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漸成標準英文 long time no see在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hn01uw.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資料圖片

  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

  當四川人發明了“standing flower”(占花)後,川式英語也開始不斷出現在川菜菜譜的翻譯中;

  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語”小組,並吸引了8000多名成員,裏邊有超過2500條中式英語例子。


  當中國人發明了“good good study,dayday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後,這個看起來有些雷人的詞匯就帶領著Chinglish(中式英語)一路前進。當四川人發明了“standingflower”(占花)後,川式英語也開始不斷出現在川菜菜譜的翻譯中。

  當中國人自嘲被中式英語雷得“裏嫩外焦”時,說英語的外國人卻開始發起了“拯救中式英語”的活動,在這些擁護中式英語的外國人眼中,英語字典邂逅中國語法,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

  中式英語引國外追隨者

  中式英語指的是那種語法不對、拚寫錯誤帶有中文習慣的英語,主要見之於中國許多地方的標牌。英國《衛報》報道說,這種語言風格在網絡上吸引了一些狂熱追隨者,甚至有人專門探討這種語言現象。不過,中式英語恐怕會被扼殺,因為上海政府擔心明年世博會期間中式英語可能會讓循規蹈矩的外國遊客尷尬,而發起了一場旨在糾正“離奇誤譯”的行動。

  在英國《衛報》的報道中稱,美國社交類網站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語”小組,並吸引了8000多名成員,裏邊有超過2500條中式英語例子;而美國知名照片博客Flickr上的“中式英語之潭”,則有超過3000張有關中式英語的招牌類照片。

  瑞克是中式英語的堅定擁躉,他堅稱,自己對中式英語的興趣是出於“喜歡而非嘲笑”,大多數網民似乎也抱這樣的態度,他們喜愛而不是鄙夷中式英語。

  將來老外也會用day day up

  今年,互聯網上曾展開了一項“票選十大中式英語”調查,結果顯示“Good good study,dayday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3417票高居榜首。麵對這樣的調查,有人稱被中式英語雷得“裏嫩外焦”,一些英語教師更是表示,很雷很無語。“奧運之前不是才清理過中式英語嗎,怎麽又重現江湖了?”

  有媒體統計,7成參加投票的網友表示讚成中式英語的使用,認為中式英語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傳,將來老外也會這麽用。有人憤憤不平:“可以有印度式英語、美式英語、澳大利亞式英語,為什麽不能有中式英語?”有人甚至搬出了數據:全球語言監督會主席帕亞克曾對媒體表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它現在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long time no see是標準英文詞組

  在對待中式英語的態度上,一些外國人並沒有覺得它們是嚴重的錯誤,他們的觀點是:有趣,甚至有意義。一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必定會入鄉隨俗、受到使用者的影響,不管其母語使用者是否同意。中式英語“longtimeno see”(很久不見)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

  也有一些外國人指出,有些用在公共場合的中式英語不值得提倡。比如某市地鐵內“先下後上、文明乘車”的翻譯“Afterfirstunder on, do riding with ci-vility”就有明顯的網絡機器翻譯的痕跡。

  生硬的翻譯確實會讓剛來中國的老外們摸不著頭腦,但在通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看來,這卻是一種文化差異造成的有趣現象。

  最有趣的例子,是英語單詞搭配中國語法,通常還有錯誤拚寫,更讓中式英語韻味十足。這些包括一些很奇怪的詩意般的語言———“這生鏽開花的鞋被批準零並發Y營”(therustembroidered shoes approve the zero concurrentycamp),其實原本是想表達“繡花鞋批零兼營”(Embroidered shoes RetailandWholesale)。

  一位中文名為紀韶融的德國青年非常來勁,他還出了本名為《日常生活中的中式英語》的書。在紀韶融看來,如果以後有朋自遠方到中國來,再也看不到 “Wel-cometoPresence”(歡迎光臨)這樣的中式英語,而隻剩下一個幹巴巴的Welcome,那將是多麽的索然無味。他還在著作裏頗具善意地分析了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他認為,不管是漢語拚音,還是中式英語,都是一種裝飾,不必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