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居士

人類崇尚強盛,自然崇尚柔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大海姿態最低,最後萬川歸之。
博文
(2008-04-29 23:40:09)

1941年7月,胡適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發表了《民主與極權的衝突》的英文演說。 他在演說中概括了美國政治家馬科斯·伊斯特曼(MaxEastman)對極權主義
二十個特征,並認為不管哪個政權隻要具備這二十個特征中的任何一個特征,
便具有二十分之一的極權主義本質。這二十個特征是: 1.把狹義的國家主義情緒提高到宗教狂的程度。 2.由一個軍隊般嚴格約束的政黨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作者:王永章2008-04-2713:01:04發表於:博客中國剛剛再次當選意大利總理的貝盧斯科尼,其準夫人韋羅妮卡·拉裏奧日前公開說,“意大利從來都不適合統一”,宣稱意大利應該分裂。如果愛國是一個價值判斷上毫無選擇的概念,那麽顯然,韋羅妮卡不僅不愛國,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分裂分子,意大利人能饒過她嗎?事實是,目前要求意大利分裂的呼聲越來越高,她隻不過是其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西藏事件發生之後,有過關於雙輸如何走向雙贏的討論,現在不見贏家,卻也無人認輸。究竟是輸是贏,誰輸誰贏,輸贏在哪裏?
事情似乎在慢慢過去,奧運火炬在繼續前行,傳過歐洲,也傳過了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的印度,它無疑還將進入西藏和中國。它在中途被阻擋、熄滅過,但可以預見,火炬最終會進入奧運北京會場。那一刻,會在中國民眾心中激起強烈的民族情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4-28 21:32:22)
作者:林思雲
中國經常有這樣一種怪現象,提到某個人的名字是婦孺皆知,但問起該人的生平和事跡時, 卻又是鮮為人知。汪精衛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汪精衛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 漢奸,可是大家對汪精衛的“賣國事跡”卻是一問三不知。這也是中國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隻告訴大家他是壞人,卻又不告訴大家他作過什麽壞事。好在中國學生頭腦比較簡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4-28 21:19:37)
作者:林思雲
中國經常有這樣一種怪現象,提到某個人的名字是婦孺皆知,但問起該人的生平和事跡時, 卻又是鮮為人知。汪精衛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汪精衛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 漢奸,可是大家對汪精衛的“賣國事跡”卻是一問三不知。這也是中國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隻告訴大家他是壞人,卻又不告訴大家他作過什麽壞事。好在中國學生頭腦比較簡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4-28 17:32:38)
作者:林思雲
中國經常有這樣一種怪現象,提到某個人的名字是婦孺皆知,但問起該人的生平和事跡時, 卻又是鮮為人知。汪精衛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汪精衛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大 漢奸,可是大家對汪精衛的“賣國事跡”卻是一問三不知。這也是中國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隻告訴大家他是壞人,卻又不告訴大家他作過什麽壞事。好在中國學生頭腦比較簡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四十多年前,中國人製訂了一個非常宏大的計劃,那就是進行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如後來我們所知道的,這場計劃果然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成功而又持久地展開著,基本上是按照設計者所安排的內容和程序展開的。那一場浩浩漫漫的混亂和屠殺,至今還無可拒絕地刻印在少數有靈性有良知的人心中。  可是,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或者說,早在三十多年前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4-27 01:47:22)

回顧改革開放的30年,第一個念頭是,幸虧有了改革開放。對我們個人來說,改革開放不僅意味著職業和收入改變,旅行和遷徙增加,買東西不用票證。最重要的是,我們僥幸地趕上了末班車,重新進學校完成了我們的基本教育。這一切,對後代來說是那樣的稀鬆平常不足為奇,對我們來說卻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起死回生。這30年的變化,大概隻有我們親身經曆過的人才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4-27 01:04:06)


《南方周末》2007-7-19E30版刊登了林達的文章《憲法的自信來自哪裏?》文章介紹說西北政法大學拆除了一座校園雕塑,那個由憲法模型與地球儀組成的雕塑,被網民譏諷成“憲法頂個球”。林達挖苦西北政法大學此舉為“鴕鳥政策”。並介紹了美國那座自由女神像,經常在媒體上遭遇各式各樣的塗鴉,美國人壓根兒不以為然,原因在於他們的自信,因為自由在美國是無可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周恩來多次教訓日本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大概,那些日本人聽了一定偷著笑,說不定還嗤之以鼻。要不,他們怎麽會愈演愈烈地朝拜靖國神社呢?試想,毛澤東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謝日本侵略中國,直言不諱地說:“那些日本人實在好,中國革命沒有日本人幫忙是不行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P169)既然如此,他們憑什麽要道歉?因為毛澤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