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電郵

打造海外華語多媒體電子旗艦,凸現文化藝術學術高度,觀照漢文化視角,建立首家新移民華裔看美國原始資料檔案館和補充對話體係
正文

希拉裏還是奧巴馬?--關注美國大選從愛荷華開始 1

(2008-01-21 16:25:55) 下一個
  • 多影視熱評,電視采訪短片
    http://blog.sina.com.cn/yisuli  
    標簽:美國大選 雜談 分類:媒體筆記
    黨的17th party congress勝利閉幕那天,新選出的領導人要與記者見麵。我打開電視機,調到中央電視台第九套(英語頻道),準備收看直播。領導們出現得比預計時間要晚,我有機會上到MSN看看,平時幾乎沒有登錄過。有9個朋友同時在網上,一一打過招呼,發現大家全都在等待新領導出現。一個經典的誌同道合的例子,這些朋友都是或者曾經是記者。他們並不一定在意手頭的股票和房子的價值跟新領導的關係,但每個人都關心政治。

    2007年最大的黨派活動已經以鼓舞人心的方式結束,未來5年,中國人民隻需要團結奮進就好,不用操什麽心。喜歡看熱鬧的人接下來應該將視線轉移到美國,2008年的政黨大事當屬美國大選。不管兩國的黨務活動性質相去有多遠,你盡可放心,從觀眾的角度來說,美國舞台上演的大戲,故事雖然簡單---舊總統下台、新總統上台,但情節生動曲折,懸念叢生,有滋味,耐琢磨。美國的黨派數量比中國翻了一倍,更重要的是,在兩黨初選決出勝負以前,黨的領導核心無法確定。

    新年伊始,美國大選的第一幕就要在中西部農業州愛荷華拉開。愛荷華隻在閏年前後才被主要媒體關注---美國的大選年都能被4整除,平時幾乎沒有機會。從上次大選到2007年夏天,我印象中愛荷華隻靠兩件事情上過晚間新聞,一個是當地的經濟形勢不錯,主打產品玉米的價格保持上升勢頭,因為酒精類燃料在美國越來越受重視。另一個消息比較負麵,毒品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俗稱crystal meth)有蔓延趨勢。當地生活相對單調,年輕人找樂不容易,加上安非他命價格相對便宜,所以擴散有空間。

    自9月以後,愛荷華出現在全國性媒體的次數開始急劇上升。民主和共和兩黨的主要候選人紛紛聚集在當地,展開黨內初選。1月3日,愛荷華的兩黨黨員就要走到投票箱前,投下自己的一票,決定哪一位候選人被推舉為本黨的總統提名人。媒體不會用“神聖”或者“莊嚴”這類崇高得近乎後現代的大詞來描述愛荷華選民的那一票,但是誰都不敢忽略每一票的重要性。希拉裏不敢,她在民主黨內的主要對手奧巴馬也不敢。

    愛荷華為了解美國民主的運作提供了一扇窗口。早在19世紀初,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就觀察到了美國民主的草根性,他認為這是新大陸的政治與老歐洲的根本區別之一。近200年過去,美國民主一定程度上仍然植根於普羅大眾,看看愛荷華的選舉活動就知道了。

    希拉裏和奧巴馬出身普通家庭,但這兩人分別擁有耶魯和哈佛的法學專業學位,早已經成為政治精英人士。在初選中,兩人必須紮到基層,到最普通的民眾中間。他們出現在百姓家裏、教堂、公共圖書館、消防隊、醫院、學校餐館、理發店、超市,向愛荷華人宣講自己的執政方略。初選的過程,就是政治領導人向最普通的選民推廣、銷售自己的過程。很多選民早已經定下自己的最愛,也有很多選民仍然猶豫不決,麵對記者提問的時候,他們為自己的狀態感到驕傲。我經常聽到類似的回答,“我不知道到底應該選誰,候選人還需要多忙活一陣,讓我們知道他們到底不同在哪裏。”

    美國民主的崇拜者會說候選人和選民的關係就像公仆和主人,至少在大選期間如此,少數幾個候選人竭力爭取為人民服務的機會。這種理想跟現實經常有些出入,更深入地觀察美國選舉過後,我感覺在理想主義以外,其實更應該看到民主運作中的營銷模式。候選人向民眾推銷自己,成功與否的標誌不是收獲多少鈔票,而是贏得多少選票。營銷過程中,投入越多的候選人,贏得最後勝利的可能性也越大。在民主黨候選人中,希拉裏和奧巴馬籌集到的競選資金遠遠超過其他人,最後脫穎而出的總統提名人一定是他們中間的一位。不管是誰,都將創造美國政治史的紀錄,此前從來沒有女性或者黑人成為總統提名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