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載何之舟

(2004-11-05 08:31:39) 下一個
載何之舟? 人在他鄉之閑情逸趣 1880年的一天, 一位麵容幽雅安靜, 心情卻起伏不平的女士從德國來到了意大利的佛羅倫薩. 她是來找一位畫師的. 畫師是瑞士巴塞爾人, 曾經在德國杜塞爾多父學過畫, 在比利時, 法國都逗留過. 但是最終去了意大利. 畫師叫泊克林, 當時已經五十多歲了, 經濟相當拮據. 在法國的時候, 那裏的人都沉浸於後人所稱道的印象寫實主義畫法, 沒有人欣賞他的畫. 而在德國的時候, 人們更喜歡曆史題材的畫, 雖然他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也沒有太多的人注意他. 於是, 他隻好去了南方, 一般來說, 北方的人都認為南方更適合生存. 而他注定是個天才的, 所以, 他留在了佛羅倫薩, 藝術的天堂. 女士的心境不平是因為她失去了丈夫, 她是個年輕的, 幽雅的, 憂鬱的寡婦. 她, 瑪麗貝拉女士, 生活一向是富足的, 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音樂, 繪畫這些事物. 她知道伯克林, 而且知道伯克林有一種神秘的力量. 所以, 她來找泊克林. 作為一位仰慕者, 請畫師為她畫一副畫. 沒有任何特殊的要求, 隻是希望這幅畫能夠幫助幽雅, 憂鬱的夫人擺脫失去丈夫的憂傷, 她不想在繼續被夢魘驚醒, 特別是白日的夢魘驚醒. 泊克林, 接受了這個請求, 從1880年到1886年, 他畫了5幅幾乎相同的畫. 沒有起名字, 有人給畫起了個名字: 死亡島. 1940年的一天, 在柏林第三帝國的總理府裏麵. 西特勒會見蘇聯的外交部長莫落拖夫. 他們一起合影, 並在柏林的日報發表. 合影的場麵是元首和外交部長一起欣賞一幅畫: 泊克林當年為了安慰失去丈夫的瑪麗貝拉女士的五幅中的一幅. 後來發生的事情是這樣的: 瑪麗貝拉不久就再婚了, 嫁給了另外一個德國貴族. 在和蘇聯外長一起欣賞該畫後一年, 西特勒1941年下令進攻蘇聯. 1945年蘇軍攻克柏林. 西特勒自殺. 泊克林漸漸的被越來越多的說德語的人注意並欣賞起來. 名氣越來越大, 作品也越來越受人推崇, 他又回到了德國. 有段時間, 他和他的畫被很多用德語寫作的人引用. 他也成了一種風格, 有位作家這樣寫過: 象泊克林一樣工作, 象他一樣創作, 完成一樣自己的東西. 還有位德語作家方丹尼, 在他的小說愛菲裏麵,幾乎用伯克林的作品貫穿了整個故事. 愛菲還是個姑娘的時候, 就去柏林的藝術館看畫, 特別愛看的是泊克林的極樂世界那幅畫 . 後來愛菲結婚拉了, 但是婚姻很單調, 富裕的生活讓她不用從事任何事情, 在家等待丈夫回家, 彈琴, 散步.. 這就是全部. 於是愛菲也有了夢魘, 和當年去佛羅倫薩找畫師的瑪麗貝拉女士稍微有些不同, 愛菲的白日夢魘更多……. 愛菲有了個軍官情人, 情人最後死在了和愛菲丈夫的決鬥中……白日夢魘也結束了. 黑塞是曾經獲得諾貝兒文學獎德國作家, 他回憶說, 當他在很小的時候孤身離開家鄉去書店做學徒時, 在箱子裏麵帶了兩樣東西. 一樣是影印的伯克林的畫, 另外一樣是尼采的書. 的確, 伯克林的畫是在靜寂的圖畫中引發理性的思索, 而尼采是在激烈的思索中, 反擊理性的弱點, 相得益彰, 對心靈主動性的啟發卻是共同的. 黑塞把尼采和泊克林聯係起來, 而泊克林自己, 則對德語文化中的另外一個天才:瓦格納仰慕不已. 他受瓦格納飛翔的荷蘭人的衝擊, 自己也畫了一幅同名的畫. 尼采, 瓦格納, 伯克林三個人似乎在證明著什麽, 從哲學, 音樂, 繪畫三個不同的角度共同的演繹著心之思的主題. 1897年, 泊克林70歲生日的時候,在漢堡, 柏林舉辦了畫展. 取得巨大的成功. 1901年 自己也安靜的去世了. 泊克林到底給瑪麗貝拉女士畫了一幅什麽樣的畫呢? 吸血鬼一直是西方神秘文化中的一個主題, 死去的亡靈一定要得到安息, 活著的人才能平靜的繼續生活. 亡靈如何安息? 千百年來, 在西方一直是土葬為安, 但是, 城市內墓地的數量總是有限, 而且, 吸血鬼的出現,總是一個陰影. 到了19世紀後半期, 人們為了解決矛盾, 開始在城市的遠郊開辟新的墓地, 那個時候, 火車的出現, 使人們可以比較快捷的把死去的屍體從城市內到遠郊的墓地, 比如在英國的LONDON, 還專門出現了一個墓地車站, 直接通達離開城市20公裏的新墓地. 但是, 用火車運送屍體, 是否更加驚擾了亡靈? 幹擾了前往天堂的旅程? 於是在有些城市, 就因為畏懼而出現了新的方式. 比如說在巴黎, 人們經過激烈的討論, 終於開始接受火化的方式. 就連比較傳統保守落後的德國, 也在1875年, 由無所不為的西門子公司建立了第一家火葬場. 然而, 所有這些, 都是工業化給人們的生活以及永別親人的時刻帶來的巨大衝擊. 衝擊越大, 人們的內心就越渴望一種平和, 安靜的氣氛. 就越希望自己, 當然了, 首先是希望給亡靈找到一個合適的, 安靜的去處. 如果, 亡靈沒有個好的歸宿, 活下去的人又如何能安心, 又如何能避免夢魘的出現呢? 於是, 泊克林為瑪麗貝拉女女士的夢魘找到了一個最佳的歸屬: 一個小島, 當然了, 是南方大海中的一個小島, 大約是意大利一個叫PONZA的小島.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畫麵, 一頁小舟, 駛向大海中的一個小島, 白衣人立在船頭, 不知道是傷心的未亡人, 還是安慰亡靈的牧師. 靈柩是畫麵中最亮的中心, 隻有白衣人的影子依靠在上麵, 小島上岩石森森, 仿佛已經接納了很多. 正中間的柏樹參天而立, 如同徐徐開啟的重幕, 無論是光明萬長的太陽神阿波羅, 還是地獄之神都和柏樹有關, 也預示著生命的不朽和輪回. 水麵靜止不動, 依稀有些倒影…………………… 泊克林一共畫了5幅這樣的場景. 每一幅的結構都大致相同, 隻是岩石, 小島, 靈柩的顏色上細微有些差別, 畫麵整體的明暗對比也不完全一樣. 其中4幅保留了下來, 分別收藏與柏林, 萊比錫, 巴塞爾, 紐約的藝術館中. 泊克林還有一幅被縛的蒲羅米修斯, 氣勢雄混, 真如同古人所說的: 托體同山阿. 後人把泊克林列為象征主義的大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