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國如何誕生的? 最早中國人喜歡吃燒烤?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05p/PhotoS/050427/050427013b_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偃師二裏頭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偃師二裏頭宮城遺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二裏頭工作隊2003年春季發現的。經一年多的緊張發掘,考古工作者於2004年底搞清了它的年代、結構和範圍。中新社發 張曉理 攝


  中華民族如何由“多元”邁向“一體”?中國最早的“紫禁城”在哪裏?國慶之際《最早的中國》出版,予以解讀

  1959年,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在偃師發現了二裏頭遺址,隨後,考古工作者通過數十年的勘察和發掘,逐漸揭開了這座都邑的神秘麵紗:它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的都城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許宏在新書《最早的中國》中係統論證後認為:最早的中國就在洛陽偃師二裏頭。

  夏商3000年輝煌的曆史被後人遺忘,中華民族如何由“多元”邁向“一體”?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何在?如何揭開夏商這兩個朝代銅原料的來源之謎?許宏接受了本報的獨家專訪。

    “中國”何以得名?


《最早的中國》詳細闡釋了“中國”產生的概念: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最早的都城應該就在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區。該書利用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輔以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等材料,以偃師二裏頭遺址為切入點,係統地闡述了東亞曆史上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即早期“中國”形成的過程。

  許宏介紹說,在古代中國,“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在金文(青銅器銘文)中,“國(國)”字的原始字形作“戈”加“口”即“或”字。其中,戈是聲符,也兼有執戈守城之意,口表示城邑。到了春秋時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表示國之疆界。從字形上可以看出,一個邦國是以都城為中心而與四域的農村結合在一起的,它又是以都城的存在為標誌的。“中國”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始於“中華民國”,是它的簡稱;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最早的“紫禁城”

  許宏表示,“二裏頭遺址宮城城牆的發現令人驚喜,這是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一座總麵積近11萬平方米的宮城重見天日,這是迄今所知中國古代都城中最早的宮城遺存。這一重要發現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許宏介紹,“此前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跡,見於二裏頭遺址以東約6公裏的偃師商城遺址,麵積約4萬平方米。二裏頭遺址宮城,則較其又提早了一個階段。這座始建於距今約3700年以前的宮城方正規整,它和它所圈圍的大型宮殿建築,構成整個都邑的核心。雖然其麵積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紫禁城的麵積為72萬餘平方米),但它卻是後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

  有位德國學者指出,中國都城絕對理性的平麵布局,與古羅馬城在七座山頭上延展的平麵形成強烈的對比。即使在今天,來到北京的遊客無論身處城中何地,總能辨明方位,分清南北,不難領會都城規劃者的意圖——使生活顯得穩定有序。就目前所知,這種理念奠基於二裏頭都邑。

    揭開銅原料來源之謎

  二裏頭遺址發現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道路網、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最早的車轍痕跡,還有用工最巨、製作極精的早期龍形象珍品——大型綠鬆石龍形器……夏商兩代因為銅器而被人所知,那麽作為最早被稱為中國的二裏頭銅器的原料從何而來?

  就此,許宏表示,從青銅器的鉛同位素分析結果看,二裏頭遺址青銅器的銅原料,似乎不是取自一直以來學界所認定的中條山,而可能是來自於中原的東方(山東)或東北方(內蒙東部至遼寧西部)。或認為二裏頭文化晚期出土銅器的鉛礦來源,可能來自山東半島地區。當然,對這類分析推論,學者還大都持審慎的態度,認為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檢核。

  內蒙東部至遼寧西部,在二裏頭時代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布區,這是與二裏頭文化有一定交流關係的一支青銅文化。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區的內蒙東部和遼西一帶,就分布有較多的銅礦和鉛礦。有學者推測,從這一文化的大甸子遺址貴族墓隨葬有二裏頭文化風格的陶酒器看,在這裏采掘的銅原料,有可能通過貴族階層間的交易傳入二裏頭都邑。

  就是二裏頭,本是一個地處中原腹地洛陽平原的普通村莊的名字,但在綠油油的麥田下,卻隱藏著3000多年前華夏民族的一段輝煌的曆史,在數千年華夏史前文化積澱的基礎上,這裏產生了最早的“中國”。——許宏

    對話許宏:

    最早的中國人喜歡吃燒烤

  廣州日報:您如何給這本書定位?

  許宏:我自己給這本書的定位是:以二裏頭為切入點,實說、精說和深說“中國”誕生史。但是否做到,就要讀者來評判了。至少,讀者從中可以了解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的“中國”的由來。

  廣州日報:您說最早的中國在二裏頭,它對世界有哪些影響?

  許宏:二裏頭文化影響的大幅度擴展,首先與其自身的擴張密切相關。考古學研究表明,在東亞大陸,秦漢帝國問世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原式直刃青銅劍的分布基本上可代表文化意義上“中國”的擴展範圍。其北、南、西界分別及於長城、嶺南和四川成都平原。這一範圍,與二裏頭文化陶、玉禮器的分布範圍大體相合,意味深長。或許,“中國”的空間輪廓,早在二裏頭時代就已顯現出了它最早的雛形。


 二裏頭人最先用火

  廣州日報:您的書裏提到古代,特別是夏商年代酒器擴散的曆史背景,是否可以說,酒器擴散到哪裏,文明就已擴散到哪裏?

  許宏:無論古今中外,擴張都是一個集團內部興盛的外延。作為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二裏頭文化在內部高度發展的同時,向四圍發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單元和文化屏障的強力衝擊波。在這一過程中,華夏國家完成了由多元向一體的轉型,“中國”的雛形得以形成。

  作為二裏頭文化重要禮器的陶酒器盉(或鬶)、爵,在二裏頭文化的興盛期已到達了距中原相當遠的地域。向北見於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長江流域一帶,西達黃河上遊的甘肅青海一帶。有學者指出,盉(鬶)、爵等二裏頭風格的陶禮器分布的疏密程度,並非與距中原的空間距離成反比。其出土地點,多位於距二裏頭文化區頗遠的地方。這與日用陶器的傳播方式不同,這表明來自中原王朝的禮器被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征物而接受,而中原王朝與某些區域的社會上層之間,甚至有可能已出現了程度不同的政治結盟。

  廣州日報:您在書中說二裏頭的人喜歡吃燒烤,為什麽?

  許宏:在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大陸上的先民就開始用火,烤肉恐怕是學會用火以來最早的食肉方法。陶器發明以後,人們可能學會把肉煮著吃。日本學者岡村秀典教授認為,到了二裏頭文化時期,烤肉仍然比較盛行。

  在二裏頭遺址以及二裏頭文化的其他遺址,都發現不少燒焦了的獸骨,豬骨和牛骨居多,構成其食文化的一大特征。位於鄭州以西的滎陽豎河遺址中,被燒過的動物骨頭以豬骨和牛骨居多。據統計,龍山文化時期的燒骨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而二裏頭文化時期則占總數的五分之一。到了稍後的二裏岡文化時期,被燒過的獸骨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商周時代,用來煮肉的銅鼎成為最重要的禮器之一。除了把作為犧牲的動物整隻放在柴堆上燒烤的“燎祭”外,貴族們用於祭祀和食用的基本上是生肉、幹肉和用鼎煮的肉,烤肉則一般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