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瀅由《羅亭》想起麗尼
(2006-03-14 09:41:48)
下一個
發表日期:2005年6月20日 已經有97位讀者瀏覽過此文
由《羅亭》想起麗尼
阿 瀅
一直在尋找陸蠡翻譯的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卻隻找到1996年譯林版石國雄譯的《羅亭》。不能讀到陸蠡的譯本,心裏總感到一種缺憾。年初三,無意之中在舊書攤上看到了這本心慕已久的書。讓人驚喜的是,這本1957年12月人民文學版的《羅亭》不單是陸蠡翻譯的,還是麗尼校改的。麗尼在《校後記》中說:“二十年前,陸蠡、巴金和我曾相約分譯屠格涅夫的六部長篇,陸蠡所擔任的是《羅亭》和《煙》。抗日戰爭期間,陸蠡在當時淪陷的上海,被敵寇架去,不屈遇害。距《羅亭》譯本刊行二十年後,由我來校訂陸蠡的遺譯,每當執筆,對於為祖國犧牲的亡友,猶複不勝悼念之情。校讀中,對原譯文頗有改動,但已不能與陸蠡共同商榷,所有謬誤,就應當由我自己負責了。”
人們對巴金、陸蠡比較熟悉,但對麗尼多數比較陌生。麗尼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據說他兒時有個非常要好的叫麗尼的外國女友,後來女友因病去世,為了紀念她,便用麗尼做了筆名。1935年,麗尼與陸蠡、巴金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文化生活出版社,並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黃昏之獻》,後來又出版了散文集《鷹之歌》和《白夜》。
《黃昏之獻》收入作者1928年6月至1932年4月間的作品56篇,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黃昏之獻”是唱給戀人的傷逝曲;第二輯“傍晚”和第三輯“深更”是一顆“漂流的心”漏出的疲憊曲和絕望曲;第四輯“紅夜”則是不滿黑暗不願沉淪的抗爭曲。作者感懷從“黃昏”、“傍晚”至“深更”、“紅夜”,迫近“黎明”而暫告一個段落,貫穿始終的是作者“個人底眼淚,與向著虛空的憤恨。”整部作品充滿了苦悶、壓抑、感傷和失望。
他的第二個散文集《鷹之歌》已經回到現實和人生中間來了,在寫法上也增加了敘事的因素,他克服了早期散文中的個人感傷氣息,開始歌唱希望和鬥爭。
他的第三個散文集《白夜》側重與抒情與寫人、敘事的結合。麗尼散文以抒發內心感受見長,較多采用散文詩的抒情方式,他的抒情方式個性近於傾瀉型,長歌當哭,不吐不快,他用“我”的內心告白直抒胸臆,毫不掩飾,深受讀者的喜愛。
抗戰開始後,麗尼和逃難到桂林的巴金邂逅,巴金準備在桂林複刊《文叢》,正巧麗尼手中有翻譯的契訶夫的戲劇《伊凡諾夫》《海鷗》和《萬尼亞舅舅》,答應交給巴金。第二天敵機把他住的旅館炸成了一片廢墟,麗尼辛辛苦苦翻譯的手稿頃刻間化為灰燼。後來麗尼又重譯了那三個劇本,郭梅尼在回憶父親麗尼時說:在那寒冷的冬夜,我們住的小土屋特別冷。深夜,我被徹骨的寒氣凍醒,看見爸爸還坐在小菜油燈前寫著,兩根燈芯的微光,照著他瘦削的臉龐。那時,他才三十多歲,可是,沉重的生活擔子和過度的用腦,已經使他過早地禿頂了。大概是太冷的緣故,他瑟縮著身子寫著寫著,不時用嘴嗬嗬熱氣,暖暖凍僵的手指,一字一句地翻譯契訶夫的劇本……
1950年,麗尼擔任武漢中南人民出版社編輯部副主任,後曆任該社副社長兼總編輯、武漢大學中文係教授。1965年調任廣州暨南大學中文係教授。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8年在勞改中猝死,直到十年後才得到平反。
解放後麗尼重譯了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前夜》和《貴族之家》,校改了陸蠡翻譯的小說《羅亭》,但再沒有寫過散文。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麗尼散文選集》,巴金寫了一篇《關於麗尼同誌》作為“代序”。巴金這樣評價他的朋友:他不曾做過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他隻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一個清清白白、平平常常的人。
相關文章:【阿瀅】
『讀書劄記』 阿瀅 文人之一斑
『讀書劄記』 阿瀅 邂逅語錄
『讀書劄記』 阿瀅 晚年喜聞剝啄聲
『讀書劄記』 阿瀅 張岱和他的《夜航船》
『新書介紹』 阿瀅 《尋找精神家園》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