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之城:住在一城的垃圾裏是啥感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如果你是一個邋遢的人,

當你媽推開你的房門時,肯定說過這樣的話:

天啊,這麽多垃圾?!

你是生活在垃圾裏嗎?這怎麽受得了!!

事實證明,

房間裏的那點垃圾,真的不算什麽,

而且.....人真的能忍受。

看一看埃及開羅附近的‘垃圾之城’吧,

那裏的人們,是真的生活在垃圾裏,

雖然,他們並不想....



在開羅大都市區的外圍,散落著7個垃圾之城,

其中最有名,也是最大的,是在Moqattam山腳下。

它的官方名是Manshiyat Nasser,但更常用的名字,是劄布林(Zabbaleen),這是阿拉伯語中‘垃圾’的音譯。

從城市上空看,

劄布林長這樣....

 


每家每戶的屋頂上都是垃圾....

湊近看這裏的居民樓,感覺更加誇張...







人們的家門口是一袋袋垃圾...

 


孩子們上學放學,經過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垃圾...



天真的孩子們在垃圾旁玩耍...



或者,直接撿垃圾玩....



動物們都生活在垃圾中....

 


甚至,連結婚,都是在堆滿垃圾的街道上慶祝的...

 


為什麽這裏會有這麽多垃圾?!

是有多不講衛生!!

其實....

不是的,這些垃圾並不是這裏的居民的,

而是開羅市民的。

開羅是埃及的首都,全球知名的大城市,

人口超過2000萬。

但是,開羅多年來,卻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官方垃圾回收係統。

家中的垃圾不知道往哪裏倒,

如果要去垃圾場,又太遠太麻煩,那個時候,開羅才是‘垃圾之城’。

漸漸的,在上世紀40年代,

一群貧窮的埃及基督教徒(也叫科普特人,是埃及的少數民族)看準了商機,

他們搬到開羅旁,每天挨家挨戶上門收垃圾,然後自己帶回家回收處理。

幾十年過去,

回收垃圾成為了他們世世代代的家族事業,

收垃圾的流程沒有什麽變化。

在垃圾城,人們按照傳統,

每天都是男人去開羅,收那裏的公共垃圾和市民的私人垃圾。



他們什麽垃圾都收,廢紙、易拉罐、破布、玻璃...這些自不必說,

食物也收,香蕉皮、吃了一半的麵包、腐爛的水果...

人們給他們什麽,他們就收什麽。

全市有三分之二的垃圾都是被劄布林人收走的,每天回收大約15000噸。

離了他們,這個城市的人真是沒法生活。

但劄布林人卻沒有在收垃圾這件事上賺錢,

實際上,大部分劄布林人上門收垃圾是不收費的,或者,隻收很低的一點兒費用。

政府也沒有任何資助或補貼,

什麽都沒有。

那劄布林人怎麽賺錢呢?

靠把垃圾處理完後,賣給工廠,或者賣給市民。

每天,劄布林男人把一袋袋垃圾裝滿驢車或小貨車後,他們就回到家中,

和等待多時的妻子和孩子們分類垃圾。



妻子專門挑揀出食物垃圾,用手把那些腐爛的、散發惡臭的食物挑出來,放到一個袋子裏,拿給自家養的豬當豬食。





男人們處理金屬、玻璃垃圾,

每家每戶都有一整套垃圾處理設施,像工廠一樣,

先把破盆破碗洗幹淨,然後把它們碾碎,曬幹後再把它們賣給開羅的工廠。



孩子們主要處理塑料、布料等,

在劄布林,11、12歲的孩子們就要開始幫忙幹活了,這占據他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



如果在挑垃圾的時候,

運氣好,找到沒有損壞的物品,比如一個接線板,

劄布林人會把它們收集起來,日積月累,

等哪一天在開羅的星期五市場上賣掉。



有的心靈手巧的人,

她們能把收集來的垃圾,做成自己的商品賣,比如地毯、花串....



當地裁縫靠回收的布料做衣服....

 


甚至,有人還能從垃圾中做出化妝品...

(額,並不清楚怎麽做到的..)



劄布林人有著全球最高效的垃圾回收係統,

回收率高達90%,比西方國家平均高4倍。

在2004年,

開羅市政府突然對滿街的驢車感到不滿了,

他們說要‘現代化’開羅的垃圾處理係統,於是禁止劄布林人使用驢車,並且找到三家跨國垃圾處理公司,簽了5000萬美元的合同。

那段時間,大部分垃圾都被跨國公司收了,而且每家每戶都向公司交了一筆強製費用,居民們願意付給劄布林人的垃圾費更少了,日子過得很艱難。

結果,沒想到的是,

三家跨國公司隻處理了全市25%的垃圾,

絕大部分垃圾都被丟棄到河流裏,甚至街道上,極大地汙染了環境,也影響了旅遊業。

開羅像是一座漂浮在垃圾上的城市。

那會兒,世界銀行的報告還說,埃及因為固體廢物回收能力太差,GDP損失了0.5%。

沒辦法,看來還是自家的垃圾工能幹,

於是市政府又隻好把劄布林人請回來了.....

劄布林人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不過,對他們來說,日子還是過得很痛苦。

他們的祖輩原本是想通過幹這一行來擺脫貧困,

沒想到世世代代都會拴在垃圾上.....

2015年,

據Global Risk Insights報道,

劄布林人每天的收入隻有41歐分,大約為3.19人民幣。

每天辛辛苦苦淩晨起床,把幾十袋50公斤重的垃圾搬上搬下,再自己回家處理垃圾,這點工資實在有點對不起工作量。

而這41歐分,還是在近年組建垃圾工工會,成立專業垃圾公司後,人們爭取來的....



除了工資少外,

健康也是個大問題....

因為垃圾充斥著整座城市,

腐爛的惡臭味是永遠都躲不了的,

人們在垃圾堆旁吃飯、在垃圾堆旁打台球、打牌,嗅著垃圾的臭味抽水煙...



洗好的衣服掛在垃圾堆上....



甚至,連肉鋪和水果攤都在垃圾堆旁....





普通城市擁有的一切,這裏都有,

但垃圾太多,毀壞了這看似悠閑的畫麵...

也摧毀了人們的健康。

RT的相關紀錄片中,

從小住在這裏的居民Ezzat Naeem說,社區裏42%的人們都患有疾病,尤其是肝炎,這是因為人們長期接觸垃圾導致的。

有的時候,人們會直接因為垃圾喪命。

攝影師Manfredi Pantanella在垃圾城拍攝時,找到一個獨居的老婦人,她靠回收食品垃圾為生。

她的丈夫就是因為在垃圾堆中撿到一個有毒的針頭,染重病而死的...



在垃圾城中,

這樣有害的醫療廢棄器材很多...

RT紀錄片中,一個居民提到:

‘你們還記得Shnuda嗎?那個之前和我們在一起工作的人?’



他比劃了一下手說:

‘有個這個大小的針頭戳進他手裏。他的手到這個位置都被刺穿了。之後,他全身都開始腐爛。’

‘今天早上,我的手都被刺過呢,還流了些血。’他笑著說好像這不是什麽大事。



‘沒關係,’他的朋友拍了下他的肩膀說,‘我們是牲口。’

沒有人想生活在這裏,沒有人想。

有的人,比如Mina Karam,痛苦但是認命了: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不然我們還能怎麽辦?神定下了我們的命運,所以就是這樣...我們總得吃飯吧。’



有的還保有幻想:

‘我很想出國,我就是那些出國黨之一。隻要我出國能找到工作,我就去。任何工作都行!’



Gerges Saad的兒子Kyrolos今年10歲,

劄布林有學校,絕大部分孩子就算受過教育,長大後也隻能成為垃圾工,所以家長們讓他們早早幹活。

但Gerges Saad不讓兒子碰垃圾,

‘我不想我兒子未來和我下場一樣。我希望他能擁有比我更好的生活。’



‘這份工作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依靠別人的懶漢,比如當小偷,當乞丐...但是,聖經上說過,隻要你工作得足夠努力,你總會得到麵包的。’

Gerges Saad希望孩子能在別的地方賺到麵包。

小男孩也是如此夢想著...

‘你的夢想是什麽?’記者問他。

‘成為一名醫生,然後離開這裏。’男孩靦腆又堅定地說。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