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塗序新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母親是金華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他一直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高中畢業1995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水利係,2001年獲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及法學碩。“9·11”之前順利拿到簽證,全獎學金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係,6年後拿到博士學位,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兩年。2009年6月受聘於浙大,9月17日自殺身亡,終年32歲。
老婆:何晶(化名),同為留美博士。和塗博士清華大學年級第一的成績相比,何晶在國內的學習記錄毫不遜色。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讀經濟相關專業,畢業後追隨丈夫到了美國。她也拿到了全額獎學金並取得了博士學位。這是她第二次跟隨丈夫轉換自己的生活環境
塗序新遺書內容:遺書部分內容:在此時刻,我認為當初的決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後的發展完全沒有預計,感謝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雖然因我的自以為是而忽視。
時間:2009年9月17日淩晨2點
地點:浙江大學位於玉泉校區的綜合樓11樓
人物:塗序新
事件:自殺身亡
原因:“疑因評職稱問題”
銳評 海歸博士塗序新跳樓自殺應該引起我們反思
文/東方田
塗序新,一位從美國西北大學畢業的博士滿懷著“允諾”的高級職稱和科研項目的希望於今年6月回到了祖國,來到了浙江大學,但三個月後的9月17日淩晨2時,塗博士從11層樓頂跳下。
在留下6頁遺書裏,他留下了這樣一段話:“在此時刻,我認為當初的決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後的發展完全沒有預計,感謝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雖然因我的自以為是而忽視。”。
這顯然是一個不應該出現的悲劇,鄙人認為這位海歸博士在許多方麵欠考慮。
首先,他不應該自告奮勇聯係國內的大學,尤其是國內著名大學。對於在國外學有成就的人來說,想回國就業獲得滿意的待遇和研究條件必須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行。回國前他應該做的是想方設法讓國內高校如浙江大學“三顧茅廬”請他回來,而不是自己主動聯係,因為國內高校主動邀請回來的話,在薪資待遇和科研方麵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談成20、30萬的年薪比較正常。
如果自己主動聯係回國就業或者說主動送上門的話,基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其獲得的薪資待遇和國內的博士畢業生應該差不多,所以塗博士在浙大隻獲得約 4000元的月收入應該是這樣造成的。當然,每年排隊想進浙大的海歸博士太多了,所以浙大這樣對待海歸博士也是在情理之中,美國著名大學畢業的博士又能怎樣呢?
其次,回國之前他應該從各個方麵了解國內的學術生態,再做出選擇,或者回國之後應該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國外生活、學習和工作多年的中國人更容易產生愛國的情感,也因此會很天真地認為自己回國後可以為國家作貢獻,但是他們大多對非常複雜困難的國內高校人際關係和學術生態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所以回來工作後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國內科研經費的分配是由少數人(學術大碗,國內也稱之為學霸)說了算的,自然沒有美國那麽公平和科學,所以想在國內從事科學研究就得有這方麵的心理準備。塗博士回國才三個月,並沒有獲得預期的研究項目而跳樓自殺太不值得,其實在大學裏沒有科研經費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沒有科研經費就作沒有科研經費的研究唄,找些自娛自樂的研究做做不是也很好嗎!
最後,海歸博士們應該放棄優越的心態回到國內高校就業。目前,國內許多錢並不多的高校熱衷於從美國等發達國家重金引進人才,動不動將幾千萬甚至上億資金投給這些引進的人才。
這裏姑且不談這些資金投給他們是否值得、將來是否會有與之相稱的回報,海歸博士們應該知道他們實際上占用了在國內高校想踏踏實實做些科學研究的本土教師“土鱉”們的研究資源,並不是國內“土鱉”們沒有學術研究能力,如果國家和高校像支持“海歸”們那樣支持“土鱉”們,“土鱉”們也可以獲得很高的學術成就。因此,“海歸”們回國後應該放棄優越的心態,這樣以後失望會少些,心情也會好些。
至於這位博士是否應該馬上獲得浙江大學的副教授職稱這裏就不好說了。但是,塗序新這位海歸博士跳樓自殺很可惜,也值得我們反思!
附:塗序新博士來浙大建築工程學院的主要經曆
² 2009年1月,塗博士通過電子郵件與學院岩土所聯係,申請教師崗位;
² 3月24日,由學院提供往返國際機票和住宿條件,塗博士來學院麵試;
² 4月21日,學院將《新進人員聘任通知書》發給塗博士,塗博士於次日通過電子郵件表示“本人願意接受你們所提供的崗位和待遇”;
² 6月12日,塗博士與浙大簽署聘用合同;
² 7月28日,塗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於玉泉校區求是村的教師公寓。公寓建築麵積57平方米(內含獨立廚房、衛生間以及電視、冰箱、空調、微波爐、電磁爐、床鋪、桌椅等家具和電器設施)。此後,他相繼參加了學院組織的留學歸國人員座談會、環境岩土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及會務工作,並擔任了2009級本科新生班主任;
² 9月1日到8日期間,塗博士參加了學校在之江校區舉行的新教師崗位集中培訓;
² 9月8日,學校啟動了下半年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9月11日,塗博士在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聘任係統”中填寫了申報副教授的相關信息;
² 9月17日,塗博士於淩晨2點因病不幸墜樓去世。
浙大海歸博士自殺 為什麽一個多月後才被報道?
今天早上聽一位同事說浙江大學一位“海歸”塗博士跳樓自殺了。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的確看到了這樣的新聞。心情沉痛之餘,還是有一些疑問:9月17日的事情,為什麽一個多月後才作為新聞被報道出來,不得而知。
我記得在今年6、7月學生畢業的時候,我在跟一位叫蔡暢達的畢業生談起考研與就業的話題。當個老師就容易話多,我還記得跟他談了很多自己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話雖然羅嗦一點兒,但還是希望這些年輕人對於生活的把握更理性一些,少吃一些虧。
看到這位32歲的博士後自盡身亡,心情很不好受。也不是因為都是同行,兔死狐悲,每一次看到這樣的事件,包括去年春節前後韓師跳樓的兩個學生,我的心情都會難受很多天:人真的是很脆弱的。前幾年人大博導餘虹教授跳樓自殺前在《一個人的百年》寫到:一個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別人不能夠理解。我認同他的這句話。不過,我還是不讚成這樣的行為。康德說過,自殺是不道德的。我認同這句話,但是我同樣不能認同對於自殺者的種種譴責。
人都已經死了,說得再多也沒有用。我曾經在課堂上談起自由、幸福、生命、責任這樣的話題,我希望把我的理念告訴那些年輕的學生,讓他們在顛簸的人生中多一些堅韌與淡定,少一些彷徨與苦惱。
人這一輩子,形形色色,諸端滋味,不一而足。我們在樹下觀察一堆螞蟻,忙忙碌碌、奔波不停,我們能看出誰是高貴者誰是卑賤者嗎?在我們居高的視角中,它們都是一個樣子的。我們人類,生活在密匝匝的社會中,榮譽得失,在同樣“居高的視角”中,大家也許像那些螞蟻一樣沒有到少區別。
我曾經說,過度的消費並不一定帶來更多的快樂。朋友反駁我說,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到了那種富貴的場合。是的,也許我的理解還有一點兒書卷氣。但是我相信:幸福的生活需要智慧去經營,而這種智慧就包括一種修養:收斂與淡定。
記得跟同事們一起喝酒的時候,一位同事談起韓師,說,到哪兒找這麽好的地方!——諸位:聽話聽音:了不起的不是韓師,而是這位老兄智慧的大腦。因為他抓住了生活的根本,而不是虛名!
是的,人應該有所成就,不能為為安閑而碌碌無為。直到今天,我仍然有我的夢想,就像燈籠一樣高高地懸掛在我靜廬的屋簷下。但是,如果為了這些,而讓我的世界充滿了喧囂與無奈,我寧願將這顆燈籠遠遠地放飛。
有時候我也很困惑:那些頗有成就的“海歸”博士們,如果你還想得通,不想心為形役,為什麽非要在那些“高人一等”的地方被人追著趕著,而不去換一個地方,過個安閑的日子呢。
相關新聞:
浙大一名海歸博士跳樓自殺
9月17日淩晨,浙江大學的塗序新博士從頂樓11層縱身躍下。這位32歲的海歸,今年6月才從美國芝加哥市回國。
塗序新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高中畢業保送進入清華大學水利係,之後全獎學金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係,6年後拿到博士學位,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兩年。
據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提供的材料記錄,塗序新是今年1月通過電子郵件與該學院岩土所聯係的。4月,浙大的錄用通知發到了塗博士手上。6月初,塗博士回國,他告訴妻子何晶(化名),國內有項目等著他。
雖然塗博士在和芝加哥朋友的交流中,對困難早有預見,然而,困難似乎比他想象中大得多。8月,塗博士開始焦慮,並開始服用藥物幫助睡眠。但可以確定,塗博士在8月還沒有絕望。9月11日,他還在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聘任係統”中填寫了申報副教授的相關信息。
然而9月17日淩晨2時,塗博士從11層樓頂跳下,留下6頁遺書。遺書裏,他沒有責怪任何人,卻留下這樣一段話:“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雖然因我的自以為是而忽視。”
網絡盛傳浙大曾經因申報職稱給塗博士口頭承諾,但卻未能履行。對這種指責,浙大覺得不符合常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