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偷渡客赴美滿腹辛酸 稱不惜苦自己換全家幸福(組圖)

偷渡客赴美滿腹辛酸 稱不惜苦自己換全家幸福

文章來源: 燕赤霞 於 2009-10-22 23:48:3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2687/2268729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2687/2268729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長樂、琅岐一帶自古多船,當地人水性上乘,這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敢偷渡海外的底氣之所在。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2687/2268729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猴嶼鎮的民居和村民集資修建的文化宮富麗堂皇。



  琅岐-美國“光宗耀祖”夢沉加勒比海


  數十名福建偷渡客命喪加勒比海的消息傳來,“偷渡”這個經久不衰的黑色名詞再一次進入國人的視野。在福州市琅岐島海嶼村,乘坐遇難船隻偷渡赴美,3名年輕人的命運讓全村7000多名鄉親時刻牽掛著。

  他們為什麽要偷渡?為了偷渡,他們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太平洋的對岸,難道真是一塊遍地黃金的樂土?

  帶著這些問題,昨日記者走進了海嶼村。在當事人家長的閃爍言辭中,探究“偷渡”這一黑色地帶的真實麵貌,以及其中滲透著的中國農民的血淚、夢想與現實。

  琅岐島,在目光所及的對岸,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出海口。這個美麗的小島,自古便以海為生、以海聞名。直至今日,它因偷渡而為世人關注,仍與海有關。

  一孩子借錢交偷渡定金

  直到昨日,琅岐島海嶼村的幾個年輕人才在網上看到,載有3名本村同齡人的船隻早在7月27日就已經出事了。此前幾天,村民們都知道有艘船在美國出事了,船上有3名村裏的年輕人,2男1女。但他們的生死和近況無人知曉。大家都怕家屬傷感,不敢多問,也不願在背後議論。

  中年男子老溫對事態的發展很關注,因為3人之中有他兒子的初中同學。老溫的兒子現在外地打工,同學“有出息出海去了”,但誰曾料到會落得如此結局。順著老溫的指引,記者找到了3名“疑似遇難者”的家屬,但他們均以“我們村裏同名的很多”、“你找錯人了”等理由,拒絕接受采訪。記者看到,“疑似遇難女孩” 的家裏供著佛龕,燒著香,祈禱的意味甚濃,哀傷的神情清楚地寫在家人們的臉上。

  他們到底有沒有遇難?雖然家屬不願多談,左鄰右裏們卻不會沒有察覺,他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老溫歎息道:“如果家裏很富,誰願意偷渡?這3戶的家境都不算太好,其中有一個甚至是借錢交‘定金’的。孩子沒了,以後的日子該怎麽過?”

  3名“疑似遇難者”都還隻是20出頭的稚嫩青年。那位老溫兒子的同學,初中畢業後在老家附近打散工,爸爸早幾年已成功“潛”入美國,他這回是投親創業去的。另一位女孩的爸爸平日常給村裏的紅白宴席掌勺,並為村裏幹點電工活。

  蛇頭每人賠41萬~45萬元

  剩下一個小夥子,爸爸是水泥匠。他的爺爺於10多天前去世,昨日正是出殯的日子。隻是孫子已經沒法參加葬禮了。“不知道老人家走之前有沒有聽說孫子的事。打擊太大了!”老溫說。

  旅美的福州亭江籍華人林先生此前向美國媒體表示,7月27日事發後,有遇難者家屬本想報警,但蛇頭威脅他們:“不報警就退錢,報警就不給錢”,並暗示 “背後勢力強大”,導致家屬遲遲不敢報警。直至近日,在蛇頭向多位遇難偷渡客的家屬提供賠償後,這一消息才迅速傳開。目前,大部分家屬都獲得了蛇頭提供的 41萬元至45萬元人民幣不等的賠償。

  林先生說,遇難船隻早在6月份就已從福州出發,“7月太平洋風大,是不開船的,所以都是5、6月走的”。他指出,為避免被查,蛇頭使用了200多噸的小船,風險極大。在海地換乘的船隻,共搭載了近200名海地和華人偷渡客,因海上風浪過大以及嚴重超載,不幸觸礁沉沒,74人遇難。

  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鄭棋則指出,奧巴馬上任後吹起了一股改革風,很多偷渡客因此容易輕信蛇頭,抱著能獲得移民特赦的希望,冒著生命危險偷渡赴美。“目前中國發展一日千裏,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鄉親們根本沒有必要冒此風險。”

  上世紀90年代已有偷渡潮

  海嶼村是個大村,有7000人。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稱,人均耕地麵積在全國位居“墊底”。和長樂等偷渡頻發的地區一樣,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海嶼村同樣非常突出。村民們說,該村的人均耕地僅為一分五,“種地根本填不飽肚子”。他們非常羨慕鄰村,因為那個村子的人均耕地有五分——盡管這個數目同樣少得可憐。琅岐島上的農民們,除了種地、捕魚,還能幹什麽呢?雖然琅岐早已成立了開發區,但島上鮮有工業的痕跡,“不走出去就死路一條”是島民們的普遍心態。

  琅岐的偷渡風氣在周邊方圓二三十裏內,並不算最嚴重。長樂、福清、連江、亭江等地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大興偷渡潮;再往前追溯,當地人早在清朝開埠之時就已是我國下南洋、闖美洲的急先鋒。海嶼村村民阿弟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通過‘蛇頭’跑去美國的,現在家裏基本上都富了,你去看看長樂的猴嶼鎮,房子蓋得多漂亮啊!那時我們國內的收入水平差美國太多了,美元換人民幣1比9,在美國賺的錢寄回國內很好花。而且隻要給蛇頭不到2萬美元就能出去。現在呢?美元換人民幣1比7都不到了,蛇頭的中介費漲到了8萬美元,美國那邊經濟又不行,過海出去的人相比以前越來越少了。不過,總人數還是很多的,我們村起碼有兩三百人在美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東南沿海經濟持續迅猛發展,那些偷渡客為何願意舍近求遠冒生命危險呢?長樂人陳忠認為,除了“在國內打工賺太少”這一好高騖遠的觀念外,與當地的宗族文化也密切相關。比如在琅岐島上,最為奪目的建築就是宗祠,董氏、朱氏、陳氏、江氏……幾乎每一位土生土長的島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宗族中心,每逢各種紀念日便家族聚會,虔誠地祭拜祖先。在強大的宗祠文化的影響下,那一帶的人們特別看重血緣關係,親戚——哪怕是遠房親戚之間,都願意相互扶助,因為,“要光宗耀祖,整個家族有出息才叫真有出息”。



  偷渡中介費已漲到8萬美元


  如此一來,偷渡之風便呈“滾雪球”的態勢在那一帶蔓延,一旦大洋彼岸傳來親戚“我已經在這裏站穩了腳跟”的信息,就會有不少沾親帶故的人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子女遠渡重洋去投靠他,親戚也樂得幫忙。“真正吃苦的是最早出去的那批人,他們空手出去,一句英語也不懂,在美國一個熟人都沒有,全靠一雙手,吃苦耐勞才在那裏生存了下來”,陳忠說,“這幾年出去的年輕人舒服多了,到美國後至少有個落腳的地方,長輩還可以照顧他們,給他們介紹工作。”

  據了解,目前當地的“偷渡中介費”已經漲到了8萬美元左右,偷渡客基本上全是農民,他們哪裏掏得出這麽多錢?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爹媽們隻得四處借錢,正規渠道借不到,就借高利貸。老溫向記者透露:“利息高得嚇人。借一萬塊錢,每個月光是利息,就要還一千五。”

  與此同時,鑒於農民們的一次性支付能力有限,而且偷渡失敗的風險極高,蛇頭們也願意“退一步”。臨出發前,他們一般先收取1萬美元左右的定金,等成功偷渡後,再從偷渡客的打工收入中按月提取。偷渡客要想還清偷渡費,在僅維持基本生活的情況下,至少需要3年時間。“現在偷渡的一般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全家湊錢供他出去。得花3年時間還債,年輕人耗得起,年紀大點的就受不了了。”老溫說。

  “一人吃苦,全家幸福”

  偷渡路線如“跳棋”闖關 偷渡客滿腹辛酸誰人知

  蛇頭們設計的偷渡路線複雜多變,偷渡客往往要幾經輾轉才能到達目的地,旅途條件也異常艱苦,甚至要冒生命危險。路線有一個共同點——先從易“闖關”的小國入手,然後像下跳棋一樣,一步一步跳到目的地的鄰國,最後嚐試蒙混過關。

  以海地為“跳板”終喪命

  2000年6月,英國多佛爾港集裝箱裏發現58具偷渡客屍體,他們是活活憋死的。這條路線異常複雜:先從中國到越南或泰國,然後順著“俄羅斯—烏克蘭—捷克—德國—荷蘭”的路線來到英吉利海峽邊上,最終藏箱闖關。

  此次加勒比海海難中的偷渡客,則試圖通過海地這塊跳板往美國,不料喪命。

  據了解,幾種偷渡的交通方式中,數乘船的條件最為惡劣,數十人甚至一兩百人擠在狹小的船艙裏,讓人窒息。出發前,蛇頭往往要求偷渡者把隨身攜帶的水和幹糧扔掉;但在途中又以高價兜售水和食品,一個麵包竟賣100多元人民幣。

  成功到達目的地的偷渡客,會在第一時間投靠親戚,稍作調整後馬上著手找工作。他們深知自己是“黑戶”,而且沒文化,所以常找餐館打工。在美國開餐館的中國人不在少數,他們一般都願意雇用華人,也不會“揭發”同胞,相對安全、穩妥。

  不做司機 偷渡做廚師

  陳忠有個遠房親戚曾在當地做司機,月入3000多元人民幣。6年前,有妻有子的他花了20多萬元人民幣,在蛇頭的幫助下“潛”入美國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刷盤子,月薪不到2000多美元;如今他是一名中餐館的廚師,月薪3000~3500美元,不久前還“以荒唐的理由騙到了綠卡”。剛到美國時他最怕被逮到遣返回國,所以一直藏身於政府管理較鬆的小城市。

  陳忠說,他的這個親戚早就已把債給還清了,現在是“收獲的季節”。“但我知道他在美國很苦,每天工作12小時,非常非常省錢。這樣有什麽意思?我看他就是愛麵子,老家蓋了新房子沒人住,說等退休了再回來。還不如當時別出去,當個司機,老婆孩子在身邊,不比去美國幸福?”

  吃那麽多苦,究竟是為了什麽?陳忠認為,一是“回老家裝大款,有麵子”,二是“一人吃苦,全家幸福”,身在美國的偷渡客春梅便屬於後者。



  最大的願望是不要生病


  春梅因家境貧困離開校園後,受偷渡到美國當廚師的表哥影響,她媽媽東拚西湊了20多萬元中介費。為了讓爸媽的生活得到改善,這個柔弱女子無奈地走上了偷渡的道路,“大洋彼岸的刷碗工一個月也能掙2000美元,是國內工資的10倍”。臨走前母女二人抱頭痛哭,春梅說:“我還了債,賺了錢,會回來的。”

  春梅在美國的主要壓力在於還債,而更多選擇“按揭付款”方式的偷渡客則要麵臨蛇頭集團的長期監控。老溫說,蛇頭之所以願意偷渡者在到達美國後從賺取的工錢中分期付款,是因為他們有能力監控偷渡者。偷渡者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生病,尤其是大病,否則他們就會“斷供”。

  每個偷渡者都希望獲得美國綠卡,為此,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編造種種子虛烏有的借口,尋求所謂的“政治庇護”,極個別人會嚐試代價昂貴的“假結婚”的辦法。偷渡者的這個需求,催生了蛇頭產業鏈的延伸:騙取綠卡。

  偷渡背後的“美國鎮”

  成功“出去”的偷渡者讓城裏人豔羨不已 然而豪宅多是空置

  說起偷渡和美國,福州郊縣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亭江鎮和猴嶼鎮。兩鎮豪宅之繁多與華麗,讓不少城裏人豔羨不已。

  不少豪宅主人都有綠卡

  這些豪宅的主人都是旅美華人,其中以偷渡者居多——他們中的不少人如今已獲得了美國綠卡。這些豪宅鑲有細致浮雕的白色歐式立柱,造型豐富的屋頂,質地純正的瓷磚……一係列的建築元素,讓這兩個鎮博得了“美國鎮”的名號。

  在當地的殯具店裏,有種奇特的商品——豪宅模型,家裏有人去世,當地人就會燒豪宅模型供身在天堂的親人享用。

  事實上,現在豪宅裏住著的年輕人很少,因為他們都“出去”了,留下老人和交給老人撫養的少兒。有些豪宅根本就沒住人,很多都是屋主雇人來看家。

  每年匯回外匯上億美元

  猴嶼鎮的一棟豪宅前,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婦女抱著一個一周歲多的嬰兒百無聊賴地發呆。她說那是她的孫子,兒子在紐約開了間中餐館,這個孩子是在美國出生的、入了美國籍。“家裏人很久沒有聚在一起了,四層房子,上麵兩層都空著沒裝修。村裏的很多孩子都學壞了,爸爸媽媽不在家,爺爺奶奶管不住他們。我兒子說他賺得差不多了就回來,我也不知道該等到什麽時候。”

  村裏有不少老宅,村民們說都沒人住了,“在美國賺到錢去城裏買了商品房”。

  猴嶼、亭江等旅美鄉親眾多的鄉鎮,每年通過銀行匯給家人的外匯均上億美元,的確起到了激發當地經濟活力的作用。因此有觀點認為,偷渡問題在當地難以根治也是有深層原因的。



  記者手記


  那麽辛苦,為什麽?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偷渡者們的觀念充滿了矛盾:一方麵,他們有著重視家庭和親情的優良傳統;可另一方麵,他們為了賺錢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在吃苦耐勞的同時,卻長時間地與家人天各一方。老人和小孩從他們的血汗裏得到了物質生活的改進,與此同時,聚少離多讓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淡漠了。

  進城務工人員每年尚能在春節回家,與留守在老家的老小們其樂融融地享受天倫之樂。可遠渡重洋的偷渡客們呢?家人幾年也難見上一麵。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一文讀懂穀歌TPU:英偉達暴跌跟它有關
一代中國鞋王,是怎麽走到破產注銷這一步的
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嗎?
一針抵一套豪宅,1800萬/針天價救命藥獲批
美國白宮槍擊凶嫌是阿富汗移民!川普怒:絕不容忍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電話教導”高市早苗內容被披露 日本尬極了
華盛頓槍擊案嫌疑人曾在阿富汗與美軍合作 在等綠卡
川普要高市"別刺激北京"?日本當局火速駁斥:不實報導
美俄代表密談錄音泄露,誰幹的?
歐盟外長:應限製俄軍規模和軍費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創新高 專家:2026年或回6字頭
紐約時報:中日外交爭端讓高市早苗獲得政治優勢
普京:若烏撤離其目前控製地區 俄將停止武裝行動
香港大火疑人禍?工人竹棚架旁吸煙畫麵瘋傳
竹棚架:香港標誌性符號及其背後的安全隱憂
美媒曝德秘密對俄作戰計劃 長達1200頁 涉80萬士兵
錢誌敏帶走的400億比特幣,能歸還中國嗎?
香港大埔火災,或揭露了高層小區最大的危險
大埔火警已致55死:63年來最嚴重,警拘三工程人員
香港大埔慘烈火災,為什麽警方覺得“不尋常”?
特朗普:不邀請南非參加明年G20峰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偷渡客赴美滿腹辛酸 稱不惜苦自己換全家幸福

燕赤霞 2009-10-22 23:48:36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2687/2268729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2687/2268729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長樂、琅岐一帶自古多船,當地人水性上乘,這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敢偷渡海外的底氣之所在。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2687/2268729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猴嶼鎮的民居和村民集資修建的文化宮富麗堂皇。



  琅岐-美國“光宗耀祖”夢沉加勒比海


  數十名福建偷渡客命喪加勒比海的消息傳來,“偷渡”這個經久不衰的黑色名詞再一次進入國人的視野。在福州市琅岐島海嶼村,乘坐遇難船隻偷渡赴美,3名年輕人的命運讓全村7000多名鄉親時刻牽掛著。

  他們為什麽要偷渡?為了偷渡,他們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太平洋的對岸,難道真是一塊遍地黃金的樂土?

  帶著這些問題,昨日記者走進了海嶼村。在當事人家長的閃爍言辭中,探究“偷渡”這一黑色地帶的真實麵貌,以及其中滲透著的中國農民的血淚、夢想與現實。

  琅岐島,在目光所及的對岸,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出海口。這個美麗的小島,自古便以海為生、以海聞名。直至今日,它因偷渡而為世人關注,仍與海有關。

  一孩子借錢交偷渡定金

  直到昨日,琅岐島海嶼村的幾個年輕人才在網上看到,載有3名本村同齡人的船隻早在7月27日就已經出事了。此前幾天,村民們都知道有艘船在美國出事了,船上有3名村裏的年輕人,2男1女。但他們的生死和近況無人知曉。大家都怕家屬傷感,不敢多問,也不願在背後議論。

  中年男子老溫對事態的發展很關注,因為3人之中有他兒子的初中同學。老溫的兒子現在外地打工,同學“有出息出海去了”,但誰曾料到會落得如此結局。順著老溫的指引,記者找到了3名“疑似遇難者”的家屬,但他們均以“我們村裏同名的很多”、“你找錯人了”等理由,拒絕接受采訪。記者看到,“疑似遇難女孩” 的家裏供著佛龕,燒著香,祈禱的意味甚濃,哀傷的神情清楚地寫在家人們的臉上。

  他們到底有沒有遇難?雖然家屬不願多談,左鄰右裏們卻不會沒有察覺,他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老溫歎息道:“如果家裏很富,誰願意偷渡?這3戶的家境都不算太好,其中有一個甚至是借錢交‘定金’的。孩子沒了,以後的日子該怎麽過?”

  3名“疑似遇難者”都還隻是20出頭的稚嫩青年。那位老溫兒子的同學,初中畢業後在老家附近打散工,爸爸早幾年已成功“潛”入美國,他這回是投親創業去的。另一位女孩的爸爸平日常給村裏的紅白宴席掌勺,並為村裏幹點電工活。

  蛇頭每人賠41萬~45萬元

  剩下一個小夥子,爸爸是水泥匠。他的爺爺於10多天前去世,昨日正是出殯的日子。隻是孫子已經沒法參加葬禮了。“不知道老人家走之前有沒有聽說孫子的事。打擊太大了!”老溫說。

  旅美的福州亭江籍華人林先生此前向美國媒體表示,7月27日事發後,有遇難者家屬本想報警,但蛇頭威脅他們:“不報警就退錢,報警就不給錢”,並暗示 “背後勢力強大”,導致家屬遲遲不敢報警。直至近日,在蛇頭向多位遇難偷渡客的家屬提供賠償後,這一消息才迅速傳開。目前,大部分家屬都獲得了蛇頭提供的 41萬元至45萬元人民幣不等的賠償。

  林先生說,遇難船隻早在6月份就已從福州出發,“7月太平洋風大,是不開船的,所以都是5、6月走的”。他指出,為避免被查,蛇頭使用了200多噸的小船,風險極大。在海地換乘的船隻,共搭載了近200名海地和華人偷渡客,因海上風浪過大以及嚴重超載,不幸觸礁沉沒,74人遇難。

  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鄭棋則指出,奧巴馬上任後吹起了一股改革風,很多偷渡客因此容易輕信蛇頭,抱著能獲得移民特赦的希望,冒著生命危險偷渡赴美。“目前中國發展一日千裏,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鄉親們根本沒有必要冒此風險。”

  上世紀90年代已有偷渡潮

  海嶼村是個大村,有7000人。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稱,人均耕地麵積在全國位居“墊底”。和長樂等偷渡頻發的地區一樣,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海嶼村同樣非常突出。村民們說,該村的人均耕地僅為一分五,“種地根本填不飽肚子”。他們非常羨慕鄰村,因為那個村子的人均耕地有五分——盡管這個數目同樣少得可憐。琅岐島上的農民們,除了種地、捕魚,還能幹什麽呢?雖然琅岐早已成立了開發區,但島上鮮有工業的痕跡,“不走出去就死路一條”是島民們的普遍心態。

  琅岐的偷渡風氣在周邊方圓二三十裏內,並不算最嚴重。長樂、福清、連江、亭江等地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大興偷渡潮;再往前追溯,當地人早在清朝開埠之時就已是我國下南洋、闖美洲的急先鋒。海嶼村村民阿弟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通過‘蛇頭’跑去美國的,現在家裏基本上都富了,你去看看長樂的猴嶼鎮,房子蓋得多漂亮啊!那時我們國內的收入水平差美國太多了,美元換人民幣1比9,在美國賺的錢寄回國內很好花。而且隻要給蛇頭不到2萬美元就能出去。現在呢?美元換人民幣1比7都不到了,蛇頭的中介費漲到了8萬美元,美國那邊經濟又不行,過海出去的人相比以前越來越少了。不過,總人數還是很多的,我們村起碼有兩三百人在美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東南沿海經濟持續迅猛發展,那些偷渡客為何願意舍近求遠冒生命危險呢?長樂人陳忠認為,除了“在國內打工賺太少”這一好高騖遠的觀念外,與當地的宗族文化也密切相關。比如在琅岐島上,最為奪目的建築就是宗祠,董氏、朱氏、陳氏、江氏……幾乎每一位土生土長的島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宗族中心,每逢各種紀念日便家族聚會,虔誠地祭拜祖先。在強大的宗祠文化的影響下,那一帶的人們特別看重血緣關係,親戚——哪怕是遠房親戚之間,都願意相互扶助,因為,“要光宗耀祖,整個家族有出息才叫真有出息”。



  偷渡中介費已漲到8萬美元


  如此一來,偷渡之風便呈“滾雪球”的態勢在那一帶蔓延,一旦大洋彼岸傳來親戚“我已經在這裏站穩了腳跟”的信息,就會有不少沾親帶故的人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子女遠渡重洋去投靠他,親戚也樂得幫忙。“真正吃苦的是最早出去的那批人,他們空手出去,一句英語也不懂,在美國一個熟人都沒有,全靠一雙手,吃苦耐勞才在那裏生存了下來”,陳忠說,“這幾年出去的年輕人舒服多了,到美國後至少有個落腳的地方,長輩還可以照顧他們,給他們介紹工作。”

  據了解,目前當地的“偷渡中介費”已經漲到了8萬美元左右,偷渡客基本上全是農民,他們哪裏掏得出這麽多錢?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爹媽們隻得四處借錢,正規渠道借不到,就借高利貸。老溫向記者透露:“利息高得嚇人。借一萬塊錢,每個月光是利息,就要還一千五。”

  與此同時,鑒於農民們的一次性支付能力有限,而且偷渡失敗的風險極高,蛇頭們也願意“退一步”。臨出發前,他們一般先收取1萬美元左右的定金,等成功偷渡後,再從偷渡客的打工收入中按月提取。偷渡客要想還清偷渡費,在僅維持基本生活的情況下,至少需要3年時間。“現在偷渡的一般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全家湊錢供他出去。得花3年時間還債,年輕人耗得起,年紀大點的就受不了了。”老溫說。

  “一人吃苦,全家幸福”

  偷渡路線如“跳棋”闖關 偷渡客滿腹辛酸誰人知

  蛇頭們設計的偷渡路線複雜多變,偷渡客往往要幾經輾轉才能到達目的地,旅途條件也異常艱苦,甚至要冒生命危險。路線有一個共同點——先從易“闖關”的小國入手,然後像下跳棋一樣,一步一步跳到目的地的鄰國,最後嚐試蒙混過關。

  以海地為“跳板”終喪命

  2000年6月,英國多佛爾港集裝箱裏發現58具偷渡客屍體,他們是活活憋死的。這條路線異常複雜:先從中國到越南或泰國,然後順著“俄羅斯—烏克蘭—捷克—德國—荷蘭”的路線來到英吉利海峽邊上,最終藏箱闖關。

  此次加勒比海海難中的偷渡客,則試圖通過海地這塊跳板往美國,不料喪命。

  據了解,幾種偷渡的交通方式中,數乘船的條件最為惡劣,數十人甚至一兩百人擠在狹小的船艙裏,讓人窒息。出發前,蛇頭往往要求偷渡者把隨身攜帶的水和幹糧扔掉;但在途中又以高價兜售水和食品,一個麵包竟賣100多元人民幣。

  成功到達目的地的偷渡客,會在第一時間投靠親戚,稍作調整後馬上著手找工作。他們深知自己是“黑戶”,而且沒文化,所以常找餐館打工。在美國開餐館的中國人不在少數,他們一般都願意雇用華人,也不會“揭發”同胞,相對安全、穩妥。

  不做司機 偷渡做廚師

  陳忠有個遠房親戚曾在當地做司機,月入3000多元人民幣。6年前,有妻有子的他花了20多萬元人民幣,在蛇頭的幫助下“潛”入美國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刷盤子,月薪不到2000多美元;如今他是一名中餐館的廚師,月薪3000~3500美元,不久前還“以荒唐的理由騙到了綠卡”。剛到美國時他最怕被逮到遣返回國,所以一直藏身於政府管理較鬆的小城市。

  陳忠說,他的這個親戚早就已把債給還清了,現在是“收獲的季節”。“但我知道他在美國很苦,每天工作12小時,非常非常省錢。這樣有什麽意思?我看他就是愛麵子,老家蓋了新房子沒人住,說等退休了再回來。還不如當時別出去,當個司機,老婆孩子在身邊,不比去美國幸福?”

  吃那麽多苦,究竟是為了什麽?陳忠認為,一是“回老家裝大款,有麵子”,二是“一人吃苦,全家幸福”,身在美國的偷渡客春梅便屬於後者。



  最大的願望是不要生病


  春梅因家境貧困離開校園後,受偷渡到美國當廚師的表哥影響,她媽媽東拚西湊了20多萬元中介費。為了讓爸媽的生活得到改善,這個柔弱女子無奈地走上了偷渡的道路,“大洋彼岸的刷碗工一個月也能掙2000美元,是國內工資的10倍”。臨走前母女二人抱頭痛哭,春梅說:“我還了債,賺了錢,會回來的。”

  春梅在美國的主要壓力在於還債,而更多選擇“按揭付款”方式的偷渡客則要麵臨蛇頭集團的長期監控。老溫說,蛇頭之所以願意偷渡者在到達美國後從賺取的工錢中分期付款,是因為他們有能力監控偷渡者。偷渡者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生病,尤其是大病,否則他們就會“斷供”。

  每個偷渡者都希望獲得美國綠卡,為此,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編造種種子虛烏有的借口,尋求所謂的“政治庇護”,極個別人會嚐試代價昂貴的“假結婚”的辦法。偷渡者的這個需求,催生了蛇頭產業鏈的延伸:騙取綠卡。

  偷渡背後的“美國鎮”

  成功“出去”的偷渡者讓城裏人豔羨不已 然而豪宅多是空置

  說起偷渡和美國,福州郊縣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亭江鎮和猴嶼鎮。兩鎮豪宅之繁多與華麗,讓不少城裏人豔羨不已。

  不少豪宅主人都有綠卡

  這些豪宅的主人都是旅美華人,其中以偷渡者居多——他們中的不少人如今已獲得了美國綠卡。這些豪宅鑲有細致浮雕的白色歐式立柱,造型豐富的屋頂,質地純正的瓷磚……一係列的建築元素,讓這兩個鎮博得了“美國鎮”的名號。

  在當地的殯具店裏,有種奇特的商品——豪宅模型,家裏有人去世,當地人就會燒豪宅模型供身在天堂的親人享用。

  事實上,現在豪宅裏住著的年輕人很少,因為他們都“出去”了,留下老人和交給老人撫養的少兒。有些豪宅根本就沒住人,很多都是屋主雇人來看家。

  每年匯回外匯上億美元

  猴嶼鎮的一棟豪宅前,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婦女抱著一個一周歲多的嬰兒百無聊賴地發呆。她說那是她的孫子,兒子在紐約開了間中餐館,這個孩子是在美國出生的、入了美國籍。“家裏人很久沒有聚在一起了,四層房子,上麵兩層都空著沒裝修。村裏的很多孩子都學壞了,爸爸媽媽不在家,爺爺奶奶管不住他們。我兒子說他賺得差不多了就回來,我也不知道該等到什麽時候。”

  村裏有不少老宅,村民們說都沒人住了,“在美國賺到錢去城裏買了商品房”。

  猴嶼、亭江等旅美鄉親眾多的鄉鎮,每年通過銀行匯給家人的外匯均上億美元,的確起到了激發當地經濟活力的作用。因此有觀點認為,偷渡問題在當地難以根治也是有深層原因的。



  記者手記


  那麽辛苦,為什麽?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偷渡者們的觀念充滿了矛盾:一方麵,他們有著重視家庭和親情的優良傳統;可另一方麵,他們為了賺錢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在吃苦耐勞的同時,卻長時間地與家人天各一方。老人和小孩從他們的血汗裏得到了物質生活的改進,與此同時,聚少離多讓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淡漠了。

  進城務工人員每年尚能在春節回家,與留守在老家的老小們其樂融融地享受天倫之樂。可遠渡重洋的偷渡客們呢?家人幾年也難見上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