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失業大學生們的生存狀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趙陽和小苗及韓磊是7月8日一起來到北京的,三人擠在一間房子裏。書、電腦、衣物堆滿了整個屋子。兩個男孩睡在靠外麵的床上,小苗睡在裏麵,床是用一塊門板臨時放在行李上搭成的。

韓磊經常加班,平時和趙陽很少有機會見麵。前不久,小苗辭去了剛幹了兩個月的工作,回到東北的老家。中秋節前,他們搬到新的住處,房子變得寬敞了不少,也避免了以前男女同處一室的尷尬。



劉傑曾告訴我,他不想還貸款了,我很懷疑。他說:“每年9000元的學費,學校給我們的隻是放羊式的教學。我曾是班裏成績很好的學生,平時讀書也很用功,也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可是麵對眼下很簡單的工作都是那麽力不從心,是我們真的沒有努力嗎?”



我開玩笑地問趙陽:“名牌大學畢業的你,工作都挑了3個月了,就將就一下吧。”他怒視著我:“不是我挑,而是發出的簡曆沒有任何消息,3個月隻有兩次麵試的機會,還讓我等消息。”



劉平蹲在北京木樨園站等車。他每天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時間將近6個小時


劉平出生在甘肅天水,父母都是靠天吃飯的莊稼人,已經年過六旬。哥哥嫂嫂在外地打工,家裏還有一個妹妹在讀書。他上學的學費,都是靠親戚朋友東拚西湊和貸款勉強交齊的。聽說兒子畢業後要去北京工作,母親甚為高興,臨走前偷偷塞給了他家裏僅有的400元錢。

“我覺得我應該置辦幾套衣服了,我要去應聘工作。”他說,他隻有一條牛仔褲是留著應聘時才穿的。他一直想應聘一份茶館的工作,他說:“我喜歡那種氣氛。”

他找到了在“798”的藝術書屋裏管理庫房的工作,月薪800元。他說,自己並不在意薪水的多少,而是看中了書屋裏的書,他想追尋一種心靈的自由。但事實並沒如他所願,每天上下班,在路上要花近6個小時的時間,繁雜的工作讓他吃不消。

休息時,他和一些好友常到“798”看展覽。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位攝影人的作品《西海固》。“那就是我們家鄉的樣子。”他指著牆上的照片,自豪地給別人講著他的家鄉。但他也常念叨:家裏房子的牆壁在一層層地掉皮,下雨的時候還會漏雨。




劉傑租的房子就在這個位於北京郊區的村莊裏,這裏居住著很多從外地來北京的打工者


北京一直是劉傑向往的地方。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他還在念高二。火車從家鄉河南出發,人很多,沒有座位。搖搖晃晃,6點下了火車,接著坐9路公交車。直至看到天安門的時候,他才從長途顛簸的疲勞中解脫出來,變得興奮不已。“我來北京的目的是找一所藝術類的高考培訓班。到了晚上,仍然一無所獲,隻好坐在路邊啃起自己帶的大餅。”他回憶說,當晚便買了返程的火車票。這就是他對北京的第一印象。

大學四年級那年的冬天,他得到來北京一家報社實習的機會。淩晨4點出了北京西站,外麵很冷,街上行人寥寥無幾。他穿著單薄的衣服來到一家亮著燈的報刊亭邊,放下旅行包,撥打北京同學的電話,但同學的手機關機,他隻好放下電話,走進了一家網吧,一直等到同學發現他的留言。

實習單位的領導讓他等待消息,但過了很多天卻沒有絲毫音訊。好心的朋友勸他請領導吃頓飯,“現在就流行這個!”。“我找的飯館怕別人看不上,讓別人定地方,又怕自己結不了賬。”他苦笑著說。直到得知那裏的實習名額已滿,他才又輾轉到另一家單位,過了一個月的實習生活。



小苗(中)正在北京“798”藝術工廠參觀。她的夢還在延續。




陽在輔導學生楊洋畫畫,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位女生正在北京某招聘會上駐足。許多大學生都夢寐以求能在北京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