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誇張的描寫,沒有累贅的連牘,隻有平實的文字和或泛黃或驚豔的照片,值此建國55周年之際我們將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娛界日新月異的變化以記憶的碎片形式呈獻給讀者。 五六十年代電影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回憶新中國成立之後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前的一段時期產生的影片,能脫口講出好幾部來。既有塑造了許多革命英雄形象,表現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奮鬥與犧牲的影片,像《南征北戰》、《平原遊擊隊》、《林海雪原》、《渡江偵察記》、《英雄兒女》等。還有一部分表現舊中國現實人生,揭露與控訴舊中國的黑暗,描繪勞動人民奮起抗爭的影片,如《白毛女》、《祝福》,這些電影多改編自現當代文學名著作品,藝術性和思想性很強。也有表現新中國成立後的變化,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湧現的新人新事的影片,《橋》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麵塑造了工人階級的形象,《李雙雙》生動體現了農村婦女的嶄新風貌。 白毛女(1950年) “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是新中國文藝工作者發出的第一聲感慨。1950年,導演王濱、水華將賀敬之、丁毅執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五幕歌劇《白毛女》搬上銀幕。影片運用蒙太奇、比興手法,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1957年,文化部授予該片優秀影片一等獎;1951年該片又在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獲特別榮譽獎。 首部彩色電影(1953年) 提起越劇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許多年輕人恐怕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它卻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1953年底,該片拍完後,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前來審查樣片,對這部電影大加讚賞。其實,《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負載的政治意義還不止於此。當時普遍的國際輿論對新中國抱有敵意,認為新中國隻會搞一些軍事題材的宣傳品。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指示放映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老舍和《茶館》(1957年) 1949年7月中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後改名中國戲劇家協會)在北京成立,中國話劇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龍須溝》、《茶館》(老舍)、《蔡文姬》(郭沫若)、《關漢卿》(田漢)、《萬水千山》(陳其通)、《馬蘭花》(任德耀)等優秀劇目開始大量湧現。特別是發表於1957年的《茶館》,不但是老舍戲劇創作的高峰,也是新中國戲劇創作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傑作。劇本寫了三個“朝代”,時間跨度五十年,寫活了七十個人物。它以高度的藝術概括,濃鬱的民族氣派,濃重的曆史含量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譜寫出一部史詩性的畫卷。 第一代播音員 “夏青、葛蘭”,這兩個名字總是習慣性地被人們連在一起,他們是新中國的第一代播音員,他們的聲音已經成為了人們對於那個時代的記憶,讓人無法割舍。今年7月24日,77歲夏青的病逝喚醒了世人塵封已久的記憶。 第一代播音員今年76歲的肖楠老師,離休後在家頤養天年。她謙遜地稱自己是第一代播音員中普通的一員。 沈力作為共和國第一代播音員,從廣播到電視影響了幾代人。如今雖已退休但依然熱情不減,積極地為社會公益事業而忙碌。 《讓我們蕩起雙槳》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電影《祖國的花朵》插曲,作於五十年代中期。這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二部曲式的童聲合唱,它描繪了新中國的花朵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麵上,劃著小船盡情遊玩、愉快歌唱的歡樂景象。 《紅旗譜》 今天正在央視黃金時間上演的電視劇《紅旗譜》,把我們的思緒又拉回到了那個年代。由我們河北作家梁斌創作的小說《紅旗譜》問世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紀20年代農村階級鬥爭的史詩,我們在《紅旗譜》中看到了漫長的黑暗統治年代,老一代的革命農民向反動勢力衝鋒陷陣的悲壯曆史,小說深刻反映了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曆史麵貌,擁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地方色彩,風格雄渾而又親切樸實。小說出版至今共印500萬冊,被改編為話劇和電影,並被翻譯到國外。 “金雞”“百花” 中國電影金雞獎和電影百花獎,是中國電影界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兩項國家級的電影評獎活動。1961年在周總理倡議下,開始由廣大觀眾進行投票評選,當時發行量很大的《大眾電影》承擔了隨刊物分發百花獎選票的任務。《紅色娘子軍》獲第一屆百花獎的故事片獎,祝希娟、崔嵬分獲最佳帝後。 1981年“金雞獎”誕生。1981年的電影“雙獎”是前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與第四屆電影百花獎第一次去杭州西子湖畔同時頒獎。《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獲得金雞獎,張瑜最早榮獲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直到1992年的春天中國第一個電影節———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誕生。時至獎項泛雜的今日,金雞百花獎依然是電影觀眾心目中電影進步的一個堅固憑證。 《紅色娘子軍》(1964年) 《紅色娘子軍》的誕生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可以說是新中國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劇。首演女主角吳瓊花的扮演者是“中國第一隻白天鵝”、著名舞蹈藝術家白淑湘。該劇問世40年來,一直深受觀眾的熱愛,創造了2000多場久演不衰的神話,並成為伴隨幾代人成長的曆史記憶;《紅色娘子軍》還幾度走出國門,讓各國觀眾領略了中國芭蕾藝術的燦爛輝煌。西方藝術學者評價說:《紅色娘子軍》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出了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可以說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 “文革”時期,各地美術工作者創作了大量美術作品,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行美術語言係統。這批作品中,首先應提到的是《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10月,“毛主席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開幕,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這次展覽會上展出。劉春華創作此畫時,並沒有過多地強調油畫技巧,因為他認為這幅畫首先是給群眾看的曆史作品,考慮到中國老百姓的欣賞習慣,他把這幅畫當工筆畫來畫。然而也恰恰是這種民族主義的話語,言說了與蘇派油畫不同的內容,使此畫引起了大眾的極大興趣。 “樣板戲” 對於20多歲的青年朋友來說,“革命樣板戲”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對30多歲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來說,恐怕誰都能哼幾句。可以說,唱“樣板戲”已成為幾代人人生曆程上一段生命的記憶:歡樂的、痛苦的、無知的、無奈的……“革命樣板戲”作為一個特殊年代的專有名詞,最早可能見於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該文提到的最早的八個革命樣板戲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樂《沙家浜》。 動畫片 提起動畫片,在我們腦中會浮現出很多可愛有趣又充滿智慧的形象,比如誕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小鯉魚跳龍門》《漁童》《豬八戒吃西瓜》《小貓釣魚》《東郭先生》等等,在讓觀眾感受無限童趣的同時往往也體會到其中蘊涵的深刻含義;1960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是這一時期重大作品之一,把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現於電影銀幕,充滿豐富的想象力,無論從藝術上或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剪紙片《金色的海螺》是這一時期剪紙片中最出色的作品。此外《人參娃娃》、《沒頭腦與不高興》、《等明天》、《半夜雞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國產動畫片給好幾代人的童年帶來美好回憶,和現在的孩子們迷戀的卡通片不同,動畫片凝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在裏麵。 "天安門詩抄"(1976年) 也許從每個家庭裏泛黃的小筆記本上都能看到"天安門詩抄"的作品,1976年初,深受人民愛戴的共和國第一代總理周恩來辭世,北京、南京等大城市掀起了悼念周總理的高潮。在北京,4月5日,人們紛紛來到天安門廣場敬獻花圈,並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自發張貼悼念周總理及痛斥"四人幫"的詩歌,天安門前湧起花圈的海洋、詩歌的狂瀾,這就是"四五運動"。這場運動開始於北京,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以"天安門事件"為代表的對"四人幫"的強烈抗議運動。"四五運動"中的政治詩歌廣為傳誦,在當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把這些詩集結成冊,出版了《天安門詩抄》。 文物 1968年河北滿城發掘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妻子竇綰兩座古墓,發掘出包括完整的金縷玉衣,風華絕代的長信宮燈等四件令世界傾倒的國寶級文物。之後的1972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長沙市郊的馬王堆發掘出西漢古墓。1974年3月,臨潼縣宴寨公社下河大隊西陽生產隊因久旱缺雨,決定打八眼大口井---埋藏於地下達2000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就這樣重見天日了,開始了它震驚世界的傳奇。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個偉大發現。 瓊瑤作品和影視劇 現在25歲---40歲的女人,在她們的少女時代幾乎都看過瓊瑤的小說,至少對由她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都很熟悉。瓊瑤時代的女孩常常做著自己愛情的美夢,她們夢中的白馬王子都可以在瓊瑤的小說中找到,甚至幻想著這種愛情就在自己身邊。看過咖啡廳裏的邂逅就會幻想電影院裏的巧遇,看過石油王子的愛情故事就會幻想會有一個表麵寒酸而實則是個很有錢很體麵的白馬王子來愛自己。從《窗外》、《幾度夕陽紅》、《煙雨朦朦》到《六個夢》係列,再到風靡一時的《還珠格格》係列,不管是舊時代愛情往事還是現代小說,瓊瑤阿姨用淺顯的筆觸描述了一個又一個超乎現實的愛情故事,讓小女孩讀得心馳神往,如癡如醉。瓊瑤電影捧紅的林青霞、劉雪華等台灣影星更成了好幾代男人心目中完美的女神。 “傷痕文學” 1977年,劉心武發表《班主任》;1978年,盧新華發表《傷痕》,掀起了新時期小說創作的第一個熱潮。這兩篇小說是後來所謂“傷痕文學”的代表性作品,成為文學史敘述無法繞開的名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學創作,被冠以“傷痕文學”而總其成。這些作品所講述的悲情故事,觸及了被長時間的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所摧殘的人間親情,喚醒已經厭倦了緊張鬥爭的中國人內心感情中久遭壓抑的一麵,成為此時關於思想解放和藝術民主的第一次文學嚐試。但是,由於“傷痕文學”的政治意義大於文學意義,自其問世後即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朦朧詩”(“探索詩”)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所謂新詩潮,是指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中的一次英雄主義詩歌思潮,這一思潮始發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入80年代以後,它在詩壇乃至整個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最終給我們的當代文學史帶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變革。新詩潮用來定義一類詩歌作品和理論所傳達的一種共同思想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的先聲;而“朦朧詩”則是指屬於這一思潮的一類詩歌作品,它側重描述的是這類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因此,“朦朧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創作,到70年代末“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80年代初引發出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便體現了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 劉曉慶 她曾到過巔峰,也曾跌入低穀,但她是惟一一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一直“紅”到今天的明星,其個人命運與時代潮流交錯摻雜,身體力行地見證著時間的進程。我們記住她的有《小花》,有《芙蓉鎮》,有《神秘的大佛》,也有她有關“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的經典論斷,更有她首當其衝“下海”經商又因稅案問題鋃鐺入獄的經曆。劉曉慶的一生都活在風口浪尖上。 鄧麗君 在很多人心目中鄧麗君是永遠難忘的女歌手,她將永遠擁有這一地位。她的歌曲最早流傳到內地來後,曾被當作靡靡之音,但其甜蜜的嗓音和極富感染力的演唱很快征服了歌迷,《甜蜜蜜》、《夜來香》、《小城故事》、《我隻在乎你》、《何日君再來》、《月亮代表我的心》、《路邊的野花不要采》是鄧麗君歌曲中流傳最廣傳唱最多的,直至現在,仍是許多人心中最溫柔的情結。 鄧麗君是河北省大名縣人,其歌聲響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眾為鄧麗君歌聲而醉倒。1995年5月8日因氣喘病發猝逝泰國清邁,享年42歲。 羅大佑 掌聲最多的歌者。他獨立闖開了一片全新的領域。通常人們按時間的順序將他的音樂分為“浪漫時期”、“黑色時期”、“黃色時期”和“彩色時期”四個部分。四個時期不同的音樂表現和指向,使他被作為一個“特質”,異類地從台灣歌者中被剝離出來。他氣勢恢弘,在歌中體現出比別人更多的人文關懷,描繪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圖景---這就是羅大佑。有人稱他為流行樂壇的教父,也有人講他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不管怎樣,他的作品的確令人難忘,其巨大的影響力對整個華人樂壇來說是無以倫比的,這已成了一種久遠的象征,記錄了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 《霍元甲》(1981年) 幾十人甚至上百個人擠在同一台電視機旁觀看同一部電視劇似乎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但21年前,一部經典電視連續劇《霍元甲》曾創造了這樣的“盛況”,那時人們剛剛有了電視機,又恰恰看到了這樣一部令民族精神異常振奮的作品,《霍元甲》理所當然成為無數國人心目中的“經典記憶”。其主題曲《萬裏長城永不倒》至今為人們所傳唱。《霍元甲》是第一部在內地播出的港台電視劇,而當紅小生黃元申在成功飾演霍元甲後割絕紅塵,毅然去九華山出家的舉動更為該劇增添了一抹悲壯與神秘。 《便衣警察》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初一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便衣警察》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是警察的神聖和個人價值觀的生動體現,當然還有已經傳唱為經典的《少年壯誌不言愁》。 電視劇捧紅了男女主演胡亞捷和譚小燕,也讓小說原作者海岩走進人們視野。當時年輕人心中最神聖最光輝的情感通過便衣警察的形象來傳達,人們看完電視劇後,嘴上不說什麽,心裏早已澎湃起伏,那個年代人們內心深處的英雄主義情結仍然很激昂和崇高。現在時代變了,海岩也多產創作了一個又一個警匪題材小說並被搬上熒屏,卻沒有一個感動至深如《便衣警察》。 名著與電視劇 對大多數人來說,《西遊記》和《紅樓夢》是通過電視劇熟知而非古典文學經典本身。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紅樓夢》、《西遊記》陸續被改編為長篇連續劇搬上熒屏。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形象從此成為鮮明的符號被定在人們記憶深處。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從他誕生那一刻起受到了每個時代的孩子們的熱烈擁護。這兩部電視劇留在人們心中的記憶無疑是美好和理想化的,隨後拍攝的另兩部名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雖然經典程度比不上前兩部,但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新的電視技術手段被運用,宏大的古代戰爭場麵和武打設計被還原得十分到位,給改編文學經典名著為電視劇畫上圓滿句號。 金鷹電視藝術節(1982年) 中國電視金鷹獎是全國惟一以觀眾投票為主評選產生的電視藝術綜合大獎,同時,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是中國第一個以國產電視藝術作品作為評獎和交流對象的電視藝術節。時至今日,雖然已經度過了22載風雲變幻的金鷹,經曆了“暗箱操作”“投票不公”等傳聞的洗禮,卻依然乘風傲雪,飛翔在電視界的深邃星空。獲第一屆金鷹獎的優秀男演員為祝延平、郭旭新和陳寶國,優秀女演員為肖雄、王馥麗和秦怡。 春節聯歡晚會(1983年) 關於春節聯歡晚會該留該除的辯論近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但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1983年首次"閃亮登場"的春晚曾帶給了無數中國觀眾最大的春節樂趣。其實,在電視上看春節晚會最早始於1960年,可惜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中國老百姓還不知道電視機為何物。到了1983年,春節晚會劇組采用了現場直播的節目傳輸形式,並用4部熱線電話加強這種“共時性”與臨場感---春晚把能夠看到電視的中國觀眾都卷入到了這台晚會之中。於是,自從1983年起,傳統的年俗文化又添置了一項新內容---看中央台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因而成為當代生活的"新年俗"。 模特(1983年) 1980年的上海,幾個女工自發組織了中國第一支業餘時裝表演隊。她們在堆雜物的廢倉庫裏開辟了一塊空地,穿上自己認為最美的衣服,在那裏悄悄地表演。1983年4月,輕工部在北京展覽館舉辦“文革”後第一次大型服裝展銷會,上海服裝公司帶來了這支活躍的業餘時裝表演隊,每天上下午都穿著公司的展品出來亮相。5天後,姑娘們接到了通知,被請到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同誌表演。中國模特由此而獲得了公開走向社會的許可證。同年,《時裝》雜誌社發起舉辦了號稱中國第一次的模特大賽。隨後,中國大地出現了上百支時裝表演隊。 《射雕》及金庸熱(1983年) 沒有人懷疑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傳》是金庸劇的經典,翁美玲和黃日華把黃蓉與郭靖塑造成了徹底的經典,無人能及,80年代人們無法像後來時代那般狂熱追星,於是就把翁美玲和黃日華的粘紙貼畫貼的到處都是,寄托熱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金庸的武俠作品逐漸被內地讀者接受,並在幾位學者專家的推崇下成為了經典。現在金庸的作品被內地的電視人重拍正酣,而金庸"武俠"作品開始登堂入室走入高等學府課堂。 《我的中國心》(1984年) 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讓廣大觀眾如癡如醉。張明敏因為這首《我的中國心》開創了幾個第一:第一次有港台演員參加春節聯歡晚會;第一次確立了流行歌曲在春節晚會當中的地位;第一次在春節晚會上能夠演出兩首歌(《我的中國心》、《壟上行》)。從那以後,“我的中國心”幾乎成了張明敏的代名詞。 電視歌手大獎賽(1984年) 1984年,一座舞台為很多默默無聞的音樂演唱者敞開,它就是中央電視台青年電視歌手大賽。在第一屆青年歌手大賽上,所有唱法的歌手都在一起比賽,沒有觀眾,也不用麥克風,憑借著電視媒體在中國絕對的霸主地位,電視歌手大獎賽這種新的選拔方式自1984年推出後,就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大賽獲獎歌手在幾天的比賽後迅速竄紅,隨著電視產業和技術的不斷革新,電視歌手大獎賽花樣更多,內容更豐富,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電視歌手大獎賽走到如今已是第11屆,許多優秀的歌手如宋祖英、殷秀梅、董文華、毛阿敏等都是通過這個比賽脫穎而出的。 美術界85新潮(1985年) 1985年中國美術界出現了各式各樣模仿西方行為和裝置藝術的作品,被稱為“85新潮”的美術。對當代中國美術來說,85新潮美術運動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火熱記憶。盡管到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時,它在褒貶難辯的爭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給整個美術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並對90年代美術產生了深遠影響。85新潮美術運動的起點是對"文革"期間美術異化為政治話語工具的反撥,但是在80年代中後期整個社會文化情境的影響下,它迅速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被卷入了一場民族精神解放與文化革新運動,並在其中充當了急先鋒。 “先鋒小說”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文壇上被一股淩厲而又現實的文風包圍,先鋒小說從此走入人們的記憶。格非、孫甘露、餘華的作品代表了先鋒小說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狀態三個方麵的探索發展。同時,韓東、畢飛宇、東西、王小波等也以他們獨特的存在價值被人們銘刻在心。但在中國,先鋒作家所謂的"一往無前"隻是在表達一種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夠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態,到90年代初,一些先鋒的作家們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這標誌了80年代中期以來的先鋒文學思潮的終結。 小人書 成年人對小人書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依戀,在他們的童年時代幾乎都有小人書相伴。小人書是在圖書插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構圖簡潔、文字淺顯並且便於攜帶,深受人們喜愛。《雞毛信》、《小兵張嘎》等一大批優秀作品曾影響教育了幾代人。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是小人書最輝煌的時期。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卡通畫以及電視節目、進口大片逐漸取代小人書,孩子們更喜歡看稱為"凝固的劇畫"的卡通,如《機器貓》。小人書如今卻成了成年人的鍾愛,成了收藏愛好者的新寵。曾經陪伴幾代人的連環畫無可奈何地衰落了。 《雀之靈》(1986年) 首演於1986年的《雀之靈》是楊麗萍自編自演的舞蹈,但與人們看慣的傣族孔雀舞存在明顯的變異---舉手、投足間看似孔雀“迎風挺立”、“展翅飛翔”……她遠遠超越了形態模擬,而是舞者---“孔雀”---靈與肉的交融,是女性深刻的內心體驗。楊麗萍所獨創的手臂酥軟無骨般的顫動,於纖細、柔美中迸發出生命的激情。而楊麗萍對於生命、愛情與死亡所具有的本能而浪漫的意識,使她的舞蹈獨辟蹊徑,自成風格。當年的《雀之靈》一出現在電視中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觀眾通過《雀之靈》知道了楊麗萍的存在,在當時很多人的思維中,楊麗萍就是中國民族舞蹈的代名詞。 張藝謀(1986年) 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這個群體給人們帶來很多驕傲的記憶,其中的優秀分子張藝謀是回憶中的一個亮點。從鄉野味十足的《紅高粱》、《菊豆》到純屬大眾生活寫照的《一個都不能少》,再到武俠味十足的《英雄》和《十麵埋伏》……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很會製造“中國風味的視覺刺激”,而在藝術家外表下的商業頭腦表明張藝謀絕不僅僅在做拍電影這一單純的事情,他在為整個電影產業的進步而奮鬥。不單單是電影,從芭蕾舞劇到西洋歌劇再到民族歌劇,還有前不久亮相雅典奧運會的“中國8分鍾”,他都無不手到擒來。然而奇怪的很,似乎他每一次轉變和嚐試,都不是在鮮花和掌聲中完成的,可偏偏每一次又有無數的人在暗中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崔健(1986年) 如今的崔健老了,可當年的《一無所有》卻充斥了整個的大街小巷。號稱中國搖滾教父的崔健給70年代生人帶來了叛逆不羈的青春。1986年,在北京舉行的"紀念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崔健身背一把破吉他蹦上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舞台,唱出“我曾經問個不休……”時,台下頓時變得靜悄悄的。歌曲結束,在熱烈的歡呼和掌聲中,中國第一位搖滾歌星誕生了。時至今日,70年代人還愛吼《一無所有》,《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崔健穿著軍褲,用嘶啞的吼叫表達了一代人的迷失和對傳統價值的解構。崔健的意義已超出流行音樂的範疇。 《渴望》(1990) 進入90年代以後,電視連續劇產量出現飛躍。這個時期的電視連續劇開始把目光投向曆史,投向名著,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樂。90年代前期就有這樣3部在社會上產生了轟動效應的連續劇---《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和《圍城》。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室內電視連續劇。該劇播出時,萬人空巷,成為一種舉國轟動的“‘渴望’現象”。它的成功標誌著中國電視連續劇邁向了大眾化、通俗化方向的新階段。而《編輯部的故事》則讓一本並不存在的雜誌《人間指南》成為當年人們最熟悉的“雜誌”,這是我國第一部電視係列喜劇。而根據著名學者錢鍾書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而成的《圍城》也獲得了意外的成功。它繼承了原著的藝術風格,輕鬆地抒寫平常人生,又貫注著對人生意味與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錢鍾書的很多經典語言就是通過此劇為人們所熟知。 “四大天王” 1992年,一家媒體將當時紅透娛樂圈的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比作神話傳說中的四大天王,沒想就此廣泛傳開,“四大天王”正式確立。這意味著這四個人被公認為香港歌壇新領班人。四大天王在整個90年代在香港歌壇的地位牢不可破,他們瓜分了90年代香港各大樂壇頒獎典禮絕大部分的大獎,影響一直到內地。他們的出現,對70年代生人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從幾乎人手一份的宣傳畫可見一斑。 《霸王別姬》(1993) 影片聚焦中國文化積澱最深厚的京劇藝術及其藝人的生活,有著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狀態的表述,更通過幾十年的時事風雲,透射出一股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考。《霸王別姬》是陳凱歌電影事業的巔峰之作,為他贏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厚譽。電影充斥著曆史與現實的交織。沒有人懷疑張國榮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於很長的時間裏連他自己都承認很難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轉牽掛。 美國大片 1994年11月12日,由哈裏森·福特主演、華納出品的《亡命天涯》在中國公映,也由此拉開了中國進口美國分賬大片的序幕。《亡命天涯》以2500萬人民幣在全國創造了大片的第一個票房奇跡,也將中國人對美國大片的渴望明明白白得用數字寫了出來。中國與世界的電影距離一下子拉近到數周甚至同步。 《大決戰》 《大決戰》是一部全景式的戰爭巨片。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共三部6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出現過這樣結構複雜、人物眾多、場麵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堪稱真正的鴻篇巨製。該片獲得了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在這之後,提起國產戰爭片,人們腦海中第一湧現的就是《大決戰》。 “心連心”藝術團(1996) 1996年的一天,當兩輛大客車開進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口的時候,老百姓都怔住了,老區人做夢也不會想到,西柏坡會搭起一座大舞台!幾天後,中央電視台在一套節目黃金時段播出這次演出實況時,這激動人心的情景再一次感動了億萬觀眾。與此同時,舉國上下開始關注一個特殊的演出團體---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藝術團成立至今,與香港回歸、抗擊非典等大事件緊密相連,足跡遍布大江南。 “美女作家” 產生於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美女作家”是被媒體炒出來的概念,一夜之間她們的名字鋪天蓋地。她們中的代表者有衛慧,棉棉、安妮寶貝等,漸漸的"美女作家"變了味道,她們的賣點被集中放在身體和青春上麵,美女作家的作品失去了應有的價值。現在這個群體正在被喊停,人們希望她們的創作回歸原始的創作狀態。 80後作家 1997年《萌芽》雜誌開始舉辦"新概念作文大賽",推出了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一批小作家,他們都出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於是評論界開始給這批作家冠以"80後"的稱號,,以青春、另類、頹廢、反叛的形象示人,就像他們的作品一樣。"80年代後作家"這個口號可以讓世人以寬容的眼光對待他們,但僅靠膚淺、小聰明和文筆,並不能使人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隻能留下更多《傷仲永》的故事而已。 馮小剛賀歲片 內地賀歲電影的曆史不長,1997年年底,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首次以"賀歲片"名義推出了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這部影片上映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從此樹立了內地自己的賀歲片品牌。相繼而來的是《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馮小剛的賀歲片幾乎每年都是"大戶"。由於馮氏電影都是貼近生活,從觀眾角度出發,所以"拍一部火一部"幾乎成其定律。 融合 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影視演員和歌星的麵孔對內地的觀眾來說是越來越熟悉了。從賀歲片到日常的電影、電視劇,從明星個唱到各種商業演出,港台和內地的明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這種趨勢的出現,一方麵是隨著內地娛樂市場化,"錢景"誘人。另一方麵是,內地影視劇走向國際,港台明星北上"鍍金"。 《大話西遊》(1995年) 在混雜的流行文化尤其是電影文化中,《大話西遊》的出現稱得上是個奇跡。時至今日,它已經被上升到一種哲學的高度被人廣泛探討。孫悟空這位土生土長最富傳奇色彩的英雄,除了反叛性格和英雄氣質,他的愛情卻是古往今來開天辟地第一次被關注。正是“大話西遊”完成了這個開創性的嫁接。“英雄救美”這個古老的話題如今在孫悟空身上,終於迸發出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悲劇性的結尾給這部影片添上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忘不了那一團驚心動魄的紅色:紅的雲、紅的天空、紅的衣服和嘴唇;紅的光,紅的火球,紅的天地與愛情……將全劇的英雄性和悲壯性推到了極致。影片用這種真實與夢境之間的虛幻感來把握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怪誕而深刻。另《大話西遊》被認為是周星馳無厘頭風格的巔峰之作。 二月河 “大作家,土老冒。”這就是人們對作家二月河的最直觀的印象。現如今,一提到二月河,人們首先就會聯想到他的三部長篇曆史小說:《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二月河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餘年間的曆史畫卷,活生生地呈現在了世人麵前。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獨特的根深蒂固的帝王文化。對於帝王,二月河有他獨特的看法。他最初寫康熙,是把他作為民族的優秀人物來寫的,但還有否定的一麵:搞權謀、專橫、排外、保守等等,他認為清帝國充其量是落日的輝煌,所以這個係列小說的總題目就是《落霞三部曲》。雖是以曆史小說聞名海內外,但二月河同時也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二月河觀察現實有獨特的視角,那就是曆史。在他筆下,曆史就是一麵鏡子,照出了現實中的一切不合理之處。他的鞭撻是深刻有力的,他的諷刺是尖刻而犀利的。 侯寶林、趙麗蓉、趙本山 把侯寶林和後兩位放一起說本來是不應該的,一個是相聲界泰鬥,代表著很純粹的民間語言藝術,另外則是新興的語言類節目小品的經典代言人,但不管相聲還是小品,最終的意義都是給人們帶來歡樂並警醒世事,特別是自從春節晚會產生後,相聲和小品的融合越來越頻繁。侯寶林早在建國之前已經紅極一時,但更多人對他的記憶還是從電視上看到他說相聲,在他60年的相聲從藝生涯裏,侯寶林把相聲藝術推到了曆史的頂峰,他帶出的徒弟現在都是相聲界領軍人物。趙麗蓉和趙本山是我們心目中小品界的巨星,他們用誇張的表演針砭時弊,語言幽默經典,表演出位又十分到位,隻要提到他們的名字人們臉上都會泛起快樂的笑容。另外,陳佩斯、宋丹丹也是中國小品界的優秀代表。 常香玉 她是我國惟一向國家捐獻過飛機的藝人。13歲便因主演《西廂》而名滿開封的常香玉,在長達70多年的藝術人生中,先後演出的劇目達100多部,代表作《花木蘭》、《拷紅》、《白蛇傳》、《斷橋》等更是久演不衰。在豫劇五大流派中,她廣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其唱腔舒展奔放,變化自如,表演剛健清新,細膩灑脫,創造出獨樹一幟的豫劇常派藝術。2004年,這位為人民服務了一生的藝術大師赫然長逝,留給人們無盡的懷念。 反腐題材影視劇 近年來,反腐題材的影視劇創作可謂異軍突起,乘勢而上,一直是屏幕上的“寵兒”。從最初的《蒼天在上》到《生死抉擇》和《大雪無痕》、《忠誠》等。這些作品的高收視率,以及播放地域之大,曆經時間之長,都充分證實了這類題材影視劇的意義與價值。 網絡文學 2000年,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掀起了網絡閱讀的熱潮,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出現了很多,隨之誕生的“榕樹下”原創作品網站風靡一時。網絡文學一改傳統文學的創作多為精英寫作的格局,而代之以強調廣大網民的參與,他們不一定接受過專業訓練,是一群地道的大眾網民,隻是利用業餘時間在網上寫作和交流。網絡傳播的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公開發表文學作品的門檻。創作主體的大眾化打破了傳統精英寫作的生活經曆的局限、知識的局限和思想情感的局限,能夠對大千世界作更加廣泛和多姿多彩的反映。| 三高獻唱(2001年) 2001年6月23日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北京午門廣場舉行的“2001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廣場音樂會”可稱得上是新世紀世界舞台上空前甚至絕後的演出盛事。這場由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同台獻唱的巨型音樂會創下中國文化演出界的多項紀錄。3萬觀眾觀看演出打破了中國古典音樂演出的單場觀眾人數紀錄。另外在演出的總成本、票價方麵也高到了讓人咋舌的程度。 電影分級 2003年,政協委員、編劇王興東就“中國電影實行分級製”正式提交了議案,引發各界展開討論。電影分級製度的實施在我國迫在眉睫,我們有嚴格的電影審查製度卻沒有嚴格的電影分級,中國目前的審片委員會就是由電影界、工青婦等各代表構成,如果片中某人有缺點,那麽這人所在行業的代表就要反對,認為給該行業抹了黑。這樣刪來刪去,剩下的隻有完人了,更糟糕的是我們的導演似乎已養成了被禁的意識,拍出的片子跟審查委員會的口味一模一樣,人物好得一塌糊塗,感情也單純得一塌糊塗,可現實生活並不是這個樣子。最主要的是很多電影未成年人不適合觀看,有了電影分級能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尷尬。 從徐克到吳宇森到王家衛 90年代初期到中期,香港電影進入了武俠片時代。確切地說,這個時期應稱之為徐克時代。 徐克的成功在於他在自己的電影中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運用了多種隻有在純藝術片中才能見到的手法。,都隻是為了表現那些為人所熟知的、被嚴肅派稱為庸俗的,曾經被那些低級電影所反複運用的故事情節。 吳宇森拍出了《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等充滿了徐克與吳宇森複合風格的作品。這種複合風格尤其表現在《喋血雙雄》中。 我們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剪輯片斷朝著某個方向流動———這是機位運動的結果———而這些片斷的連接確是如此的天衣無縫,如行雲流水一般。再加上畫麵速度的快慢變化,造成了主人公飄逸的行動感。吳宇森的電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在於表麵形式上風格之類的東西,而在於他對人性的挖掘。 王家衛不代表香港電影,他是另類。和徐克吳宇森不一樣,王家衛很少運用機位的空間位置的改變來表現視覺特效,它往往從一個角度,用靜態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的緩慢的運動。同時,他又渴望有人了解自己,並嚐試去觀察別人。 《臥虎藏龍》(2000年) 《臥虎藏龍》捧走第73屆美國奧斯卡獎四項大獎,成為華語影片的驕傲。但它卻在亞洲賣座平平,屬於典型的牆內開花牆外香的作品。盡管中西文化不同,美國觀眾對這部影片超乎想像的接受程度還是體現了東西方對“俠”理解的不同,這個深奧的字眼我們早從胡金銓、李翰祥、成龍以及李連傑這些武俠名導明星的作品中體悟到,他們在電影中用真實的功夫傳達著凝聚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俠義精神,其內涵之深邃美國人是很難理解的。但李安卻正好把握住了西方人對中國認識的尺度,用並不深奧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個極具東方魅力的故事,讓美國人看得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