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南京!南京!》:陸川--一個導演的“抵抗史”(圖)

《南京!南京!》:陸川--一個導演的“抵抗史”

文章來源: wint 於 2009-04-22 11:18:3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陸川記錄了那座瀕死之城下,普通甚至卑賤的他們,在生命無選擇的最後時刻,畫出的人生暗夜裏最絢爛的那道弧線。 可是,這些原型可考的中國臉孔,代表了那段曆史的真實氣質嗎?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7135/1713536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南京!南京!》海報

“這是一部講日本人的電影。”電影《南京!南京!》剛結束,一名30歲左右的男性觀眾自語般地向同伴嘟囔著,從座位上站起來,他邊走邊繼續分析,“它刻畫一個日本兵的心理比描寫中國人細膩多了!——但這樣的效果反而好。”

自4月15日,電影《南京!南京!》在北京5家影院點映始,陸川這部醞釀4年多的“新生兒”終於公示天下。

片尾長長的字幕在音樂中緩慢滾動,觀眾席中有近一半人還坐在原位,似乎無法一下從影片巨大的衝擊中解脫出來,燈光下,一位衣著時尚的女孩仍在拭淚,她的抽泣聲從影片下半場起就沒有停止。

導演陸川在自己的博客中描述,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隨後幾個城市的首映禮上:

北京點映五場變成十場,全部滿票。走進每個影廳,滿滿的都是觀眾,非常激動。

杭州,大會堂兩千人,進來了兩千三四百人。當片尾音樂響起,觀眾席上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我們走上舞台的時候,杭州觀眾竟然衝向舞台,現場失控的狀況不像是一台電影,而是一台演唱會。

上海,四家影院票銷售一空,全部自發買票,吳總稱這也是中宣部推薦國產片中從未有過的驚人效果……

這是陸川在影片亮相前不敢設想的景象。

《南京!南京!》讓中國觀眾既熟悉又感到陌生。72年前的屠城曆史,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從小學起就從教科書中獲得的集體記憶;而電影中那段曆史裏的中國軍人陸劍雄、金陵女子學院教師薑淑雲、南京普通家庭唐天祥夫婦、孩子小豆子、妓女小江,還有日本士兵角川正雄等等形象和他們的故事,卻仿佛是第一次遭遇般,轟然震動了每一個觀影的中國人。

陸川和主創人員強調,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中國人的抵抗和自我拯救”。

而《南京!南京!》和以往同題材影片最大的不同,是以侵略國的一名普通士兵角川正雄的視角作為貫穿全片的線索,從他的視線展現中國人在屠殺下的慘烈與自救。

盡管曆史去今已有70餘年,可讓日本士兵表現出“普通人”的一麵,在中國當下的公眾心態中依然是一個頗為冒險的嚐試。

日本人的視角“是創作技巧需要”

“我最擔心這個片子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導致電影提前下片”,在《南京!南京!》放映前的采訪中,陸川仍不能確定廣大的中國觀眾是否接受這樣的講述。

20出頭的角川正雄被隊友稱為“讀過書的人”,到中國前,他在日本的教會讀書,受了日本愛國主義的教育後,這個純真敏感而且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到了中國的戰場點擊查看QQ秀。那時的他,喝完汽水都會綻放出滿足的笑容,當他從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屋子中經曆了第一次性愛出來後,認真地說,“我要娶她做我的妻子”。

這是我們沒有見過的日本士兵形象。陸川解釋說,其實所有戰爭中都有一群向善的人,在日本老兵的日記裏他也看到不少這樣的記錄。“我之所以把日本人還原成普通人,是因為普通人做了這樣的事情才可怕。如果電影一開始就判斷日本人是壞人,那麽《南京!南京!》就是自娛自樂的一部電影。”

其實選擇日本士兵的視角,也是現實使然。2005年,陸川為電影搜集資料,他發現,“我們在講述這段曆史的時候總是帶著一個哭腔,在哭訴。”時年34歲的導演看得完全沒感覺,“塞一肚子憤怒,都不想拍了”,他試圖“帶著一種理性的態度去分析這段曆史”,屠殺、奸淫,它是一場戰爭的副產品。而對當下來說,什麽是有價值的?

“70年後,我們反思這場戰爭,得有一個機會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才不會沉迷在自己的苦痛、呐喊、呻吟中”。大量的日本老兵回憶錄和日記,使陸川無法忽略活生生的另一半事件主體。在那些文字中,他們平靜地講述親曆屠殺的細枝末節,鮮見懺悔,更多似甜蜜的回憶。

年輕的導演震驚於,一個普通的人,如何在戰爭環境下一步步成為了虐殺的野獸?“我想去展現、去還原,在那樣一場戰爭中,那樣廢墟中,人性在戰爭中的惡能夠極致到什麽地步?人性在那樣的冰冷和邪惡中,能否拯救和自我拯救?”陸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他想給予電影的思考。

可是,讓日本士兵作成一個普通的甚至有良知的人,對於擁有集體傷痛記憶的中國觀眾來說,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思路。

陸川也意識到了,為避免可能引發的民族情緒,他必須為電影做更多的解釋。在很多的采訪中,他都提到,作為軍校畢業的軍官,自己擁有毋庸置疑的愛國熱情和行為,“拍日本人這條線時,我有非常複雜的情感。可我有一個核心的思想,要尊重對手……”

他甚至將中國人的視角改為日本士兵,比喻成隻不過“是用竹簽還是鐵線串羊肉”的不同,“事實上主料‘羊肉’是一樣的”。

影片的結尾,日本士兵角川放走了兩名中國人,並開槍自殺。這個情節更是難以被許多中國觀眾接受,他們在網絡上展開討論,認為這樣“太美化日本人了!”

陸川承認在史料記載中,“大部分參戰的日本老兵,在內心中是沒有罪惡感的”,他解釋之所以這樣的安排,它更多反映了自己對戰爭的反思:角川的崩潰其實是戰爭強壓在一個普通人身上的表現。

“這個結尾給中國以外的觀眾看時,他們都接受角川最後會自殺。”陸川說,是否接受這樣的結局“其實就是——我們能不能把日本人當人來看?”

導演說,角川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跟其他人是平等的。選擇角川作為貫穿電影的線索人物,隻是從創作技巧上需要由他來貫穿整部電影,這樣創作劇本比較方便。盡管如此,陸川仍然把這條線索拉得小心翼翼,他強調說,在電影裏“中國人還是絕對的主角,日本人的戲份才四分之一”。

“30萬”數字下一張張中國普通人的臉

之所以想拍攝南京大屠殺的題材,源自2005年初,看過《可可西裏》的美國投資方曾找到陸川,想讓他做一個“亞洲版的‘辛德勒名單’”,劇本的主要內容是拉貝如何拯救中國人。

陸川因此花了兩三個月查閱資料,卻發現,大多數史料說的都是日本人在做什麽,以及德國人、美國人甚至俄羅斯人怎麽救中國人的,可中國人做了什麽卻很少提及。於是,他決定放棄德國人拯救中國人的劇本,去拍他心目中關於南京的電影,“在這個電影中重新為中國人立傳!同時也認真地去麵對日本人。”

在後來的多次采訪中,陸川都提到“中國人臉孔”的產生過程。在看了大量的資料後,陸川隻花了十幾天,就在家裏完成了劇本的初稿。同時他把那些相關的資料做了一個匯編和很多卡片,攝影師曹鬱看完以後對他說,這電影其實就是一張張中國人的臉。

當初或許不經意的話,卻讓導演找到了他要在電影中最強烈想表達的方向:我特別想通過《南京!南京!》恢複當時中國人的麵目。他發現,南京大屠殺題材會讓很多人不想看這個電影,因為覺得無非就是中國人被殺。“我們特別想表現那些被刻意隱瞞的事情,70年過去了,現在你給我說出30萬受難者裏三個人的名字來,別說三個了,一個你都說不出來。”

事實上,在過去國產同題材影片中,當然有普通中國人的麵孔。1988年羅冠群導演的《屠城血證》,是中國第一部表現南京大屠殺的影片,羅冠群在國內的史料中找到的“幾乎都是被動的受難者”。為了表現中國人的氣節,他虛構了照相館老板一家奮勇反抗日本士兵的故事;1995年,吳子牛執導《南京1937》時,他已意識到不能“從血腥到血腥,從悲涼到悲涼”,為了顧及中日關係,要將“日本人民和嗜殺的日本士兵”區分開,他把主人公的妻子設計為一位日本人,讓她和中國丈夫共同經曆了7周的屠城,並生下一個叫“南京”的中日混血兒。

兩部飽含寓意卻主觀杜撰的影片,都沒有給觀眾及影壇留下多少可書之處,也逐漸淡出大家的記憶。

讓陸川對《南京!南京!》尤為自信的,是影片裏每一個主要的中國人角色都有原型出處,包括那個最後活下來的小豆子。“可能我比要拍這個題材的其他中國導演最大的優勢,就是看了特別多的日本兵日記。”

“在《南京!南京!》裏,從主角到那一張張沉默的中國人的臉,我特別想讓觀眾能夠去凝視他們一次。從攝影、美術、化妝到服裝等部門,在對待群眾演員的造型上,給予了他們和主演一樣的對待。” 為了讓每一個個體都是鮮活而獨立,陸川對服化的要求是:每一張臉都不一樣,每一件軍服都有細微的差異。“當時選了二百多人,每個人都做造型,再拍照片,下次按照片來做造型。”

從電影裏,也很容易地看到導演的這個創作意願,不論是主角陸劍雄、小豆子,還是在被集體屠殺時,那些沒有一句台詞的中國士兵們;不論是妓女代表小江,還是一個個主動站出來去做慰安婦的南京的年輕女孩們……陸川都毫不猶豫地推給特寫,把他們放大、停留在巨大的銀幕上,也逼迫進了每一個觀影者的記憶。

“這一點很難達到,也很累。”陸川說。

被放大的“抵抗”與“救贖”

其實,屠城下普通人的臉孔,在2007年更真實地出現在美國導演比爾·古登塔格拍的紀錄電影《南京》中,隻不過親曆者們講述的依然是大家曾聽說過的燒殺砍奸,盡管喚起了憤慨與記憶,卻沒有太激動。

更早前,美麗的華裔女性張純如,1997年以一本《被遺忘的大屠殺——南京暴行》,就將中國人在1937年南京屠城中的個人記憶,公示於眾,並將其帶入了世界戰爭史的公共記憶之中。可平靜而翔實的記錄,在當時,也隻是引起了學界和媒體的熱議。

在充滿屠殺和血淚的史料中憋了一肚子氣的前退役軍官陸川,絕對也不願隻是“平靜而忠實地”記錄曆史。“70年了,我們還以一個弱者的姿態聊這事兒就太傻了”。

劇本第一稿中,寫的就是一個個中國人不同的抵抗故事。隨著拍攝過程幾經易稿,最終,《南京!南京!》定位在“五個中國人是怎麽救自己,看日本兵是怎麽崩潰的”。

讓陸川有信心拍“中國人的抵抗史”,同樣來自中國以外的日記記載。一名日本士兵在日記中講到,一日本小分隊進入南京之後,發現一個德式坦克停在大街上,待他們一過去,從坦克裏麵突然伸出一架機關槍嗒嗒嗒將這小隊全射倒,最後日本的大部隊進來將他們包圍住,盡管坦克裏已經沒彈藥了,日本人還是不敢上,最後澆上汽油把反抗者活活燒死在坦克裏。另一個士兵在日記裏提到他看到的“街頭巷尾的冷槍”的事情……

而在拉貝和魏特林的日記裏,陸川也發現了“大批的新鮮的東西”。他們都記錄下同一件事:今天日本人到難民營要妓女,說你們這兒有沒有妓女我們要帶走。拉貝在日記裏寫著“我們讓他們帶走了”;而魏特林的日記裏說“有些妓女主動站了出來,我就讓他們帶走了”。這個事情在金陵女子學院陳瑞方老師的日記裏也有記載。

正是這些甚至僅隻言片語的描述,讓導演確定,這個戲在中國人這一方麵有做頭了。他開始相信,中國人走到今天,一定是有一些東西在支撐這個民族去生存的。

於是,有了影片最重要的兩個段落:中國軍人在巷戰的堅強抵抗,和難民營裏妓女以身體拯救同胞。

在完片之後,陸川喜歡以“坐標”來定義這部嘔心創作的影片,“意味著可能從這部電影開始,中國人再說起這段曆史時,能夠記起一張張生動的麵孔,即使在黑暗的時候,他們也不曾被黑暗吞噬……”

盡管30萬血腥屠殺的真實圖景也被導演有心地安排在電影敘事中,可是的確,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深深地記住了那些引以為驕傲的中國人的臉:軍人陸劍雄的堅毅眼神;妓女小江在教堂裏伸向空中的手,她走向日本軍營時的回眸甚至帶著聖潔的光;唐先生在死亡前對屠殺者說“我太太又懷孕了”,臉上是驕傲和滿足;教師薑淑雲,為了多救一個中國男人,她的美麗定格在最後的尊嚴中;而生還後小豆子的笑,帶給人們生命的希望……

陸川記錄了那座瀕死之城下,普通甚至卑賤的他們,在生命無選擇的最後時刻,畫出的人生暗夜裏最絢爛的那道弧線。

可是,這些原型可考的中國臉孔,代表了那段曆史的真實氣質嗎?

讓人鬱悶的真實曆史

電影的主打海報中,以劉燁為中心的軍人們手挽著手,堅毅的麵龐上刻著眾誌成城的決心,海報的上端赫然印著“我們依然活著,因為我們一直在抵抗”。

這是個很能夠挑逗起國人熱血的畫麵設計,在真實的曆史背景下,卻充滿著反諷。

1937年11月20日,日本軍隊從上海逼近南京,國民黨政府發表遷都重慶的通告,南京陷入一片混亂。以唐生智為司令的南京衛戍部隊陸續匯集了15萬人保衛首都。

12月7日淩晨,蔣介石夫婦乘飛機離開南京往江西。一兩天後,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市政府要員們,也全部從南京撤離。

12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南京守軍撤退。

12月12日,日軍主力猛攻雨花台。中午,雨花台陷落。下午2時,中華門被攻陷。下午5時,唐生智見大勢已去,宣布放棄南京,自己倉促地離開南京。

電影一開場,就描述了國民黨守軍那段尷尬的棄城。以陸劍雄(劉燁飾演)為首的誓死守城官兵,手挽著手試圖阻止棄城逃亡官兵,並與之展開肉搏戰。

12月13日,南京淪陷。屠城隨之展開。

14日清晨,日軍的坦克車、炮隊、以及各種車隊進入了南京城,繼續屠殺四處逃散的難民。下午,又打開挹江門、和平門,將屠殺行動的範圍擴展到了城外。

現實曆史中,手無寸鐵的市民和剛從戰場潰敗的官兵,麵對執行“大屠殺”命令的日本軍隊,他們可能有的抵抗和不屈行為,很難給日後的藝術創作提供太多發揮空間。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陸川承認,“我在看這些史料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沉浸在黑暗中,你看到的是虐殺虐殺,強奸強奸,反抗就是集中在紫金山保衛戰那段時間。12月13日南京陷落之後,你發現基本上整城的中國士兵和百姓就順從地被驅趕著。當時看到這些,真的是覺得巨鬱悶。”

陸川說,還有好多史實他想拍而“沒法拍”,比如“講怎麽救中國人,講國民黨怎麽救中國人,講維持會怎麽往難民營裏運大米,運青豆。這些曆史你們不知道,都是中國人怎麽救自己的……”即使如此,那些中國人“自救”的故事,依然“真的是鳳毛麟角”。

但是導演還是非常希望能寫出一些自我拯救的故事。“我希望向南京的父老鄉親,向全國的觀眾傳達這麽個觀點: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1937年的南京絕不是屈辱之城,南京一直在抵抗。”在電影宣傳過程,陸川激昂的情緒在講述中升級。

而“拯救”與“抵抗”,更多地隻是導演的一種創作態度與期望。

電影《南京!南京!》的英文名為“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而影片實際表達的,是“死城下的生機”。那裏沒有生,隻有求生的人。電影裏,除了離開的唐夫人及她腹中的孩子,和最後因導演靈感乍現得以存活的小豆子,之前展示的所有美好,都被逐一擊碎,都破滅了。

陸川說,他覺得拍電影最快樂的,就是它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在看書的過程中他真是去學習了,“對於南京大屠殺,其實我是個無知的人,但是這些書,這些資料放在一起的時候,它們開始形成了自己的一個邏輯,形成自己的一個史觀,開始刺激我,豐富了我,壯大了我。”



可是電影也需要導演更多的“反哺”。


2001年,68歲的法國導演波蘭斯基,開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電影《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名猶太鋼琴師如何在二戰中幸存下來的故事。影片真實而殘酷,波蘭斯基曾表示,從1960年開始拍電影起,似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為這部電影做準備。《鋼琴師》投資達3500萬美元,也成為世界電影史上偉大的作品。

1993年,47歲的斯皮爾伯格完成了《辛德勒名單》,他為此準備了10年。這部迄今製作最昂貴的黑白電影,耗資2300萬美元,這也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黑白電影。黑白影像中,那個象征生命反襯戰爭殘酷的紅衣女孩,成為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符號。

2009年,38歲的導演陸川,曆時四年,以7580萬人民幣完成他的第三部電影《南京!南京!》時,他的導演生涯剛剛走過8年。他的創作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任國源對本文亦有貢獻)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法國又亂套了:亂的主角,居然是未成年人
維京群島方麵確認:娃哈哈爭產案宗馥莉是唯一董事
美網官宣鄭欽文退賽,生涯首次缺席大滿貫賽事
高考錄取風向又變了,名校被踩在腳下摩擦
深圳第一爛尾樓:8年前239億,如今三折被收回

24小時討論排行

為嚇阻中共犯台出奇招!美眾院無異議通過新法案
中國在西藏修建全球最大水壩,印度為何深感憂慮
亨特·拜登:我爸辯論搞砸 是被安眠藥害的
加入日本國籍的原中國人,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
川普要改H-1B製度!"高薪留美 低薪走人"時代將來臨….
美國務院:一名美籍專利與商標局職員被中國禁止離境
英國聯合27國譴責以色列:"不人道地殺害"加沙平民
中國禁抗戰神劇:“我方超人化 敵方弱智化” 低級紅高級黑…
川普再退群!美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4大理由”曝光
噩夢!美國新任移民局長上任 主張廢除OPT 嚴查H1B
以軍子彈“傾瀉而下”,領食物饑民慘曆“致命一天”
拜登兒子"狂飆髒話"怒轟喬治克隆尼,記恨老爸被逼退選
氣候變化壓力增加,人類是否應該減少吃米?
川普不顧馬丁路德金家人反對 解密其遇刺FBI檔案
特朗普正深陷泥潭 使出一招“圍魏救趙”
承認竊取美國核彈機密 中國裔研究員麵臨10年重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南京!南京!》:陸川--一個導演的“抵抗史”

wint 2009-04-22 11:18:31

陸川記錄了那座瀕死之城下,普通甚至卑賤的他們,在生命無選擇的最後時刻,畫出的人生暗夜裏最絢爛的那道弧線。 可是,這些原型可考的中國臉孔,代表了那段曆史的真實氣質嗎?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7135/1713536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南京!南京!》海報

“這是一部講日本人的電影。”電影《南京!南京!》剛結束,一名30歲左右的男性觀眾自語般地向同伴嘟囔著,從座位上站起來,他邊走邊繼續分析,“它刻畫一個日本兵的心理比描寫中國人細膩多了!——但這樣的效果反而好。”

自4月15日,電影《南京!南京!》在北京5家影院點映始,陸川這部醞釀4年多的“新生兒”終於公示天下。

片尾長長的字幕在音樂中緩慢滾動,觀眾席中有近一半人還坐在原位,似乎無法一下從影片巨大的衝擊中解脫出來,燈光下,一位衣著時尚的女孩仍在拭淚,她的抽泣聲從影片下半場起就沒有停止。

導演陸川在自己的博客中描述,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隨後幾個城市的首映禮上:

北京點映五場變成十場,全部滿票。走進每個影廳,滿滿的都是觀眾,非常激動。

杭州,大會堂兩千人,進來了兩千三四百人。當片尾音樂響起,觀眾席上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我們走上舞台的時候,杭州觀眾竟然衝向舞台,現場失控的狀況不像是一台電影,而是一台演唱會。

上海,四家影院票銷售一空,全部自發買票,吳總稱這也是中宣部推薦國產片中從未有過的驚人效果……

這是陸川在影片亮相前不敢設想的景象。

《南京!南京!》讓中國觀眾既熟悉又感到陌生。72年前的屠城曆史,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從小學起就從教科書中獲得的集體記憶;而電影中那段曆史裏的中國軍人陸劍雄、金陵女子學院教師薑淑雲、南京普通家庭唐天祥夫婦、孩子小豆子、妓女小江,還有日本士兵角川正雄等等形象和他們的故事,卻仿佛是第一次遭遇般,轟然震動了每一個觀影的中國人。

陸川和主創人員強調,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中國人的抵抗和自我拯救”。

而《南京!南京!》和以往同題材影片最大的不同,是以侵略國的一名普通士兵角川正雄的視角作為貫穿全片的線索,從他的視線展現中國人在屠殺下的慘烈與自救。

盡管曆史去今已有70餘年,可讓日本士兵表現出“普通人”的一麵,在中國當下的公眾心態中依然是一個頗為冒險的嚐試。

日本人的視角“是創作技巧需要”

“我最擔心這個片子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導致電影提前下片”,在《南京!南京!》放映前的采訪中,陸川仍不能確定廣大的中國觀眾是否接受這樣的講述。

20出頭的角川正雄被隊友稱為“讀過書的人”,到中國前,他在日本的教會讀書,受了日本愛國主義的教育後,這個純真敏感而且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到了中國的戰場點擊查看QQ秀。那時的他,喝完汽水都會綻放出滿足的笑容,當他從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屋子中經曆了第一次性愛出來後,認真地說,“我要娶她做我的妻子”。

這是我們沒有見過的日本士兵形象。陸川解釋說,其實所有戰爭中都有一群向善的人,在日本老兵的日記裏他也看到不少這樣的記錄。“我之所以把日本人還原成普通人,是因為普通人做了這樣的事情才可怕。如果電影一開始就判斷日本人是壞人,那麽《南京!南京!》就是自娛自樂的一部電影。”

其實選擇日本士兵的視角,也是現實使然。2005年,陸川為電影搜集資料,他發現,“我們在講述這段曆史的時候總是帶著一個哭腔,在哭訴。”時年34歲的導演看得完全沒感覺,“塞一肚子憤怒,都不想拍了”,他試圖“帶著一種理性的態度去分析這段曆史”,屠殺、奸淫,它是一場戰爭的副產品。而對當下來說,什麽是有價值的?

“70年後,我們反思這場戰爭,得有一個機會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才不會沉迷在自己的苦痛、呐喊、呻吟中”。大量的日本老兵回憶錄和日記,使陸川無法忽略活生生的另一半事件主體。在那些文字中,他們平靜地講述親曆屠殺的細枝末節,鮮見懺悔,更多似甜蜜的回憶。

年輕的導演震驚於,一個普通的人,如何在戰爭環境下一步步成為了虐殺的野獸?“我想去展現、去還原,在那樣一場戰爭中,那樣廢墟中,人性在戰爭中的惡能夠極致到什麽地步?人性在那樣的冰冷和邪惡中,能否拯救和自我拯救?”陸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他想給予電影的思考。

可是,讓日本士兵作成一個普通的甚至有良知的人,對於擁有集體傷痛記憶的中國觀眾來說,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思路。

陸川也意識到了,為避免可能引發的民族情緒,他必須為電影做更多的解釋。在很多的采訪中,他都提到,作為軍校畢業的軍官,自己擁有毋庸置疑的愛國熱情和行為,“拍日本人這條線時,我有非常複雜的情感。可我有一個核心的思想,要尊重對手……”

他甚至將中國人的視角改為日本士兵,比喻成隻不過“是用竹簽還是鐵線串羊肉”的不同,“事實上主料‘羊肉’是一樣的”。

影片的結尾,日本士兵角川放走了兩名中國人,並開槍自殺。這個情節更是難以被許多中國觀眾接受,他們在網絡上展開討論,認為這樣“太美化日本人了!”

陸川承認在史料記載中,“大部分參戰的日本老兵,在內心中是沒有罪惡感的”,他解釋之所以這樣的安排,它更多反映了自己對戰爭的反思:角川的崩潰其實是戰爭強壓在一個普通人身上的表現。

“這個結尾給中國以外的觀眾看時,他們都接受角川最後會自殺。”陸川說,是否接受這樣的結局“其實就是——我們能不能把日本人當人來看?”

導演說,角川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跟其他人是平等的。選擇角川作為貫穿電影的線索人物,隻是從創作技巧上需要由他來貫穿整部電影,這樣創作劇本比較方便。盡管如此,陸川仍然把這條線索拉得小心翼翼,他強調說,在電影裏“中國人還是絕對的主角,日本人的戲份才四分之一”。

“30萬”數字下一張張中國普通人的臉

之所以想拍攝南京大屠殺的題材,源自2005年初,看過《可可西裏》的美國投資方曾找到陸川,想讓他做一個“亞洲版的‘辛德勒名單’”,劇本的主要內容是拉貝如何拯救中國人。

陸川因此花了兩三個月查閱資料,卻發現,大多數史料說的都是日本人在做什麽,以及德國人、美國人甚至俄羅斯人怎麽救中國人的,可中國人做了什麽卻很少提及。於是,他決定放棄德國人拯救中國人的劇本,去拍他心目中關於南京的電影,“在這個電影中重新為中國人立傳!同時也認真地去麵對日本人。”

在後來的多次采訪中,陸川都提到“中國人臉孔”的產生過程。在看了大量的資料後,陸川隻花了十幾天,就在家裏完成了劇本的初稿。同時他把那些相關的資料做了一個匯編和很多卡片,攝影師曹鬱看完以後對他說,這電影其實就是一張張中國人的臉。

當初或許不經意的話,卻讓導演找到了他要在電影中最強烈想表達的方向:我特別想通過《南京!南京!》恢複當時中國人的麵目。他發現,南京大屠殺題材會讓很多人不想看這個電影,因為覺得無非就是中國人被殺。“我們特別想表現那些被刻意隱瞞的事情,70年過去了,現在你給我說出30萬受難者裏三個人的名字來,別說三個了,一個你都說不出來。”

事實上,在過去國產同題材影片中,當然有普通中國人的麵孔。1988年羅冠群導演的《屠城血證》,是中國第一部表現南京大屠殺的影片,羅冠群在國內的史料中找到的“幾乎都是被動的受難者”。為了表現中國人的氣節,他虛構了照相館老板一家奮勇反抗日本士兵的故事;1995年,吳子牛執導《南京1937》時,他已意識到不能“從血腥到血腥,從悲涼到悲涼”,為了顧及中日關係,要將“日本人民和嗜殺的日本士兵”區分開,他把主人公的妻子設計為一位日本人,讓她和中國丈夫共同經曆了7周的屠城,並生下一個叫“南京”的中日混血兒。

兩部飽含寓意卻主觀杜撰的影片,都沒有給觀眾及影壇留下多少可書之處,也逐漸淡出大家的記憶。

讓陸川對《南京!南京!》尤為自信的,是影片裏每一個主要的中國人角色都有原型出處,包括那個最後活下來的小豆子。“可能我比要拍這個題材的其他中國導演最大的優勢,就是看了特別多的日本兵日記。”

“在《南京!南京!》裏,從主角到那一張張沉默的中國人的臉,我特別想讓觀眾能夠去凝視他們一次。從攝影、美術、化妝到服裝等部門,在對待群眾演員的造型上,給予了他們和主演一樣的對待。” 為了讓每一個個體都是鮮活而獨立,陸川對服化的要求是:每一張臉都不一樣,每一件軍服都有細微的差異。“當時選了二百多人,每個人都做造型,再拍照片,下次按照片來做造型。”

從電影裏,也很容易地看到導演的這個創作意願,不論是主角陸劍雄、小豆子,還是在被集體屠殺時,那些沒有一句台詞的中國士兵們;不論是妓女代表小江,還是一個個主動站出來去做慰安婦的南京的年輕女孩們……陸川都毫不猶豫地推給特寫,把他們放大、停留在巨大的銀幕上,也逼迫進了每一個觀影者的記憶。

“這一點很難達到,也很累。”陸川說。

被放大的“抵抗”與“救贖”

其實,屠城下普通人的臉孔,在2007年更真實地出現在美國導演比爾·古登塔格拍的紀錄電影《南京》中,隻不過親曆者們講述的依然是大家曾聽說過的燒殺砍奸,盡管喚起了憤慨與記憶,卻沒有太激動。

更早前,美麗的華裔女性張純如,1997年以一本《被遺忘的大屠殺——南京暴行》,就將中國人在1937年南京屠城中的個人記憶,公示於眾,並將其帶入了世界戰爭史的公共記憶之中。可平靜而翔實的記錄,在當時,也隻是引起了學界和媒體的熱議。

在充滿屠殺和血淚的史料中憋了一肚子氣的前退役軍官陸川,絕對也不願隻是“平靜而忠實地”記錄曆史。“70年了,我們還以一個弱者的姿態聊這事兒就太傻了”。

劇本第一稿中,寫的就是一個個中國人不同的抵抗故事。隨著拍攝過程幾經易稿,最終,《南京!南京!》定位在“五個中國人是怎麽救自己,看日本兵是怎麽崩潰的”。

讓陸川有信心拍“中國人的抵抗史”,同樣來自中國以外的日記記載。一名日本士兵在日記中講到,一日本小分隊進入南京之後,發現一個德式坦克停在大街上,待他們一過去,從坦克裏麵突然伸出一架機關槍嗒嗒嗒將這小隊全射倒,最後日本的大部隊進來將他們包圍住,盡管坦克裏已經沒彈藥了,日本人還是不敢上,最後澆上汽油把反抗者活活燒死在坦克裏。另一個士兵在日記裏提到他看到的“街頭巷尾的冷槍”的事情……

而在拉貝和魏特林的日記裏,陸川也發現了“大批的新鮮的東西”。他們都記錄下同一件事:今天日本人到難民營要妓女,說你們這兒有沒有妓女我們要帶走。拉貝在日記裏寫著“我們讓他們帶走了”;而魏特林的日記裏說“有些妓女主動站了出來,我就讓他們帶走了”。這個事情在金陵女子學院陳瑞方老師的日記裏也有記載。

正是這些甚至僅隻言片語的描述,讓導演確定,這個戲在中國人這一方麵有做頭了。他開始相信,中國人走到今天,一定是有一些東西在支撐這個民族去生存的。

於是,有了影片最重要的兩個段落:中國軍人在巷戰的堅強抵抗,和難民營裏妓女以身體拯救同胞。

在完片之後,陸川喜歡以“坐標”來定義這部嘔心創作的影片,“意味著可能從這部電影開始,中國人再說起這段曆史時,能夠記起一張張生動的麵孔,即使在黑暗的時候,他們也不曾被黑暗吞噬……”

盡管30萬血腥屠殺的真實圖景也被導演有心地安排在電影敘事中,可是的確,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深深地記住了那些引以為驕傲的中國人的臉:軍人陸劍雄的堅毅眼神;妓女小江在教堂裏伸向空中的手,她走向日本軍營時的回眸甚至帶著聖潔的光;唐先生在死亡前對屠殺者說“我太太又懷孕了”,臉上是驕傲和滿足;教師薑淑雲,為了多救一個中國男人,她的美麗定格在最後的尊嚴中;而生還後小豆子的笑,帶給人們生命的希望……

陸川記錄了那座瀕死之城下,普通甚至卑賤的他們,在生命無選擇的最後時刻,畫出的人生暗夜裏最絢爛的那道弧線。

可是,這些原型可考的中國臉孔,代表了那段曆史的真實氣質嗎?

讓人鬱悶的真實曆史

電影的主打海報中,以劉燁為中心的軍人們手挽著手,堅毅的麵龐上刻著眾誌成城的決心,海報的上端赫然印著“我們依然活著,因為我們一直在抵抗”。

這是個很能夠挑逗起國人熱血的畫麵設計,在真實的曆史背景下,卻充滿著反諷。

1937年11月20日,日本軍隊從上海逼近南京,國民黨政府發表遷都重慶的通告,南京陷入一片混亂。以唐生智為司令的南京衛戍部隊陸續匯集了15萬人保衛首都。

12月7日淩晨,蔣介石夫婦乘飛機離開南京往江西。一兩天後,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市政府要員們,也全部從南京撤離。

12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南京守軍撤退。

12月12日,日軍主力猛攻雨花台。中午,雨花台陷落。下午2時,中華門被攻陷。下午5時,唐生智見大勢已去,宣布放棄南京,自己倉促地離開南京。

電影一開場,就描述了國民黨守軍那段尷尬的棄城。以陸劍雄(劉燁飾演)為首的誓死守城官兵,手挽著手試圖阻止棄城逃亡官兵,並與之展開肉搏戰。

12月13日,南京淪陷。屠城隨之展開。

14日清晨,日軍的坦克車、炮隊、以及各種車隊進入了南京城,繼續屠殺四處逃散的難民。下午,又打開挹江門、和平門,將屠殺行動的範圍擴展到了城外。

現實曆史中,手無寸鐵的市民和剛從戰場潰敗的官兵,麵對執行“大屠殺”命令的日本軍隊,他們可能有的抵抗和不屈行為,很難給日後的藝術創作提供太多發揮空間。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陸川承認,“我在看這些史料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沉浸在黑暗中,你看到的是虐殺虐殺,強奸強奸,反抗就是集中在紫金山保衛戰那段時間。12月13日南京陷落之後,你發現基本上整城的中國士兵和百姓就順從地被驅趕著。當時看到這些,真的是覺得巨鬱悶。”

陸川說,還有好多史實他想拍而“沒法拍”,比如“講怎麽救中國人,講國民黨怎麽救中國人,講維持會怎麽往難民營裏運大米,運青豆。這些曆史你們不知道,都是中國人怎麽救自己的……”即使如此,那些中國人“自救”的故事,依然“真的是鳳毛麟角”。

但是導演還是非常希望能寫出一些自我拯救的故事。“我希望向南京的父老鄉親,向全國的觀眾傳達這麽個觀點: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1937年的南京絕不是屈辱之城,南京一直在抵抗。”在電影宣傳過程,陸川激昂的情緒在講述中升級。

而“拯救”與“抵抗”,更多地隻是導演的一種創作態度與期望。

電影《南京!南京!》的英文名為“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而影片實際表達的,是“死城下的生機”。那裏沒有生,隻有求生的人。電影裏,除了離開的唐夫人及她腹中的孩子,和最後因導演靈感乍現得以存活的小豆子,之前展示的所有美好,都被逐一擊碎,都破滅了。

陸川說,他覺得拍電影最快樂的,就是它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在看書的過程中他真是去學習了,“對於南京大屠殺,其實我是個無知的人,但是這些書,這些資料放在一起的時候,它們開始形成了自己的一個邏輯,形成自己的一個史觀,開始刺激我,豐富了我,壯大了我。”



可是電影也需要導演更多的“反哺”。


2001年,68歲的法國導演波蘭斯基,開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電影《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名猶太鋼琴師如何在二戰中幸存下來的故事。影片真實而殘酷,波蘭斯基曾表示,從1960年開始拍電影起,似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為這部電影做準備。《鋼琴師》投資達3500萬美元,也成為世界電影史上偉大的作品。

1993年,47歲的斯皮爾伯格完成了《辛德勒名單》,他為此準備了10年。這部迄今製作最昂貴的黑白電影,耗資2300萬美元,這也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黑白電影。黑白影像中,那個象征生命反襯戰爭殘酷的紅衣女孩,成為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符號。

2009年,38歲的導演陸川,曆時四年,以7580萬人民幣完成他的第三部電影《南京!南京!》時,他的導演生涯剛剛走過8年。他的創作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任國源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