及巴塞羅那上流社區的假日公寓這三所。

  兩人的日常,早已是天壤之別。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哥哥想不通弟弟為何不能找一份穩定工作,告別漂泊的生活;正如弟弟對哥哥的致富之道深惡痛絕,諷刺哥哥是“虛偽的資本家”。

  整整25年,兩人獨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天。

  在重重誤會與偏見中,改變似乎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直到持續8天的“變形計”完成,兩人多年以來的心結才稍稍有了鬆動。

  體驗8天對方的人生

  親兄弟版“變形計”

  當哥哥不得不在弟弟的房車待上8天時,他的內心是崩潰的。房車的空間逼仄,而且沒有洗澡如廁的設施。推門進去還亂糟糟的。

  “這個真的太恐怖了,我有點想哭。”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當伊凡硬著頭皮在房車裏吃完弟弟所做的半生不熟的羊排之後,弟弟主動提出要帶哥哥感受一下自己的日常活動,哥哥欣然應允。其實他也是十分好奇,弟弟怎麽就不能好好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每天到底在幹嘛。

  “他應該有個房子,有個正常的家,真的。”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很快他就發現了弟弟存在的最大問題。

  首先是自由散漫。弟弟告訴哥哥,次日上午十點,他在某個市民廣場有個新書發布會,說是發布會,其實就是擺個街邊小攤賣賣書。那麽弟弟賣的書是什麽呢?是一本自費出版的根據吸毒嗑藥經曆寫成的小說。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當哥哥看到穿著明黃色西裝的弟弟晚了一小時才出現,他覺得有種一言難盡的荒唐。

  現代文明社會對一個公民提出的正常要求,比如在公開場合露麵著裝的得體、守時等等,弟弟心裏似乎沒有這樣的概念。

  這也是哥哥認為弟弟所缺乏的高度自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其次,他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在政治方麵,弟弟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他嘲弄英國奉行的現有社會體係,認定其終將瓦解。

  弟弟定期會參加一些政治聚會,在會上與各種擁有極端思想的人們討論。隨行的哥哥一臉懵圈地看著這些人誇誇其談,卻發現他們的觀點論據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比如有些人謊稱自己的政治見解在大憲章裏有條款明列,但當哥哥一提出質疑,那人連最基本的事實都搞不清楚,開始支支吾吾。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我想不出這種脫離現實的古怪言論有何意義。” 哥哥苦笑著,他也終於了解到其實在底層,擁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滿於現狀,便強烈地抨擊現實,否定一切。

  弟弟也處於這樣一個圈子裏,耳濡目染。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那麽他們所支持的是什麽呢?比如弟弟就對“小行星連成一線毀滅地球”深信不疑,並表示隻有當世界毀滅,國家才能得到救贖。

  與之相比,政府、政黨、資本家、社會製度之類的東西不值一提,都是浮雲。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眼見弟弟成日裏沉迷於此,哥哥終於明白,原來對某些人來說,沒辦法找份穩定的工作、過正常的生活也不能全怪他們自己。當你墜入一個文化圈層,不受影響真的很難。

  唯一讓哥哥欣慰的,是弟弟做泥瓦工賺錢的時候。雖然做的是辛苦的活計,但踏實做事的弟弟,精神麵貌無疑更加積極。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可想到弟弟不願改變的觀念,信奉的歪說邪理,哥哥極其擔心。“但這就是他的世界,我不忍拆穿。” 哥哥麵向鏡頭,一臉無奈。

  8天的走進弟弟生活,讓他對弟弟所處的環境更加了解,他找到了弟弟“自甘墮落”的秘密,現在,隻好開始期待弟弟能在走進自己生活之後,產生些許新的改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事實上,當弟弟第一天住進哥哥的豪宅,就和哥哥大吵了一架。

  原因是哥哥對節目組坦白,這些年自己一直在暗中幫襯弟弟,前後花了不到10萬。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這樣的說法讓弟弟憤怒,他跑來質問哥哥,你什麽時候給我花錢了?我想買艘船,你給我買了嗎?弟弟還提出,哥哥總有辦法掩蓋財富,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麽富,“可卻讓每個路過的人相形見絀,覺得自己很窮。”

  在氣勢洶洶的謾罵中,哥哥保持了沉默。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事後他才偷偷告訴節目組,之前弟弟生病或欠錢,都是自己和老媽商量著給他暗中搞定,但弟弟隻是相信主觀感受到的一切,其實哪怕問一下他們的母親,都會知道真相。

  但哥哥不想為自己爭辯什麽,覺得沒意義。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兄弟倆的僵持在一次精英派對中有所好轉。

  就像弟弟帶著哥哥參與到自己的日常中來一樣,哥哥也帶弟弟做了自己平常會做的事,比如出席上流社會晚宴、會見各個圈子的佼佼者、參加慈善藝術展、進行馬術訓練等。

  讓他意外的是,弟弟比想象中做得好太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在精英派對中,弟弟與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侃侃而談,他收起了自己一貫奉行的激進思想,開始認真聆聽一些主流的價值觀。

  在慈善藝術展中,對藝術極其感興趣的弟弟終於找到了向人求教的機會,他甚至親自動手做了一些可愛的小玩意兒,出色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獲得了在場許多人的好評。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大衛很聰明,學習馬術也是一點就通,反應能力超快的他很快就策馬奔騰了起來。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在哥哥日常所處的環境下,弟弟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一改過往頹廢萎靡的風氣,兄弟倆之間的感情也親厚了許多。

  哥哥發現弟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身上有眾多隱藏極深的閃光點,隻是缺少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充分發揮人性中向上的一麵。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弟弟也看到了哥哥同時要安排好工作、社交、慈善、愛好等各方麵的事務,所謂“虛偽的資本家”也並非不勞而獲地吸血,財富與成就背後,多的是辛苦的耕耘與付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最讓哥哥感動的,大概就是弟弟看到自己參加比賽不慎從馬上摔下時顯得憂心忡忡,要知道在以前,弟弟隻會幸災樂禍,可如今卻開始關心哥哥,還在賽後跑來寬慰。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兩次體驗感截然不同的交換,先讓雙方的誤解與隔閡加深,又在無形中消融了堅冰。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長期的陪伴終究可以化解彼此在對方心中長期臆想的那個形象,回歸真實,正視問題,就是好轉的開端。

  交換結束,他們時隔多年久違地給了對方一個擁抱。“你挺不容易的。” “你也是。”

  兄弟倆回歸了各自原本的生活,看上去一切如舊,但我們知道,一切也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鴻溝究竟由何鑄就

  《富哥哥 窮弟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紀錄片,它其實是想探討英國的階層分化問題,隻不過選取的角度比較溫和——親情。

  而當我們看完紀錄片,除了感歎於兄弟情深,也會唏噓於兩者人生軌跡的巨大差異。鴻溝的存在,往往有跡可循。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首先,兄弟倆過去幾十年一個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到底是誇誇其談還是腳踏實地。

  弟弟整日抱怨著政府的陰謀、社會的不公,甚至選擇信仰天文宇宙那一套學說來解決現實問題,表麵上振振有詞,實則一竅不通。他相信的很多理論都沒有現實的依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反觀哥哥,即便在富裕起來以後也秉持著從小被“逼”出來的勤勉工作的習慣,生活中的各件事情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他也在做實事的過程中塑造了自己的三觀,從而能以堅定的態度抵製各種荒誕信息的負麵影響。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第二個重要區別則在於環境與文化圈。

  哥哥所處的是比較主流的精英文化圈,精英雲集,談天說地,彼此博采眾長,交談之中相互尊重,氣氛融洽;而弟弟則深陷一個反社會與反主流文化的環境,並以此為樂,更糟糕的是,他身邊還有許多誌同道合之士,他們排外而固執,缺乏參與現實的意願。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處於特定環境中的某個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真的太難太難,由此,一個好的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弟弟可以在哥哥所處的良好環境中找到自身優勢與閃光點,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第三點不同在於“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弟弟易怒而主觀,更願意以自己的態度去衡量世界,他可以嘲弄哥哥的身份與財富,也對哥哥“從不關心自己”顯得怒不可遏,卻從來不去認真思考,真相究竟是怎樣。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而哥哥對萬事萬物則保持了冷靜客觀的態度,他深知一個道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有時被弟弟氣到,也會選擇退一步詢問第三方的看法,不輕易被情緒牽著走。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一貧一富兄弟倆的區別,是一個生動的縮影,展現了貧窮與富裕之間的複雜議題。

  鴻溝的存在令人感慨萬千,也引人深思。而在社會、金錢、地位的種種差距背後,個人因素的力量同樣不可小覷。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看完他人的故事後拷問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夠?有哪些值得借鑒?跨越貧富不會那麽容易,但在成為更好自己的道路上,永遠有修煉與改進的餘地。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H-1B簽證衝擊“不再執著美國夢” 台籍工程師:看淡
伊朗濃縮鈾去向成謎 “十字鎬山”地下迷城加速擴建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蘭部署軍隊,必要時可全麵使用武力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川普18歲孫女自創服飾品牌"白宮拍廣告",挨轟:公器私用
美國簽證費暴漲66倍,印度人或湧向日本
稱中國人有股“怪臭味” 外國網友搬去住驚:我也有了!
“吹哨人”自殺,波音同意付錢和解
中國網紅窮遊日本 入境就“惡搞” 國內外網友都炸了
朝鮮隨機抓巨乳妹“強製送醫”!還遭公審羞辱
FBI解僱15名探員 涉以單膝跪地應對弗洛伊德集會
揭穿阿膠企業謊言:中國不缺驢,但特別缺牛馬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博士後家中去世:係清華畢業生
麻煩不斷!賣了85座萬達廣場後,71歲王健林被限高了
華爾街大咖是淫魔!豪宅驚藏「性虐地窖」殘害多女
挺加薩"簽證遭秒撤",哥倫比亞總統怒轟:美國違反國際法
丹麥等國指控俄飛行器入侵後,俄外長稱無意攻擊北約
於朦朧墜樓死亡事件疑點重重,輿情洶湧持續發酵
一心阻絕外國人生美國人 川普要最高法院“修正錯誤”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哥哥成富豪弟弟成窮人 互換人生後發現...

精英說 2019-04-19 09:25:01
 如果你有一個哥哥,你和他從同一個老媽肚子裏出來,從小一起長大,是這世上血濃於水的親兄弟,可成年後你們卻過起了“天上地下”的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對於這個問題,常年開著房車到處流浪的英國底層老百姓大衛,可能最有發言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這是一個典型的窮人——沒有房子,沒有家庭,孤身漂泊。經濟的窘迫讓他時常陷入饑一頓飽一頓的境地,節衣縮食是常態。

  不過他本人倒挺想得開,認為在底層待著沒啥不好,無拘無束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大衛眼中的“上層”,大概就是他那身家千萬的哥哥伊凡。“金融界精英”、“保守黨政要”是外界給他貼的標簽,而在記者詢問資產數量時,隻會微微一笑:“無可奉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一個是富豪,一個是窮人,很難想象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是親兄弟。但事實的確如此,隻是在過去25年來,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讓他們越走越遠。

  他們誰都無法理解對方,隔閡漸深。要不是連著一層血緣關係,可能早已成陌生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有好事的英國媒體,專門給這兩兄弟拍了個紀錄片,還別出心裁地搞了個“變形計”,提出讓他們住進對方家裏8天,看看是否能緩解兄弟倆緊張的關係,或是帶來什麽改變。

  這就是《富哥哥 窮弟弟》要講述的故事。

  命運的分水嶺

  無法磨滅的偏見

  兄弟倆不同的命運,可以追溯到童年。

  哥哥伊凡比弟弟大衛年長一歲,兩人都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警察,媽媽是銀行小職員,家裏沒啥存款,但尚能養活孩子。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兄弟倆小時候都吃著差不多的食物,穿著差不多的衣服,上著差不多的學校,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大衛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寵愛。

  伊凡猶記得當自己大一些,需要早起送報紙修草坪賺些小錢補貼家用時,大衛卻依然可以睡大覺,然後享用母親準備的餐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我起早貪黑打零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經常會發現大衛整天沒做任何事。”

  如果要說大衛實在做了啥,無非就是些破壞公物、賣小黃書來賺香煙錢的“蠢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但因為大衛是弟弟,所以總能得到父母特別的優容與寬待。想起小時候父母總是護著弟弟的場麵,伊凡心裏很不是滋味。

  但正如那句俗語“慣子如殺子”,過分的縱容無疑給大衛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麵影響。小時候的調皮搗蛋變成了成年後的遊手好閑,很早就承擔養家糊口責任的哥哥伊凡,反而被錘煉得獨立能幹,極富商業頭腦。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伊凡21歲離家創業,通過做小生意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後他將那個生意轉手他人,賣得了100萬英鎊,他再拿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進行創業,成功後再轉賣,如此周而複始,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千萬富翁。

  就當伊凡的創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大衛卻沒考上大學,他跑到修理廠做了一段時間學徒,但沒能堅持下來。為了到哥哥所在的城市“見世麵”,他還放棄了工廠的轉正考核,和本可擁有的穩定生活徹底告別。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他們的人生分水嶺,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

  哥哥的事業越做越紅火,弟弟則眼紅於哥哥迅速積累的財富,不甘心隻做個打工者。

  為了能像哥哥那樣“一夜暴富”,大衛嚐試過各種各樣的職業,但總是三分鍾熱度。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久而久之,大衛開始自暴自棄,他變得憤世嫉俗,“富人有什麽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著吸窮人的血嗎?” 在鏡頭前,他不止一次地表達了對哥哥和他的巨額財富的反感。

  好像躋身富豪階層的哥哥,令他惡心想吐。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對於弟弟的現狀以及對自己的偏見,哥哥心知肚明。他覺得,如果當初弟弟能夠腳踏實地地幹好一份工作,比如在工廠當修理工,而非好高騖遠,境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可惜曆史從來都不存在假設。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弟弟,就這樣日複一日地沉淪了下去。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唯一的謀生手段是到建築工地幹苦力,唯一的棲身之所是一輛破破舊舊的房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而哥哥則努力地開拓著更大的商業版圖,並試著在政壇發出自己的聲音。他購置了若幹座豪宅,僅出現在紀錄片中的,就有倫敦的四層聯排別墅、東蘇賽克斯的13世紀古宅以及巴塞羅那上流社區的假日公寓這三所。

  兩人的日常,早已是天壤之別。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哥哥想不通弟弟為何不能找一份穩定工作,告別漂泊的生活;正如弟弟對哥哥的致富之道深惡痛絕,諷刺哥哥是“虛偽的資本家”。

  整整25年,兩人獨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天。

  在重重誤會與偏見中,改變似乎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直到持續8天的“變形計”完成,兩人多年以來的心結才稍稍有了鬆動。

  體驗8天對方的人生

  親兄弟版“變形計”

  當哥哥不得不在弟弟的房車待上8天時,他的內心是崩潰的。房車的空間逼仄,而且沒有洗澡如廁的設施。推門進去還亂糟糟的。

  “這個真的太恐怖了,我有點想哭。”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當伊凡硬著頭皮在房車裏吃完弟弟所做的半生不熟的羊排之後,弟弟主動提出要帶哥哥感受一下自己的日常活動,哥哥欣然應允。其實他也是十分好奇,弟弟怎麽就不能好好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每天到底在幹嘛。

  “他應該有個房子,有個正常的家,真的。”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很快他就發現了弟弟存在的最大問題。

  首先是自由散漫。弟弟告訴哥哥,次日上午十點,他在某個市民廣場有個新書發布會,說是發布會,其實就是擺個街邊小攤賣賣書。那麽弟弟賣的書是什麽呢?是一本自費出版的根據吸毒嗑藥經曆寫成的小說。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當哥哥看到穿著明黃色西裝的弟弟晚了一小時才出現,他覺得有種一言難盡的荒唐。

  現代文明社會對一個公民提出的正常要求,比如在公開場合露麵著裝的得體、守時等等,弟弟心裏似乎沒有這樣的概念。

  這也是哥哥認為弟弟所缺乏的高度自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其次,他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在政治方麵,弟弟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他嘲弄英國奉行的現有社會體係,認定其終將瓦解。

  弟弟定期會參加一些政治聚會,在會上與各種擁有極端思想的人們討論。隨行的哥哥一臉懵圈地看著這些人誇誇其談,卻發現他們的觀點論據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比如有些人謊稱自己的政治見解在大憲章裏有條款明列,但當哥哥一提出質疑,那人連最基本的事實都搞不清楚,開始支支吾吾。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我想不出這種脫離現實的古怪言論有何意義。” 哥哥苦笑著,他也終於了解到其實在底層,擁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滿於現狀,便強烈地抨擊現實,否定一切。

  弟弟也處於這樣一個圈子裏,耳濡目染。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那麽他們所支持的是什麽呢?比如弟弟就對“小行星連成一線毀滅地球”深信不疑,並表示隻有當世界毀滅,國家才能得到救贖。

  與之相比,政府、政黨、資本家、社會製度之類的東西不值一提,都是浮雲。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眼見弟弟成日裏沉迷於此,哥哥終於明白,原來對某些人來說,沒辦法找份穩定的工作、過正常的生活也不能全怪他們自己。當你墜入一個文化圈層,不受影響真的很難。

  唯一讓哥哥欣慰的,是弟弟做泥瓦工賺錢的時候。雖然做的是辛苦的活計,但踏實做事的弟弟,精神麵貌無疑更加積極。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可想到弟弟不願改變的觀念,信奉的歪說邪理,哥哥極其擔心。“但這就是他的世界,我不忍拆穿。” 哥哥麵向鏡頭,一臉無奈。

  8天的走進弟弟生活,讓他對弟弟所處的環境更加了解,他找到了弟弟“自甘墮落”的秘密,現在,隻好開始期待弟弟能在走進自己生活之後,產生些許新的改變。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事實上,當弟弟第一天住進哥哥的豪宅,就和哥哥大吵了一架。

  原因是哥哥對節目組坦白,這些年自己一直在暗中幫襯弟弟,前後花了不到10萬。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這樣的說法讓弟弟憤怒,他跑來質問哥哥,你什麽時候給我花錢了?我想買艘船,你給我買了嗎?弟弟還提出,哥哥總有辦法掩蓋財富,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麽富,“可卻讓每個路過的人相形見絀,覺得自己很窮。”

  在氣勢洶洶的謾罵中,哥哥保持了沉默。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事後他才偷偷告訴節目組,之前弟弟生病或欠錢,都是自己和老媽商量著給他暗中搞定,但弟弟隻是相信主觀感受到的一切,其實哪怕問一下他們的母親,都會知道真相。

  但哥哥不想為自己爭辯什麽,覺得沒意義。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兄弟倆的僵持在一次精英派對中有所好轉。

  就像弟弟帶著哥哥參與到自己的日常中來一樣,哥哥也帶弟弟做了自己平常會做的事,比如出席上流社會晚宴、會見各個圈子的佼佼者、參加慈善藝術展、進行馬術訓練等。

  讓他意外的是,弟弟比想象中做得好太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在精英派對中,弟弟與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侃侃而談,他收起了自己一貫奉行的激進思想,開始認真聆聽一些主流的價值觀。

  在慈善藝術展中,對藝術極其感興趣的弟弟終於找到了向人求教的機會,他甚至親自動手做了一些可愛的小玩意兒,出色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獲得了在場許多人的好評。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大衛很聰明,學習馬術也是一點就通,反應能力超快的他很快就策馬奔騰了起來。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在哥哥日常所處的環境下,弟弟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一改過往頹廢萎靡的風氣,兄弟倆之間的感情也親厚了許多。

  哥哥發現弟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身上有眾多隱藏極深的閃光點,隻是缺少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充分發揮人性中向上的一麵。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弟弟也看到了哥哥同時要安排好工作、社交、慈善、愛好等各方麵的事務,所謂“虛偽的資本家”也並非不勞而獲地吸血,財富與成就背後,多的是辛苦的耕耘與付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最讓哥哥感動的,大概就是弟弟看到自己參加比賽不慎從馬上摔下時顯得憂心忡忡,要知道在以前,弟弟隻會幸災樂禍,可如今卻開始關心哥哥,還在賽後跑來寬慰。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兩次體驗感截然不同的交換,先讓雙方的誤解與隔閡加深,又在無形中消融了堅冰。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長期的陪伴終究可以化解彼此在對方心中長期臆想的那個形象,回歸真實,正視問題,就是好轉的開端。

  交換結束,他們時隔多年久違地給了對方一個擁抱。“你挺不容易的。” “你也是。”

  兄弟倆回歸了各自原本的生活,看上去一切如舊,但我們知道,一切也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鴻溝究竟由何鑄就

  《富哥哥 窮弟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紀錄片,它其實是想探討英國的階層分化問題,隻不過選取的角度比較溫和——親情。

  而當我們看完紀錄片,除了感歎於兄弟情深,也會唏噓於兩者人生軌跡的巨大差異。鴻溝的存在,往往有跡可循。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首先,兄弟倆過去幾十年一個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到底是誇誇其談還是腳踏實地。

  弟弟整日抱怨著政府的陰謀、社會的不公,甚至選擇信仰天文宇宙那一套學說來解決現實問題,表麵上振振有詞,實則一竅不通。他相信的很多理論都沒有現實的依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反觀哥哥,即便在富裕起來以後也秉持著從小被“逼”出來的勤勉工作的習慣,生活中的各件事情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他也在做實事的過程中塑造了自己的三觀,從而能以堅定的態度抵製各種荒誕信息的負麵影響。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第二個重要區別則在於環境與文化圈。

  哥哥所處的是比較主流的精英文化圈,精英雲集,談天說地,彼此博采眾長,交談之中相互尊重,氣氛融洽;而弟弟則深陷一個反社會與反主流文化的環境,並以此為樂,更糟糕的是,他身邊還有許多誌同道合之士,他們排外而固執,缺乏參與現實的意願。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處於特定環境中的某個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真的太難太難,由此,一個好的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弟弟可以在哥哥所處的良好環境中找到自身優勢與閃光點,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第三點不同在於“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弟弟易怒而主觀,更願意以自己的態度去衡量世界,他可以嘲弄哥哥的身份與財富,也對哥哥“從不關心自己”顯得怒不可遏,卻從來不去認真思考,真相究竟是怎樣。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而哥哥對萬事萬物則保持了冷靜客觀的態度,他深知一個道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有時被弟弟氣到,也會選擇退一步詢問第三方的看法,不輕易被情緒牽著走。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一貧一富兄弟倆的區別,是一個生動的縮影,展現了貧窮與富裕之間的複雜議題。

  鴻溝的存在令人感慨萬千,也引人深思。而在社會、金錢、地位的種種差距背後,個人因素的力量同樣不可小覷。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看完他人的故事後拷問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夠?有哪些值得借鑒?跨越貧富不會那麽容易,但在成為更好自己的道路上,永遠有修煉與改進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