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受閱女民兵是海歸 引發對移民不信任情緒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核心提示:10月1日國慶閱兵式女兵方陣中,久居新加坡的張元元一句話“報效祖國是我最大的心願”引發新加坡民眾的廣泛議論。新加坡政府表態,永久居民不等於擁有別國國籍的公民,張元元回國的舉動及相關言辭無不妥。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8/2009/10/19/200910191425341611a.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資料圖:張元元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報效祖國是自己的最大心願。

10月1日,在新中國6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引人注目的女民兵方陣中,久居新加坡的張元元和方陣裏其他女民兵一樣,手持鋼槍,將颯爽英姿和青春的激情留在共和國永恒的記憶裏。但她沒有想到,不久前她麵對媒體采訪時的一句“報效祖國是我最大的心願”的話,卻在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新加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新加坡社會各方圍繞“移民認同”、“效忠”等字眼展開激辯,張元元一時成為網絡紅人。

  最近,參加國慶閱兵的“女民兵”張元元一句再普通不過的“報效祖國”的話,引發新加坡民眾的廣泛議論,原因是她與新加坡有一段不淺的因緣。

  女民兵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29歲的張元元畢業於北京職業培訓學校幼師專業。2003年去新加坡留學。原計劃僅留學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新加坡一家私營學習中心,專門為3歲前兒童講授漢語,後來還拿到新加坡永久居民(PermanentResident,簡稱PR)身份——即新加坡的“綠卡”。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張回到北京,找了一份薪水並不如在新加坡的公司,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2009年,張元元聽說北京朝陽區將組建國慶閱兵式的女民兵方隊,於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脫產參加訓練。對此張元元表示,參加閱兵是很多人“一輩子都趕不上一次”的寶貴機會,這個經曆對她“很重要”。

  然而,讓很多新加坡人有些接受不了的是,當張被媒體問道為何會投身艱苦的閱兵訓練時,她說因為“北京才是我的家……報效祖國是我最大的心願”。

  引發對移民不信任情緒

  正由於張元元是新加坡永久居民這一事實,因此她的“報效祖國論”令新加坡的“父老鄉親”聽後,心裏湧出酸酸的味道。

  《聯合早報》10月12日在題為《從張元元事件說起——新家園與故鄉土永久居民情歸何處?》一文中稱,經過這起事件後,我們要如何相信外來人才?如何平等對待這些新移民?中國年輕人的愛國主義到底是建立在什麽基礎上?在他們的想象中,為國家奉獻除了參與國慶閱兵,還有什麽方式?在這個人員流動自由的年代,他們在走和留之間的權衡,有多少是因為務實的考量,又有多少是無私因素的驅動?新加坡各界在討論如何看待張元元回國參加閱兵事件的同時,有的聲音顯然不再就事論事,而是毫不隱晦地談及他們對移民的不信任。

  新加坡當地網站“隨筆南洋網”論壇裏,就有網友留言說:“以張元元的例子來說,其實這個人不危險,因為她既然敢這麽高調出現在中國十一國慶,當然不期望申請(新加坡公民)會獲準。危險的反而是掩藏自己真心而成為(新加坡)公民的那些。”

  新加坡公民譚空宏(音譯)10月4日為此專門寫信給新加坡總理及其他政府部門。他在信中抱怨稱,新加坡永久居民張元元在中國的電視節目中,揮舞著她的 (新加坡)藍色身份證,宣稱要報效祖國。譚空宏在信中質問:“難道政府希望國民接納的新移民就是像張元元這樣的嗎?我想請問內政部長是否準備收回張元元的永久居民身份?我還想知道張元元在新加坡的5年中是否曾在大學就讀?如果是這樣,我們給她提供的獎學金無疑是浪費金錢!”

  當然,也有新加坡人對張元元表示理解。網名為“煮鶴焚琴”的網友留言:“不要把新移民都和張元元綁在一起。張元元是成年人,有能力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她也沒什麽了不起的大錯。”

  據《聯合早報》報道,已成為澳大利亞永久居民的新加坡人王盟傑說:“如果我如張元元一樣,回來參加國慶典禮檢閱,在澳大利亞不會引起軒然大波……身為永久居民其實能夠成為兩地的橋梁,讓彼此了解各自的文化……新加坡人的心態是很有趣的……像張元元這樣,能夠將愛國心付諸於行動是積極的……她回中國參加典禮,並不意味著她不愛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出來表態

  在民眾熱議之時,新加坡政府相關部門也表了態。新加坡國家人口秘書處官員在答複譚空宏先生的信中解釋道:“新加坡永久居民並非新加坡公民,他們保有原來的國籍,我們允許他們和祖國保持聯係。舉例來說,我們允許擁有其他國家永久居民身份的新加坡公民回來參加國慶閱兵,而不是像你說的那樣(不允許張元元回中國)。”

  同時,也有新加坡國會議員提醒新加坡人,張曾是新加坡永久居民,但永久居民不等於擁有新加坡國籍的公民,因此她回國的舉動及相關言辭無甚不妥,希望國民以理解和寬容的心對待。

  新加坡政府的言論是客觀的,很多人並不清楚一個國籍常識:永久居民不等於擁有別國國籍的公民。

  世界各國因國情不同,對雙重和多重國籍問題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中國和新加坡均不承認雙重國籍存在,在各自國籍法中,均規定本國公民如擁有外國國籍後,就不承認其本國國籍或應自動放棄本國國籍。

  這條法規有兩重含義,一是本國籍公民完全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國籍,包括放棄本國國籍加入另國國籍;二是如加入另國國籍則不再擁有本國國籍。對新加坡而言,用其副總理兼內政部長黃根成的話說——新加坡是個年輕國家,需要時間來加強國家認同,雙重國籍還不適合新加坡國情。

  新加坡永久居民並不意味著等同於持有國籍的新加坡公民,否則就不會贅言“永久”二字。反過來,持有新加坡PR身份的中國人,仍舊持有中國護照,理所當然被中國政府承認為中國公民,屬於中國政府海外行使領事保護和救助的對象。新加坡政府關於PR 身份的設置,實際上是吸引外來人才的一種國際通用手段,並不是什麽新鮮事。隻不過新加坡的PR證件外皮是藍色,似乎更應叫“藍卡”而非“綠卡”。

  因此作為新PR的張元元,首先她有權選擇自己的國籍,其次她即使擁有PR身份,也仍然是中國國籍,因此,她的回國和報國行為無任何不妥,更不涉及效忠與否等道德話題。

  麵臨國家身份認同挑戰

  理雖如此,如果進行一下換位思考,新加坡一些國民的抱怨似乎也不難理解。

  新加坡國小民寡,資源匱乏,自建國以來即製訂廣納賢才的國策,使新加坡成為名副其實的移民國度。目前,新加坡總人口直逼500萬,其中四分之一強為外來移民。外來移民為新加坡補充著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卻也帶來了一些繞不開的負麵問題,集中體現在資源如何分配、移民融合、國民心理承受度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治安問題。2009年8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國慶演講時,直接引用一起居民樓內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文化糾紛,表達了新政府在今後繼續維護社會穩定所承受的壓力。增強社會凝聚力、培養國家身份認同,是新加坡麵對的重大挑戰之一。

  新加坡之所以能廣泛吸引國際人才,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台灣時政評論家黎建南把新加坡的優點總結為“三不”:官員不貪,社會不亂,環境不髒。但移民的大量湧入,無形中增加了本地人的工作和生活成本。大到就業,小到乘車,新加坡國民近年感受到從未有過的“人潮”,自然而然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排外情緒。而當一個享受了國際知名的“三不”好處的外國PR,突然說出自己的家在別處之類的話時,不難想象某些新加坡國民心中複雜的情感。

  有關移民問題向來是極易引起爭論的。一方麵,作為移民本身,無論持有何國國籍,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融入當地社會,所謂入鄉隨俗。另一方麵,作為本地公民,也應以寬容心態接納外來移民,所謂海納百川。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麵,是互為因果的現實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