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太平洋成超級垃圾場 700萬噸垃圾觸目驚心(組圖)

太平洋成超級垃圾場 700萬噸垃圾觸目驚心

文章來源: aTouchofZen 於 2009-10-25 01:07:0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4ptthe.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海星號”上的工作人員正在實施海上打撈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5hkh7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塑料瓶成了一些水上生物的家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16jgh9e.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大洋裏漂浮的垃圾:塑料、繩索、各種水生生物和一張廢棄的漁網捆綁在了一起。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osyczq.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航行中的“海星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ag96s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吞食垃圾的魚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10ofp6s.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垃圾堆裏偷生的生物。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ic1oqp.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海星計劃”的工作人員們。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3kp3xc.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沙灘上的塑料垃圾隨時可能被海水帶入大洋。(圖:Gettyimag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kasiv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伍德林和隊員在檢查捕撈網中打撈上來的浮遊垃圾。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ae79zr.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航行中的“新視野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jq41na.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太平洋中垃圾帶形成的洋流示意圖。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wwm1d.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堆積成山的水麵垃圾。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七個大陸,在太平洋最人跡罕至的地方,又有一個“新大陸”正在生成——這個“新大陸”完全是由垃圾堆起來的,人們把它稱為“第八大陸”。

  如果垃圾也有國籍,這裏就是一個“聯合國”。這裏有來自美國的球鞋、中國的塑料袋、日本的漁網碎片、加拿大的集裝箱外殼……

  目前,這個“垃圾大陸”還在生長狀態,並沒有板結成實在的陸地。但它增長的速度卻相當驚人,在剛剛過去的十年裏,它的麵積增長了一倍,已蔓延到14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聚集了超過700萬噸的垃圾。

  今年8月,一支由各國科學家和誌願者組成的探險隊伍,啟程前往這個“垃圾大陸”進行考察,他們想要搞清楚這個“新大陸”的成因,希望可以想出一個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如果我們仍舊坐視不理,遼闊的海洋終將會被人類的垃圾所填滿,這並非危言聳聽。



  誰製造了“垃圾大陸”?


  發現:大洋深處的百萬噸垃圾

  這次行動的負責人道格·伍德林(Doug Woodring)是美國人,畢業於美國伯克利大學,環境經濟學碩士,近17年一直在亞洲從事環保技術的開發工作。1998年,他創立了一個有關全球環境技術的基金,也是美國環保協會香港站的負責人。

  在采訪中,道格·伍德林告訴記者:這個“垃圾大陸”的名字應該叫做“太平洋垃圾渦旋”,位於北緯35°到42°之間,夏威夷群島的東北方向,距離加利福尼亞沿海1000英裏的位置。屬於“無風帶”。

  所謂“無風帶”,它的形成和地球受熱不均有關:赤道附近,陽光直射,地麵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上升。大約上升到8000米以後,向南北兩極方向流動。這種向南北運行的大氣,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下,逐漸改變方向:向北的偏向東北,向南的偏向東南。這種偏向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南北緯 30°~35°上空,差不多都變成了西風,不再向前推進。而赤道附近的空氣又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於是大量的空氣都擁擠在南北緯30°~35°上空,使地麵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這裏缺雲少雨,風也很少。古代的航海家曾經給這裏取名叫“馬緯度”,因為當他們的帆船駛到這個區域的時候不得不花費漫長的時間以等候順風的到來,以至於船上的馬兒因為缺少草料而死去,不得不拋到大海裏。“因為這個原因,遠洋船隻一般都不會經過這裏,甚至連漁民也很少來,因為這裏的魚也非常少。”伍德林說。

  然而,12年前,一個名叫查爾斯·摩爾的美國船長為了抄近路,駕船從這裏穿過,然後他驚訝地發現,他的船居然駛進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堆”裏。 “我目光所及全部都是垃圾。瓶蓋、包裝袋、充氣排球……更多的是塑料碎片,它們漂浮在船的四周……我完全找不到一點兒幹淨的地方。”

  摩爾船長用了一周時間才從這個巨大的“垃圾堆”裏“突圍”而出。回到美國後,他根據從這個“垃圾堆”帶回的樣本,監測出當地某些地方塑料垃圾顆粒的含量竟是海洋浮遊生物的6倍。他初步估算,這片海域上至少漂浮著300萬噸的塑料垃圾。然後他沮喪地對媒體表示:“就算耗盡國家的財力,也不一定能將這裏的塑料垃圾清理幹淨。”

  解密:垃圾為何集結大洋深處?

  摩爾船長的發現引起了各國環保人士和科研人員的關注。在12年後的今天,有專家表示,這個垃圾帶的麵積已經增長了一倍。垃圾總量估計已經超過 700萬噸,每平方公裏的海麵上有330萬件大大小小的塑料片。最嚴重的地方,海底堆積的垃圾厚度已經達到30米。有媒體將它命名為“第八大陸”。

  這麽多的洋麵垃圾,卻是來自幾千公裏之外的人類的世界。

  伍德林告訴記者,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每年世界會產出超過2億6千萬噸的塑料垃圾,它們當中大多數是一次性的,其中90%~95%都沒有得到回收,大部分都被人類隨意丟棄了——有的被掩埋在土地裏、有的散布在郊外的垃圾場、有的掛在鐵路沿線的樹梢枝頭、有的被直接傾倒入海……它們散布在地球的每個角落,但是最後它們會被雨水或大風吹刷,然後悄無聲息地流走:“最後的終點,是海洋。”

  按照常理,在廣袤的太平洋中,有一股股洋流按照特定的路線和方向流動,人類廢棄的塑料垃圾經過一番漂泊旅程,終將回到陸地上——可是為什麽這麽多的垃圾在這個人跡罕至的海域聚集不散?

  想解釋這個問題並不難。你可以拿一杯茶來做實驗:順時針轉動手裏的杯子,然後可以看到茶葉大都聚集到了杯子的中央。就如龍卷風的最中央位置總是會擁有一種奇異的寧靜,就仿佛是洋流環繞下的“垃圾大陸”。事實上,這個垃圾大陸的位置,恰恰是被北太平洋中一個巨大的環流——北太平洋環流環繞在中央。

  根據伍德林向我們提供的環流圖不難看出,這個環流是一個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構成的順時針環形係統。根據這個環流的走向,我們可以複原這些漂浮著的塑料垃圾是如何來到這裏的——

  比如它可能是一支在舊金山海岸被廢棄的牙刷,一開始,它會隨著加利福尼亞寒流一路向南,到了墨西哥一帶,再借著北赤道暖流流向亞洲,一直到達日本海域,然後它會遇上黑潮,轉而向東,匯入北太平洋暖流,經過夏威夷,最終到達“垃圾大陸”,整個旅程大概需要耗時幾年。

  當然,如果它是在亞洲沿海一帶被丟棄的話,那麽旅程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抵達“新大陸”的時間隻用一年就夠了。伍德林預測,在這片海域中來自亞洲的塑料垃圾占到50%,而且“垃圾大陸”還有向亞洲沿海蔓延的趨勢,“這讓人非常擔憂。”

  更加讓人擔憂的是,這個“垃圾大陸”並不是大洋之中唯一的一個。

  伍德林告訴記者,地球上一共有5個類似的洋流渦旋,從理論上,它們都會存在海洋垃圾聚集的情況:“比如我們知道南半球的洋流渦旋的流速更強,因此垃圾聚集的會更集中一些。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裏究竟有多少垃圾,不過考慮到北美和亞洲一帶的人口更為集中,所以南太平洋的垃圾也許會比北太平洋少一些。但是無論如何,塑料垃圾一旦產生了就不會消失,所以,近半個世紀以來被南太平洋周邊地區的人們丟棄的垃圾,也會是個極為可觀的數字,明年我們或許會去那裏看一看。”

  “總之,這個世界上已沒有淨土,就連最為人跡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類的痕跡。”伍德林無奈地對記者說,令人擔憂的是,人類的海洋資源是否有朝一日會被這些“痕跡”徹底破壞。



  “海星計劃”在行動


  今年8月初,美國非營利組織——海洋遠航研究所,決定讚助美國的科研人員前往這個“垃圾大陸”做一次詳細的調研,他們希望可以搞清楚這個垃圾大陸的具體規模,這些垃圾對當地海洋生態的影響,並且想出一個處理這些垃圾的辦法。

  這個計劃有個好聽的名字——海星計劃。伍德林告訴記者,這次前去探險的兩艘船分別叫做“新視野號”和“海星號”。其中,海星號是一艘46米高的帆船,它的使命主要是如何在不損害當地海洋生物的前提下打撈這些垃圾,然後將其再利用。而“新視野號”則是一艘52米高的輪船,它的成員都是來自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和老師,他們的研究點更多地關注於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通過廣泛取樣,掌握海洋垃圾的分布和密集程度,研究海水中垃圾微粒的分布,以及塑料垃圾對浮遊植物、浮遊生物、海洋中層魚類及整個海洋環境的影響。此外值得研究的問題還有,漂浮的垃圾是否會成為一些入侵物種的傳播媒介。

  最近,“新視野號”和“海星號”剛剛結束了近一個月的航行歸來,記者通過EMAIL對探險隊員進行了采訪,以獲取“垃圾大陸”最新的情況。



  目擊:更像一碗“塑料湯”


  即將出發時,“新視野號”的船員們曾對大海深處是否真的有“垃圾大陸”有過懷疑:人跡罕至的大海盡頭,真的會有這麽多人類世界的遺棄物嗎?如果我們費盡周折抵達那裏,卻什麽也沒有找到,該如何是好?其實,如果真的找不到就萬幸了。可不幸的是,他們看到了。

  這裏是一片海洋,沒有大陸,可是這裏漂浮著無窮無盡的細碎垃圾。“事實上,大部分的塑料都已經四分五裂,很多就像我們指甲蓋大小。我認為這裏更像是五彩塑料碎片‘熬’成的一鍋巨大的‘塑料湯’。”海洋學博士傑西·鮑威爾說。

  戈登斯坦是海洋生物學四年級的博士生,也是“新視野號”的領隊和首席科學家。她和她的同學們在20天的行程中一共在超過1700英裏範圍內的海域裏撒了100多次漁網進行取樣:“每一網都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塑料垃圾。從小眼鏡片,到毛絨玩具,再到各種各樣無法辨認的塑料碎片……雖說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這些海洋垃圾,可是它們居然有這麽多,居然可以如此輕而易舉地獲得,這超出我們的預計。”

  戈登斯坦告訴記者,此行讓她感觸最深的,是海洋中呈現出的那種“強烈的反差”——洋麵上是人類的“作品”:五彩斑斕的塑料垃圾隨處漂浮,而水麵下是海域的“原住民”,這些“小可憐們”在垃圾的縫隙中苟延殘喘,生命跡象已十分微弱。

  20天的航程裏,他們曾經聽到海豚的叫聲、看到翻車魚躍出海麵、還看到發光的海底生物照亮了夜晚的波濤……而在垃圾漂浮的區域裏,隊員們隻發現了一些微小的浮遊生物。他們通過化驗還發現,一部分浮遊生物可能是借助塑料垃圾來到這片海域的“外來入侵者”,而它們的生長和繁衍有可能會進一步破壞這裏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係統。

  對於隊員瑞佩來說,最讓她記憶猶新的一幕發生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她看到幾隻信天翁在船舷上下飛舞,她開心極了。然而,她突然注意到有一小信天翁正佇立在一塊漂浮的塑料上。“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信天翁,而它卻是和塑料垃圾一起出現的,這讓我十分擔心它以後的命運。”

  事實上,瑞佩的擔心是有根據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裂成數不清的微小的塑料顆粒,這些顆粒在海水中不斷地吸附重金屬和各種有毒物質,魚類有可能會將這些塑料顆粒誤食,有毒物質在進入魚類的體內之後,又會順著食物鏈傳給海鳥以及其他的海洋動物,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麵積死亡……不要認為這和人類是無關的,因為最終所有的毒素會傳遞到食物鏈的最上端——人類的餐桌之上。這碗出自人類手筆的“塑料湯”,最終可能會以某種方式被我們喝進自己肚子裏。

  辦法:把垃圾變成燃料?

  “海星號”則將更多注意力投向實踐層麵:他們致力於繪製一張詳細的“垃圾大陸”地圖,然後想辦法對塑料垃圾進行循環利用。

  “海星計劃”的創始人之一瑪麗·克勞利在30年前曾經來過這個垃圾渦旋地帶:“當時垃圾還沒有那麽多,而且都比較大塊。”而30年後,當她跟隨“海星號”故地重遊,她看到這裏的垃圾數量以幾何數增長,而且大塊垃圾已被風化成細小顆粒,這使得回收它們更為困難。

  目前克勞利的團隊采用兩種辦法:一是采用專用捕撈網,它可以捕撈到比較大的塑料垃圾,將對海洋生物的傷害降低到最少;另一種是“海灘方法”:將一個平板形狀的裝置放入海中,利用潮汐和風的作用來,可以打撈到碎小的塑料垃圾。

  然而,這些已風化的塑料垃圾被循環利用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克勞利表示,在所有塑料垃圾中,最容易回收和再利用的是PETE。它們可回收變成合成纖維棉絮塞在冬衣、露營的睡袋和救生衣裏。可惜在“第八大陸”卻見不到PETE 塑料。克勞利推測這是因為塑料瓶子進入海洋後,會直接沉入海底的緣故。

  科學家又提出另一個設想——把它們轉化成燃料。目前在陸地上將塑料轉化為能源的技術已相當成熟,而“第八大陸”的垃圾遠在大洋中心,將它們打撈並運送到陸地上的成本十分高。所以又有人建議,是否可以在海洋中心就地處理這些垃圾,把它們轉化成船隻航行需要的燃料。

  雖然具體的方案仍在探討中,但伍德林團隊對海洋垃圾的回收前景十分樂觀。“過去海洋垃圾問題一直沒有引起世界的重視,很少人去想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如今,我們團結起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和團隊來集思廣益。是人類製造了這個麻煩,我們也一定可以解決這個麻煩。”

  “必須讓所有人知道,除掉這些垃圾最好的辦法是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製品。”伍德林強調,“使用塑料製品時,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每年260,000,000噸的塑料製品,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一次就丟掉的,有的在我們手裏停留不過幾十秒。”

  “我建議從拒絕使用過度包裝的商品做起。我們遲早要為塑料製品帶來的‘便捷’生活付出慘重代價,這代價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純淨的水以及幹淨的食物和空氣。必須馬上行動起來,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一文讀懂穀歌TPU:英偉達暴跌跟它有關
一代中國鞋王,是怎麽走到破產注銷這一步的
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嗎?
一針抵一套豪宅,1800萬/針天價救命藥獲批
美國白宮槍擊凶嫌是阿富汗移民!川普怒:絕不容忍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電話教導”高市早苗內容被披露 日本尬極了
華盛頓槍擊案嫌疑人曾在阿富汗與美軍合作 在等綠卡
川普要高市"別刺激北京"?日本當局火速駁斥:不實報導
美俄代表密談錄音泄露,誰幹的?
歐盟外長:應限製俄軍規模和軍費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創新高 專家:2026年或回6字頭
紐約時報:中日外交爭端讓高市早苗獲得政治優勢
普京:若烏撤離其目前控製地區 俄將停止武裝行動
香港大火疑人禍?工人竹棚架旁吸煙畫麵瘋傳
竹棚架:香港標誌性符號及其背後的安全隱憂
美媒曝德秘密對俄作戰計劃 長達1200頁 涉80萬士兵
錢誌敏帶走的400億比特幣,能歸還中國嗎?
香港大埔火災,或揭露了高層小區最大的危險
大埔火警已致55死:63年來最嚴重,警拘三工程人員
香港大埔慘烈火災,為什麽警方覺得“不尋常”?
特朗普:不邀請南非參加明年G20峰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太平洋成超級垃圾場 700萬噸垃圾觸目驚心

aTouchofZen 2009-10-25 01:07:00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4ptthe.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海星號”上的工作人員正在實施海上打撈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5hkh7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塑料瓶成了一些水上生物的家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16jgh9e.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大洋裏漂浮的垃圾:塑料、繩索、各種水生生物和一張廢棄的漁網捆綁在了一起。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osyczq.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航行中的“海星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ag96s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吞食垃圾的魚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10ofp6s.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垃圾堆裏偷生的生物。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ic1oqp.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海星計劃”的工作人員們。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3kp3xc.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沙灘上的塑料垃圾隨時可能被海水帶入大洋。(圖:Gettyimag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kasiv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伍德林和隊員在檢查捕撈網中打撈上來的浮遊垃圾。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ae79zr.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航行中的“新視野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jq41na.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太平洋中垃圾帶形成的洋流示意圖。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wwm1d.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堆積成山的水麵垃圾。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七個大陸,在太平洋最人跡罕至的地方,又有一個“新大陸”正在生成——這個“新大陸”完全是由垃圾堆起來的,人們把它稱為“第八大陸”。

  如果垃圾也有國籍,這裏就是一個“聯合國”。這裏有來自美國的球鞋、中國的塑料袋、日本的漁網碎片、加拿大的集裝箱外殼……

  目前,這個“垃圾大陸”還在生長狀態,並沒有板結成實在的陸地。但它增長的速度卻相當驚人,在剛剛過去的十年裏,它的麵積增長了一倍,已蔓延到14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聚集了超過700萬噸的垃圾。

  今年8月,一支由各國科學家和誌願者組成的探險隊伍,啟程前往這個“垃圾大陸”進行考察,他們想要搞清楚這個“新大陸”的成因,希望可以想出一個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如果我們仍舊坐視不理,遼闊的海洋終將會被人類的垃圾所填滿,這並非危言聳聽。



  誰製造了“垃圾大陸”?


  發現:大洋深處的百萬噸垃圾

  這次行動的負責人道格·伍德林(Doug Woodring)是美國人,畢業於美國伯克利大學,環境經濟學碩士,近17年一直在亞洲從事環保技術的開發工作。1998年,他創立了一個有關全球環境技術的基金,也是美國環保協會香港站的負責人。

  在采訪中,道格·伍德林告訴記者:這個“垃圾大陸”的名字應該叫做“太平洋垃圾渦旋”,位於北緯35°到42°之間,夏威夷群島的東北方向,距離加利福尼亞沿海1000英裏的位置。屬於“無風帶”。

  所謂“無風帶”,它的形成和地球受熱不均有關:赤道附近,陽光直射,地麵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上升。大約上升到8000米以後,向南北兩極方向流動。這種向南北運行的大氣,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下,逐漸改變方向:向北的偏向東北,向南的偏向東南。這種偏向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南北緯 30°~35°上空,差不多都變成了西風,不再向前推進。而赤道附近的空氣又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於是大量的空氣都擁擠在南北緯30°~35°上空,使地麵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這裏缺雲少雨,風也很少。古代的航海家曾經給這裏取名叫“馬緯度”,因為當他們的帆船駛到這個區域的時候不得不花費漫長的時間以等候順風的到來,以至於船上的馬兒因為缺少草料而死去,不得不拋到大海裏。“因為這個原因,遠洋船隻一般都不會經過這裏,甚至連漁民也很少來,因為這裏的魚也非常少。”伍德林說。

  然而,12年前,一個名叫查爾斯·摩爾的美國船長為了抄近路,駕船從這裏穿過,然後他驚訝地發現,他的船居然駛進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堆”裏。 “我目光所及全部都是垃圾。瓶蓋、包裝袋、充氣排球……更多的是塑料碎片,它們漂浮在船的四周……我完全找不到一點兒幹淨的地方。”

  摩爾船長用了一周時間才從這個巨大的“垃圾堆”裏“突圍”而出。回到美國後,他根據從這個“垃圾堆”帶回的樣本,監測出當地某些地方塑料垃圾顆粒的含量竟是海洋浮遊生物的6倍。他初步估算,這片海域上至少漂浮著300萬噸的塑料垃圾。然後他沮喪地對媒體表示:“就算耗盡國家的財力,也不一定能將這裏的塑料垃圾清理幹淨。”

  解密:垃圾為何集結大洋深處?

  摩爾船長的發現引起了各國環保人士和科研人員的關注。在12年後的今天,有專家表示,這個垃圾帶的麵積已經增長了一倍。垃圾總量估計已經超過 700萬噸,每平方公裏的海麵上有330萬件大大小小的塑料片。最嚴重的地方,海底堆積的垃圾厚度已經達到30米。有媒體將它命名為“第八大陸”。

  這麽多的洋麵垃圾,卻是來自幾千公裏之外的人類的世界。

  伍德林告訴記者,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每年世界會產出超過2億6千萬噸的塑料垃圾,它們當中大多數是一次性的,其中90%~95%都沒有得到回收,大部分都被人類隨意丟棄了——有的被掩埋在土地裏、有的散布在郊外的垃圾場、有的掛在鐵路沿線的樹梢枝頭、有的被直接傾倒入海……它們散布在地球的每個角落,但是最後它們會被雨水或大風吹刷,然後悄無聲息地流走:“最後的終點,是海洋。”

  按照常理,在廣袤的太平洋中,有一股股洋流按照特定的路線和方向流動,人類廢棄的塑料垃圾經過一番漂泊旅程,終將回到陸地上——可是為什麽這麽多的垃圾在這個人跡罕至的海域聚集不散?

  想解釋這個問題並不難。你可以拿一杯茶來做實驗:順時針轉動手裏的杯子,然後可以看到茶葉大都聚集到了杯子的中央。就如龍卷風的最中央位置總是會擁有一種奇異的寧靜,就仿佛是洋流環繞下的“垃圾大陸”。事實上,這個垃圾大陸的位置,恰恰是被北太平洋中一個巨大的環流——北太平洋環流環繞在中央。

  根據伍德林向我們提供的環流圖不難看出,這個環流是一個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構成的順時針環形係統。根據這個環流的走向,我們可以複原這些漂浮著的塑料垃圾是如何來到這裏的——

  比如它可能是一支在舊金山海岸被廢棄的牙刷,一開始,它會隨著加利福尼亞寒流一路向南,到了墨西哥一帶,再借著北赤道暖流流向亞洲,一直到達日本海域,然後它會遇上黑潮,轉而向東,匯入北太平洋暖流,經過夏威夷,最終到達“垃圾大陸”,整個旅程大概需要耗時幾年。

  當然,如果它是在亞洲沿海一帶被丟棄的話,那麽旅程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抵達“新大陸”的時間隻用一年就夠了。伍德林預測,在這片海域中來自亞洲的塑料垃圾占到50%,而且“垃圾大陸”還有向亞洲沿海蔓延的趨勢,“這讓人非常擔憂。”

  更加讓人擔憂的是,這個“垃圾大陸”並不是大洋之中唯一的一個。

  伍德林告訴記者,地球上一共有5個類似的洋流渦旋,從理論上,它們都會存在海洋垃圾聚集的情況:“比如我們知道南半球的洋流渦旋的流速更強,因此垃圾聚集的會更集中一些。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裏究竟有多少垃圾,不過考慮到北美和亞洲一帶的人口更為集中,所以南太平洋的垃圾也許會比北太平洋少一些。但是無論如何,塑料垃圾一旦產生了就不會消失,所以,近半個世紀以來被南太平洋周邊地區的人們丟棄的垃圾,也會是個極為可觀的數字,明年我們或許會去那裏看一看。”

  “總之,這個世界上已沒有淨土,就連最為人跡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類的痕跡。”伍德林無奈地對記者說,令人擔憂的是,人類的海洋資源是否有朝一日會被這些“痕跡”徹底破壞。



  “海星計劃”在行動


  今年8月初,美國非營利組織——海洋遠航研究所,決定讚助美國的科研人員前往這個“垃圾大陸”做一次詳細的調研,他們希望可以搞清楚這個垃圾大陸的具體規模,這些垃圾對當地海洋生態的影響,並且想出一個處理這些垃圾的辦法。

  這個計劃有個好聽的名字——海星計劃。伍德林告訴記者,這次前去探險的兩艘船分別叫做“新視野號”和“海星號”。其中,海星號是一艘46米高的帆船,它的使命主要是如何在不損害當地海洋生物的前提下打撈這些垃圾,然後將其再利用。而“新視野號”則是一艘52米高的輪船,它的成員都是來自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和老師,他們的研究點更多地關注於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通過廣泛取樣,掌握海洋垃圾的分布和密集程度,研究海水中垃圾微粒的分布,以及塑料垃圾對浮遊植物、浮遊生物、海洋中層魚類及整個海洋環境的影響。此外值得研究的問題還有,漂浮的垃圾是否會成為一些入侵物種的傳播媒介。

  最近,“新視野號”和“海星號”剛剛結束了近一個月的航行歸來,記者通過EMAIL對探險隊員進行了采訪,以獲取“垃圾大陸”最新的情況。



  目擊:更像一碗“塑料湯”


  即將出發時,“新視野號”的船員們曾對大海深處是否真的有“垃圾大陸”有過懷疑:人跡罕至的大海盡頭,真的會有這麽多人類世界的遺棄物嗎?如果我們費盡周折抵達那裏,卻什麽也沒有找到,該如何是好?其實,如果真的找不到就萬幸了。可不幸的是,他們看到了。

  這裏是一片海洋,沒有大陸,可是這裏漂浮著無窮無盡的細碎垃圾。“事實上,大部分的塑料都已經四分五裂,很多就像我們指甲蓋大小。我認為這裏更像是五彩塑料碎片‘熬’成的一鍋巨大的‘塑料湯’。”海洋學博士傑西·鮑威爾說。

  戈登斯坦是海洋生物學四年級的博士生,也是“新視野號”的領隊和首席科學家。她和她的同學們在20天的行程中一共在超過1700英裏範圍內的海域裏撒了100多次漁網進行取樣:“每一網都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塑料垃圾。從小眼鏡片,到毛絨玩具,再到各種各樣無法辨認的塑料碎片……雖說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這些海洋垃圾,可是它們居然有這麽多,居然可以如此輕而易舉地獲得,這超出我們的預計。”

  戈登斯坦告訴記者,此行讓她感觸最深的,是海洋中呈現出的那種“強烈的反差”——洋麵上是人類的“作品”:五彩斑斕的塑料垃圾隨處漂浮,而水麵下是海域的“原住民”,這些“小可憐們”在垃圾的縫隙中苟延殘喘,生命跡象已十分微弱。

  20天的航程裏,他們曾經聽到海豚的叫聲、看到翻車魚躍出海麵、還看到發光的海底生物照亮了夜晚的波濤……而在垃圾漂浮的區域裏,隊員們隻發現了一些微小的浮遊生物。他們通過化驗還發現,一部分浮遊生物可能是借助塑料垃圾來到這片海域的“外來入侵者”,而它們的生長和繁衍有可能會進一步破壞這裏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係統。

  對於隊員瑞佩來說,最讓她記憶猶新的一幕發生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她看到幾隻信天翁在船舷上下飛舞,她開心極了。然而,她突然注意到有一小信天翁正佇立在一塊漂浮的塑料上。“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信天翁,而它卻是和塑料垃圾一起出現的,這讓我十分擔心它以後的命運。”

  事實上,瑞佩的擔心是有根據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裂成數不清的微小的塑料顆粒,這些顆粒在海水中不斷地吸附重金屬和各種有毒物質,魚類有可能會將這些塑料顆粒誤食,有毒物質在進入魚類的體內之後,又會順著食物鏈傳給海鳥以及其他的海洋動物,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麵積死亡……不要認為這和人類是無關的,因為最終所有的毒素會傳遞到食物鏈的最上端——人類的餐桌之上。這碗出自人類手筆的“塑料湯”,最終可能會以某種方式被我們喝進自己肚子裏。

  辦法:把垃圾變成燃料?

  “海星號”則將更多注意力投向實踐層麵:他們致力於繪製一張詳細的“垃圾大陸”地圖,然後想辦法對塑料垃圾進行循環利用。

  “海星計劃”的創始人之一瑪麗·克勞利在30年前曾經來過這個垃圾渦旋地帶:“當時垃圾還沒有那麽多,而且都比較大塊。”而30年後,當她跟隨“海星號”故地重遊,她看到這裏的垃圾數量以幾何數增長,而且大塊垃圾已被風化成細小顆粒,這使得回收它們更為困難。

  目前克勞利的團隊采用兩種辦法:一是采用專用捕撈網,它可以捕撈到比較大的塑料垃圾,將對海洋生物的傷害降低到最少;另一種是“海灘方法”:將一個平板形狀的裝置放入海中,利用潮汐和風的作用來,可以打撈到碎小的塑料垃圾。

  然而,這些已風化的塑料垃圾被循環利用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克勞利表示,在所有塑料垃圾中,最容易回收和再利用的是PETE。它們可回收變成合成纖維棉絮塞在冬衣、露營的睡袋和救生衣裏。可惜在“第八大陸”卻見不到PETE 塑料。克勞利推測這是因為塑料瓶子進入海洋後,會直接沉入海底的緣故。

  科學家又提出另一個設想——把它們轉化成燃料。目前在陸地上將塑料轉化為能源的技術已相當成熟,而“第八大陸”的垃圾遠在大洋中心,將它們打撈並運送到陸地上的成本十分高。所以又有人建議,是否可以在海洋中心就地處理這些垃圾,把它們轉化成船隻航行需要的燃料。

  雖然具體的方案仍在探討中,但伍德林團隊對海洋垃圾的回收前景十分樂觀。“過去海洋垃圾問題一直沒有引起世界的重視,很少人去想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如今,我們團結起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和團隊來集思廣益。是人類製造了這個麻煩,我們也一定可以解決這個麻煩。”

  “必須讓所有人知道,除掉這些垃圾最好的辦法是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製品。”伍德林強調,“使用塑料製品時,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每年260,000,000噸的塑料製品,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一次就丟掉的,有的在我們手裏停留不過幾十秒。”

  “我建議從拒絕使用過度包裝的商品做起。我們遲早要為塑料製品帶來的‘便捷’生活付出慘重代價,這代價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純淨的水以及幹淨的食物和空氣。必須馬上行動起來,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