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楊振寧亮相保持十指扣形象 稱大陸20年必拿諾獎(圖)

楊振寧亮相保持十指扣形象 稱大陸20年必拿諾獎

文章來源: wd6298 於 2009-04-19 22:40:0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90420/Img26348691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揚大校長為楊振寧佩戴揚州大學校徽。陳詠 攝



   “大陸20年內必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到揚大當榮譽教授,和翁帆保持“十指緊扣”經典形象

  19日,應邀參加揚州煙花三月經貿旅遊節的世界傑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做客揚州大學,欣然擔任該校榮譽教授,並為師生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創新課”。台上87歲的楊振寧聲音洪亮,妙語連珠;台下33歲的楊夫人翁帆和人頭攢動的師生一起,自始至終安安靜靜地當“聽眾”。

  昨天楊博士的講座主題是“創新”,在進行了科技創新的“鋪墊”後,又花大量時間大談“科技外創新”,視角獨特,旁征博引,顯示出非凡的記憶力和縝密的思維能力。

  在回答學子的現場提問時,楊振寧更是將去年底在東南大學演講時“預測”的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的時間向前推了10年:“20年內中國本土產生諾貝爾獎是肯定的!”

    小平“先富論”的價值不可估量

  “我想告訴年輕的同學們,科學技術層麵的創新重要,科技領域以外的創新同樣相當重要。”談了一段時間的科技創新後,楊振寧話鋒一轉,把廣大師生的思路引向更開闊的領域。他首先說,美國“汽車之父”福特的“流水線”的方法,不光是對汽車工業,對於20世紀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在楊振寧看來,中國人有一個創新完全可以與福特比肩,那就是小平同誌的“先富論”。“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誌的一句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非常有創見性,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創新,這個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楊振寧感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可以說和小平同誌的這個創新理論、創新決策密不可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有遠見的劃時代創新,改寫了中華民族的曆史。”



    年輕人要大膽去爭“國際話語權”


  “創新決不止科技方向,別的方向對中華民族也許更重要,年輕人更要勇於科技以外的創新,要爭奪‘國際話語權’。”楊振寧說,1962年中印戰爭,西方媒體一邊倒地攻擊中國。戰爭結束後,有一個英國記者,經過大量紮實的采訪研究,寫了一本書,披露、分析了事情的背景和真實情況。最終這本書成了暢銷書,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印戰爭的印象,可以說,這是一次十分及時的創新。

  “再比如,去年3月的西藏暴民搶燒事件,西方媒體又是一邊倒地攻擊中國。”楊振寧認為,對於事件的真相,單靠政府的正式發言是不夠的,現在需要有一本暢銷書,寫出西藏的今昔對比,寫出真實的內幕,糾正國際視聽,這樣的創新同樣及時。

  “西方不了解中華文化,這就需要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去創新地做工作。”楊振寧提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哪怕是很小的國家都有這樣的外交國界劃分原則:和諧平等,尊重雙方意願。但這一文化傳統及治國態度沒有被西方認識,這才有了“中國威脅論”。出現這個情況,一是因為中國很多工作做得不到位,二是缺乏“國際話語權”。所以,年輕人應該以創新的態度去填補政府正式發言以外的“國際話語空間”。

    “德”與“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昨天的演講中,楊振寧這個蜚聲世界的大物理學家不時穿插談論“人文科學”,令在場聽眾大呼“過癮”。在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差別時,楊振寧談到了考古學和曆史學的事例,令人耳目一新。

  楊博士介紹,“德”與“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兩點西方人不理解。談及中國古代“德”文化時,他舉例說,自己曾經在北京保利博物館看到一件 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的銅器,表麵銘文上有“國王禹治水,施行德政”的文字。“這些文字既說明了中國古代的‘德文化’,還批駁了現代著名曆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的一個說法。作為曆史學權威的顧頡剛認為,中國古代曆史有很多是不可靠的,大禹治水就是個民間傳說,根本就沒有禹這個人。而這件銅器,就可以佐證顧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0年內中國科學家必拿“諾貝爾”

  “中國的科技發展是非常快的,20年內中國本土肯定產生諾貝爾獎!”在回答大家最為關心的“中國科學家何時能獲諾貝爾獎”這一問題時,楊振寧感言,100年前中國懂微積分的人隻有幾個,現在學數學的大學生都懂,中國在碳管、高溫超導研究等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搞尖端研究不能著急,要慢慢來,必須了解長遠發展趨勢。但我認為,20年內,中國本土產生諾貝爾獎是肯定的!”楊振寧說。

    ■花絮

    千人禮堂超員近一倍

  昨天,楊振寧來揚大的消息無異於在校園裏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因為想一睹楊博士及其夫人風采的大學生和市民太多,該校在學院大門口及舉辦講座的禮堂外,設立重重保安維持秩序。昨日記者看到,講座10點開始,禮堂外9點就有大學生來了,快要開始時,大家排成了幾十米的隊伍。演講正式開始後,原本設置上千個座位的禮堂“擠”進了近兩千人,走道裏站滿了“粉絲”。

    給翁帆的掌聲長過楊振寧

  “快看,是翁帆!好年輕,好有氣質!”昨天上午9:50,楊振寧和翁帆下車後,手拉手走向演講禮堂,翁帆一頭短發,一襲黑衣,顯得清爽幹練。行走時翁帆和楊振寧十指緊扣,大大的眼睛透含著笑意,風度優雅,不時引起大學生的驚呼。演講前,主持人介紹起翁帆時,聽眾爆發出的掌聲“長”過了主角楊振寧。

    校長現場當“傳聲筒”

  在回答大學生提問時,已屆高齡、又患有耳疾的楊振寧,聽不清台下學生的提問,、從座位上站起來前傾著身子,似乎還是難以聽清,主持人、揚州大學校長郭榮現場當起了“傳聲筒”,一句一句湊在楊振寧耳邊告訴他。耄耋之年的楊振寧思維敏捷,語速很快,聽清楚“傳聲筒”傳給自己的聲音後,幾乎不假思索就侃侃而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法國又亂套了:亂的主角,居然是未成年人
維京群島方麵確認:娃哈哈爭產案宗馥莉是唯一董事
美網官宣鄭欽文退賽,生涯首次缺席大滿貫賽事
高考錄取風向又變了,名校被踩在腳下摩擦
深圳第一爛尾樓:8年前239億,如今三折被收回

24小時討論排行

為嚇阻中共犯台出奇招!美眾院無異議通過新法案
中國在西藏修建全球最大水壩,印度為何深感憂慮
亨特·拜登:我爸辯論搞砸 是被安眠藥害的
加入日本國籍的原中國人,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
川普要改H-1B製度!"高薪留美 低薪走人"時代將來臨….
美國務院:一名美籍專利與商標局職員被中國禁止離境
英國聯合27國譴責以色列:"不人道地殺害"加沙平民
中國禁抗戰神劇:“我方超人化 敵方弱智化” 低級紅高級黑…
川普再退群!美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4大理由”曝光
噩夢!美國新任移民局長上任 主張廢除OPT 嚴查H1B
以軍子彈“傾瀉而下”,領食物饑民慘曆“致命一天”
拜登兒子"狂飆髒話"怒轟喬治克隆尼,記恨老爸被逼退選
氣候變化壓力增加,人類是否應該減少吃米?
川普不顧馬丁路德金家人反對 解密其遇刺FBI檔案
特朗普正深陷泥潭 使出一招“圍魏救趙”
承認竊取美國核彈機密 中國裔研究員麵臨10年重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楊振寧亮相保持十指扣形象 稱大陸20年必拿諾獎

wd6298 2009-04-19 22:40:00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90420/Img26348691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揚大校長為楊振寧佩戴揚州大學校徽。陳詠 攝



   “大陸20年內必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到揚大當榮譽教授,和翁帆保持“十指緊扣”經典形象

  19日,應邀參加揚州煙花三月經貿旅遊節的世界傑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做客揚州大學,欣然擔任該校榮譽教授,並為師生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創新課”。台上87歲的楊振寧聲音洪亮,妙語連珠;台下33歲的楊夫人翁帆和人頭攢動的師生一起,自始至終安安靜靜地當“聽眾”。

  昨天楊博士的講座主題是“創新”,在進行了科技創新的“鋪墊”後,又花大量時間大談“科技外創新”,視角獨特,旁征博引,顯示出非凡的記憶力和縝密的思維能力。

  在回答學子的現場提問時,楊振寧更是將去年底在東南大學演講時“預測”的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的時間向前推了10年:“20年內中國本土產生諾貝爾獎是肯定的!”

    小平“先富論”的價值不可估量

  “我想告訴年輕的同學們,科學技術層麵的創新重要,科技領域以外的創新同樣相當重要。”談了一段時間的科技創新後,楊振寧話鋒一轉,把廣大師生的思路引向更開闊的領域。他首先說,美國“汽車之父”福特的“流水線”的方法,不光是對汽車工業,對於20世紀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在楊振寧看來,中國人有一個創新完全可以與福特比肩,那就是小平同誌的“先富論”。“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誌的一句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非常有創見性,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創新,這個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楊振寧感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可以說和小平同誌的這個創新理論、創新決策密不可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有遠見的劃時代創新,改寫了中華民族的曆史。”



    年輕人要大膽去爭“國際話語權”


  “創新決不止科技方向,別的方向對中華民族也許更重要,年輕人更要勇於科技以外的創新,要爭奪‘國際話語權’。”楊振寧說,1962年中印戰爭,西方媒體一邊倒地攻擊中國。戰爭結束後,有一個英國記者,經過大量紮實的采訪研究,寫了一本書,披露、分析了事情的背景和真實情況。最終這本書成了暢銷書,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印戰爭的印象,可以說,這是一次十分及時的創新。

  “再比如,去年3月的西藏暴民搶燒事件,西方媒體又是一邊倒地攻擊中國。”楊振寧認為,對於事件的真相,單靠政府的正式發言是不夠的,現在需要有一本暢銷書,寫出西藏的今昔對比,寫出真實的內幕,糾正國際視聽,這樣的創新同樣及時。

  “西方不了解中華文化,這就需要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去創新地做工作。”楊振寧提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哪怕是很小的國家都有這樣的外交國界劃分原則:和諧平等,尊重雙方意願。但這一文化傳統及治國態度沒有被西方認識,這才有了“中國威脅論”。出現這個情況,一是因為中國很多工作做得不到位,二是缺乏“國際話語權”。所以,年輕人應該以創新的態度去填補政府正式發言以外的“國際話語空間”。

    “德”與“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昨天的演講中,楊振寧這個蜚聲世界的大物理學家不時穿插談論“人文科學”,令在場聽眾大呼“過癮”。在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差別時,楊振寧談到了考古學和曆史學的事例,令人耳目一新。

  楊博士介紹,“德”與“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兩點西方人不理解。談及中國古代“德”文化時,他舉例說,自己曾經在北京保利博物館看到一件 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的銅器,表麵銘文上有“國王禹治水,施行德政”的文字。“這些文字既說明了中國古代的‘德文化’,還批駁了現代著名曆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的一個說法。作為曆史學權威的顧頡剛認為,中國古代曆史有很多是不可靠的,大禹治水就是個民間傳說,根本就沒有禹這個人。而這件銅器,就可以佐證顧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0年內中國科學家必拿“諾貝爾”

  “中國的科技發展是非常快的,20年內中國本土肯定產生諾貝爾獎!”在回答大家最為關心的“中國科學家何時能獲諾貝爾獎”這一問題時,楊振寧感言,100年前中國懂微積分的人隻有幾個,現在學數學的大學生都懂,中國在碳管、高溫超導研究等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搞尖端研究不能著急,要慢慢來,必須了解長遠發展趨勢。但我認為,20年內,中國本土產生諾貝爾獎是肯定的!”楊振寧說。

    ■花絮

    千人禮堂超員近一倍

  昨天,楊振寧來揚大的消息無異於在校園裏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因為想一睹楊博士及其夫人風采的大學生和市民太多,該校在學院大門口及舉辦講座的禮堂外,設立重重保安維持秩序。昨日記者看到,講座10點開始,禮堂外9點就有大學生來了,快要開始時,大家排成了幾十米的隊伍。演講正式開始後,原本設置上千個座位的禮堂“擠”進了近兩千人,走道裏站滿了“粉絲”。

    給翁帆的掌聲長過楊振寧

  “快看,是翁帆!好年輕,好有氣質!”昨天上午9:50,楊振寧和翁帆下車後,手拉手走向演講禮堂,翁帆一頭短發,一襲黑衣,顯得清爽幹練。行走時翁帆和楊振寧十指緊扣,大大的眼睛透含著笑意,風度優雅,不時引起大學生的驚呼。演講前,主持人介紹起翁帆時,聽眾爆發出的掌聲“長”過了主角楊振寧。

    校長現場當“傳聲筒”

  在回答大學生提問時,已屆高齡、又患有耳疾的楊振寧,聽不清台下學生的提問,、從座位上站起來前傾著身子,似乎還是難以聽清,主持人、揚州大學校長郭榮現場當起了“傳聲筒”,一句一句湊在楊振寧耳邊告訴他。耄耋之年的楊振寧思維敏捷,語速很快,聽清楚“傳聲筒”傳給自己的聲音後,幾乎不假思索就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