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張牛牛:又一個“中國製造”的音樂神童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英國《金融時報》撰稿人羅伯特•特恩布爾/中國城市深圳不僅在去年舉辦了首屆鋼琴大賽,還曾在一個山腳下聚集起200位鋼琴演奏者,紀念這座城市的創建者鄧小平。在一個估計有1500萬人彈奏鋼琴(其中很多人還在上幼兒園)的國家裏,以鋼琴演奏的方式展示公民自豪感已經司空見慣。

這類壯觀場景並不能糾正西方人的偏見,他們認為,中國音樂家本質上千篇一律。不過,有跡象表明,這樣的一些人如今已經“成熟”。一個標誌性事件是18歲的李雲迪在2000年肖邦國際鋼琴比賽(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中勝出,位居第四的是同為中國選手的陳薩。這就是中國音樂家在西方傳統大賽中勝出的例子。

作為伯樂獎(Pearl Foundation)年度頒獎典禮的一部分,中國最新出現的國產神童張勝莨昨日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演奏了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激昂的C小調協奏曲(C minor Concerto)。伯樂獎旨在突現英國華人的成就。張勝莨小名牛牛,年方10歲。在國內,數百萬人看到他的賀歲電視演出之後,這個男孩的名字就家喻戶曉了。

他來自中國南部城市廈門,後來遷到上海,師從澳籍華裔藝術家威廉•陳(William Chen)。他已經在與中國領先的管弦樂隊合作表演協奏曲劇目。牛牛小房間裏最主要的陳設就是鋼琴。在鋼琴上一隻泰迪熊的俯瞰下,牛牛每天早晨都要先彈一兩支肖邦練習曲熱身,然後展開小手,彈奏李斯特(Liszt)的《鬼火》(Feux Follets)或巴拉基列夫(Balakirev)的《伊斯拉美》(lslamey),這是連老練的名家也望而生畏的超難曲目。

在彈奏李斯特改編自瓦格納的作品《愛之死》(Liebestod)時,他用熱烈的抒情和一種離奇的洞察力演繹著這些狂想曲樂句。對於中國新出現的中產階級而言,在這個官方聲稱沒有階級的社會裏,鋼琴代表著名望。由於獨生子女政策還在實行,很多人仍然熱衷於製造神童。

一般情況下,中國孩子三歲開始學習鋼琴,8歲掌握肖邦練習曲,15歲掌握勃拉姆斯(Brahms)和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的曲目。那些考不上中國13所音樂學院的孩子,就會進入數目不斷壯大的私立學校。參加比賽必不可少。對於有希望的選手來說,比賽是向前邁進的最好方式,也是一個獲得鋼琴製造商讚助獎金的機會。

鑒於40年前中國還禁止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今天中國人對鋼琴如此感興趣可謂一個不小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期間,鋼琴演奏家通常隻準彈奏鋼琴協奏曲《黃河》(Yellow River Concerto)。那些20世紀30年代在蘇聯影響下接受訓練的鋼琴家,則被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

1978年,周廣仁在北京舉行的一場劃時代獨奏會,開啟了閘門。由於蘇聯不再是盟友,樂器演奏家湧向了歐美的音樂學院;其中很多人還留在了那裏。隨著鋼琴演奏在全國範圍內的複興,又有很多人回國,加入但昭義等“國產教授”的行列。但昭義是李雲迪在深圳的老師。

不過,上海音樂學院鋼琴係主任陳宏寬指出,事實證明,學習方麵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很難解決。學生對音樂理論的掌握比較薄弱:很多人說不出賦格 (fugue)和奏鳴曲(sonata)之間的差別。而且,他也認為,個性常常很不明顯。陳宏寬說:“我們可以把這個看成是中國的問題,我指的是那種寧願隨大流、不願意表達個人觀點的天性。”

但是,迷戀淺薄的審美展示或一窩蜂地去超越霍洛維茨(Horowitz)或阿格裏奇(Argerich)的節拍,也並不符合道家思想。很多中國人把學音樂當成是一個純技術問題。不過,陳宏寬相信,一些年輕鋼琴家勢必會在國際上取得成功,而且當之無愧。20歲的王羽佳已經在ICM公司有一個精幹的經紀人。另一個是但昭義的學生、獲得大獎的張昊辰。張勝莨呢?陳宏寬說:“他也有驚人的天賦,可能會為他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