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長風
總體來講,沈教授曆史“研究”屬於無俚頭結果,很難以給人以真實的曆史啟迪,其人不屑於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還原嚴肅的史實,而倒善於把曆史按其喜好分類遴選,包裝成誤人子弟的“戲說”和“演義”,導致其“成果”變成選擇性失明和武斷臆測的雜合物。
沈誌華,一個荒唐的“曆史學家”
過去一直對教授、專家的稱謂敬佩不已,以為他們該是些客觀公正、厚德博學的翩翩學者,可事實往往與願望相反,以筆者的工作關係,接觸過不少本專業的專家和學者,總體感覺失望多於欣喜,一些人的品格、學識實難恭維,人格之低下甚至宛如市井俚人。遺憾的是,沈誌華教授作為一個頭牌赫赫的“著名曆史學家”,他的《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的大做也著實讓人大失所望。縱覽全書,通篇的主旨是樹立在“強權即是真理”病態思維基礎上,用大膽假設,瘋狂求證的技法“研究”曆史,不顧史實,對抗美援朝的正義行為進行無端指責,從而得出詭異蹊蹺的結論,全然不像一個嚴謹的曆史學家,而是一個為了阿堵物而勃發的無畏神漢。
原書的論點論據邏輯混亂、頭緒蕪雜,擇其要點,先批駁結論第一條,“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得毛澤東在欣喜之餘產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為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期而遇的朝鮮戰爭和初戰勝利為他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恕我冒昧,不知道這位曆史學家是如何進行的“研究”,1950年建國伊始,百廢待興,舉國上下正待從戰爭勝利的激情中轉入到民生建設的複興之路,蘇聯援助中國的第一批56個重點工業項目也在談判之中。1950年6月6日,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講話時,明確提出了“不要四麵出擊”這一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黨為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在政治方麵應采取的戰略策略方針。提出六條具體措施:1、合理地調整工商業,調整稅收,以改善同民族資產階級的關係。2、使工廠開工,解決失業問題,並拿出20億斤糧食解決失業工人的吃飯問題,使失業工人擁護我們。3、實行減租減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民擁護我們。4、給小手工者找出路,維持他們的生活。5、對知識分子,要辦各種訓紅班,辦軍政大學、革命大學,要使用他們,同時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改造。6、團結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區,社會改革不能急躁,條件不成熟不能改革。改革必須由少數民族自己來解決。”可以設想,如果不是美國直接幹涉朝鮮半島局勢,如果不直接出兵,如果不越過三八線,如果不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無意也無須出動誌願軍同美國強人直接交手。但是這一美好的願望隨著美國的自我膨脹而告破滅。
沈文中所說“毛澤東和周恩來在 8月4日政治局會議上對此所做的解釋表明,中國領導人已經站在了亞洲革命領導者的崗位上。”,筆者搜索了一下會議講話,沒有發現任何詞藻能夠“表明”中國領導人認為自己“已經站在了亞洲革命領導者的崗位上。”,奇哉怪哉,莫非這沈教授麵對這重要的論據,也要苦思冥想臆斷不成?至於說毛澤東想作以後的國際共運領導人的說法更是匪夷所思,可以參考他在50年代的《卜算子.詠梅》袒露的心跡, “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這首詞就是斯大林死後,為了回複赫魯曉夫指責毛澤東想做“國際共運領導人”的恐懼。諸如此類同時期還有他的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再駁謬論“如果僅從守衛國土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麽當時北朝鮮在軍事對峙中尚無敗跡,中國隻需屯兵東北以備不測就可以了。而此時就考慮到出兵朝鮮的問題,顯然包含有為社會主義陣營承擔國際主義責任和義務的因素。”,此段論述就更加顯得毫無邏輯。
事實上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雙方在洛東江附近打成膠著狀態以前。中共的基本態度是:讚成金日成發起統一戰爭,但把它看成是朝鮮的內政。希望能順利解決問題,但並不準備參與。
周恩來說:“原來設想是趕李承晚下海,一鼓而下,很快地解放全朝鮮,使得戰爭很快結束,至少告一段落。如果美帝國主義要援助的話,他也需要有長期的準備和調動更大的兵力,才能進行登陸作戰。這種前途對朝鮮是有利的,朝鮮人民也是向著這個目標努力的。但根據兩個月來的作戰情況,這一設想大體上是不可能實現了。”這是1950年8月底講的,大體上反映了6月下旬到8月初中央領導人的基本看法。
請問沈教授,倘若金日成能在軍事對峙中取得勝利,毛澤東如何會在“此時”去出兵,難道去幫金日成錦上添花嗎?發出這種荒謬言論顯然思維亂碼所致,以此作為史實推論更是強加於人。
三駁“美國軍隊意外地‘不堪一擊’以及蘇聯空軍的及時參戰,使毛澤東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從而對戰爭總體形勢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孫子曰 :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入朝初期,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曾設想集中優勢兵力一次戰役全殲敵人一個師,結果證明不符合實際,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又集中精力了解研究這場戰爭的新特點、新規律。他從前線召回誌願軍副司令鄧華、參謀長解方及、劉西元、吳信泉、溫玉成、吳瑞林。毛澤東先與鄧華談了一天,又與4個軍長進行長時間麵談,詳細詢問了解戰場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其中他特別關心的一個問題是,誌願軍為什麽一次難以殲滅敵人的一個團。當時的基本情況是,誌願軍的火力太差,對敵實行穿插包圍後,如果當夜不能結束戰鬥,天一亮,被包圍的敵人就會在飛機、坦克的救援下逃跑。毛澤東意識到,這並非打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軍力限製問題,是客觀能力問題。於是,富於求實和探索精神的毛澤東就提出,我軍一個軍一次消滅不了美軍一個師,就消滅敵人一個團,消滅不了一個團,就消滅一個營。後來,毛澤東還在電報中要求誌願軍“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隻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營”。毛澤東給這個新戰術起了一個通俗的名字:“零敲牛皮糖”。毛澤東用它來比喻我軍對美軍作戰不貪圖大,要量力而行,打小殲滅戰。從此以後,誌願軍就也再也沒有組織打過大的戰役。事實證明,這一戰法非常有效,一次“吃掉”敵人一個連、一個營,誌願軍“吃得”得心應手。這樣積累下來,數量就不小了,我軍還不吃虧。可見,不拘泥於經驗、客觀判斷武器裝備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作用,“零敲牛皮糖”,實現打大殲滅戰向打小殲滅戰轉變,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是毛澤東對現代戰爭的新探索。
曾任美國國防部部長助理的戴維遜說:“根據情況正確地改變戰術和手段,這一點他在朝鮮做得很出色。”“如果你對毛澤東的一切都記不得,那麽你隻要記住,他是一切戰略家中最重實效、最主張批判地接受經驗的一個。”
正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狠狠打擊了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為我華夏民族贏得了誌氣,從抗美援朝的局勢發展及其結局來看,筆者認為毛澤東“對戰爭總體形勢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的荒唐論斷不堪一駁。
四駁“剛從山溝走進大城市的中國領導人缺乏在國際舞台上的外交經驗和知識” 這段話不啻於顯擺自己的“精英”身份,急不擇路地表明自己的權威。但請這位精英不要忘了,美國的布什曾是個農場主,裏根曾是個演員,拿破侖曾是個士卒,以一個人的過去的身世來研判其能力,在當今社會無疑自取其辱。不就是痛擊了蠻橫不可一世的美國人嗎?緣何如此失態?如果沈教授尚有餘力的話,不如仔細琢磨一下自己如何從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變成赫赫有名的大富翁”的演化進程。
不過,導致抗美援朝的關鍵因素,“研究”多年曆史的沈教授已經意識到了,盡管沈教授欲說還羞、半遮半掩,扭捏作態,還是應該值得表揚一下。那就是毛澤東出兵朝鮮的最大原因是基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考慮,高瞻遠矚地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用生命和鮮血為中國拚打出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避免中國直接處於美、蘇巨鱷的夾縫之中,避免中國成為世界冷戰的橋頭堡,避免沙文主義的蘇聯的裹挾和對中國的進一步滲透,而處於夾縫之間疲於奔命的朝鮮就是明證。
總體來講,沈教授曆史“研究”屬於無俚頭結果,很難以給人以真實的曆史啟迪,其人不屑於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還原嚴肅的史實,而倒善於把曆史按其喜好分類遴選,包裝成誤人子弟的“戲說”和“演義”,導致其“成果”變成選擇性失明和武斷臆測的雜合物。如果說演藝明星的屢屢“走光”是吸引眾人眼球挽救衰敗頹勢的有效手段的話,那麽,沈教授曆史“研究”的亂碼成果無疑是人品大甩賣的噱頭廣告。