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三峽壩前水位突破170米 高水位運行出現新險情(圖)

三峽壩前水位突破170米 高水位運行出現新險情

文章來源: Gitler 於 2009-10-24 14:04:4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2.sinaimg.cn/dy/c/2009-10-22/1256168891_ZYi4U2.jpg" border=0>

經過39天的試驗性蓄水,昨日淩晨3時,三峽水庫壩前水位突破170米,截至昨晚8時,壩前水位已達170.18米,比起蓄水位上漲了24.31米,開始向最後5米衝刺。目前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運轉正常,並在繼續為下遊實行補水。

落差高達百餘米

經國家相關部門批複,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於9月15日淩晨啟動,起蓄水位為145.87米。經過39天的蓄水進程,壩前水位順利突破170米大關。站在壩頂遙看壩上,高峽平湖美不勝收,轉眼壩下,泄洪閘洶湧澎湃。

據介紹,目前大壩上下遊的水位落差已高達105米,新增庫容已近160億立方米,總庫容已超過300億立方米,已超過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汛期水量。

承擔300多億噸壓力

承擔300多億噸的外來壓力,三峽大壩正在接受全麵考驗。三峽集團總公司已啟動埋設在壩體和基礎建築物內的上萬的儀器設備,實時監測大壩變形、位移和基礎滲流等重要技術指標。

“目前三峽樞紐工程運轉正常”,三峽集團樞紐管理局負責人表示:由於上遊來水不穩定,同時在嚴格執行長江防總的調度令,按不小於8000立方米/秒控製下泄流量,緩解長江中下遊的旱情,蓄水進程有所放緩,按目前蓄水速度,預計將於11月可蓄水至175米。

加大下泄為下遊“解渴”

記者了解到,冬季枯水期為長江中下遊補水是三峽工程四大綜合性功能之一。自今年8月以來,長江中下遊不少地區連續高溫,部分地區嚴重伏秋連旱。湘江和贛江及境內各大河流相繼出現曆史最低水位,洞庭湖、鄱陽湖因境內河流來水偏少,水位一路下跌,比往年提前40天進入枯水期。

為確保下遊航道安全,緩解沿江旱情,根據長江防總19日下達的調度令,三峽集團公司逐步加大發電出力,增大下泄流量,比往年提前一個多月為下遊補水。

昨晚8時,長江上遊來水入庫流量為11400立方米/秒,出庫下泄流量7970立方米/秒,下泄流量已遠遠大於原蓄水計劃的6500立方米/秒。

目前,三峽工程的生態補水效益已經顯現,長江水文局昨日上午8時發布水位公告顯示上看到,宜昌、沙市、城陵磯及武漢關水位均已開始轉漲。其中洞庭湖水位出現了70多天來的首次上漲。

下月呈現“高峽平湖”

在去年實施的試驗性蓄水中,三峽最高水位曾達到172.78米,今年試驗性蓄水的目標將達到三峽工程設計的175米水位。

到11月,三峽水庫庫容將達到393億立方米,水庫長達660餘公裏,麵積達1084平方公裏,平均寬度也將由原來的幾百米提高到1100米,高峽出平湖將從理想變成現實。

三峽地區後遺症威脅穩定 高水位運行致新險情

在透著清香的紐荷兒橙子林裏,上上下下地繞行著,終於看到一棟平房。迎接我們的是成群的裂縫,牆上、地麵,屋內、屋外,觸目驚心,寬到可以插進成年人的手指乃至拳頭。身後,是不動聲色上漲著的長江水。

裂縫已驅走了主人。羅光米一家已是第二次搬遷。從江邊搬到半山腰上十餘年後,今年10月16日晚的一則緊急通知,讓他們再次上山,遠比上次更倉促,“新房還不知建在哪裏呢。”

10月13日,專業地質監測顯示,總方量達3080萬立方米的老滑坡體——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塔坪滑坡體,在江水上漲的影響下“蘇醒”過來,臨江部分超過百萬立方米的滑體加劇變形。

橙色預警迅速發布。受直接威脅的5戶居民被緊急疏散。但包括他們在內,整個集鎮三千多人仍不無擔心。

這個移民集鎮本身也建在大滑坡體上,“前緣如果滑了下去,集鎮這裏就變為危險的前緣了。”重慶市派駐巫山守水專家組的工程師徐興建對本刊記者說。

9月15日三峽175米蓄水啟動。徐興建介紹,9月底來此守水的不到一個月時間,他便發現並上報4處地質險情,“小型塌岸也比較多。”

另據重慶國土部門的數據顯示,受去年175米試驗性蓄水及後來退水影響,巫山、巫溪、奉節等區縣發生243處地質災害災(險)情。

在三峽工程建設期內,國家已對庫區地災進行了近10年的持續治理,據有關部門與庫區幹群反映,仍有不少遺留問題。進入即將到來的“高水位運行期”,更將麵臨較長時期的庫岸再造過程,會產生新的不穩定岸段。

新舊壓力疊加,考驗著“後三峽”地災防治的思路與力度。

高水位運行下的新險情

經國務院同意,三峽工程2009年175米試驗性蓄水於9月15日淩晨正式啟動,計劃於10月底或11月蓄至175米。

此次乃第二輪衝關,去年試驗性蓄水止步於172.8米,據悉,主要原因是地災情況不容樂觀。

長江三峽總公司此番宣布,蓄水將遵循國務院確定的“安全、科學、穩妥、漸進”的原則進行,蓄水期間,每天水位漲幅不超過3米,“誘發大規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小。”

再度衝關的消息傳來,庫區各地立即進入了緊急動員狀態,嚴陣以待。庫區國土部門表示,去年以來試驗性蓄退水期間發生的險情,讓他們對此次蓄水絲毫不敢大意。

有例為證:今年4月,雲陽涼水井滑坡複活引發險情;5月,巫峽口發生山體崩塌,約2萬立方米泥石滑入長江;6月,奉節縣安坪鄉藕塘集鎮60萬方滑體出現變形……統計顯示,上次蓄退水期間新增地質災害災(險)情占到災(險)情總量的6成以上。

這次175米蓄水啟動後,重慶市立即派出專司地質災害防治的守水專家組和技術支撐單位,分成8個小組進駐庫區重點區縣。一時間,僅重慶庫區的專業監測和群防群測地質災害監測點就增加至2500多個。

隨著水位不斷抬升,險情不期而至。巫山縣塔坪滑坡即為最新代表,“驚動”國土部一位副部長和重慶市一位副市長先後到現場查看。

徐興建介紹,位於曲尺鄉集鎮南緣的H1滑體前緣變形最為明顯,總方量約為120萬立方米,在上報險情前的半個月內,最大水平位移超過18厘米,垂直位移超過13厘米,且變形仍有加劇的趨勢。

站在緊臨江麵的H1滑體上,東側一條長達400米、最寬約10厘米大的裂縫清晰可見,而建在海拔160至176米的多根抗滑樁周邊也被拉裂。

“好多年前就聽說要滑了。”一位當地居民說,平時雖也憂心忡忡,但直到16日緊急通知下來,才真正有如臨大敵的感覺。

曲尺鄉鄉長彭曉蓉告訴本刊記者,在確認險情後,縣鄉兩級立即啟動了避險應急預案,鄉政府於16日晚對受到滑體直接威脅的5戶43位居民進行了緊急疏散,並臨時安置到鄉敬老院和小旅館。對集鎮居民逐戶發放警示傳單,並於22日下午舉行了大規模應急撤離演練。

與此同時,重慶107地質隊監測人員對滑體的監測提升為每日上報一次數據。截至10月23日,根據專家組意見,這一滑體短期突發性墜滑的可能性不大,但由於曲尺集鎮處於塔坪大滑坡包裹之中,且三峽水庫正處於高水位蓄水期,此次險情引發的後果目前還難以準確估量,當前仍須堅持對現場進行緊密監測、適時發布預警,並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遺留問題的困擾

塔坪滑坡,既是新問題,也是老問題,顯露出三峽地質防治未來的險象,同時也折射出過去的困境。

據介紹,曲尺鄉於1998年完成移民搬遷,集鎮整體由原來的水位線下遷至現在的山上。由於遷建時間較緊,之前並沒有進行詳盡的地質勘查和論證。直到2002 年,塔坪地區才被專業地質單位勘查認定為老滑坡。這個將曲尺鄉集鎮完全包裹的滑坡麵積達到1.26平方公裏、總方量約3080萬方,屬特大岩質滑坡。

由於方量巨大,加之前期變形並不明顯,在二期地質治理中,國家僅投入800多萬元對集鎮南麵向江的局部滑體采取了建護岸和抗滑樁的治理措施。

而據本刊記者在庫區多年的了解,和曲尺鄉一樣,移民搬遷後建在滑坡體上的集鎮不在少數,甚至如奉節、巴東等移民縣城,因為周邊地質普遍條件較差以及移民搬遷時間緊,都曾數易其址,至今仍然受地災困擾。

庫區國土官員和地質專家表示,盡管在移民搬遷之初,國家就對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情況進行了初步勘查,但真正意義上的地災治理始於2001年後的二期治理。其時方正式提出地災治理屬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為此拿出40億元專項資金,但此時很多移民城鎮已經完成了搬遷。

迄今,三峽地災治理已獲約120億元資金,庫區幹群普遍認為治理力度不足。據反映,在二期地災防治中,由於對投資金額實行總量控製,出現“以資金定項目”的現象,導致許多應該納入工程治理的地災隱患點,在最終評審中被“砍掉”,取消工程治理措施,致使在試驗性蓄水期間不同程度地出現險情。

徐興建稱,此次巫山塔坪H1滑坡出現險情,與其東側相連的H2滑坡體不無關係,H2僅進行搬遷避讓,而未進行工程治理。

三期治理對庫區地災防治投資模式進行了改進,采用“以項目定資金”模式,由國家發改革委委托中谘公司對治理項目的方案和概算進行評估,確定概算。但是有庫區幹部認為,部分項目最終的治理方案與實際情況不符,導致在蓄水期間出現滑坡險情。

據了解,在已治理的項目中,為了節約投資,再加上對部分地質災害體的認識不足,致使巫山、奉節、雲陽等區縣部分地災治理項目安全儲備不足。其中至少有11個特大型滑坡安全標準低於三期地質災害的治理標準,存在安全隱患。

與工程治理一樣,避讓搬遷方麵也存在“項目”與資金不足的情況。據了解,在二期治理中,重慶市上報的避讓搬遷人數為29591人。然而,在經過審查後,國家確定的重慶二期地質災害搬遷避讓人數隻有15254人。後來經進一步爭取才追加10052人。且每個人的補助標準僅為五千餘元。

三期搬遷的補助提高到一萬六至兩萬一不等,標準提高又反過來造成二期搬遷群眾存在不滿情緒,不願意配合搬遷,致使進展緩慢。

此外,避讓搬遷還存在遷建選址困難。此次臨時緊急避讓的羅光米一家就麵臨這種情況。在裂縫中生活經年,“她(羅光米)早就表示要搬,但一直沒有搬,倒不是因為補助低,隻提出讓我給她選塊安全的地蓋房,一下還真不好辦。”曲尺鄉黨委書記王柏林十分無奈。他表示,這個要求合情合理,但政府卻無法做到,因為全鄉地災點多麵廣,山勢也很陡峭,幾乎找不到一片平壩,少有的平地也早被占滿了。他希望國家和市級層麵統籌考慮,盡快將這類移民納入生態搬遷,進行外遷安置,以免群眾一搬再搬。

後續規劃如何應戰

麵臨時下情勢,在國務院三峽辦牽頭編製的《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大綱》中,“對潛在地質災害進行勘察、研究、監測、防治和對已治理工程的維護仍然是三峽庫區後續工作的重要任務。”“建立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製”已提上日程。

除移民遷建區外,《規劃大綱》將規劃治理範圍擴大到生態屏障區(土地征用線至第一道山脊線的農村區域)。在治理方式上則延續一個重要原則,對涉及群眾人居安全的,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穩致富,以搬遷避讓為主;對確需工程治理的,要多方案比選,確定治理方案。

按照《規劃大綱》,搬遷避讓人口將結合生態屏障區遷移人口規劃進行。據本刊記者了解,過去二、三期治理中補助標準不一的問題恐將再度凸顯。二、三期是按人頭補助,而《規劃大綱》對生態遷移人口的補助政策是,退出的土地按《土地法》有關征收規定補償標準給予補償,房屋參照三峽移民標準補償,並考慮宅基地與遷入地經濟適用房政策聯動進行補助。

另外,工程治理的後期修護資金長期為庫區國土幹部所籲請。《規劃大綱》原則上提出,“進一步完善已治理滑坡、崩塌體、危岩體的監測係統和管護措施。”但是否納入投資、配備足夠經費,不得而知。

據介紹,目前庫區地災治理項目隻有兩年保修期,保修期過後治理單位撤走,項目後期的管理、維護責任主體和經費都沒有明確。一些護坡工程,長時間無人維護、修繕,容易被衝蝕,導致工程失效,甚至加快滑坡體失穩;已經實施的庫區地災防治和監測預警工程沒有後期維護費和監測運行費,同樣需要長效機製來維持。

巴東、巫山、奉節縣城的地質安全評估,也在原則上被要求重點處理。

庫區幹群和地質專家普遍認為,《規劃大綱》全麵囊括了水庫運行期地質災害治理的重點,將有利於推動庫區地災防治工作。普遍的建議則是,真正做到“以項目定資金”,“有災必治”。三峽庫區地質條件和地災防治的複雜性、艱巨性,要求進一步提高地災防治方案和投資概算審查水平。

《規劃大綱》對資金與項目的規定則是:“實事求是,適度從緊。”以規劃項目為單元,對實施方案應進行優化和技術經濟比選,選擇優化方案測算投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一文讀懂穀歌TPU:英偉達暴跌跟它有關
一代中國鞋王,是怎麽走到破產注銷這一步的
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嗎?
一針抵一套豪宅,1800萬/針天價救命藥獲批
美國白宮槍擊凶嫌是阿富汗移民!川普怒:絕不容忍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電話教導”高市早苗內容被披露 日本尬極了
華盛頓槍擊案嫌疑人曾在阿富汗與美軍合作 在等綠卡
川普要高市"別刺激北京"?日本當局火速駁斥:不實報導
美俄代表密談錄音泄露,誰幹的?
歐盟外長:應限製俄軍規模和軍費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創新高 專家:2026年或回6字頭
紐約時報:中日外交爭端讓高市早苗獲得政治優勢
普京:若烏撤離其目前控製地區 俄將停止武裝行動
香港大火疑人禍?工人竹棚架旁吸煙畫麵瘋傳
竹棚架:香港標誌性符號及其背後的安全隱憂
美媒曝德秘密對俄作戰計劃 長達1200頁 涉80萬士兵
錢誌敏帶走的400億比特幣,能歸還中國嗎?
香港大埔火災,或揭露了高層小區最大的危險
大埔火警已致55死:63年來最嚴重,警拘三工程人員
香港大埔慘烈火災,為什麽警方覺得“不尋常”?
特朗普:不邀請南非參加明年G20峰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三峽壩前水位突破170米 高水位運行出現新險情

Gitler 2009-10-24 14:04:48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2.sinaimg.cn/dy/c/2009-10-22/1256168891_ZYi4U2.jpg" border=0>

經過39天的試驗性蓄水,昨日淩晨3時,三峽水庫壩前水位突破170米,截至昨晚8時,壩前水位已達170.18米,比起蓄水位上漲了24.31米,開始向最後5米衝刺。目前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運轉正常,並在繼續為下遊實行補水。

落差高達百餘米

經國家相關部門批複,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於9月15日淩晨啟動,起蓄水位為145.87米。經過39天的蓄水進程,壩前水位順利突破170米大關。站在壩頂遙看壩上,高峽平湖美不勝收,轉眼壩下,泄洪閘洶湧澎湃。

據介紹,目前大壩上下遊的水位落差已高達105米,新增庫容已近160億立方米,總庫容已超過300億立方米,已超過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汛期水量。

承擔300多億噸壓力

承擔300多億噸的外來壓力,三峽大壩正在接受全麵考驗。三峽集團總公司已啟動埋設在壩體和基礎建築物內的上萬的儀器設備,實時監測大壩變形、位移和基礎滲流等重要技術指標。

“目前三峽樞紐工程運轉正常”,三峽集團樞紐管理局負責人表示:由於上遊來水不穩定,同時在嚴格執行長江防總的調度令,按不小於8000立方米/秒控製下泄流量,緩解長江中下遊的旱情,蓄水進程有所放緩,按目前蓄水速度,預計將於11月可蓄水至175米。

加大下泄為下遊“解渴”

記者了解到,冬季枯水期為長江中下遊補水是三峽工程四大綜合性功能之一。自今年8月以來,長江中下遊不少地區連續高溫,部分地區嚴重伏秋連旱。湘江和贛江及境內各大河流相繼出現曆史最低水位,洞庭湖、鄱陽湖因境內河流來水偏少,水位一路下跌,比往年提前40天進入枯水期。

為確保下遊航道安全,緩解沿江旱情,根據長江防總19日下達的調度令,三峽集團公司逐步加大發電出力,增大下泄流量,比往年提前一個多月為下遊補水。

昨晚8時,長江上遊來水入庫流量為11400立方米/秒,出庫下泄流量7970立方米/秒,下泄流量已遠遠大於原蓄水計劃的6500立方米/秒。

目前,三峽工程的生態補水效益已經顯現,長江水文局昨日上午8時發布水位公告顯示上看到,宜昌、沙市、城陵磯及武漢關水位均已開始轉漲。其中洞庭湖水位出現了70多天來的首次上漲。

下月呈現“高峽平湖”

在去年實施的試驗性蓄水中,三峽最高水位曾達到172.78米,今年試驗性蓄水的目標將達到三峽工程設計的175米水位。

到11月,三峽水庫庫容將達到393億立方米,水庫長達660餘公裏,麵積達1084平方公裏,平均寬度也將由原來的幾百米提高到1100米,高峽出平湖將從理想變成現實。

三峽地區後遺症威脅穩定 高水位運行致新險情

在透著清香的紐荷兒橙子林裏,上上下下地繞行著,終於看到一棟平房。迎接我們的是成群的裂縫,牆上、地麵,屋內、屋外,觸目驚心,寬到可以插進成年人的手指乃至拳頭。身後,是不動聲色上漲著的長江水。

裂縫已驅走了主人。羅光米一家已是第二次搬遷。從江邊搬到半山腰上十餘年後,今年10月16日晚的一則緊急通知,讓他們再次上山,遠比上次更倉促,“新房還不知建在哪裏呢。”

10月13日,專業地質監測顯示,總方量達3080萬立方米的老滑坡體——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塔坪滑坡體,在江水上漲的影響下“蘇醒”過來,臨江部分超過百萬立方米的滑體加劇變形。

橙色預警迅速發布。受直接威脅的5戶居民被緊急疏散。但包括他們在內,整個集鎮三千多人仍不無擔心。

這個移民集鎮本身也建在大滑坡體上,“前緣如果滑了下去,集鎮這裏就變為危險的前緣了。”重慶市派駐巫山守水專家組的工程師徐興建對本刊記者說。

9月15日三峽175米蓄水啟動。徐興建介紹,9月底來此守水的不到一個月時間,他便發現並上報4處地質險情,“小型塌岸也比較多。”

另據重慶國土部門的數據顯示,受去年175米試驗性蓄水及後來退水影響,巫山、巫溪、奉節等區縣發生243處地質災害災(險)情。

在三峽工程建設期內,國家已對庫區地災進行了近10年的持續治理,據有關部門與庫區幹群反映,仍有不少遺留問題。進入即將到來的“高水位運行期”,更將麵臨較長時期的庫岸再造過程,會產生新的不穩定岸段。

新舊壓力疊加,考驗著“後三峽”地災防治的思路與力度。

高水位運行下的新險情

經國務院同意,三峽工程2009年175米試驗性蓄水於9月15日淩晨正式啟動,計劃於10月底或11月蓄至175米。

此次乃第二輪衝關,去年試驗性蓄水止步於172.8米,據悉,主要原因是地災情況不容樂觀。

長江三峽總公司此番宣布,蓄水將遵循國務院確定的“安全、科學、穩妥、漸進”的原則進行,蓄水期間,每天水位漲幅不超過3米,“誘發大規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小。”

再度衝關的消息傳來,庫區各地立即進入了緊急動員狀態,嚴陣以待。庫區國土部門表示,去年以來試驗性蓄退水期間發生的險情,讓他們對此次蓄水絲毫不敢大意。

有例為證:今年4月,雲陽涼水井滑坡複活引發險情;5月,巫峽口發生山體崩塌,約2萬立方米泥石滑入長江;6月,奉節縣安坪鄉藕塘集鎮60萬方滑體出現變形……統計顯示,上次蓄退水期間新增地質災害災(險)情占到災(險)情總量的6成以上。

這次175米蓄水啟動後,重慶市立即派出專司地質災害防治的守水專家組和技術支撐單位,分成8個小組進駐庫區重點區縣。一時間,僅重慶庫區的專業監測和群防群測地質災害監測點就增加至2500多個。

隨著水位不斷抬升,險情不期而至。巫山縣塔坪滑坡即為最新代表,“驚動”國土部一位副部長和重慶市一位副市長先後到現場查看。

徐興建介紹,位於曲尺鄉集鎮南緣的H1滑體前緣變形最為明顯,總方量約為120萬立方米,在上報險情前的半個月內,最大水平位移超過18厘米,垂直位移超過13厘米,且變形仍有加劇的趨勢。

站在緊臨江麵的H1滑體上,東側一條長達400米、最寬約10厘米大的裂縫清晰可見,而建在海拔160至176米的多根抗滑樁周邊也被拉裂。

“好多年前就聽說要滑了。”一位當地居民說,平時雖也憂心忡忡,但直到16日緊急通知下來,才真正有如臨大敵的感覺。

曲尺鄉鄉長彭曉蓉告訴本刊記者,在確認險情後,縣鄉兩級立即啟動了避險應急預案,鄉政府於16日晚對受到滑體直接威脅的5戶43位居民進行了緊急疏散,並臨時安置到鄉敬老院和小旅館。對集鎮居民逐戶發放警示傳單,並於22日下午舉行了大規模應急撤離演練。

與此同時,重慶107地質隊監測人員對滑體的監測提升為每日上報一次數據。截至10月23日,根據專家組意見,這一滑體短期突發性墜滑的可能性不大,但由於曲尺集鎮處於塔坪大滑坡包裹之中,且三峽水庫正處於高水位蓄水期,此次險情引發的後果目前還難以準確估量,當前仍須堅持對現場進行緊密監測、適時發布預警,並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遺留問題的困擾

塔坪滑坡,既是新問題,也是老問題,顯露出三峽地質防治未來的險象,同時也折射出過去的困境。

據介紹,曲尺鄉於1998年完成移民搬遷,集鎮整體由原來的水位線下遷至現在的山上。由於遷建時間較緊,之前並沒有進行詳盡的地質勘查和論證。直到2002 年,塔坪地區才被專業地質單位勘查認定為老滑坡。這個將曲尺鄉集鎮完全包裹的滑坡麵積達到1.26平方公裏、總方量約3080萬方,屬特大岩質滑坡。

由於方量巨大,加之前期變形並不明顯,在二期地質治理中,國家僅投入800多萬元對集鎮南麵向江的局部滑體采取了建護岸和抗滑樁的治理措施。

而據本刊記者在庫區多年的了解,和曲尺鄉一樣,移民搬遷後建在滑坡體上的集鎮不在少數,甚至如奉節、巴東等移民縣城,因為周邊地質普遍條件較差以及移民搬遷時間緊,都曾數易其址,至今仍然受地災困擾。

庫區國土官員和地質專家表示,盡管在移民搬遷之初,國家就對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情況進行了初步勘查,但真正意義上的地災治理始於2001年後的二期治理。其時方正式提出地災治理屬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為此拿出40億元專項資金,但此時很多移民城鎮已經完成了搬遷。

迄今,三峽地災治理已獲約120億元資金,庫區幹群普遍認為治理力度不足。據反映,在二期地災防治中,由於對投資金額實行總量控製,出現“以資金定項目”的現象,導致許多應該納入工程治理的地災隱患點,在最終評審中被“砍掉”,取消工程治理措施,致使在試驗性蓄水期間不同程度地出現險情。

徐興建稱,此次巫山塔坪H1滑坡出現險情,與其東側相連的H2滑坡體不無關係,H2僅進行搬遷避讓,而未進行工程治理。

三期治理對庫區地災防治投資模式進行了改進,采用“以項目定資金”模式,由國家發改革委委托中谘公司對治理項目的方案和概算進行評估,確定概算。但是有庫區幹部認為,部分項目最終的治理方案與實際情況不符,導致在蓄水期間出現滑坡險情。

據了解,在已治理的項目中,為了節約投資,再加上對部分地質災害體的認識不足,致使巫山、奉節、雲陽等區縣部分地災治理項目安全儲備不足。其中至少有11個特大型滑坡安全標準低於三期地質災害的治理標準,存在安全隱患。

與工程治理一樣,避讓搬遷方麵也存在“項目”與資金不足的情況。據了解,在二期治理中,重慶市上報的避讓搬遷人數為29591人。然而,在經過審查後,國家確定的重慶二期地質災害搬遷避讓人數隻有15254人。後來經進一步爭取才追加10052人。且每個人的補助標準僅為五千餘元。

三期搬遷的補助提高到一萬六至兩萬一不等,標準提高又反過來造成二期搬遷群眾存在不滿情緒,不願意配合搬遷,致使進展緩慢。

此外,避讓搬遷還存在遷建選址困難。此次臨時緊急避讓的羅光米一家就麵臨這種情況。在裂縫中生活經年,“她(羅光米)早就表示要搬,但一直沒有搬,倒不是因為補助低,隻提出讓我給她選塊安全的地蓋房,一下還真不好辦。”曲尺鄉黨委書記王柏林十分無奈。他表示,這個要求合情合理,但政府卻無法做到,因為全鄉地災點多麵廣,山勢也很陡峭,幾乎找不到一片平壩,少有的平地也早被占滿了。他希望國家和市級層麵統籌考慮,盡快將這類移民納入生態搬遷,進行外遷安置,以免群眾一搬再搬。

後續規劃如何應戰

麵臨時下情勢,在國務院三峽辦牽頭編製的《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大綱》中,“對潛在地質災害進行勘察、研究、監測、防治和對已治理工程的維護仍然是三峽庫區後續工作的重要任務。”“建立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製”已提上日程。

除移民遷建區外,《規劃大綱》將規劃治理範圍擴大到生態屏障區(土地征用線至第一道山脊線的農村區域)。在治理方式上則延續一個重要原則,對涉及群眾人居安全的,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穩致富,以搬遷避讓為主;對確需工程治理的,要多方案比選,確定治理方案。

按照《規劃大綱》,搬遷避讓人口將結合生態屏障區遷移人口規劃進行。據本刊記者了解,過去二、三期治理中補助標準不一的問題恐將再度凸顯。二、三期是按人頭補助,而《規劃大綱》對生態遷移人口的補助政策是,退出的土地按《土地法》有關征收規定補償標準給予補償,房屋參照三峽移民標準補償,並考慮宅基地與遷入地經濟適用房政策聯動進行補助。

另外,工程治理的後期修護資金長期為庫區國土幹部所籲請。《規劃大綱》原則上提出,“進一步完善已治理滑坡、崩塌體、危岩體的監測係統和管護措施。”但是否納入投資、配備足夠經費,不得而知。

據介紹,目前庫區地災治理項目隻有兩年保修期,保修期過後治理單位撤走,項目後期的管理、維護責任主體和經費都沒有明確。一些護坡工程,長時間無人維護、修繕,容易被衝蝕,導致工程失效,甚至加快滑坡體失穩;已經實施的庫區地災防治和監測預警工程沒有後期維護費和監測運行費,同樣需要長效機製來維持。

巴東、巫山、奉節縣城的地質安全評估,也在原則上被要求重點處理。

庫區幹群和地質專家普遍認為,《規劃大綱》全麵囊括了水庫運行期地質災害治理的重點,將有利於推動庫區地災防治工作。普遍的建議則是,真正做到“以項目定資金”,“有災必治”。三峽庫區地質條件和地災防治的複雜性、艱巨性,要求進一步提高地災防治方案和投資概算審查水平。

《規劃大綱》對資金與項目的規定則是:“實事求是,適度從緊。”以規劃項目為單元,對實施方案應進行優化和技術經濟比選,選擇優化方案測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