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武術者朝會少林 五大高手闡釋武術精義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核心提示:昨天(17日)上午,2000多名參加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的各國運動員來到了心中的“武術聖地”——少林寺。 在少室山的山路上,盛大隆重的迎賓儀式,讓來賓們見識到了武術之鄉的氣魄和魅力。 迎賓儀式共分為5個部分。在少林寺廣場的迎賓武術表演後,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省委書記徐光春,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成玉,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委會主席劉鵬在廣場牌坊前接過登封市領導敬上的香茶。 在山路上,萬餘名武術隊員表演的少林武術讓來賓們大開眼界。千年古刹的牌坊前,找建材致歡迎此後,分別將少林寶劍贈與國際武術聯合的6為貴賓儀式。 少林方丈大開山門,迎接四方賓朋,並引領大家參禪悟道,共頌和平。 整個迎賓儀式由中央電視台3套全程直播。 1.5萬武術隊員再現少林習武盛景 上午10點,迎賓儀式正式開始。眾多嘉賓跟隨領導走進少林寺廣場。隻聽一聲呐喊,寬闊的主道兩旁幾百名武校學生身形晃動,喊聲震天。 道路左側的白衣少年在搭好的台子上舞起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右側台子上的黃衣少年,施展拳腳,打得正是各路少林拳。熱氣騰騰的場麵引得來賓們紛紛駐足觀看、留影。 他們不知道,後麵還有更好的表演。走過少林寺廣場牌坊,路邊的山坡上、樹從中、竹林下都有武校學生在習武。 在改編的《少林寺》主題曲中,剃著光頭學生們做武僧打扮,把傳說中少林武僧的各種武功再現於世人麵前。 硬氣功: 樹叢中,塔溝武校的“武僧”們在表演硬氣功。兩個十幾歲的少年光著上身,腹部各吸著一個大碗。兩個碗用彈簧相連,兩個少年各自發力後退,彈簧被拉直了,可碗還牢牢扣在兩人腹部。此外,倒勾提水、雙槍刺喉等在電影裏常見的練功招式也紛紛亮相。 聞雞起“武”: 這幾個和尚使得什麽奇怪兵器?仔細一看,是鐮刀、鏟子、耙子、鋤頭等農具。 這些“和尚”原來是少林寺裏種田的。每天雞一叫,他們就下地幹活。等一下,怎麽幹著幹著活,又打起來了?瞧他們的一招一式還挺正經的,看來少林寺畢竟是武林名刹,就連種田的“和尚”也會個一招半式。 基本功: 越是武林名派越是注重基本功練習。這不,百餘名“少林和尚”在路邊拍沙袋、插鐵砂、打紙垛。沙袋拍的塵土飛揚,鐵砂插的“沙沙”直響,紙垛被打出片片飛屑。這每一拳、每一掌都是真功夫。看得各國運動員直咂舌。 挑水: 看過電影《少林寺》的人肯定記得這個片斷:少林和尚們天拎著兩個尖底的水桶去山下打水,然後飛步跑回山門,途中不能休息。 昨天,這一幕又在嵩山山澗中出現了。30多名“小和尚”也像電影裏一樣,從小溪中打水,然後跳過溪中一塊塊兒的石樁,提水上山。他們也健步如飛,隻不過手中的水桶小了許多。 從廣場到山門前,各位武林高手如同見到了幾百年來,少林寺僧人習武強身、除暴安良的情形,也領略了少林寺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 山門前少林方丈祈和平 看完了少林“武”的一麵,在少林寺山門前,來賓們又領悟到少林寺禪宗的意境。 10點40分,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張澤群宣布儀式第五部分“少林和平祈天下”開始。199名小沙彌敲打手中木魚,唱起祝願國家昌盛的四字歌。一群紅衣僧人手捧蓮花,在山門前列隊歡迎嘉賓。 緊接著山門大開,走出兩隊黃衣僧人,他們舉著幡旗,上麵繡著“南舞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等字樣。18名牒返奈瀋?米攀?稅惚?魘卦諫矯帕講唷?/P> 他們身後,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身披紅色袈裟,緩緩走出山門。 在領導來賓麵前站定施禮後,釋永信頌讀了四字和經,祈禱天下和諧、世界和平。隨後,釋永信將象征登封“釋、教、儒三教薈萃”的少林“混元三教九流圖”拓片。送給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國際武聯的兩名執委和香港知名人士點燃了拜寺的乾坤燭。在釋永信的引領下,在場嘉賓全場吟唱《祈願》,步入少林寺。 武術運動員談印象 一進山門,來自台灣的黃文雄老先生就讓兒子買了三根粗大的香燭,在大雄寶殿前跪拜佛祖。他說,自己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這次被邀請參加武術節非常高興。他拜佛祖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許多運動員上屆也參加過登封的迎賓式。來自山西的傅天保老人前一天剛比賽完,他說這次來鄭州和登封發現增添了很多硬件設施,少林寺的道路比上次來更通暢了。武校學生們的表演雖然沒有上屆多,也很讓人興奮。 波多黎哥代表隊是一家三口,父親是教練。兒子Sonthan來到少林非常興奮。他說練武17年了,對少林寺非常向往,那是他心中的“武術聖地”。 花絮 從開封來參加武術節論文報告會的一位運動員扛著一副鋼製的九環禪杖來到少林寺。他要把自製的禪杖送給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以表達對少林寺的敬仰之情。不過還沒見到釋永信,他的禪杖就被領隊當做標誌,引導同隊隊員以防走散。 路邊的武術表演往往令來賓們駐足觀看,忘了時間。這可急壞了各位領隊,他們不停地扯著嗓子招呼隊員往前走,別掉隊。不少領隊喊啞了嗓子,紛紛往嘴裏塞喉片。 為了現場直播,中央電視台甚至出動了直升飛機航拍千人拜少林的壯觀景象。紅色的直升飛機在人們頭頂一圈圈飛過,肚皮上“CCTV”字樣赫然在目。 消防車也臨時成了攝像車。為了拍攝數千人同舞棍的場麵,央視的攝影師站在消防車的雲梯上。雲梯一直升到最高點才滿足了攝像師的視角。 武是什麽,現實中真有像文學、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樣的破壞力嗎……在第二屆傳統武術節進行的時候,我們采訪了參加本屆武術節的5位高手,請他們談談自己對武的認識,以及武與中原的關係。 武林大會之五大高手 今報記者 梁新慧/文 釋德揚: 不喜歡江湖的高手 俗名史萬峰,河南省太康縣人,少林寺武僧隊隊長兼總教練,匈牙利國家警察局武功總教練,擅長少林大洪拳、羅漢拳、瘋魔棍、五虎群羊刀等拳械功夫。 武術節為什麽引起這麽多人的關注? 人們之所以如此鍾愛武術,主要是因為武術的一招一式都展現著技巧美,體形美,還有一種深厚的文化韻味,已經被人們寄予正義的化身。當然,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在人們的印象裏,功夫分高低,大家在一起,很容易見分曉。 你是怎麽理解國人的尚武精神的? 隻有真正理解‘尚武’的含義,才能真正修煉少林功夫,自古以來,中國就“尚武”,但很多人不知道什麽是“尚武”。 如果尚武僅僅要求每個人左手拿刀,右手持棍‘雄糾糾,氣昂昂’地耍弄一番,大概除了熱鬧之外,唯一的正麵功能也許是能強身健體,如果我們提倡的尚武是這個樣子、這個層次、這個水準,那尚武不提也罷。 尚武是精神指向,它是文化的內核,至少是內核之一,或者說尚武為精神、文化提供了一個平台,一個意誌的平台,它是基礎,它是底蘊,它是器,更是道。 如果一個不懂“尚武”精神,不具備武德的人練習少林功夫,他不但領悟不到少林功夫的精華,還會害人害己。這種人,充其量隻能算是一介武夫而已。這還是少林功夫的悲哀。 邱丕相: 紙上論武的高手 記者 劉長征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組成員,上海體育學院武術係教授,中國武術九段,擅長華拳、翻子拳、太極拳、八卦掌、劍術、鞭杆等。曾多次擔任亞運會及國內外重大武術賽事總裁判長等職,並發表論文40餘篇,並著有1O餘本武術專著和教材。 什麽是武?它和中原有什麽樣的關係? 我認為武是一種境界。武術高手境界是一種道德境界。武術練到一定程度就是一種修養、能力的具備。我們做過調查,和沒練過武的相比練過武的人反而不愛招惹是非。 中原大地是武術非常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原地帶武術人才濟濟,民風也很提倡習武。少林拳、太極拳,這些國內目前最流行的大拳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 武術發展起來以後,對中原的作用也非常大。除了文化交流方麵的作用,它還可以帶動當地經濟。 中國人為何尚武?武術為何能一直流傳千年至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農耕文化,崇尚一種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文化的主題是“和平”。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戰爭,為了自衛,追求那種理想的生活狀態,武術就不可避免地被創造、保留下來。 中國文化是一種延綿文化,主張父傳子、子傳孫。父親把兒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因此希望把自己所有的能力、技藝教授給自己的兒子。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武術,就是指在新中國成立前,以家傳或者師徒形式傳承的流派武術。 中國武術在多年的發展中演變出來的。中國人已經把武術發展為一種文化。因此武術文化就和中國其他文化一樣延綿千年,流傳至今。 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武和現實中的武有何不同呢? 現實中的武術是一拳一腳練出來的,超出人自然能力的事是做不來的。比如,影視作品中的人能在空中飛、能在水上漂,一拳打塌一麵牆,隔著老遠就能點中人的穴位,這些在傳統武術中是沒有的。 文學、影視作品對武術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它誇張的手法也令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誤解。現在傳統武術發展受到了阻礙,因素之一就是現實和影視作品中的武有巨大的落差,想學武術的年輕人見到真正的傳統武術很失望。 陳正雷 玩轉太極的高手 記者 劉長征 中國陳家溝陳氏19世太極拳第11代傳人,中國當代史大武術名師,中國武術八段 什麽是武?它和中原有什麽樣的關係? 武是一種精神、智慧。練武的人不是頭腦簡單的粗人。它需要智慧和科學的分析。武可以振奮精神,跳也情操,引導練武之人驅邪向正。 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有著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隻有這樣的地方才能產生武術文化。武術可以保一方平安,可以名揚海外,為中原增光,增加中原人民的自信心和奮鬥精神。 太極拳能做到一招把對方打出幾丈遠嗎? 拳打腳踢是人的本能。太極拳不用拳腳,它講究後發先至,借勢打勢。順著敵人的來勢,利用螺旋和斜麵的物理原理,把敵人的力量加上自己的力量再還給敵人。影視作品裏有些太極動作達到的效果是比較誇張,但是如果借力借得好的話,是可以把人推出很遠的。但是電視裏飛來飛去的輕功起碼我從未見過。 民間有沒有高手? 世界之大,不能說民間沒有高手。高手都是深藏不露的。現在電視台的擂台節目裏一些“民間高手”登台亮相。但是那種節目是武術喜樂式的活動,看不出來正式的功夫。這些節目有利於宣傳武術,但是從武術專業的角度我不作評價。 黃明飛:年輕的高手 今報記者 田震/文 首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少林規定拳和少林規定棍雙項冠軍,本屆國家代表隊隊員中兩名河南隊員之一,也是年齡最小的一位,26歲。 你是怎樣走上武術道路的? 12年前,我懷著對武術的喜愛走進少林武校開始練武。在習武之前,我和很多男孩一樣,對武功充滿幻想。那時候最羨慕輕功和鐵頭功。 現在想想,其實武功隻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運動,並不神奇。我練武的12年,從來沒有見過人能飛簷走壁的。我們的武術裏確實有輕功,但不是水上漂、空中飛那種輕功,在我看來,輕功其實是一種彈跳力。人不能飛翔,這是宇宙給人的限製,即使輕功再高,也難以突破的,如果有人能跳幾丈高,那奧運會讓他去參加算了,那個撐杆跳高就不用撐杆了,直接跳過去就行。 在比如那個降龍十八掌,少林寺藏經閣裏確實有,但不是金庸寫的那種純剛猛的招式,我們一般人也不去練習的。 武術教會你那些東西? 武術實戰要靠反應迅捷,更要靠智慧。現在學武的學生,都是全麵培養的,我在武校中也學習語文、外語、曆史、解剖等學科,學校更重視練武者的武德教育。 “武”這個字拆開後,是“止”和“戈”,也就是止戈為武,所以練武並不是為了去打別人,而是讓更多的人放下武器,這是一個高境界,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從最低的要求說,一個練武的人,首先要有武德。練武不是為了打架鬧事,顯示自己的能耐,而是為了強身健體,鋤強扶弱。 許多練武者在習武前,性格暴躁,但經過訓練後,克製了許多,雖然是武校,很少出現打架鬥毆的現象,因為他們都相信,能力更大,破壞力更大,所以責任更大,所以練武後,倒是比練武前更保守了,更克製了。 武術在你的生命中占什麽樣的地位? 習武後,我的常態工作是一名武術教練,主要工作是給學生們上武術課,還經常代表學校甚至河南省去參加各種武術比賽,也拿到不少獎牌。 我端的就是武術這碗飯,離開了武術,我可能很難適應其他工作。我每月的收入是2000元,除了正常工作,就是參加比賽拿獎和出書出碟。 或許會有人覺得現實中的武術不像武俠世界中的那麽厲害,但我仍喜愛這一行,從來沒有後悔失落過。我倒覺得,如果現代人仍然癡迷武俠,倒是一種不敢麵臨現實的表現。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俠客,如果有,這個俠客肯定腦子有病。 毛景廣: 武術教育的高手 今報記者 田震 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國少林武術協會顧問,河南省高校武術協會秘書長,六次擔任國際少林拳大賽副總裁,38任河南省武術比賽總裁判長。 中國人為什麽對武功懷有特別的好感? 武術來源於民間,反映了人們向往健康、向往正義、向往超能力的心願。中國武術隨著曆史的發展,經過儒道釋三家文化浸潤後,已經成為一套博大精深的武學體係,其中包括了儒家的中和養銳,道家的守靜致柔和佛家的禪定參悟等各種符合中國人思維的內涵,再加上墨子後來的俠客傳統,中國人喜愛武術已經到了骨子裏,打上了國人深深的文化烙印。在體操、籃球等“西洋體育”來到中國之前,武術一直是國人最喜愛最主要的體育方式。 習武40多年,在您心中,武到底是什麽? “武”這個字拆開後,是“止”和“戈”,也就是止戈為武,所以說“武”隻是以練武為手段,“不武”才是真正的終極目的;從個人角度來說,武是一種能增強生命能力的途徑,增強自信心,藝高人膽大,強身健體,鍛煉意誌,如果再結合生活閱曆和個人參悟,武能夠教會人很多生活哲理,比如不爭乃爭,貴在中和等。 您對武術與中原的關係怎麽看? 我並不讚同“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因為武術來自民間,在有少林之前就有了武術,武術更多的是在各種文化、各種門派的互相學習和融合中發展開的。但就曆史來說,嵩山少林寺對武術的發揚光大起了巨大作用;就現實來說,河南是武術資源大省,從武人員最多,武術文化最豐富,練武的氛圍最濃厚,對外輸出的武術教練最多,曆年來80%的全國散打冠軍,不是從河南走出來的,就是河南武校培養出來。這幾年,河南人對武術的熱情越來越高。因為陳氏太極拳和少林寺這兩個武術品牌,河南的武術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您對當下的武術教育怎麽看? 現在,大專院校的學生不是太認可武術,應該說,目前的武術教學比較失敗的,好的教材和師資都比較欠缺。武術教材不適合學生學習,有的武術教材不夠武術,形式化、簡單化,有的則是過於專業,不利於學生掌握;師資也比較缺,許多懂武術的人,不懂教學規律,懂教學又懂武術的,太少,希望有所改善。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首次公演 夢幻嵩山 夢幻少林 今報鄭州訊 拂曉,嵩山待仙穀漆黑的山穀中,幾聲悠悠的鍾聲響過。 山穀中呼呼的風聲、潺潺的小溪聲越來越響,穀中的一切逐漸清晰起來。遠處山穀中隱約出現寺廟的殿閣樓角。僧人在山門前清掃,山下小橋上,一群浣女正在嬉笑。她們嘻笑的對象正是下山來提水的年輕和尚們。 這是昨晚首次公演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開頭的一幕,它是可以和《印象•劉三姐》相媲美的大型實景演出。 大典用美輪美奐的亭台樓、變幻莫測的燈光和清冥自然的石樂把一座夢中少林寺帶到了觀眾麵前。觀眾們多次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位登封本地的觀眾說:“少林寺看了不知多少遍,做夢都沒夢到過它能這麽漂亮。” 觀眾正在一輪人造明月下,觀看幾個渾身發光的僧人在梅花樁上打拳。忽然,幾個持劍的人閃著光在旁邊的山峰飛來飛去。而當大家正陶醉在天然石樂器優美的旋律中時,兩側岩壁上緩緩升起無數的佛像,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觀眾的目光忽左忽右,常常剛被一處美景吸引,又發現了另一處奇景。眼睛都快用不過來了。 音樂大典結束時,大部分觀眾隻覺得時間太短,坐在位子上回味剛才的感覺。他們是否悟到了禪宗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確享受了一道視覺、聽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