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在日本首都東京,幸存勞工邵義誠(前左二)、死亡勞工遺屬楊世鬥(前左三)和曲啟傑(前左一)與代理律師內田雅敏(前右一)走向法院。
備受關注的中國二戰勞工訴日本西鬆建設案,十月二十三日在日本東京簡易法院,以日方出資二點五億日元設立受害補償信托基金等條件,與中國原告達成和解。天津籍二戰勞工代表邵義誠出席和解儀式。
根據和解條款,日本西鬆建設公司將撥出二點五億日元(約合一千八百八十六萬元人民幣),設立受害補償信托基金,將包括本案原告在內的三百六十名中國勞工列入基金補償的對象;和解條款中明確寫入道歉語句;並為中國勞工修建紀念碑。
據中國勞工代表邵義誠回憶,一九四四年七月,年僅十六歲的他,在去青島進貨的路上被日方強擄到日本廣島,與三百六十名中國勞工一起給西鬆建設公司挖水力發電用的引水隧道。“光著腳進入河道清理河底的石頭。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還吃不飽,經常靠喝水充饑。”半年後,他和山東的宋繼堯等人被累成重病。次年三月,日方將他們這些沒有勞動能力的生病勞工送回國內。幸存下來的邵義誠幾經輾轉,成為天津園林場的職工。
一九九七年,一些有正義感的日本友人找到定居天津的邵義誠,表示願意支持他向西鬆建設公司索賠。一九九八年,在多位富有正義感的日方律師和日本愛國華僑的法律支持和物質援助下,邵義誠等五位中國勞工走上了艱難的索賠之路。經曆了一審敗訴、二審勝訴以及終審敗訴。此次雙方和解條款是在日本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中國勞工敗訴後,由企業主動提出的。
談及日本西鬆建設公司主動提出和解,中國勞工代表邵義誠表示,西鬆建設勇於直麵曆史事實,承擔曆史責任的姿態,相對至今仍沒有誠意解決這一曆史遺留問題的日本政府和其他企業,的確進了一大步。
從當年被日本友好人士找到,並啟動對西鬆建設索賠訴訟到現在,已整整過去了十三年。索賠訴訟案中的五位中國勞工代表,已有兩人含恨離世,兩人由於身體原因無法承受往返奔波的辛勞。邵義誠亦因勞累過度兩次病倒。當年的三百六十名中國勞工,亦僅有十幾人健在。
史料記載,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為解決國內勞動力嚴重不足問題,日本東條內閣作出《關於向國內移進華人勞工事項的決定》。此後幾年,日本將被俘的中國士兵和普通民眾四萬餘人劫運到國內,在一百三十餘個工地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遭受各種非人待遇,有六千餘人客死他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